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拯救30000难民,这人是谁?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7
二战时候中国有难民到国外去避难吗

 新华网上海8月16日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这座远东大都市曾是约3万犹太难民的避风港,他们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或驻留上海、或中转他乡,最终躲过欧洲纳粹的迫害,这是上海创造的生命奇迹。

  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几乎就在中国百姓帮助犹太难民的同时,上海南市老城内由法国神父饶家驹等慈善人士倡导的“安全区”,也保护了约30万中国难民。

  近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外学者提出,上海见证了二战时期难民救援的多种国际合作模式,这些历史印迹应当获得更好保护,建议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名录。

  “30万”和“3万”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大量中国难民涌向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随着日军侵袭不断、生灵涂炭,在上海这个中西交融的城市各方救援力量活跃,红十字会、慈善团体云集赈济,中共地下党组织也积极开展难民救助工作。

  1937年11月,在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法国神父饶家驹带头斡旋下,一个旨在保障中国难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秩序的“安全区”在与租界毗邻的上海南市老城北部建立起来,这个地方被称为“饶家驹安全区”或“南市难民区”。

  中国改革开放后不久,青年历史学者潘光听父亲潘大成(曾用名:潘达)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战经历。潘达是当年饶家驹的助手之一,亲历了安全区的组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

  出生于1911年的潘达是越南归国华侨,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上世纪30年代,他在震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来校授课的饶家驹。后来,潘达应聘为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以及《大晚报》的记者,活跃在法租界。

  淞沪会战爆发后,潘达受中共党组织派遣,从事难民救济方面的工作,具体负责联系的正是包括饶家驹在内的国际红十字会人士。他协助饶家驹在安全区开展救济工作,后来受饶家驹委托接管了国际救济会第一难民收容所的工作。

  如今,中外学者根据潘大成等人早前的回忆,对这个安全区的概貌重新还原。这个区域约占上海南市老城的三分之一面积,呈半月形。

  1937年11月至1940年6月间,在法国、英国、美国、瑞士、挪威等国国际人士帮助下,安全区设立临时行政机构、警察局、学校、医院、手工工场等,难民的餐食定时发放,并自食其力开展一些劳动,区域内的正常生活秩序得以维持。

  亲历安全区内生活的王晓梅回忆说:“难民区里,睡的是地铺,吃的是救济粥,喝水基本不成问题,后来还有了临时的小医院、小学校。”

  “饶家驹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没有阻止过我父亲等中共地下工作者在难民聚居地开展工作,包括向新四军秘密输送新生力量、安置部分获释党员等。”潘光说,父亲是这个安全区使30万中国难民获得救济的直接见证者,也是救济工作国际合作的推动者之一。

  生于1947年的潘光是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他多年来主要研究的是二战期间上海的另一部分难民——犹太难民,一直推动相关统计数据不断走向精确。

  潘光介绍说,最新研究表明,1933年至1941年上海为约3万犹太难民提供了避难及中转,使之免被欧洲纳粹杀戮。

  “3万和30万,两个数字都很重要,其中包括了我自己的学术研究,更包括了父辈们的亲身经历。”他说,二战期间,中国人坚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和暴行,为3万犹太难民创造了“生命奇迹”。同时,中国人也不会忘记,是各国友好人士倾力帮助,才使上海南市的30万中国难民躲过侵华日军暴行。

  中美研究的“巧合”

  2001年,当美国学者阮玛霞的著作《最后的容身之港:上海的侨民社团》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她不曾想到,从当时对上海犹太难民的研究,会牵出对中国难民开展深度研究的新项目。

  “起初我们就是在一起研究犹太人问题,饶家驹的名字在一些史料中反复出现,这也引发了阮玛霞的兴趣。”潘光说。

  2004年,在一次上海之行中,原本主要研究犹太难民的阮玛霞和潘光碰面,同时还有研究慰安妇问题的历史学者苏智良。他们几乎是不谋而合,有关饶家驹研究的“中美合作”开始了。阮玛霞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深入上海社区,挖掘与饶家驹相关的亲历者口述实录。

  2008年,阮玛霞的新书《饶家驹安全区:战时上海的难民》在美问世。可以说,她通过前后两部著述,向西方社会揭开了一座东方城市在二战期间两大难民群体得以幸存的传奇故事。

  阮玛霞在美国找到了当年饶家驹面见罗斯福总统,为中国难民争取救济的系列史料。她在研究中还发现,“饶家驹安全区”的概念对二战后制定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即日内瓦第四公约,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针对公约中有关“中立区”概念“一般背景”的注释中,专门提到了“饶家驹安全区”在上海设立的案例,以体现在战争中弘扬红十字精神,为平民提供避难所的具体做法。

  “这是历史的一个动人侧面,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国抗战的世界性。”苏智良也强烈感受到中美学者研究的“巧合”将释放更多正能量。他认为,犹太难民聚居区和“饶家驹安全区”这两种战时救济的国际合作模式,应当让更多世人知晓。

  “申遗”的远见

  2014年夏,苏智良团队奔波在上海南市老城中踩点,这里是二战时期“安全区”的旧址,从饶家驹的办公地——方浜中路上的“北区救火会”原址,到阜春街上的南市残老院旧址,历史印迹往往隐没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

  苏智良提出,与上海虹口复建犹太人聚居区的地标白马咖啡馆同样重要,南市老城内的建筑遗存也应得到更好保护。他呼吁,推动上海犹太难民聚居区和位于南市的“饶家驹安全区”联合申报加入世界遗产。

  这一呼吁,在近日上海社科院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得到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专家的响应。外国学者认为,两个难民区的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坚强品格、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光芒。

  今年早些时候,上海市虹口区已宣布启动虹口提篮桥犹太难民历史街区“申遗”的相关论证,其中“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名单、数据库、音视频、口述实录等资料已整理完成,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加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潘光表示,尽管“南市难民区”(即饶家驹安全区)的历史遗存整理和保护相对晚于犹太难民聚居区,但两个难民区联合“申遗”是完全可行的。随着有关史料整理的日趋完备,未来若能确立一个统一的研究平台,则申请记忆遗产的可能性较大。

  “‘申遗’的过程本身也将大大提高二战时期难民救济国际合作模式的知晓度,其所保护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中国人的,也是世界很多国家的共同记忆。”苏智良说。(执笔:记者许晓青、王琳琳;参与采写:周文其、金正、郭敬丹)

人道主义援助而已,最主要的,是中国当时风雨飘摇,入境简单,几乎没有主权束缚!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美国犹太人委员会曾在华盛顿举办“犹太难民与上海”图片展,二战期间“拯救犹太人”的旧事再度出现在舆论视野中,国内相关报道多以“大屠杀亲历者泪谢中国”作为标题,在强调中国人善良、乐于助人的同时,有的还捎带了日本人的凶残、蛮横。

1933年—1941年,有3万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到上海,同期美国只接收了20万犹太人。犹太人的故土巴勒斯坦——1939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未来5年内只接受7.5万犹太人。尤其是1938年11月9日德国爆发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后,上海几乎是全世界唯一对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

上海犹太难民留下的大量回忆文献中,不少人表现出对上海的眷恋,但很少看到他们对上海或上海人表达感恩之情的文字。这与中国的相关报道差异很大。

【为什么是上海】

上海无意中成为了犹太人的“希望之港”。

1933年纳粹上台后,对前途悲观的犹太人纷纷逃离德国,严格来说他们是侨民而非难民。“水晶之夜”后,纳粹德国突然加速清除犹太人,那些在“事情不会那么糟”的自我安慰中留下来观望的犹太人,突然发现自己已变成难民,并且全世界几乎找不到容身之所。

1938年7月,罗斯福牵头在法国埃维昂莱班组织讨论接收犹太难民的国际会议,但32个与会国中,除多米尼加外,其余国家皆不愿接收犹太人,牵头者美国也不例外。当时西方盛行反犹主义,即使是对犹太人最友好的美国,也有上百个反犹太团体。

反犹压力使得犹太人即使逃到美国也无法入境,最典型的是“圣路易斯”号邮轮悲剧。1939年5月,九百名犹太难民被纳粹德国用“圣路易斯”号邮轮送至古巴,结果被古巴拒绝,停靠迈阿密登陆又被美国拒绝,只好返回欧洲。他们当中有六百人后来死于集中营。1980年代中国曾引进的美国电影《苦海余生》即以该事件为原型。

虽然多米尼加表态接纳10万犹太人,但它无力筹措巨额安置费,而犹太人也不愿去生活环境贫穷且与欧洲相去甚远的国家。此时,万里之外的中国上海因为多重因素叠加,成为唯一选择。

首先是上海租界“国中之国”的独特地位。1845年上海成立租界后,逐渐形成英美等国租界合并而成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它独立于中国政府,尤其是不受任何外国领事管辖的公共租界,属于由外国侨民自治的独特地方实体。

由于租界地位特殊,清代及民国初,外国人旅居上海无需任何手续,1932年,民国政府开始对吴淞口和上海登陆的外国人增设查验护照签证程序,由于传统习惯,上海实际上对任何人都实行落地签,是世界最著名的开放城市。

1937年上海陷落,国民政府无法行使行政管辖,而日本还未组建傀儡政权管理上海,进入上海的签证管辖权被虚置,租界无意中扮演了难民收容所的角色(淞沪会战时,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被日军控制,这部分后被称为“日租界”)。

所以,从1937年八一三抗战到1939年9月之前,上海租界为犹太人敞开了大门:无需签证、无需有人宣誓担保,无需警方证明,无需保证经济独立。

上海不仅有犹太人入境的便利,还有先期定居犹太人的财力。当时上海有两个犹太人集团,一个是英国的巴格达商人,他们中有沙逊家族、卡多利家族、哈同家族等著名富豪,另一个是俄国犹太人,他们虽不如前者富有,但人多且颇有财力。

在外滩16铺码头登陆的犹太人并不很像难民,至少从欧洲到上海的逃难并不狼狈,甚至算得上奢侈。他们购买头等舱的船票,在船上开Party,吃高档西餐。在许多犹太人的回忆中,彩带、日本乐队、专用乘务员、蛋糕是他们旅途最主要的印象。

但是战争期间的背井离乡毕竟不同于旅行,上岸后,他们很快就典当完了家具、衣服和行李,只有等待救济。巴格达犹太富商第一个伸出救援之手,1938年他们组建了第一个援助犹太人的COMA委员会,不但提供公寓,还向每位难民每天提供5美分,足以保证难民的基本生活。

1939年,进入上海的犹太人由1938年的1374名激增至12089名。这时美国犹太人社团组织JDC联合慈善力量,成为救助难民的主要机构。

JDC颁布的援助上海犹太难民文件

无论如何,犹太难民过得远比上海当地人要好,亚洲式的贫困令他们印象深刻:“那些拉着富人一天到晚在街上闲逛的中国车夫简直不是人,冬天他们没有暖气,很多中国人在街头被冻死,第二天垃圾车来的时候,尸体直接被抛到了车上。”

日本占领下中国人的不幸同样让他们印象深刻:“日本人对待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差别很大,每当中国人过桥时,总会受到日本人的侮辱,日本兵用刺刀戳他们,或用烟头烧,但是中国人更厉害,他们回头对伤害自己的日本人笑笑,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人打败日本人的标志。”

犹太人当然是知恩图报的民族。

二战期间,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和日本驻立陶宛代理领事杉原千亩向犹太人大量发放签证,拯救了许多人性命——当时的奥地利和苏联,犹太人若无签证将无法离境。何凤山和杉原千亩由此获得以色列政府授予的“国际义人”称号。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的市中心有一个纪念碑,上书“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似乎没有人见到这块碑,犹太人并没有国内宣传的那么善良,当然,更不可能有“日本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作为商人,犹太人始终是精通擅于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对他们的排挤,也可以说是即可怜又可恨。

2007年,好事的葡萄牙媒体发动了一次全国评选,评选“最伟大的葡萄牙人”,不出众人意料的事情是,葡萄牙著名总理萨拉查和葡萄牙共产党领袖阿尔瓦罗·库尼亚尔在票选中遥遥领先,分别占据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位置,然而第三名则给了一个在穷困潦倒、中风瘫痪中去世的男人。

“刺头”,“违法分子”,“不服从命令者”,“说话毫无顾忌”……

25岁时的门德斯

以上这些都曾经是这个男人的标签,他在蒙冤的数十年时间里,曾经希望葡萄牙政府给自己公正的对待,然而直到他去世32年后,他才沉冤昭雪。

而他那“违法”救下3万难民的英勇事迹,才终于被葡萄牙政府正面认可,他就是被前葡萄牙总统马里奥·苏亚雷斯称为“葡萄牙20世纪最伟大的英雄”的阿里斯蒂德·德·索萨·门德斯(Aristides de Sousa Mendes)。

一、“刺头青年”

1917年 门德斯和他的前六个孩子

1919年8月,34岁的青年门德斯前往巴西担任领事,门德斯出生在一个中下层贵族的家庭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然而三十而立的他看起来十分的“幼稚”,虽然他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结婚已经有了9年的时间,但他言语毫无顾忌,常常直言不讳的发表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因此常常得罪人,甚至被巴西政府怀疑是过来瓦解当地政权的间谍,还被停职查看。

门德斯和他的家人

门德斯第一次尝到了贫穷的滋味,他只能依靠贷款来维持生活,但他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他这不会是最后一次他“享受贫穷”。

门德斯后来辗转到葡萄牙,又从葡萄牙分配到了美国的旧金山,在这里他又一次的表现出“刺头”的性格,38岁的他甚至要求这些符合条件的签证申请人,给葡萄牙的慈善机构捐款。

搁到现在,估计能上微博热搜,被骂道德绑架。

而这在当时影响也是恶劣的,葡萄牙裔美国人一听到回老家办签证还得捐款?直接上街示威游行,搞的葡萄牙政府很是尴尬,门德斯又一次丢了工作。

二、“扶摇直上”

索萨·门德斯 一家

1926年,41岁的门德斯开始“由刚变柔”,此时的他终于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在葡萄牙军事政变中,他开始支持新的政权,葡萄牙政权法西斯化后,他仍然表示支持,因此得到了重用。

此后他的官位“扶摇直上”,先是被派遣到到混乱的西班牙支持反对派,后来因为工作的出色在2年后被派遣到繁华的安特卫普出任领事团长官。

志得意满的门德斯此时似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繁华的安特卫普城内有他们的房子,年长的儿女也在这座城市中读大学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到晚上他和他的14个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而他也终于在中年给了一直支持她的妻子美好的生活。

时光如果就此定格,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会就这样幸福的过完他们的余生,然而现实并非那么的美好。

1935年 门德斯的三个孩子

1934年,门德斯的次子在曼纽尔大学研究生毕业,49岁的他高兴的不得了,举办了一次家庭聚餐,没想到就在这次聚餐中,门德斯的次子突然倒地死亡,尸检报告现实血管破裂。几个月后,门德斯又失去了他最小的第十四个孩子。

1938年,门德斯看到自己的儿子何塞没有从亲兄弟的死亡中恢复过来,便要求前往远东地区,逃离这片伤心地。然而葡萄牙总理萨拉查却充耳不闻,在门德斯两次上诉后仍然将他安排在了法国南部的城市波尔多,担任总领事,负责法国西南部的总体事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右一 萨拉查总理

门德斯生活的时期实际上是葡萄牙近代历史以来最混乱的时期,自1910年以来葡萄牙进行了8次总统选举,并且有45届内阁轮番执政,最长的总统也就当了一年多。

葡萄牙经济崩盘,生活成本在十余年间疯涨了25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1926年的军事政变后,国家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仍然难以为继,几近崩溃。

1932年,萨拉查总理上任,以应对财政危机。而此人就是上文提到的,葡萄牙全国评选中,获得“最伟大的葡萄牙人”称号的人。

法西斯化的葡萄牙

萨拉查总理在位期间,将整个国家“法西斯化”,实行了严苛的法西斯独裁统治,血腥镇压那些反对派,并且在1938年全面禁止犹太人在葡萄牙定居。

门德斯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却不置一词。他不再是那个口无遮拦的“热血愤青”,而是一个油腔滑调的“葡萄牙外交官”,他可能不愿意再次品尝颠沛流离和贫穷,最后成了法西斯政权的排头兵。

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一次又一次的道德谴责中,门德斯动摇了。

1940年的索萨·门德斯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并且屠杀当地的犹太人,瞬间欧洲大陆上多了数以百万计的难民。萨拉查总理立刻表示中立,一边亲近轴心国集团,维持自身法西斯统治、一边又给盟军提供军事基地。

1940年初,门德斯已经开始违反政策,给自己的好朋友克鲁格发放签证。克鲁格是一个犹太拉比,在看到朋友门德斯的义举后,克鲁格断然回绝称:“我不能单独接受这一份签证,却把我的教众(波尔多的犹太人难民)留在身后。”

1940年 门德斯和克鲁格

门德斯陷入精神的极度痛苦中。德军侵略法国时,法国军队一触即溃,难民涌入法国南部城市,其中有大量的犹太人。他们寄希望于通过葡萄牙、西班牙这样的中立国家,从而离开欧洲大陆。然而西班牙不接纳任何难民,葡萄牙则不接纳犹太人。

绝望的犹太人聚集在犹太教堂附近,一遍又一遍的祈祷神灵,因为他们在人间已经找不到任何的办法来逃离纳粹的魔手。

门德斯在看到一桩桩惨剧之后精神崩溃,他不知道在国家法律和个人道德之间,到底该选择什么?6月13日他给女婿写的信中写道:“这的情况太糟糕了,我因强烈的精神崩溃,瘫痪在床……”

1940年 德军入驻巴黎时的法国人

6月17日,法国总理贝当宣布停火,准备进行投降谈判,同一天,门德斯犹如“天神附体”一般。

他的精神不再崩溃,也恢复了往常的冷静,眼神中仿佛喷薄着熊熊的火焰。

他刮干净胡子,整理好衣装,大跨步走出卧室,然后打开葡萄牙领事馆的大门,大声宣布:“从现在起,我将给所有人发放签证,从此不再有国籍、种族、信仰的界限!”(From now on I'm giving everyone visas. There will be no more nationalities, races or religions!)

他的儿子佩德罗·努诺(Pedro Nuno)回忆,当时的父亲告诉他们,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他清楚的知道了该如何去做。当时门德斯的女儿和一些同事坚决反对这样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行为,而门德斯则回应到:“我宁愿和上帝站在一起对抗人类,也不愿和这些人一起同流合污,反抗上帝!”(I would rather stand with God and against man than with man and against God)。

这一刻,门德斯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十余年前,再次成为了那个直言政治的“刺头青年”,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他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四、“生死时速”

6月19日 门德斯签署的签证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几乎所有的波尔多难民都向葡萄牙大使馆投递了护照,根据当时犹太电报局的消息,称此后十余天内700万人口的葡萄牙竟然收到了200万份签证申请,其中门德斯所在的波尔多城内,就有数万份,这对于门德斯等葡萄牙外交官来说是巨大的工作压力。

多签一个字,多盖一个橡皮图章,就是多拯救一条生命。

葡萄牙大使馆的人立即被动员了起来,一麻袋一麻袋的护照堆积成山,一人盖章、一人填审批意见、门德斯负责签字。

无论你是法国人、是波兰人、是比利时人、是卢森堡人。

无论你是犹太人、是日耳曼人、是法兰西人。

无论你是被纳粹通缉的政治犯、流亡的王公贵族、画家、钢琴家、诗人或者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门德斯管也不管,抓紧签,救了再说!

葡萄牙领事馆被5000人团团包围,另外有2万人在街道上排起了长队,在接下来的48小时里,数名外交官通宵达旦搞定了数千份签证,然后数量还是远远不够。

签署仪式上 右侧为法国贝当总理

6月22日法国服从了德国的停战协议, 甘愿成为傀儡国。这些难民尤其是其中的犹太人他们所要面临的未来,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时间要没了,门德斯得赶快。

然而这时,葡萄牙政府意识到了这样违法的举动,并且发出了两张加急电报,一张发给门德斯,要求他立刻停止他违法的行为,另一张发给葡萄牙驻西班牙大使奥托尼奥·佩雷拉(Teotónio Pereira),催促他赶紧到法国和西班牙边境,阻止这些难民通过西班牙的陆路涌入葡萄牙。

当时门德斯根本就没看到这张电报,此时的他正在西班牙和法国边境和西班牙卫兵激烈争执,在门德斯的争取下,一批又一批的难民踏上了前往葡萄牙的旅程。

6月23日下午,佩雷拉大使抵达边境线附近,他看到一波接着一波的难民往葡萄牙的方向前进,他大为光火,见到蓬头垢面的门德斯,他一顿痛骂,称这是在包庇失败者,破坏葡萄牙的政治统一,他单方面宣布门德斯所有署名的签证无效!

6月24日,这场葡萄牙政府定义的“闹剧”就要结束了,萨拉查总理强制召回门德斯,并解除了他的职务,而超过一万名难民被挡在了西班牙边境线外,就因为他们的护照上有门德斯的签字。

6月26日,他才发现了自己的那份被解职的电报。

6月27日,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尔多,他又给数千人发放了签证,后再次受到里斯本方面的谴责。

短短不到10天的时间,门德斯拯救了超过30000名难民,其中包括10000名犹太人。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长达数十年的冤屈。

五、“蒙冤”

1950年的门德斯

1940年7月8日,55岁的门德斯被受到了纪律处分,门德斯则称他的所作所为是为葡萄牙赢得欧洲人的尊重。2个月后,门德斯被判决为“在职期间违反上级命令”,并且降职处分,停职一年并能在一年后提前退休,同时封杀所有门德斯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事情是,萨拉查政府虽然是个法西斯政府,却在门德斯做出此事后并未关闭边境大门,从而拯救了大量的战争难民,实际上在二战期间,葡萄牙接纳了超过100万人的难民。只不过,萨拉查对于这个曾经忠于自己的外交官变得十分冷漠,拒绝和他进行任何交流。

1948年 门德斯和妻子的最后一张合照

此后,门德斯一家人被萨拉查政府“拉黑”,形同流放,一家人只能在犹太难民的食堂中吃饭。门德斯失去了所有的收入来源,他的子女找工作也屡屡被拒,一家人在饥饿、贫穷中度过余生。

1945年后,门德斯不幸中风,身体部分瘫痪,他让他的儿子路易斯·菲利普将他的经历整理成文章发表,但这都无济于事。

1948年,和她共患难的妻子突发脑溢血,由于缺乏足够的金钱进行治疗,不幸病逝。

1954年4月3日,在穷困潦倒中,门德斯病逝,享年68岁,报纸也不愿意刊登他的讣告。他生前并没有等来国家的平反,在忧愤中死去,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六、身后事

索萨·门德斯的纪念活动

在他死后的第11年,在门德斯的女儿乔安娜的努力下,以色列授予门德斯国际义人的称号。

1986年,门德斯死后的第32年后,门德斯终于沉冤昭雪,其功绩被葡萄牙政府承认,并在一年后追授了他自由勋章(葡萄牙最高荣誉),再过一年,政府驳回了他身上所有的指控。

蒙冤数十年的门德斯,终于在他死后得到了公正的对待。而他也成为了民众心中“第三伟大的葡萄牙人”。

路易斯·菲利普·德·索萨·门德斯

他的儿子路易斯·菲利普·德·索萨·门德斯(Luis Filipe de Sousa Mendes)则在晚年时坦言:对于我来说,对于我们每一个兄弟姐妹来说,他是一个英雄,现在也是一个我希望能终生效仿的人。(For me, and I know, for each one of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he was and is, a hero, a person whose example I wish to follow throughout my life.)

参考资料:

犹太虚拟图书馆《Aristides de Sousa Mendes》

葡萄牙外交学院 《Lisbon: War in the Shadows of the City of Light, 1939-1945》

米尔格兰姆,亚伯拉罕《Portugal, the Consuls, and the Jewish Refugees,1938-1941》

门德斯基金会《Words of Remembrance by one of his sons, Luis Filipe de Sousa Mendes》



这人是葡萄牙人门德斯,也是最伟大的葡萄人之一,拯救了30000难民,是真正的英雄。

这个人是门德斯,他在二战中拯救了30000难民,并且被评选为“最伟大的葡萄牙人”但含冤多年,值到32年后才昭雪。

门德斯在二战中,利用自己的身份,庇护了三万难民,这一壮举非常了不起,因此被评选为最伟大的葡萄牙人!

他就是被葡萄牙总统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雄”的阿里斯蒂德·德·索萨·门德斯。在二战期间他利用他的身份为3万名难民签署护照,躲过了一劫。

真实的历史上,谁是唐朝第一武将?
答:而在宣武门之变当天,齐王李元吉想刺杀李世民,用弓箭进行射杀,大概是命运的眷顾,第一箭没有射中。在这时候,尉迟敬德再次挺身而出,大喝一声,李延吉荒唐而逃,为政变争取了时间。所以,我认为唐朝第一武将是尉迟敬德。

二战中国救了多少犹太人
答:二战期间,主要接纳犹太人避难的地区是哈尔滨和上海。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给许多人发放生命签证,2万多犹太难民和居住在虹口的10万中国人在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了二战艰难岁月,留下了难忘的真情;在哈尔滨,约接纳有2~3...

是什么让红十字会救下4.3万伤员和15万难民?
答:国民政府立刻成立上海救济委员会,在战后一个半月时间里收容了8.4万名难民。但上海沦陷之后国民政府被迫撤离,这根拯救苍生的接力棒就移交到了中国红十字会为代表的慈善机构上,而主导机构正是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这个...

83年前,在南京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德国友人,最后他怎样了?
答:还历尽艰辛,从上海得到能够预防脚气的蚕豆,这点被编在了《南京难民合唱曲》中。他对这些人都很关爱,对日军的态度就不太好。有一次一个带着刺刀的日军翻进了围墙,是拉贝对他大骂一通,还不允许这名日军走正门,重新...

博德之门3拯救难民任务攻略
答:博德之门3拯救难民任务怎么做呢?很多玩家还不太清楚,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博德之门3拯救难民任务攻略,一起来看一看吧。博德之门3乌尔布伦/提夫林怎么救 解救难民们 此任务为“解救乌尔布伦”与“解救提夫林”的汇总,两者可以...

二战中中国人救助犹太人的文章
答:窟。老辈坐在门口晒太阳,小辈却梦想着离开。记者走访了几位老人,他们都对那段犹太人住在这里的历史耳熟能详,还表示很喜欢这些老房子,"很凉爽很漂亮"。 当年,两万多犹太 难民就挤在这些狭窄房子里,进出口处由日本兵...

国民党的胡前宽是何人?
答:胡前宽国民党并没有这个人,而是《一代枭雄》里面的的角色,他的原型是国民党军官胡琏。胡琏谐称“狐狸”,是蒋介五主之军的:整编第师师长。抗战争初期淞沪会战中,整编第师在罗店与军展开拉锯战,战死千军,整个罗店流成...

二战真正拯救巴黎的人是谁?德军上将肖尔铁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在德国,有人试图召集一次军事法庭缺席判处肖尔铁茨叛国罪,不过在军中好友的暗中拖延下,这次庭审的组织很迟缓,直到德国投降都没有召开,肖尔铁茨的妻儿得以保全。至于肖尔铁茨本人,他在战后进了同盟国的拘押营,在有关方面披露了他保全巴黎的...

五胡乱华时,冉闵真的救了汉族吗?
答:大肆屠戮,据记载在邺城统共杀了二十余万人,并全部抛尸荒野。一时间汉人纷纷依附,胡人全都逃匿。后胡人集结军队,攻伐冉闵,历经数战,继续屠杀胡人军队百姓共计上百万人。一时间氐、羌、匈奴、鲜卑等部族数百万人退出...

这个人在战争中带兵却是一个很棒的大臣为什么?
答:但也正是家庭的不幸,让培姬在艰辛中成长。14岁靠祖荫补州主簿,走上仕途之路。后来,他先后担任左、参军,并担任御史.直到年近半百,他在仕途上依然失意,依然是晋阳宫的副监。这对于傲慢、阅历丰富、身份显赫、家世显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