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中国各地、各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中国各地、各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100字左右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

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除了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以外,布依族在腊月和正月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禁忌,如若不遵守的话,就会对家中的人,事,物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北师大实验中学居然出现了这样一个败类。。。
无耻的家伙!!!

春节 农历元旦、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节日。节前,家家备年货,蒸馒头,做豆腐,制新衣,扫庭院,糊窗户,巾年画。腊月的最后一天称“除夕”,从是日始,贴春联,请爷爷奶奶,堂屋悬挂主子及神祗画像,供祭天地祖先。晚上点蜡烛,挂灯笼,全家老幼或邻里街坊相聚一处,喝“辞岁酒”,叙旧话新,通宵不寐,以待新旧交替之时,是为守岁。正月初一,起五更,祭天地,拜祖先,男女着新衣。团拜尊长,给儿童压岁钱,吃铰子,放鞭炮,然后给同族、邻里拜年,街道相遇,拱手作揖,相互祝福。

第二早晨上坟(俗称送爷爷奶奶),出嫁的闺女回娘家。初四或初六新女婿到丈人家拜年。初二到初八去外村串亲拜年

初五俗称“破五”。意为春节过后“破士动工”,新的一年工作开始。是日吃”破五饺子,破五面”,妇女则讲究“破五绳子破五线”。

50年代,国家规定工作人员春节放假三天,举行茶话会、团拜会,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活动。旧俗仍大部保留。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霄节”俗称过十五,小年下。十五晚上吃元霄,吃饺子等。挂彩灯,放烟火,放云灯,也有的村镇演戏、放电影……男女老少涌向街头,摩肩接踵,热闹胜过春节。元霄节以十五为高潮,断续延至十七八。过了节,农家备耕,买卖开业,一年的活动开始。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古称“花朝”,俗称“龙抬头”表示春天到了,蛰龙长天布雨。正月二十五日早晨各家在庭院用草木灰撒成园形囤样,名为“打囤”。内中放一撮杂粮,取五谷丰登之意。二月二早晨有的人家在室内“打钱囤”,预兆生意发财。民间有“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之说。是日农家还将大豆加糖爆炒,俗称“炒蝎”,百虫伏藏,此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废止,后又复兴。

清明节 节前一日俗称“寒食”。旧时,是日禁动烟火,均吃“寒食”,唐之后与清明节混一,后废。清明节既是节日又是农因二十四节年之一。这一天为家家上坟祭祖之日,1949年后,也为拜谒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日期。

端午节 也称“端阳节”、“五月端午”,时在农历五月初五,为悼念屈原日。是日中午吃粽子和油炸糕,富家饮雄黄酒。家家门旁插艾蒿,避疫消灾。

七月十五 农因八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是夜月明而圆,人们把月圆看做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团圆节”节前亲友相互馈送月饼、果品。晚上以月饼、瓜果祭月。家人团聚,吃月饼、瓜果。户外赏月,俗称“圆月”。亲友邻里间相邀聚饮。

十月一 农因十月一日,俗称“鬼节”,是日上坟祭祖。父母去世,儿女将五色纸剪成“衣服”(长不盈尺),在坟前烧掉,谓之“送寒衣”。并将纸钱装入“纸箱子”内,一并烧掉。迁坟造茔也在此日。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称“腊八”。家家吃“腊八粥”。是日用糖醋腌蒜,春节时变绿,称“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辞灶日。家家将厨房灶王神像取下烧之,意为送灶神。祝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新年 公历元旦,俗称“阳历年”,为国家规定的节日。国家机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放假一天。是日,家庭团聚会餐。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女职工放假半天,妇女集会或举行纪念活动。

“五·四”青年节 共青团、教育、体育等部门,举办青年、学生联欢会或体育运动会。

“六·一”国际儿童节 学校少先队多举行集会,组织举行纪念活动,召开中共党史报告会,进行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七·一”中国共产党生日 是日党的各级组织举行纪念活动,召开中共党史报告会,进行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八·一”建军节 每年八月一日,县级党政领导人到县武装部、县中队进行慰问。举行电影招待会,在全县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检查优抚政策的落实情况。

“九·十”教师节 是日教师放假一天,社会各界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表彰先进教育工作者,向教师赠送纪念品。

“十·一”国庆节 公历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是日全县举办庆祝活动,职工放假一天。

称呼

在旧社会,对有文化的人称“先生”,做买卖的人称“掌柜的”,手艺人称“师傅”、“老师傅”、“大把式”。与人书信往来或送帖子都加上一个“愚”字或“敝”字。也有的带上一个小字。如“愚兄”、“敝厂”、“小弟”等。称对方加一“贵”字。如“贵村”、“贵厂”等。一般百姓对官府的人或有权势的乡坤财主则称“老爷”,或按岁数次序称“二爷”、“三爷”。称其妻为“夫人”、“太太”。称其子女为“相公”、“公子”、“少爷”、“小姐”。称其儿妻为“少奶奶”。对一般人家年长者称“大爷”、“大娘”,对自己年龄相当的则称“大哥”、“老哥”、“老兄弟们”。称妇女“大嫂”、“嫂子”,对年龄比自己小的称“老兄弟”、“小兄弟”、“大妹子”。对邻里街坊的男性,妇女们则称其“他×爷”、“他×大爷”、“他×叔”、“他×哥”,对女性则称其“他×奶奶”、“他×姑”,也有把“他”字换成“您字”的。旧中国妇女没有地位,一般都没名字,结婚后,都在头里冠以丈夫的名字,如“文庆家”、“二春家”,或称“张氏”、“王氏”。40年代后期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才有自己的名字。这也标志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与人之间都互称“同志”,也有的习惯将对方的姓氏和职务、职业并称:如“刘科长”、“张老师”等。1985年后,常以“师傅”相称呼。

曾祖父、曾祖母统称“老爷爷”、“老奶奶”、。祖父、祖母称“爷爷、”“奶奶”。称父亲为“爹”、“娘”。称伯你为“大伯”、“大爷”,称伯母为“大娘”,称叔父为“叔叔”、“叔”,称婶母为“婶婶”、“婶子”。称姑母为“姑姑”,称姑母的丈夫为“姑父”。外祖父称婶母为“婶婶”、“婶子”。称姑母为“姑姑”,称姑母的丈夫为“姑父”。外祖父母称“老爷”“姥娘”,舅父称“舅舅”,舅母称“妗子”,姨母称“姨”,姨的丈夫称“姨父”。岳父称“大爷”,岳母称“大娘”。认的干亲称“干大爷”、“干大娘”,平常也直呼“大爷”、“大娘”。

同胞兄长称“哥哥”,兄长的妻子称“嫂子”。弟弟称“兄弟”,弟妻称“弟妹”,现在则直呼其名。姐妹称“姐姐”“妹妹”,其丈夫称“姐夫”、“妹夫”。也有称“哥哥”、“兄弟”的。

表兄弟称“表哥”、“表弟”,其妻称“表嫂”、“弟妹”。姨兄弟及其妻,平常则直呼“哥哥”“弟弟”、“嫂子”、“弟妹”,多数在称呼前冠以姓氏。

妻兄、妻弟书面称呼“内兄”、“内弟”,俗称“大舅子”、“小舅子”,口语直呼“哥哥”、“兄弟”,称其妻为“嫂子”、“弟妹”,称姐姐、妹妹的丈夫为“姐夫”、“妹夫”,有的则以“哥哥”、“弟弟”相称。称妻子的姐妹“大姨子”、“小姨子”,面称“姐姐”、“妹妹”,与妻之姐丈、妹丈之间互称“连襟”、“一担挑”,面称“哥哥”、“兄弟”。

青年男女结婚后,双方父母互称“新家”,也有以“哥哥”、“嫂子”相称的,如果有了小孩,一般则称“您(他)姥爷”、“您(他)姥娘”、“您(他)爷爷”、“您(他)奶奶”。

夫妻间多以“你”、“我”互称,也有用打招呼的方式,如“唉,我说!”互称的,有了小孩,相互间则称“他爹”、“他娘”,现在夫妻间多直呼其名。公公婆婆喊儿媳“他嫂子”,或按兄弟们排行称“老大家”、“老二家”,或直呼其名。

礼节

见百寒喧,旧进亲友、熟人想见多是抱拳拱手表示恭敬。现在早晨见面问“起来啦!”或“起得早啊!”,饭时则问“吃了不!”并回问。平时想见则问“干嘛去?”。近几年,由于互相帮助办事,见面时问“有事吗?”,如果是关系较密、久别生逢,则紧紧握手。有的则双手紧握,表示极度热情。如果是初次想见,则需经人介绍再行握。如果戴着手套,则要脱掉手套再握手。习惯都以右手相握。否则便认为是对人不礼貌。如果在集市或商场上想见,则要问“用钱吗?”,分手时则挥手微笑说声“再见!”。

旧社会里晚辈拜见长辈,老百姓求见官长或有权势的人,仆人见主人,或给长辈祝寿、贺喜、吊唁死者,都要行跪拜叩头大礼。平辈、亲友及同行、同僚之间相见、相访则行作揖礼。现在遇到结婚、祝寿、吊唁等活动逐渐兴起鞠躬礼。鞠躬时要脱帽,如不脱帽则要立正敬礼。不能戴帽鞠躬,也不能脱帽行敬礼。但在农村中春节拜年、敬神及吊唁死者,仍习惯行跪拜叩首大礼。

待客。有客到家来访,要走出大门相迎。如客人径入庭院,则要走出屋门相迎。并与客人同行入室,让客人入上座。如果客人携带礼品,要主动接过来。客人入座后则倒茶递烟,热情陪话。给客人倒茶斟酒时,不要壶嘴对着客人。放壶时要壶嘴朝外。茶怀酒盅不要斟得外溢。不要对着客人面打喷嚏。陪客时不要长时间离席处理别的事情。有特殊事可以对客人说明,说一声“您先用着,我去去就来。”或说声“稍等!”有客在家,不可打骂孩子,不可当着客人看手表。如果是单独与女同志交谈,不要紧闭门窗,声调要平和,不要低声细语,并要与对方保持一定距离。与人谈话时,眼光要注视对方。听人讲话精力要集中,不要左顾右盼。

衣着穿戴

服装。旧时富家男子穿长袍、长衫(俗称大褂),外套马褂,普通农户则穿土布短袄长裤。夏衫男为前开襟,女为大襟,秋冬夹妖、棉袄,样式为圆领,大襟,纽扣为自缝自结的“蒜疙瘩”,少数缀以铜扣。民国年间始穿对襟袄衫,亦缝缀蒜疙瘩纽扣。扣要单数,一般短袄缀5对,长衫棉袍缀7对。富贵人家少妇小姐,讲究结蝴蝶形蜗牛状钮扣。衣服口袋在两襟下端为明兜,在衣襟左右边缝开斜口为暗兜。裤子:在裤裆上缝半尺宽裤腰,打褶后用腰带系住称“裹腰”、“勉腰”。男女一样。穷苦人家为干活轻便,还兴只做两条棉裤口,俗称“扎腿”。富家、商贾穿绸缎、“洋布”,一般人均穿自纺自织的粗布。中、老年穿蓝、黑、灰色,夏穿白、紫花色,青年人和妇女、儿童穿蓝、红、绿色或用红蓝紫等杂色棉线织成的花布。

40年代末50年代初,制服开始流行,但在农村还很少见。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机织棉布以及的确良、涤卡、涤纶呢子等化纤织物逐渐代替了土布,衣服款式也大为改进。旧式的大襟袄、勉腰裤基本淘汰(除少数老人偶有穿者),一般都穿制服中山装,西装、港式服装也已流行。夏季穿村衣、汗衫,春秋穿线衣、棉毛坎肩,冬季穿棉衣、绒衣、毛衣、皮袄和大衣。有些青年妇女和儿童还穿风雪衣、翻毛大衣、羽绒衣等。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两广江浙港澳地式及国外一些衣服传入内地,衣服款式更加繁多表颖。一些青年业务员穿西装,戴领带,服色也由过去的单纯白、蓝、黑、灰转向五颜六色。

发型:清代男子蓄辫。民国年间少数有钱人家子弟及学校师生留背头、平头,一般平民男子多剃光头,老年男子一般留短须,也有留长须者。男孩有在脑后留“九十毛”者,多为独生子。60年代后一般人留北头、分头、平头,剃光头者已不多见。留短须者只出于农村老年人,已无留长须和“九十毛”者,国家工作人员概不留须。近年蓄长发者增多,青年中还有个别烫发、留小胡子的。

旧时妇女在青年未婚时期多留独辫,辫子以大为美。婚后在脑后挽成大纂。50年代以后,妇女除老年者梳纂外,无论已婚未婚都剪短发或扎双后辫,短的梳两颊下,长的垂于背后,也有用大发卡把头发卡在脑后的,称“香蕉纂”。近年来,青年妇女中有各式积各样的发型出现,烫发者增多,留辫子者已不多见。

首饰:旧时妇女首饰有耳环、戒指、手镯、发钗、发卡、簪子、网子等,1949年后渐少,“文化大革命”时绝迹。近年来年轻女子戴耳环、戒指颇为风行,还不少数戴项链者。

巾帽:清末民初,男子一般戴帽衬,即瓜皮圆形帽,也有戴毡帽的。富有者和有地位者多戴礼帽。老年妇女戴平顶圆帽或帽圈。40年代,亦有在帽衬上套做一个有后尾、有两耳搭的棉帽,俗称“马虎”;平时挽起来,只罩住耳朵以上部位,严寒时全部放下。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模仿陕北一带的风俗,男子戴白帽头,箍白羊肚子手巾。60、70年代戴各式花帽,脖子上围的有各式纱巾、围巾。

鞋袜:40年代及其以前,农村老百姓普遍穿线纳鞋帮、绳纳鞋底的尖口粗布黑鞋。后从外地传来了“双脸鞋”,俗称“铲鞋”。实纳鞋帮鞋底,不分左右脚,两脚可以自由换穿。只有少数在外混事者,才穿洋布皮底鞋。妇女缠足者穿小脚尖口鞋,不缠足者,穿绣花鞋。冬天男穿蛤蟆头棉鞋或两道脸棉鞋。50年代穿方口鞋和穿带鞋。又叫“五眼鞋”。青年妇女穿“汇蓝鞋”,脚面结一横带,从里到外用钎子钎住。60年代时兴带松紧口的“懒汉鞋”。鞋面多用黑色条绒、平绒或礼服呢布。流行胶鞋,塑料凉鞋。不少妇女买塑料鞋底,自做鞋帮。70年代大兴各式各样的拖鞋,并由室内穿向室外。80年代青年妇女穿高跟鞋,比较普遍,有高跟,半高跟之分。人们穿鞋由从前讲究结实耐久,变为讲究美观新颖。

1949年前,男穿家做的粗布袜,有单袜,棉袜。50年代初,针织线袜兴起。线织袜筒,缝以线纳袜底,先为长筒,后变短筒。60年代各种机织线织袜子畅销市场。70年代以后各种花色的尼龙袜、晴纶袜,逐渐代替了棉线袜子。

饮食

1949年前,“城乡主食高梁、小米,玉米、豆类为副”,“小麦除节日宴客食之”,日常不食,仅有“富家、商家食之”。境内居民习惯每日三餐。早饭,春夏煮 小米饭或高梁、玉米面粥,或拌疙瘩;秋冬煮红薯红薯米饭,或菜饭。用小拐磨磨豆,煮开再下米称“甜磨子”或“磨糊子”。若把青菜叶剁碎放进锅里再加盐少许煮熟吃,菜少者称“菜和和”,菜多者称“菜豆腐”,60年代以玉米、红薯和红薯干面为主食。80年代后,小麦大量增产,成为城乡居民主食,吃玉米面者已很少见。

清河人在主食方面亦有各种花样。主要有馒头、饺子、饱子、菜团子、烙饼、油条、油炸糕、煎饼、粘糕、焖饼、火烧等。

清河人多喜咸,不好甜食。农家多炒菜,早晚多吃咸菜。平时多吃素菜,间吃肉食,多为猎、牛、羊肉,鸡、鱼较少。豆制品有老豆腐、水豆腐、干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等。淀粉制品有粉条、粉皮等。80年代中后期,人们膳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由以粮为主,向粮、肉、蛋、奶并举结构型发展。在饮料方面,从前多喝白开水、茶水,现较富裕者为清凉饮料。人们喜饮白酒,夏天饮啤酒盛行。

居住

住房。1949年前清河县一般民用住房皆为土垛坯垒,秫千搭顶,麦秸泥抹墙,门窄窗小,居住条件简陋。宝贵之家墙用砖表,顶用苇笆和木椽。庭院标准格局是“四合院”,北房五间,明三暗五。东西配房各二三间,大门口在东南角或西南角。靠大门有一厨房,有的还盖有南房。迎大门口一道影壁墙。北房和东西配房迎门放着方桌椅子。靠方桌的后面放一条几,墙上挂着中堂对。屋大边或右边隔一套间。北屋正房一般由长辈居住,东西配房由晚辈居住。

1949年后,境内居住条件普遍有所改善。50、60年代,农村中拆旧翻新者多,另修新房者很少。偶尔盖一两座,与旧时规格亦无多大区别。条件稍好者为13层墙碱,杂木檩梁,杂木房椽。苇箔搭顶,巴砖房檐;条件差者仍是秫千搭顶。70年代开始盖八寸墙,水泥打围子。条件稍好者有安玻璃门窗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工、副业的兴起,人民生活大为提高。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住房迅速改观。新房林立,质量也大大提高,规格与以前也大不相同。时兴盖抱厦,北房中间三大间,两头拐子房各两间。过去房梁长不过丈二,檩不过丈长。现在梁长丈五到丈八。檩长丈二。有的副业大户盖房一律为钢盘水泥结构,不用梁、檩、檩、椽都是用刨子刨光,用桐油油过。门窗也改为新式的,门是双扇,两旁还有耳窗,窗大两米至两米半见方,安玻璃、纱窗,双层窗扇,因门窗宽大,前面除了梁,下面几乎没有砖墙了。屋内墙壁用白灰泥抹后,再用涂料粉刷,用塑料板吊顶,屋内既宽敞明亮又雅致。屋外墙壁用水磨石或带有各种图案的烧磁瓦装修。影壁上砌制山水画,并配有大字对联,十分美观。盖小二层楼县城已较普遍,农村中也时有出现。

家具。旧时,富户多在堂屋摆有雕花条几、八仙桌、大师椅;卧室有衣柜、梳妆台,大漆涂面,坚固光亮。一般平民则陈设简陋。80年代,家具式样更新,旧式家具渐被淘汰。初风行大衣柜、写字台、酒柜、碗橱类。后增电视机柜、少发等。80年代后期又盛行组合家具。油漆初为木质本纹,涂透明漆,现多为人造花纹或颜色。旧时人们多睡土炕,现在城乡新建住房已不再盘炕,睡床者已为多数。土炕拆一个少一个,只减不增。床初为木板或钢管床,现多为包厢床,“席梦思”之类也日见增多。

行路

40年代人们出门赶集上镇,一般都靠步行。女眷串亲,富家坐骡马轿车,中等户坐牛、驴蓬车,穷家亦靠步行。车是木轮瓦,十分笨重。户家很少有自行车。70年代末,有自行车户达70%以上,80年代中期,则达到95%以上,不少户1人1辆自行车。

随着家庭副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人们行路亦不再单靠自行车了,轻骑、摩托在清河城乡已广泛兴开。有的专业户还买了小汽车。1949年前,乡间土路窄狭,崎岖不平,行路艰难。80年代,以县城葛仙庄为中心,公路四通八达。详见《交通运输》编。

婚嫁

1949年前,清河婚嫁礼俗颇为繁琐。

订婚。男女婚姻讲“门当户对”、“论命译偶”。靠父母作主,由媒妁说合。认定男女双方生辰属相相合无碍,双方父母同意,即由媒妁为这互换小帖,俗称“换号”,再经协商择定吉日互换庚帖,亦称“红书大帖”。因庚巾上印有龙凤图案,故又称“龙凤帖”上双方均写清籍贯三代,年龄生辰,此为正式订亲。换庚帖时亦有同时送聘礼者。

择吉日,定婚期。婚期必须选定在女方“行嫁月”,男女两家团协商,请人择定吉日,向女家正式送娶帖。日期一旦定准,不得更改,俗称“错一错,死婆婆”。

婚期前数日,男家给女家抬食盒,送首饰,称“结婚食盒”。

拉嫁妆。婚前择吉日,男家着本家、邻人驶车挑担去女家拉嫁妆。是日,女家女孩或男孩扣留钥匙,好事者亦扣留嫁妆小件或男家来拉嫁妆之什物,男家付钱后方可交出。

行婚礼。举行婚礼头天傍晚,新郎即穿戴好礼帽礼服,教授演习行礼方式。并由吹鼓手吹吹打打,先拜祖先,再依次到同族本家,给长者行跪拜礼,名之曰“演礼”。新郎穿戴之礼帽礼服为:明时戴方巾,清时戴红顶圆帽,民国时改戴礼帽,均身穿长衫。是日,新娘梳纂,戴鬏鬏,坐花轿。新娘上下轿面向何方、陪嫁新亲和接轿女眷忌用属相均事先请人看好,在娶帖上注明。新娘身穿大红,头顶红帕,脚登红绣鞋,腰挂古铜镜。花轿到家,先由男孩掀轿帘,握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帕。新娘下轿后过火盆、跨马鞍、登织布机柽子、对铜镜,新郎挽弓执箭。接亲者将新娘急忙搀入洞房。陪嫁新亲与接轿者帮新娘洗脸梳头,换上新妆,再搀新娘拜天地、拜祖先、拜翁姑、拜同族亲朋长辈、夫妻对拜。之后再将新娘搀回洞房。夫妻饮交杯酒后,新郎退出,新娘在炕上一直盘膝坐到天黑,闹喜者不断。

清河旧俗,在陪嫁新亲吃饭之前由厨师领着新郎向新亲跪拜索要“谢饭礼”。新亲饮酒一醉方休,故充任新亲者必是海量。亦有酒醉后翻桌砸盘,喜事变忧者。此风至今不衰。

新娘过门,多为头一天过门,第二天回(娘)门,第三天或第四天(必希双日)再将新娘送回。新婚后,娘家连接三趟,送三趟,此后则由男家接送,或新婚夫妻同去同归。

贫穷人家婚嫁礼仪与此大同小异。

1950年后,国家颁布《婚烟法》,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而50年代男女婚姻基本上仍以经济条件为基础。60、70年代流行“唯成份论”,女方择偶一是兵,二是工,不与“五类分子”子女结婚。80年代,“唯成份论”被破除,选择对象则以人品、相貌、学历、才能为前提,而经济条件仍为基础。

订婚、结婚废除了“换庚帖”、坐花轿等繁琐旧俗。订婚男女持本村或本单位介绍信到乡政府领取“结婚证”,是为合法夫妻,受国家法律保护。而70年代后期,又兴起订婚要高额聘礼,男女约会、谈话要谈话礼,女到男家与家人见面、吃饺子要“见面礼”,照订婚合影要“靠身礼”,男女分路回家要“分路礼”等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订婚买订婚衣服,结婚买床单、毛毯和高级衣料,随心所欲,数额无限,并要新房独院,时兴电器、高档家具,一切闹排场。此风日甚一日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大难题。

80年代中期,旅行结婚逐步兴开,集体婚礼由工会、妇联、共青团主持操办,在城镇干部、职工中实行。

贺喜。60年代,遇有婚事,乡邻亲友送副中堂对,表示祝贺。乡村中很少有送布帐者,70年代后期,开始,大兴送布帐,赠被面,更有送厚礼者,喜东则摆酒宴答谢。此风亦日盛一日。

外来婚、早婚。过去,男女结婚均为同乡,与外地结婚者很少。70年中期开始,不少人花钱娶外地媳妇。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贵州妇女来县结婚者渐多。亦有以婚行骗,结婚不久即跑掉者。早婚现象近年在农村较为严重,不登记即同居亦不鲜见。

换亲和转亲。1950年后渐少,80年代又时而可见。

转亲。即甲家之男娶乙家之女,乙家之男娶丙家之女,丙家之男娶甲家之女。换亲、转亲者,多属家庭条件不好,儿子成婚有困难者。此类婚姻相互制约,有一方夫妻闹矛盾,亦影响另一方家庭关系。亦有父母逼婚造成悲剧者,其受害者又以妇女为多。近年虽经宣传教育,形成舆论压力,但仍未禁绝。

寡妇改嫁与老人再婚。封建时代,寡妇受人歧视,喜庆事要回避,如打井、盖房寡妇凑近则视为极大不吉利,娶亲嫁女不用。与男人平往遭非议。“寡妇门前是非多”。外人瞧不起,公婆侮说“丧门”,虐待逼嫁。改嫁时什么东西也不准带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寡妇改嫁,不受歧视,改嫁时依法有权处理自己应得之财物。但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寡妇只要有儿女,一般不肯改嫁。亦有待儿女长大成婚之后,自己却变的孤苦无依,受儿子儿媳虐待不得已再改嫁者。男鳏境况更苦。故有“满堂儿女,赶不上半路的夫妻”的俗谚流传。但老人再婚多受子女阻拦。亦有开明子女,为使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有人照顾,主动给老人找老伴者。

招赘与女娶男。封建时代有女无儿亦兴招赘,俗称“招养老女婿”、“倒插门”,男到女家改名换姓,顶门立户。所所生子均随母姓。入赘者被人瞧不起,受女家族人欺侮,有“小子无能,改名换姓”之说。不少入赘者等女方父母双亡后,不得已再携回归回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之后,女子同男子同样享有继承权。招赘女婿也不再改名换姓,生育之子女姓氏随父随母均可。1979年,政府提倡“女娶男”,男到女家落户,受法律保护,不受歧视,还受优待,计划生育允许生二胎。但旧观念在群众中还未彻底改变,故“女娶男”这一新的婚姻观念尚款被广泛接受。

丧葬

封建时代丧葬仪式繁琐,并带有很多迷信色彩。

穿寿衣。病人奄奄一息弥留之际,则着人穿戴寿衣寿帽。70年代后,则等病人停止呼吸后再穿衣戴帽者日渐增多。不管春夏秋冬,不分男女,死者皆穿棉衣棉裤,脚登棉靴,男戴红顶圆帽,女戴莲花帽,穿紫袄,着蓝裙,忌穿黑色,通兴蓝、紫色。

停灵守尸。寿衣穿比,将死者安放灵床之上身铺黄褥,头枕金,脚蹬银(用金银箔糊就之金银砖),麻绳绑双脚,全身罩以被单,俗称“蒙头”,点“照尸灯”,烧“倒头纸”,搭灵棚,摆灵桌,大门外插“纸骨髑”,贴“报单”——讣讣千,孝男孝女守护灵旁。

吊唁。本家长者领孝子在土地庙磕头烧纸,谓之“报庙”,男前女后,来去嚎哭。

乡邻亲友吊唁,女在屋内灵旁陪哭,男在院内伏地悲号。孝男孝眷对来吊唁者逐一磕头跪谢。

族人给外村亲友“报丧”,已婚闺女;回婆家“讨孝”。外村亲友相继前来吊唁。

在灵棚竹帘及各门口皆巾丧联,乡邻亲友送布帐,写挽词,表示哀悼。

入殓送盘缠。次日过午入殓。棺底铺草纸,摆铜钱,放五样粮食。入殓时儿报头,其他人拉拖带,架尸身,装入棺内。儿女们用絮棉蘸香油水给死者净面,盖棺钉木之后,儿女悲号,乡邻亲友再次吊唁,谓之“辞灵”。

晚上族人抬着纸轿或纸马,吹鼓手在前引路,孝子孝眷随后至村西口,烧掉纸轿、纸马、纸骨髑、泼浆水,谓之“送三”、“送盘缠”。

出殡。从死者咽气到出殡,一般都是3天,称“排三”。富家为闹排场或等待远离家乡的儿女,停灵待殡有排五、排七者。

出殡之日,放爆竹,乡邻亲友出钱买火药雇枪手放“三眼枪”,有的已婚闺女出钱雇吹鼓手或小戏和棺罩。

出殡之日亲友全到,随礼坐席。饭后起灵出殡,斩黑碗,抬棺出门。孝子棺前号引,孝眷棺后哭随。封建社会宝贵之家还特请秀才、举人做礼监先生,举行家祭、路祭。街口摆棺杠,抬棺进坟地。象征继承权的一是“打幡”;一是“摔盆”,无儿者由过继人打幡、摔盆。棺进坟地,下棺入穴,孝子孝眷圆坟(必须是父母双亡)后埋葬,之后,孝眷急车回家“抢财”。

孝子回家后再返回坟地烧纸,谓之“烧回头纸”。

圆坟过“尽七”。殡后第三天全家同族及至亲均去烧纸添坟(乡俗:死后三年不添坟),谓之上“三天坟”。从死日算起,每七天烧一次纸,谓之烧“尽七”。以后有烧百日、祭周年。三周年、五周年、十周亦要上坟烧纸。

丧葬乃是民间一桩大事,土改前富家买棺椁寿衣,搭灵棚

安徽吃年糕

34255

600字作文急求 %>_<% %>_<% %>_<% 谁帮我给10分
答:人生到处有风景,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人生就像一辆长途汽车,而它一生只会在四个站停留,而每一站你都需要下车去用你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那美丽的风景,去寻找好的品质作为资本驶向下一个站点。童年,汽车的初始站,你站在刚刚冒芽的柳树旁看着春天美好的一切,你无须被别的什么干扰,在这一...

<谋战二>急求译文
答: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便派大夫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齐景公设宴进行招待,当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竟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说:“那就用我的酒杯给客人进酒吧。”当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换杯斟酒时,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杯,仍用范昭所用之杯斟酒进客。范昭假装喝醉了,不...

急求“不知者也为过”的辩论材料
答:急求“不知者也为过”的辩论材料 先后给“不知”和“不知者”下了定义,并且从三个方面论述己方观点:第一,不知者也为过是行为人和行为本身的客观的评判就不知者而言,对于职责之内的本应该知道的事情,不知本身就是一种过错,又不知而返更是错上加错,。就行为本身而言吗不管知与不知,这样伤害和不利影响是行...

数学月考题,急求急求急求。
答:f(x)=-x^2e^x f'(x)=-2xe^x-x^2e^x=-xe^x(2-x)=0 x1=0,x2=2 f'(x)>0得到x>2,x<0即单调增区间是(-无穷,0)和(2,+无穷)f'(x)<0得到0<x<2,即单调减区间是(0,2)故有在X=0处有极大值是f(0)=0 又有f(-3)=-(-3)^2e^(-3)=-9/e^3,f(1)=-e 故在...

!急求!钱谦益<乡言下>译文
答:译文:方腊准备起义,召集所结识的贫贱而有恶习的少年一百多人喝酒,对他们说:“如果有像我们这样的子弟耕田织布,终年辛苦,收获一点粮食布匹,父亲兄长(借指官府)全都拿走并挥霍掉,稍不如意,还对他们鞭打虐待,就算死了也不体谅他们。换成你们你们愿意吗?”众人说:“不愿意。”方腊又说:“挥霍...

急求<我的哑巴妈妈>原文
答:我的母亲是哑巴,哑巴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买来的媳妇。母亲被祖父带进院门,就成了父亲的媳妇。母亲告别姑娘,没有坐轿,没有顶红红的盖头,也没有哭,没有人搀扶,更没有认为她吹悠扬的唢呐和放欢跳的鞭炮。母亲就这样默默地挽起了发髻,收起了一切姑娘的幻想,成了我的母亲。母亲没有娘家,...

急求~`作文<一路与朋友同行>600字
答: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回忆三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却仍是历历在目。Meteor、Orchid和我三人却谁也说不清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仿佛从开始注意到彼此,便已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不过,这样的无话不谈并不见得都是好事哦,损人的话她们可也没少说过!每当她们开始舌战的时候,我总会躲得远远的,以免惨遭池...

急求,<迢迢牵牛星>的多扩写650子。急!急!急!
答:有一种说法,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人间的一个人,不管是已逝去的还是被禁锢着的。自从牛郎织女被强行拆离后,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

急求"格言新说"
答:(一)古语:不汲汲天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格言新说:汲汲天富贵 戚戚于贫贱 如此小辈敢与“亚圣”孟子唱反调,难道我是功利主义者?非也,且听我细细道来。就大的方面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乃实现共同富裕。若高论“不汲汲天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我们又何必发展什么生产力?又何必为脱贫致富而改革创新...

急求<<富人买砖>>,希望大家帮帮忙.=.<~~
答:急求<<富人买砖>>,希望大家帮帮忙.=.<~~ 京中富人欲买砖造墙。某甲来曰:“某王府门外墙现欲拆旧砖换新砖,公何不买其旧者?”富人疑之曰:“王爷未必卖砖。”某甲曰:“微公言,某亦疑之,然某在王爷门下久,不妄言。公既不... 京中富人欲买砖造墙。某甲来曰:“某王府门外墙现欲拆旧砖换新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