爷爷奶奶童年怎么过春节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4
爷爷奶奶童年是如何过春节的?


小时候 最高兴的事应该是过春节
一进腊月 就开始数着日子 初一蹦一蹦 吃瓜子儿 花生 每家都弥漫着炒花生 瓜子儿的香味 尤其是妈妈把沙土放进大锅里炒 等热了以后 再放入棒子粒 炒熟有的开花 有的炒脆了 hi真香
腊月初八腌腊八蒜 那时候蒜还不贵 一大瓶醋腌满满的一瓶子蒜 专等三十晚上就着香喷喷的饺子 真好吃
一过十五 年味愈加浓了 小学生还没有放假 家里的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 给家里的孩子买布做新衣服 准备买肉 买新床单 买新笤帚扫房 买饺子盖 ……
腊月二十后 简直每天都处在兴奋的状态中 尤其是像我这样期末考试总能得奖状的小孩子 更加盼望过年 因为串亲戚 或者亲戚来我家 都会问到我的成绩 或者看到家里墙上的奖状 真骄傲!!!
三十中午大锅蒸米饭 大锅炖肉 吃的饱饱的 晚上还吃饺子 过年真好

那时过年虽然贫穷但很有民俗味,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做糖瓜、吃糖瓜上供灶王爷,二十四打扫家、拆拆洗洗衣物等,二十五、六蒸年糕、买一些简单的年货、水果糖、葵花籽、花生、红枣等。二十七、八买鱼、买肉数量很少的,还要蒸各种各样的馒头,那是过年小孩子们穿新衣、有的旧衣服洗洗就是了。
过年是也很紧张的三十晚前、要粘贴好年华、窗花、春联,有的还要在院里磊上旺火,(代表一年到头新旺发达)三十这天大人们最忙午饭后就叮叮当当剁陷包饺子了,孩子们最高兴、整夜围在旺火旁嬉闹追打、放炮一夜不睡觉,这也许就叫守夜吧。初一早上孩子们第件事就是给长辈拜年。长辈们拿出早已备好的压岁钱(2角、3角、有钱人给5角)交给下-代,然后随大人串门奔走给亲戚朋友拜年。

写作思路:通过描写爷爷奶奶小时候过年的事情,体现出以前过年和现在的不同。

正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经常勾起爷爷奶奶对“过去”新年的回忆。

爷爷奶奶小时候特别盼望着过年,往往一过二月就开始掰起手指来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难得的日子。因为过去的新年对爷爷奶奶有三大诱惑。

诱惑一:“绚丽的烟花”。放烟花,是过去新年必备的活动之一。一家人坐在院子的石凳上看着自己放的烟花。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空中绽放。当时的爷爷奶奶是既兴奋又好奇。好奇这“花”是怎么在天空中绽放?心却随着烟花在空中“飞舞”了。

诱惑二:“奇葩的饺子”。关于吃饺子,说句实在话,在我们这个年代可以说天天都可以吃。但爷爷奶奶可就不同了。

诱惑三:“惊心的守岁”。每年守岁,大人们就在楼下打跑胡或麻将。爷爷奶奶和哥哥姐姐们就在村子里到处跑,到处玩。

想到这里,爷爷奶奶不禁感慨万千。时代变化的真是太快。就新年都更新了。就拿今年来说,没有了吃饺子,改成了“吃鸡”;没有了看烟花,随之替代的是玩“农药”。这“新年”就好比“舌尖上的中国”越更越差。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古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比如包饺子,而且要贴窗花,各种的花纹,寓意来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讲究,多不胜数。

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
北方过年家里的女人在这段时间总是最忙的,尤其是年三十,早起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准备年货,鸡下锅,肉剁馅,鱼去鳞,虾剥皮,菜切片,面和团,一切有规有矩,轻车熟路。北方各家几乎都是“大户”,大的不在财,而是人,所以过起年来,吃饭也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找不到那么大的桌来容纳十几口的人。于是家里的女人又要做些牺牲――等待第二拨的饭局。桌上大战后的战场,最终也是要落在这批“后进部队”前来打扫。而年饭总是要吃的比平时早的,因为还要给胃留点空间去塞满大年初一的第一餐――饺子。无疑,这顿美味也是要由家里的贤妻良母来主持的。这并非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只是成了种形式,没人会为此抱怨。
古代和现代差不多- -。

杀猪宰羊,做年糕,穿上自己喜欢的新衣服,吃上一年难以吃到的食物——猪肉

不过了,去挑大粪。。。

爷爷奶奶小时候过春节的回忆(简单)?
答:那时候小孩子们,都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菜,有零食吃,小孩子们,捡地上的鞭炮玩,跟着大人走亲戚,家家户户去串门,可以看花灯,玩龙灯,狮子,那时候过的比现在可有年味了 ...

...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是怎么过年的,自己是怎么过年的,通过比较,记录...
答:我们小时候特别希望过年,,因为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吃顿饺子是很奢望的,家里人多,我记得妈妈总是煮跟多的萝卜,直径五十公分的大盆子,满满一盆饺子馅,但是肉很少的,初一凌晨三点多就起床,等妈妈把饺子下锅里,哥哥...

爷爷奶奶小时怎样过春节,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答:他们那个年代过年可有年味,都是聚在一起烤火有说有笑,不亦乐乎。现在随着科技发展,人们都窝在家里玩,上网,一点年味也没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春节爷爷奶奶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玩具,娱 ...
答:那时穿的粗布衣破了不舍得扔掉打上补丁继续穿,特别是农村补丁衣服多与城市,所谓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春节前的几天衣服脏了也不换,初一早晨起床换一身赶净的衣服就行了。吃的是混合面馍也就是粗粮掺少量...

爷爷奶奶姥姥爷们小时候怎么过年
答:长辈们生活的年代和我们不一样,过年还是以吃一顿饱饭、好饭,穿一件新衣,走一走亲戚为主。

...爷爷奶奶这些长辈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是怎么过年的?自己是怎么过年的...
答:我们国家还比较困难,人们的生活水平还相当低,而到了我这个年代,在我小时候国家还不是特别富有,粮油米面还是发票的,粗细精还是有按人分配的,而我特别记的,我在小时候过年能穿一件新衣服己经很髙兴了,不过过了几年...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答:他们那个年代很苦,有的饭吃就不错了,有钱人家才能吃到饺子,过年也很少放鞭炮,但是人多,一家好几口人,非常热闹,不像现在一点年味没有

我要问一问爷爷奶奶农村小孩是怎样过春节的,跟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答:大同小异,无论什么时候的春节,风俗习惯都没有太大变化,最典型的就是穿新衣服。年三十晚上过了十二点跟随大人出去磕头拜年。农村小孩可以趁春节放鞭炮。

祖孙三代如何过春节的?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800字
答:没见过那一个孩子能整挂的买……爸爸是独生子,小时候每逢过年,他的几个表兄、表妹似乎就像举办时装展览,没听说奶奶年前忙着为他洗衣服。除夕的年夜饭大都聚在爷爷身边一起作,最忙的要数爸爸的两个姑姑了,她们为了讨...

爷爷奶奶将自己讲他们小时候怎么过春节的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吗30个...
答:”奶奶说:“想起小时候过年,全家人最喜欢吃饺子,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候,我也耐不住寂寞,上来帮忙,看别人包饺子挺容易,自己也想试试身手,结果,饺子一下锅才发现,自己包的饺子全露馅了!不过一回生,二回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