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好段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余秋雨散文中优美的句子有哪些?

1、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2、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各种社会灾难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3、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4、余秋雨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七秒过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如果我是鱼的话,我就可以忘记不开心,忘记讨厌的事。多好啊。
5、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余秋雨,浙江人,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被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他也由此成为在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将说得准的事情告诉学生,


将说不准的事情交给科研,


将说不清的事情写进散文。

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地为它呼喊几声。

——《文明的碎片·题叙》

●蒙昧—野蛮—文明,这实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人类专家常常把它们作为人类早期演进的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当然早已进入文明,而且千万年下来,早已进入一种充分成熟的文明。我们的一切举止行为,好像应该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昧和野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时时滋生。它们理所当然在把嘲谑和消解文明作为自己生存本能。没想到文明对此毫无警觉,它太相信那个所谓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对周围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文明的碎片·题叙》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文明的碎片·题叙》

●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这便决定,文明的传播是一个艰难困苦甚至是忍辱负重的过程。

——《文明的碎片·题叙》

●社会上万事万物各自的理由组合不成文明。文明是对琐碎实利的超越,是对各个自圆其说的角落的总体协调,是对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元性原则的普及,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提醒。然而,这种超越、协调、普及、提醒都是软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文明的碎片·题叙》

●剥除文明的最后结果,就是容忍邪恶,无视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人类历史上一切由人类自己造成的悲剧,大半由此而生。

——《文明的碎片·题叙》

●最强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人们能做的极致,也就是为社会和历史提供一些约定俗成的起码前提。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义的基石、文化的共识、理性的入门,也就是世俗社会所谓的常情常理。没有这一切,社会无以构成,人类无以自存,因此,所有良知未泯的文化人都应该来参与构建文明前提的事业。

——《文明的碎片·题叙》

●文明的火种会不会在漠然者的心头重新点燃?文明的前提会不会使他们恍然收起振振有词的各自理由?具体来说,我们的一切文化行为会不会在人们心中产生真正的积极反应?

——《文明的碎片·题叙》

●称为文明古国,至少说明在我们国家文明和蒙昧、野蛮的交战由来已久。交战的双方倒下前最终都面对后代,因此我们身上密藏着它们的无数遗嘱。

——《文明的碎片·题叙》

●我曾隐隐地感觉到,我们的故乡也许是一个曾经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于何时,碎得如此透彻,像轰然山崩,也像渐然家倾。为了不使后代看到这种痕迹,所有碎片的残梦被湖水淹没……区区如我,毕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带有某种文明光泽的碎片罢了。没有资格跻身某个遗址等待挖掘,没有资格装点某种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碎得于心无愧。无法躲藏于家乡的湖底,无法奔跑于家乡的湖面。那就陈之于异乡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来踢去,也能铿然有声。偶尔有哪个路人注意到这种声音了,那就顺便让他看看一小片洁白和明亮。

——《乡关何处》

●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相,从历史眼光来看,野蛮是人们逃开蒙昧的必由阶段,相对于蒙昧是一种进步;但是,野蛮又绝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会回过身去与蒙昧结盟,一起来对抗文明:外表朴实的对手和外表勇敢的对手,前者是无知到无可理喻,后者是强蛮到无可理喻。更麻烦的是,这些对手很可能与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体,甚至还会悄悄地潜入人们的心底,使我们寻找它们的时候常常寻找到自己的父辈,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历史。

——《乡关何处》

●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补,有可能无法修补,然而即便是无法修补的碎片,也会保存着高贵的光彩,永久地让人想像。能这样,也就够了。

——《乡关何处》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流放者的土地》

●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抹去或改写人类文明史,但有权利总结教训。重要的教训是: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结果必定适得其反。你看世界上一切文明浓度曾经最高的地方都已不适合居住。

——《简单与自然》

●本来,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对立面是荒昧和野蛮,那时的自然似乎与荒昧和野蛮紧紧相连。但是渐渐发现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现代派艺术写尽了这种倒转,人们终于承认,宁肯接受荒昧和野蛮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蛮化的所谓文明世界。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

——《简单与自然》

●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对这一切灾难的爆发式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简单与自然》

●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过度积累。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重负,轻松地去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有历史的荣誉、文明的光泽。即便珍珠宝贝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也应该舍得卸下,因为当人力难以承受的时候,它已经是一种非人性的存在。

——《简单与自然》

●中国在新世纪必然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控制和提醒一切反自然、反人性的恶果出现,这才是新文明的岗位所在。

——《简单与自然》

●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憧憧黑影、闪闪目光。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惧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艺术构崩坍得如此凄凉。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也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

——《千年一叹·自序》

●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

——《千年一叹·自序》

有一本书叫余秋雨语录,书店可买到,我在以下选一些贴上来,你要是觉得好,把邮箱留下,我给你发过去。
我比较喜欢的两篇是《苏东坡突围》和《长者》

一、人生的况味
1、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关于年龄》
2、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关于年龄》
3、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关于年龄》
4、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关于年龄》
5、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关于年龄》
6、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7、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笔记•小引》
8、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灯下回信》
9、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
——《收藏昨天》
10、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收藏昨天》
11、极权主义下的平均、中庸、共贫、互贬,养成了一般民众对杰出物象的超常关注和超常警惕。这种心理习惯在本世纪经历了长久的“大一统”、“大锅饭”之后更成为一种天然公理,因此也必然地延伸到了新时期。几乎每一个改革探索者都遇到过嫉妒的侵扰,更不要说其中的成功者了。人们很容易对高出自己视线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别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找投机取巧的秘密。
——《关于嫉妒》

二、人性的温度
1、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目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人类超拔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他们发觉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宁肯向着别处出发。别处,初来乍到却不会迷路,举目无亲却不会孤独,因为只有在别处才能摆脱惯性,摆脱平庸,在生存的边界线上领悟自己是什么。
——《壮士》
2、表面上,它是散落四处的点点温馨。平时想起一座城市,先会想起一些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里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
——《关于友情》
3、一切真正成功了的政治人物一定会在友情上下大工夫,否则他们不可能吸引那么多人手提生命跟着他们奋斗。但是,他们果真在友情上如此丰盈吗?远远未必。不少政治人物一旦失势,在友情上往往特别荒凉。但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他们深知仅仅这一点就足以把他们一生的功绩大部分抵消。有的政治人物在处置友情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主动权,但越是这样越容易失去友情的平等本质,他们握在手上时松时紧、时热时冷的友情缆绳,其实已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友情。
——《关于友情》
4、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关于友情》
5、我们原本是寻常的从业人员,周围突然响起了喝彩声,抬头一看居然是针对自己的,不免有点惊慌,那就定定神,点头表示感谢,然后继续低头做自己的事吧。如果觉得要为喝彩声负责,那么今后的劳作也就成了表演。但是,万万不可为追求喝彩而表演,因为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你就成了取悦于人、受制于人的角色,而哗众取宠从来就没有好结果。按一般规律,喝彩声刚刚过去,往往又会传来起哄声和叫骂声,仍然不要抬头竖耳,神定气闲地把持住自己,好在未曾进入过表演状态,你就没有义务要去关注这种声音。不想在喝彩中去获益,就不必为叫骂去支付。
——《关于名誉》
6、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关于善良》
7、真正的善良是不计回报的,包括在理解上的回报。阳光普照山河,并不需要获得山河的理解;春风吹拂大地,也不在乎大地的表情。
——《灯下回信》

三、宏观的因果
1、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勉强说明一个生命的来源。但是,这只是一种片断性的状态描述。
我们的生命来自于父母,那么,父母的生命呢?
也许在北宋末年,长江岸边,几个渔民救起了一个落水的行人,这是你的先祖。然后,清代,一群将军阻止了一场即将毁灭整个村庄的战乱,而这个村庄正生息着你的前辈……
以此类推,千百年间早就被彻底遗忘的一件寒衣、一碗稀粥、一剂汤药、一块跳板、一根手杖,都可能与你的生命有关。
世上全部善良的点点滴滴,粘连了时时有可能中断的游丝一线。
——《恒河残稿》
2、宏观的因果,是一种不朽的因果。为此,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不朽》来表述。
节约了一杯水,细细推导,正面结果将是不朽的;随地吐一口痰,细细推导,负面结果也将不朽。那么同样,美言不朽,恶语不朽,任何一个微笑不朽,任何一次伤害不朽……它们全都轻轻地传递着,曲折地积累着,迟早会归并成两个世界,一个让人喜乐的世界,一个让人厌弃的世界。
——《恒河残稿》

四、灾难的脚印
1、历史上许多罪名,是不正常人对正常人的宣判,而不正常人总会以超强度的道义亢奋,来掩饰自己的毛病。
——《请回乔伊斯》
2、面对诬陷,不可暴跳,也不可隐忍。
如果不去法院,则不必陈述真相,因为社会并无裁判,纠缠反生混乱。唯一要做的事是:指出这是诬陷,其余留给时间。
——《塔尔寺留笔》
3、在这平庸的年代,有谁能享受千军万马向自己奔来的荣耀?
千军万马不可能让一个人受伤。找不到方向的队伍呼喊着一个人的名字胡乱冲撞。
这种呼喊,不管开始是不是捉拿声,到最后,必然成为欢呼声。他们把他拥戴成了坐标。
——《在中山大学的演讲》
4、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外,人间灾难的核心便是人整人。
在灾难时代跟着整人,在灾难过去之后便不再整人的人,是一个介乎好人、坏人之间的庸人;
在灾难时代从不伤害他人的人,是上等的好人;
在灾难时代整人,在灾难过去之后还在整人的人,当然是坏人;
在灾难过去之后以清算灾难的名义伤害他人的人,则是顶级坏人。
——《答记者问》

五、心中的恶狼
1、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也能发现美好,有时甚至发现得比别人还敏锐,但不可能对美好投以由衷的虔诚。他们总是眯缝着眼睛打量美好事物,眼光时而发红时而发绿,时而死盯时而躲闪,只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要去扰乱、转嫁(费无忌的行为真是“转嫁”这个词汇的最佳注脚),竭力作为某种隐潜交易的筹码加以利用。美好的事物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最消受不住的却是小人的作为。蒙昧者可能致使明珠暗投,强蛮者可能致使玉石俱焚,而小人则鬼鬼祟祟地把一切美事变为丑闻。因此,美好的事物可以埋没于荒草黑夜间,可以展露于江湖莽汉前,却断断不能让小人染指和过眼。
——《历史的暗角》
2、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蹋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突围》
3、乍一看,说几句真话还要什么勇气呢,照实说就是了。其实事情远非如此。人性的弱点、历史的沉淀、社会的定势、功利的需求,常常使谎言和谣言虽然名声不佳却有条条暗丝护佑,仅仅一句真话出口就会爆断很多暗丝,扰乱不少人固有的生态。正是这种艰难,才有安徒生《皇帝的新衣》的千古魅力,才有鲁迅精神的永久性光辉。
——《关于谣言》
4、一路行走一路怀疑,一路怀疑一路行走,这就是我们的宿命。想起了我们遥远的先人,他们就是这样从森林和沼泽中走出来的,队伍中经常因风暴的去来、猛兽的出没、歧路的选择而议论纷纷,他们的领路人也会因谣言和非难而无辜牺牲,但他们终于走出来了,走到了文明的开阔地。
——《关于谣言》

六、文明与蒙昧
1、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相,从历史眼光来看,野蛮是人们逃开蒙昧的必由阶段,相对于蒙昧是一种进步;但是,野蛮又绝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会回过身去与蒙昧结盟,一起来对抗文明:外表朴实的对手和外表勇敢的对手,前者是无知到无可理喻,后者是强蛮到无可理喻。更麻烦的是,这些对手很可能与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体,甚至还会悄悄地潜入人们的心底,使我们寻找它们的时候常常寻找到自己的父辈,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历史。
——《乡关何处》
2、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对这一切灾难的爆发式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简单与自然》
3、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千年庭院》
4、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也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永恒的坐标》

七、历史与废墟
1、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废墟》
2、在统治者看来,中国人都不是个人,只是长在家族大树上的叶子,一片叶子看不顺眼了,证明从根上就不好,于是一棵大树连根儿拔掉。我看“株连”这两个字的原始含义就是这样来的。树上的叶子那么多,不知哪一片会出事及祸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什么时候会危害到整棵大树,于是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这般,中国怎么还会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呢?我们以往不也见过很多心底里很明白而行动却极其窝囊的人物吗?有的事,他们如果按心底所想的再坚持一下就坚持出人格和个性来了,但皱眉一想妻儿老小、亲戚朋友,也就立即变了主意。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朝廷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片表面上看起来碧绿葱茏的死林,“株连”的目的正在这里。
——《流放者的土地》
3、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
——《文化苦旅•自序》
4、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地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够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哄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
5、在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庞大帝国有效地阻止了地主向庄园贵族发展的趋势,而由儒生组成的官僚统治队伍又把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统一了起来,这样,整个社会结构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很难独立地进行带有较根本意义的革新。对于新思想和新事物,要么将它们吞没、排除,要么让它们来冲垮整个社会结构,因为对于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社会结构来说,容纳一种异已的事物将会给各个部分带来灾难,最后带来崩溃的信息。但要让一个组合周密、调节健全的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真正全面崩溃又谈何容易。
——《笛声何处》

八、文人的良心
1、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风雨天一阁》
2、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正恰是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人格的映照,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
——《笔墨祭》
3、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变再变,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消蚀,这正像不管有的人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流放者的土地》
4、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因此就出现了学者的责任。但是弘道的学者也永远是少数,历来正是由少数人维持着上层文明。
——《伏羲睡了》
5、中国急需真正的精英文化,好弥补我们在终极关怀、人文精神、高层思辨、准确论证、专业学理、创新实验等方面的一系列历史性缺损。但是,这些年随处速成、随意自封的伪精英文化,以褊狭替代高度,以生涩冒充深刻,把无聊扮成风雅,把肉麻当作有趣,使中国人离真正的精英文化更远了。
——《借我一生》

九、城市与乡村
1、中国人很早之前就感恒到世事人生的变化无常,曾经有“沧海桑田”、“一枕黄粱”等词语来形容这种变化的巨大和快速,但这些词语本身就反映了这种感悟基本停留在农业的范畴之间。《红楼梦》里的“好了歌”、《长生殿》里的“弹词”以及大量咏叹兴亡的诗词当然也涉及到城市的生活,但主要还是指富贵权势的短暂,而不是指城市的整体命运。
事实上,最值得现代人深思和感慨的恰恰正是城市的整体命运。
——《脆弱的都城》

十、哲思与感悟
1、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突围》
2、真正的人生在选择,是一种缺少参照坐标的自我挑战。
——《借我一生》
3、对一个孩子来说,领悟不多,记忆很好,而且特别能记住那些不大能领悟的部分,然后用很长的日子,去慢慢反刍。
——《借我一生》
4、天下有很多关键时刻的援救,是被援救者所不知道的。这正像天下有很多关键时刻的伤害,是被伤害者所不知道的。世间繁杂,时间匆匆,重者隐之,轻者显之,真言如风,伪言如磐,真正知道的究竟能有多少?
——《借我一生》
5、人们在缺少选择自由的时候,什么都能适应,包括适应贫困;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你们的祖先》
6、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声调而拒绝批评。世界对我们的关爱多种多样,烈日当头,朔风扑面,海浪卷身,山路磨脚,哪能把它们都调适得温煦柔和?全都调适了,这个世界也就会变得毫无意思。
——《答学生问》
7、种种所谓的“学问”的东西多数正常人只要花足够时间都能追补,唯一无法追补的是创造性灵感。
——《奇怪的日子》
8、什么是流浪的本性,哥伦布表明了: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
——《流浪的本义》
9、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灯下回信》
10、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灯下回信》
11、真伪判断是一切的基础。真伪的界限不确定,是非界限和好坏界限就很不可靠。
——《灯下回信》
12、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加地人云亦云;何谓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地直奔真实。
——《遗憾的真实》
13、桃花源,是对恶浊乱世的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十分平静,默默地对峙着,一声不吭。待到实在耐不住的时候,中国人又开掘出一个水帘洞。这个洞口非同小可,大闹天宫的力量正在这儿孕育。
——《白莲洞》

我想,无论是身在普罗旺斯日子过得滋润的彼得·梅尔,还是人在天堂的小娟,如果知道他们的读者和他们一样,拥有深刻的普罗旺斯情结,他们一定会觉着欣慰的为此,我要持续地学习,好好地生活,更加努力地工作,一点点地积累旅行的金钱和时间
热,有如南风中的琴弦,把世界遗留在恻恻轻寒冷中,俺的项间自有一圈热意
能够放飞这风筝的人,一定是要很大勇气,或者到了要把你更换的时候他(她)会不怕你飞得多高多遥,大不了再换一只

垂钓,讲的人生意义

秋天的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
答: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3、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一场秋雨一场凉散文
答:一场秋雨一场凉散文 篇1 淅淅沥沥的雨,轻柔地撩起秋的衣襟,是一首感伤的歌,还是一曲动人的天籁?依稀中仿佛顺着黛瓦的纹络,滴落尘埃,浸润灵魂,洗深心怀。 更漏声声,惊扰了谁的魂?夜色浮沉,湮灭了谁的心?风拂锦屏,拨动了谁的情?噬骨的冷,无情地穿透全身。 江南烟雨。谁,和着宫商角徵羽,一曲汉宫秋月寄...

和秋雨有关的伤感散文随笔:两般秋雨庵随笔
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等煽情;“西来秋雨扣窗棂,小寄哀思痛诉情” 何等凄清;“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何等悲寂。秋雨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抒发离情愁绪的代表,诗情画意满目悠然,凄美而又有些伤感。 站得久了,腿脚自然有点发麻,撑起伞决定去屋外走走,也想与这雨来一次亲密接触。院子里积满...

关于秋雨的抒情散文精选?
答:篇一:今夜与秋雨重逢 今夜,淅淅漓漓的秋雨如丝如雾,笼罩着整个大地,天空一片迷濛。路灯惨淡的光割裂著一缕缕雨丝,院中金黄的杏树叶在秋雨中姗姗地舞著,依依不舍地坠入积水的水泥地中,激起一片无声的涟绎。 秋天、秋雨在唐诗宋词人的眼里大多是悲凉的。霁霭迷空晓未收。羁馆残灯,永夜悲秋。梧桐叶上三更雨...

描述秋雨的抒情散文精选?
答:篇一:漫步在秋雨中 秋雨缠绵,最有诗意。自踏入中原大地以来,还未曾见过这北方的秋雨。出门散步,漫步在秋雨中,心情有些压抑。秋雨微细,薄雾弥漫,像一层层透明的玻璃,隔住了尘世的繁杂。此刻,我站在雨中,尽情的享受着朔方的雨。 在我的印象中,南方的人是羞涩的,南方的雨也是羞涩的。南方的雨,细腻温软,那雨...

初秋赏雨散文
答:只有你——秋雨那么轻那么静是我的最爱。接下来我为你带来初秋赏雨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初秋赏雨 清凉的风吹过我的面颊,溜进了我的衣领;天蒙蒙的,更加阴沉了,空气中似乎多了些水气,秋天来了;初秋没了夏日的狂风暴雨,也少了许多烈日炎炎,如同一个人到了中年,削去了不少朝气,却增加了几分成熟。 天...

秋雨夜晚的伤感散文随笔
答:篇一:断念,遇一场秋雨 秋雨潇湘,寂途中,又是落花一片。叶雨纷飞,羁旅牵绊的感伤,姗然而至,断了曾经的执念,只因遇了一场秋雨。 ——题记 飘忽一叶扁舟,在雨中,跌荡到莲开的彼岸,不求荷香淡淡,只愿淹没我对凡尘的最后一丝渴望。撑舟荡伞,醉卧涟漪,记忆的清风中,又怎能做到波澜不惊,斜倚西窗花应在,目至...

找一篇写《秋雨》的好点的散文,要文字比较优美,而且有种诗情画意的那 ...
答:薄雾笼疏桐,枯灯映黄卷,风华落幕的凄清,魂牵梦萦的怅惘……游子掩不住的情思刚刚溢过窗格,灵慧的秋雨便带他回到了故乡……故乡。母亲的叮咛。情人的笑靥。妻子的低诉。雨,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景致;就如同眼前的山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风景一样。对雨,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

秋雨的随笔散文
答:秋雨的随笔散文1 秋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敲在窗上、地上,奏出一支秋的进行曲。几日来,秋雨不歇,绵绵不断,像极了三月间阴雨绵绵,润泽大地,唤醒沉睡的万物,注入生长的血液,让万物拱破泥土的压迫,朦胧惺忪里诞生。眼前的秋雨,小如针尖细如牛毛,淅淅沥沥,悠闲的飘洒。疑是春雨,恍若置身在...

秋雨声声散文
答:窗外,戎州的秋雨如绸,大珠小滴从厚重低矮的云层中钻出,均匀的洒落在乡村田野,润物细无声,来去不留影,却染黄了季节收获的容颜。抬首,绵绵秋雨,软软的雨丝从容滑落,自由地随风飘舞,没有隆隆的雷声打扰那份兴致,更多是赠予人们秋的舒畅、韵味和柔情。怀着期待的心情与季节相约,聆听秋雨声声。 ——山中树题记 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