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出游游玩有一种马车是叫什么车哦,就是很古式的,比方说看一些战国时期的电视剧里面就有出现的马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中国古代车的各部分名称都是什么?

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轸, 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驾车部分的构件主要有辕、轭。辕又叫辀,为一根直木或稍弯曲的木杠。辕辕的后端连着车轴,前端拴着一根弯曲的横木叫轭,又叫衡或横。
《说文》上说,商代有三匹马拉的车,叫骖;周人增加了一匹,叫驷。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说来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箱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箱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战国时,由于车战的发达,战车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扩展资料:
古代车相关的学问:
1、驾车
驾车也是一门学问。在远古时期,原始的车是由人推挽的,后来改用畜力牵引。同其他车相比,马车具有更为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驾驭马车,就变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体系中就有“御”这一科。车行进时,驾驶马车的车工把马缰绳汇总握在手中。《诗经》中就有“执辔如组”的诗句,“如组”就是把八根缰绳握在两手中,就像一组绳似的。
赶马的鞭子也有两类,竹条制成的鞭子叫策,皮条制成的叫鞭。常说“鞭策”一词,就是由抽打马的意义引申而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驾驭术的提高,古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驾车高手的记载。《左传》记述战争情况时,总要交待双方主将的御手。
2、乘车
古人乘车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侧。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车则不同,如是将帅之车,则主帅居中,便于指挥,御者在左,护卫居右;如是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古代的车

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
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颇受关注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不休。国内学者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起源于公元前30世纪中期的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马车,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
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有黄帝、夏禹或夏禹时的奚仲发明车的说法。还有的文献记述夏启曾动用战车征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时也曾动用了不少战车,甚至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等。如果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
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车辙发现后,主持过偃师商城发掘工作的杜金鹏、王学荣曾撰文认为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之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车辙,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用车的传统早在殷墟以前数百年就已出现了。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发现的车辙特征较为接近,形体较小,与安阳殷墟发现的马车有很大的区别。二里头时期,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另外,在中国晚商以前的遗址中也罕见马的骨骸。因此,我国商代晚期以马驾车的习俗,目前尚未在考古学上找到其当地的源头,晚商时期马车的起源仍然是待解之谜。

  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但关于中国马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马车起源于本土,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马车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起源于公元前30世纪中期的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马车,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近日,媒体关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车辙的报道,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
  二里头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都城遗址,遗址中车辙的发现把我国用车的历史提早了约200年。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翟镇二里头村西南角,占地300多万平方米,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最近在这个遗址发现了一座至少距今约3600年的大型古代宫城,这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同期,在这座宫城南侧大路上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余,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其内可见下凹而呈现出层状堆积的路土和灰土,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说,从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距此可推测,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功用的车子。是人力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考证。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用车的传统早在商代以前数百年就已经出现了。”许宏博士说,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发现的车辙特征较为接近,形体较小,与安阳殷墟发现的马车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在中国晚商以前的遗址中也罕见马的骨骸。因此,我国商代晚期以马驾车的习俗,目前尚未在考古学上找到其当地的源头,晚商时期马车的起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从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中国的车是夏代奚仲发明的,但从考古来看,奚仲造车还只是一个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物认为,从古籍中的记载看,车的发明应归功于夏朝的车正奚仲。《夏书·甘誓》记载了夏初爆发了一场车战。《吕氏春秋简选》记载商族首领成汤推翻夏桀的战争中也使用了战车。
  北京大学林梅教授通过研究造车修车的工具来追溯中国造车的历史,时代可以早到夏代。早期的青铜工具多集中在新疆、甘肃地区,奚仲的早期活动地域正在甘肃东部一带,因此奚仲造车是有可能的。他认为中国没有发现早期的车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车是木制的,故不能保存到至今,或者是没有用车随葬的习俗,因此我们今天见不到。
  郭物说,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双轮辅式战车几乎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中已经找到了一些车子的残迹,但还不能准确地弄清车子的全貌。因为木质的车子腐朽后,仅仅在黄土中保留着木头的痕迹。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先在河南辉县琉璃阁成功地剥剔了战国时代的车子。根据木痕弄清了它们的形状和细部尺寸,还作了初步的复原。有经验之后,发掘出了一系列商代晚期的车子,而且知道商代贵族陪葬的车马坑大多位于主墓的西南方向。令人惊讶的是商代晚期的战车结构工艺很复杂,十分完善,没有发现原始阶段的车。
  在古代,这种材料多样、结构复杂、需要不同工种合作、经过很多工艺流程的机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一开始国外学者异口同声地宣称中国的战车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文献上明明记载了奚仲造车和夏代使用战车的历史,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考古学家削尖脑袋想在中国找出车的原始阶段。可是找来找去,早于殷墟的地层就是没有车,只有文献的证据,而这些文献记载经过一番考证,有些又是可疑而不可靠的。
  1996年,在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的一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底层路土面靠近城墙的部位发现了两道东西向顺城墙并行的车辙遗迹。已经发掘的车辙长14米,轨距只有120厘米左右。偃师商城约为公元16世纪左右,这个时间,比西方最早出现马车的时间——无论是草原还是西亚——都要晚500年。所以单从时间来讲,还是不能排除马车西来的可能。
  郭物认为,二里头遗址的车辙为探索中国早期的车提供了重要线索。但是,中国夏代奚仲造车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专家把中国商周时期的轮辐战车与西方的战车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属于同一系统,有共同的源头。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中国商周时期的轮辐战车与欧亚草原、埃及和西亚的马车相比,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一些细微的地方也一样,研究东西方战车的王海城先生在详细比较了东西方战车的基础上,把这些相同点进行了归纳。他发现东西方战车都使用辅式车轮,采用的技术都是揉木为轮(即用火反复烤木材,乘木材热的时候,反复对它施加外力,使木材达到人想要的形状);马衔、马鞭、弓形器的形制相似;系驾方法类似或存在承接关系;都采用了同样的技术制造马车,对马车的维护方法也有相通之处,而且都是由上层统治阶级控制着马车的生产;都是统治阶级炫耀权力的工具,马车的使用具有等级。马车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还不是太大。
  从构造到功能有如此多的共同特征,说明它们属于同一系统,有共同的源头。当然,东西方的马车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马车的大小、车马器的质地、装饰上,这种差异是由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的。而且,如果马车是从西方传入的话,必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异恰恰是合情合理的。
  附图:
  河南安阳郭家庄车马坑
  http://image2.sina.com.cn/IT/other/2004-07-29/U734P2T1D394817F13DT20040729093334.jpg
  河南安阳发掘的殷代车马坑
  http://image2.sina.com.cn/IT/other/2004-07-29/U734P2T1D394817F9DT20040729093334.jpg
  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车马坑
  http://image2.sina.com.cn/IT/other/2004-07-29/U734P2T1D394817F14DT20040729093334.jpg

1.学名叫什么忘了,只知道俗称叫"高车",立乘的,就是站着乘车。
2.还有安车,又叫"輼辆车",是坐乘的车,车上通过调节车窗等方法来改善车内空气的流动,可以达到类似于空调的降温效果,因此乘坐十分舒适.
3,还有轺车,是汉代官员出行时所乘的一种轻便的小车,汉代画像上常见.
(我也向上图 可惜等级低了....)

当时车的种类很多,有搞运货的牛车、乘坐的马车、作战的戎车、狩猎的田车。还有一种车叫“辂”(孙子经常乘坐的车,很少见)。如果是马拉的车,只可能是“马车”或“戎车”啦!图嘛,本人才疏学浅,另请高人了··抱歉啦

古代马车 #24 !

叫车服

梏马

古人乘马车出行礼仪
答:古语有云“服牛乘马”,说明同时是用的有马车也有牛车。先秦时期所说的车子,打仗和载人的绝大多数是马车。马车也叫小车,专供作战和出行之用。牛车也叫大车,一般是用来运载货物。古代大量的车是战车,衡量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往往也是按照拥有的战车数量来计算的。岳飞《满江红》中还说:&...

古时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答:古代的交通工具有骡车、牛车、驴车、羊车、大车、驴、骆驼、马等。人力交通工具有船、人力车、三轮车、轿和白桥、扛肩、担挑、冰床。“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对古代几种主要交通工具性能的总结。1、轿子:形式多种多样。轿厢的结构是一种无轮结构。乘客们坐在里面,然后被...

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
答:自古以来,皇帝出巡乘的车称为龙辇。文莱苏丹的现代龙辇于1968年8月1日现任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登基时建造并使用,全长22米,高宽均为3.5米,整体颜色是金黄色。底部为6个现代汽车大轮,中间部分是重心车身,长约10米,车身前面左右两边是虎头凤身雕刻,长约2米,两边全是镶金雕刻,精致非凡,尽显...

古代中国的马车有多少种
答:驷,古人说的马往往也包含车,说的车也包含着马。古人驾车多是以四匹马拉,称为驷。骈,指驾两匹马,骈即二马并列。骖,指套三匹马,它还有另外一个意义,是指驾车时套在两边的马。在汉代时,天子的车有时套六匹马。乘,常指车套四匹马,车千乘,就意味着有4000匹马,这里乘代表四匹马,所以...

古代西方的马车四轮,而中国的马车却是两轮,古代马车各部分的名称?_百 ...
答:原因其实有四点,第一点就是马车的转向和减震问题,因为中国当时没有研究出来轴承,四轮马车的摩擦力又很大,如果就这样一路跑下来,车上的人可能就受不了,而且没有轴承的马车跑起来还十分费力。第二点就是中国古代铁器的缺乏,以前的家家户户里谁家有一个铁器都是十分难得的,更不要说大量冶铁来...

在中国古代,人们出行乘坐的都是什么车
答:据史料记载:《史记·平准书》“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说的是高祖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以后,民穷财尽,毫无积蓄。当时天子竟不能用同一种毛色的驷马(马车),而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残败的景象,加上当时西汉政权还不稳定,国家还不安宁...

中国古代马车制度
答:中国古代的马车制度:等级与礼仪的典范在古代中国,马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从天子的尊荣到平民百姓的日常,每一辆马车都承载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丰富的礼仪内涵。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幅历史画卷,领略那些尊贵的车驾与严谨的礼数。首先是天子的尊荣,遵循着周礼的规定,天子出行乘坐的是...

古代的马车还有什么别称吗
答:战国秦的战车有小戒、武刚车等,小戒是一种兵车,车上备有弩箭和盾。而武刚车“有巾有盖”,是作为前驱的战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战车的种类更多,曹魏的发石车,又称霹雳车,可以接连抛掷石块。梁的侯景善于制战车,他制造的战车有楼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递车等等 ...

古代车马的名称是什么?
答:以下是古代车马各部分的名称: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轸〔yǐ 以〕 , 车的 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车轮的边框,叫 辋〔wǎng 网〕 。连接辋和毂的是辐。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 30 根。

关于古代的马车问题
答: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 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古人说“服牛乘马”,可见马车之外还有牛车。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贵族 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这是乘人的部分。舆的前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