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什么习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7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


春节的习俗:

一、洒扫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里里外外都干干净净的。

二、挂年画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三、写春联

春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四、年夜饭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年三十的饺子一般要在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晚上子时再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五、共饮屠苏酒

什么是屠苏酒呢?屠苏是一种草名,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饮屠苏酒的风俗则是经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此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人饮屠苏酒的方法很独特,平常饮酒是年长者先饮,而饮此酒是从年少的小儿饮起,年长者在后,每人只饮少许,古人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六、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七、压岁钱

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期间最开心的就是来自长辈们的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压岁钱的寓意为压祟、避邪,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八、迎灶王爷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九、闹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年俗文化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引言 :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众多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节日。因为过春节的时候不仅可以玩儿,而且还有新衣服穿,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环节就是走人家去拜年了,不仅可以吃到许多好吃的美食,同时还能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那么春节除了拜年还有哪些习俗呢?

一、春节

春节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二、春节的习俗

中国的春节习俗文化源远流长,首先就是办年货了,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其次就是祭灶,民间的祭灶主要来源于古人的拜火习俗,同时还要进行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里的卫生,清洗各种器具床单被褥等,另外在除夕的下午,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夜晚一家人要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还要包饺子,家长们要进行守岁,还要给小孩子们压岁钱,这是小孩子们一年之中最高兴的时候。

三、结语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热闹,最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之一。不管在外打工多久的人,也都纷纷回家过年,春节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在于习俗,而是想体现出家人团聚,亲人很和谐健康美满的幸福感。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春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春节也有很多民间传说,那么春节有哪些传说故事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贴春联

春联,也叫对联,这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元素。每到春节,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都必不可少地要贴上春联,寓意辞旧迎新。

当然,早在古代,最初贴春联的方式,并不是现今我们看到的样子。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在那时候,人们在门口贴的不是春联,而是两个长方形桃木板,被称为桃符,其目的是用来驱鬼辟邪。

每年大年三十,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张贴春联,红色的纸张,将节日的氛围衬托得火火火火,喜气洋洋。

二、剪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南方现在只在结婚时才贴,春节时一般不贴了。而在北方贴窗花依然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在北方较为普遍。

三、倒贴福

“倒”音“到”,谐意到来的意思。

“福”字现今的解释是指“幸福”、“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今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中国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四、守岁

守岁是过年风俗中极富特色的一种祈福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每到除夕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全家老少就会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这就是“守岁”。为什么要守岁呢?一些民俗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岁”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守岁即守年,而年代表“谷熟也”,从这个角度讲,守岁代表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愿望和对丰年的期盼。

五、大扫除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有意义的传统大节,历史悠久,古已有之。是从上古时代,人们会在新年岁首进行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的习俗

腊月廿四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腊月廿五

“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

腊月廿六

杀猪割年肉,之前穷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所以这一天,也是办年货的开始。

腊月廿七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廿八

打糕蒸馍贴花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这天要贴窗花了啊。

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年兽。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除夕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大年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正月初三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正月初四

《岁占》中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正月初五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六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正月初八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灯棚,做醮,做斋头,标炮。“做斋头”礼仪复杂,当天早上要从庙里请神回家,并安坐大堂之上,供奉糖果香火;“做斋头”机会难得,是荣耀之事,因为人们普遍认“做斋头”可得到神的厚爱,会带来好运,来年会发财胜手,心想事成,因而都隆重而为之;“做斋头”一般都摆斋头酒。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舞狮、飘色、游神、庙会。也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正月十四

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农历正月十四,四川蓬溪县有“送蛴蟆”传统民俗活动,参与活动的人员不仅能吃到正宗农家“坝坝宴”,还能手持竹制灯笼登山,燃放烟花并“送蛴蟆”,迎接农历新年的好运和良好祝愿。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灯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放烟花、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发展至今,赏灯与放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庙会

逛庙会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亦称“元宵”。汤圆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汤圆也寓意团团圆圆。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春节习俗:

1. 贴春联

春联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一般由对联组成,写有吉祥的话语。人们会在门上贴上春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2. 放鞭炮

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鞭炮能够驱走邪恶的灵气,保佑家庭平安、健康、幸福。



3. 吃团圆饭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在除夕夜吃团圆饭,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4. 红包

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礼物,通常是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红包象征着好运和财富,也是表达亲情和友情的一种方式。



5. 舞狮舞龙

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人们相信舞狮舞龙能够驱邪祛病、增加吉祥气息。



这些习俗都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节日习俗有哪些呀?
答: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2、元宵节 每年中国农历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

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答: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2、春节:吃年糕、饺子、汤圆等。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3、元宵节: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4、...

节的习俗是什么呢?
答: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祈求先人的保佑,使家庭平安,事业兴旺发达。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踏青节等。3、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4、中秋节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答: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腊八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 、寒食节、中元节、寒衣节、小年。1.春节习俗: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和风俗是什么?
答:风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风俗: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

节日风俗有哪些啊?
答:节日风俗:1.除夕: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主要习俗有祭祀、团圆、年夜饭、守岁。2.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俗称“过年”。主要习俗有吃年糕、饺子、拜年。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答:2、清明节习俗,踏青: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3、重阳节习俗,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

传统节日有那些习俗?
答: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4、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答: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小年等。风俗:登山秋游、敬老、赏菊、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赏月、燃灯、吃饺子、吃粽子、划龙舟等。1、登山秋游重阳节登山秋游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

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什么?
答: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5、清明节 习俗:扫墓、踏青。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