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人有四种福,两大凶德”,那么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7
事有归着,心存济物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曾国藩
意思是:“事有归着”,“归着”就是着落,这句意思是说做事情沉稳有着落,有头有尾。
“心存济物”,“济”是“对……有帮助,有益”,这句意思是说心里要关心外物,关心别人、社会、天下,有志向。
在成功人士大人物面前不卑不亢,有内在涵养,有宽容之心;办事有结果,有归着,不拖拉;
内心存有济人济世济物的慈善情怀,这是理想中一位具有崇高道德而又仪表堂堂的美好人物的形象。

曾文正公国藩好相术,尝云昔年求观人之法,作一口诀云:“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又云:“端庄厚重是贵阳,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在用人之前就能知人,作者从源远流长的相人术中摘其实用而合理的经验,分类予以概述。清末儒将曾国藩结合他阅人无数的实践和二千多年的相术理论,
总结出二句经典性的相人总则,可作为本篇的提要:“端庄厚重、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心存济物是富相。”
扩展资料

曾国藩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提出了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这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
第一福相:端庄厚重
端庄厚重,端庄和重,都是厚的效果。可以说,这四个字的核心就是厚。只有做到了"厚",才能真正端庄、重。
《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经》上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论语》中同样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人不庄重,就会轻佻,没有威严,流于散漫,心不能自守,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
曾国藩统军十数年,与当时的皇亲、摄政王奕欣却无一私下联系。据说就缘于他曾见过这位亲王的一张相片。看了他的相片,曾国藩徐徐地说:
"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举目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
又说,"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这也是国家的不幸。"
一张相片竟能看出国家的不幸,曾国藩别无神仙术,他只是觉得奕亲王"轻佻",不厚重。
为什么说端庄厚重是贵相?其实是有因缘的。端庄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就不至于放肆无忌,思虑就会深远,处事不至于鲁莽,说话就会谨慎,交际不至于随便。
自己有敬畏感的人,往往别人也会敬畏他。得罪的人越少,自然也就远离祸端。端庄厚重不是装出来的,是修身修炼出来的工夫。因此,曾国藩多次申斥儿子力戒轻佻,多多修炼些举止。
据后人记载,曾国藩"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他走起路来脚步很沉稳,说话很慢,但一句是一句,每一字都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所以明代大思想家吕坤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三等资质,英雄豪杰气象不过是二等资质,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人物。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从独孤求败众多的宝剑中选择了重八十一斤的玄铁剑,他手握玄铁剑,喃喃念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可以说,金庸借杨过向世人昭示了这一深邃的道理。
第二福相:谦卑含容
为人谦卑,待人宽容,从做事的角度讲,这样的人必然更容易成功。
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它的卦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
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
万事退一步就叫谦,不傲慢就叫谦,让一步就叫谦,多说一声谢谢、对不起,就叫谦,谦卦六爻皆吉。除了谦卦,其余的卦,有好就有坏,有吉就有凶。谦卦的道理就是这样。你到了最高处,就要平实,不要认为自己高,这就是谦的道理。
所以地山谦,山最高,像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顶,那多高呀!但是高有什么用呢?高要能下才好。
山顶上面是平地,意思就是:最高处要是最平凡的,最平凡最恭下的就是谦卦。
含容就是包涵宽容、宽宏大度,能容人、容事、容言。在人际交往中,宽容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曾国藩这样教导我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平日里做任何事都应该低调,因为历代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民大众主体总是相对弱势的,可以用贫富来解释这一现象,穷人多少有些仇富心理,这时候富家子弟的一点小不对,会被放大无数倍,导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最能表现曾国藩宽容的,就是他与左宗棠的关系。事实上,左宗棠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
但左宗棠有一个坏脾气,就是喜欢骂人,当年骂总兵叫樊燮"王八蛋",事情闹到京城,皇帝下令要杀左宗棠,幸好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从中斡旋,左宗棠才死里逃生。
左宗棠在曾国藩的举荐下,步步高升。左宗棠谩骂曾国藩,可以说到了不择时、不择地、不择人的地步。左宗棠有时在家里骂曾国藩"挟私",结果家庭教师范赓听得都不耐烦了。
左宗棠还多次鼓动大臣弹劾曾国藩。1864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下江宁,由于疏忽,让幼天王以及洪仁玕等人逃了。左宗棠抓住这一点,极力攻击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此后两人断交,但左宗棠征战东南、西北需要粮饷、军械,作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曾国藩都是倾力支持。
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无论左宗棠如何骂,曾国藩都是相逢一笑,他曾经这样评价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争光,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的大度,也让左宗棠放下了心中的隔阂,当曾国藩离世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可能不会致祭。而左宗棠却送来了他的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国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第三福相:事有归着
所谓事有归着,就是办事沉稳有着落。言下之意也是脚踏实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抓落实。件件事都做得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既是克勤小物,又是持之以恒。
经商做生意,很多人都希望一夜间暴富,不懂得薄利多销,日积月累;居家过日子,很多人都不懂得节约,喜欢大手大脚,最后导致生活没有着落;
谋身干事业,很多人一鸣惊人,一件事没做完,就放下去干别的事,却不懂得事业起于积微,功名需要寸累。
曾国藩在家书中,有这样一句:男虽身在礼部衙门,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不苟不懈,尽就条理,就是这里的事有归着。
第四福相:心存济物
心存济物就是要懂得关心"外物",包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天下。有一颗慈善之心,懂得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这样的人即便物质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贵者。有施有舍,不表明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富矿吗?
心存济物,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一个人心存济物,格局就大了。

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有多敬业,就有多专业;能够帮助别人多少,获得的回报就有多少。这就是心存济物的真谛,富相的内涵。
两大凶德,一定戒掉
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
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大凶德和弱点:傲慢和多言。
某种程度上说,年轻的曾国藩犯过傲慢和多言的错误,但他都能在事后认真反省、改正,
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国藩说的"凶德致败者"是他从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训诫。
第一凶德:傲,败亡之道
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
傲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古人说骄公必败。在西方,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一个高傲的人,必然不能容忍别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王阳明说,"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三国演义》中过于高傲自恋却让关羽败亡。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就有些得意了,
东吴方面当关羽听说孙权拜陆逊为将代替吕蒙时,他说:"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
而富于谋略的陆逊代替吕蒙后,又是写信又是送礼,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关羽更是麻痹大意。
对于别人的话,关云长根本听不进去,每每都感觉自己下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而别人说的都是没用的。最终被杀害。
第二凶德:多言,贻害无穷
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
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如果想用言语超过压制别人,即使胜了,别人也不会服气,为人处世上,还是应当谦逊一些为好。争吵往往没有是非可言,结果常常会意气用事。
一个人牢骚太多,结局必然抑塞,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郁不平之气,往往伤人害己。
参考链接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曾国藩的这句“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的由来及解析
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大凶德和弱点:傲慢和话多。
某种程度上说,年轻的曾国藩犯过傲慢和多言的错误,但他都能在事后认真反省、改正,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国藩说的“凶德致败者”是他从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训诫。
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有很多毛病,他对自己身上的那些缺点也深恶痛绝,所以他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的“三戒”,人们曾称之为“曾三戒”。
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曾国藩认为,如果想用言语超过压制别人,即使胜了,别人也不会服气,为人处世上,还是应当谦逊一些为好。争吵往往没有是非可言,结果常常会意气用事。一个人牢骚太多,结局必然抑塞,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郁不平之气,往往伤人害己。 戒多言”的本质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

曾国藩算是在清末比较有名的人物了,这不仅是因为他有骨气还因为他从骨子里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曾经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那就是“人有四种福,两大凶德”。很多人可能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就让我和你们具体的说一下吧。


首先呢,四种福包括了,作为一个人,为人要端庄,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如果不好的话,那这个人看起来也没有很大的福气的。不够端庄的人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好的,一个给人感觉不好的人怎么会有福气呢。还有就是做人要谦虚,谦虚的人总是很受人欢迎的,这样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去帮助你的。


除了上面说到的两个做人的态度以外还有做事的态度。首先做事需要有始有终,这样你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叫做事有归着,这样子容易让人觉得你靠谱。最后一个就是心存济物了,这个告诉我们自己有条件的时候要心怀天下,帮助他人。


那么两大凶德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曾国藩说的两大凶德应该就是傲和多言。傲就是指一个人比较傲慢,一个容易傲慢的人,对他人的态度高高在上的话,大家是不会喜欢他的。多言就很显然是一个人话比较多的意思了,中国有句老古话说的很好,叫做“坏人死于话多”。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言多必失嘛,很多的灾祸都是从不会说话或者乱说话开始的。



意思就是说人有四种福相,和两大不好的品德,我们先来解释人有四种福相,分别指什么福相。第一种福相是说端庄厚重的福相,这种福相很难得,因为这个表示这个人非常稳重,这种面相一直是我们成长的目标,更是教会我们成长当中要懂得敬畏感,说话的时候要不要太过莽撞,要谨言慎行。

第二种福相是说谦卑含容的福相,这种福相代表了一个人谦虚的品格,更代表了这个人做事态度都比较宽容,心胸宽广之人,成功之路自然会容易很多。第三种福相是指福相是指慈善的福相,人之初性本善,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福相说明这是一个拥有大爱之人,总会先天下之忧而忧。

第四种福相是指脚踏实地,办事沉稳,简单的说就是,办事由始到终,勤勤恳恳的工作,非常敬业,这种福相的人非常适合养家糊口,共度一生。而两大凶德,第一种凶德是说傲娇傲慢的品德,尤其是非常傲慢的人,会因为傲慢失去很多乐趣,甚至还会因为傲慢缺少了思考,忘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道理。

第二种凶德是说不会谨言慎行的人,而且话还非常多,这类人注定无法讨别人欢喜,因为太多多言,只会让人觉得你在炫耀,有一种得意忘形的感觉,这个毛病在职场当中一定要改掉,不然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而惹祸,有句话不是说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说“人有四种福,两大凶德”,关于这句话还是要追溯到咸丰八年三月,曾国藩在手记中写下四句话: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曾国藩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提出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道出人生四大福相。

第一福相:端庄厚重。端庄厚重的人懂得敬畏,思虑长远,言语谨慎处事缜密,懂得修身养性自然远离祸端。 第二福相:谦卑含容。为人谦卑,待人宽容。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平日里做事低调,人际交往中就能广结善缘、受人尊重! 

第三福相:事有归着。事有归着就是办事稳重有着落,言下之意也是脚踏实地。件件事都要做得有始有终、有头有尾,既是克勤小物又是持之以恒。第四福相:心存济物。一个人心存济物,那么就能养成大格局。“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心存济物的表现。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能帮助别人多少,就能获得回报多少。

人有两大凶德一定要戒掉。第一凶德:傲,败亡之道。人有了傲心,必然放松警惕,灾祸失败将随之而来。莎士比亚也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会在骄傲中毁灭自己。第二凶德:多言,贻害无穷。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不仅时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他不仅用此鞭策自己,还作为家训垂教族人。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第一凶德:傲,败亡之道。第二凶德:多言,贻害无穷。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如果想用言语超过压制别人,即使胜了,别人也不会服气,为人处世上,还是应当谦逊一些为好。争吵往往没有是非可言,结果常常会意气用事。一个人牢骚太多,结局必然抑塞,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郁不平之气,往往伤人害己。

曾国藩统军十数年,与当时的皇亲、摄政王奕?却无一私下联系。据说就缘于他曾见过这位亲王的一张相片。看了他的相片,曾国藩徐徐地说:“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举目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又说“这是一个翩翩美少年,举目略嫌轻佻了些,看来难以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这也是国家的不幸。”一张相片竟能看出国家的不幸,曾国藩别无神仙术,他只是觉得奕亲王“轻佻”,不厚重。为什么说端庄厚重是贵相?其实是有因缘的。端庄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就不至于放肆无忌,思虑就会深远,处事不至于鲁莽,说话就会谨慎,交际不至于随便。自己有敬畏感的人,往往别人也会敬畏他。得罪的人越少,自然也就远离祸端。端庄厚重不是装出来的,是修身修炼出来的工夫。因此,曾国藩多次申斥儿子力戒轻佻,多多修炼些举止。

曾国藩家书摘记
答:《曾国藩家书》摘记 读了月余,终于将《曾国藩家书》读完了,感叹曾文正公一生自律之恒强,现将书中颇有感悟之处摘录于此,与诸君共勉。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狂野之地,热闹之场...

关于曾国藩的诗句
答: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

潘国藩的名言
答:29、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30、责己厚而责人薄耳。3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3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33、誉望一损,远近滋疑。3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答: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 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历史评价 《清史稿》: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

曾国藩家书中的三有三不指的是什么?
答:文章有峥嵘雄快的气象,则学业有长进。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曾国藩初到京师时,未免六神无主,导致心神不宁,于是发奋立志,改名国藩,暗寓“为国藩篱”之意,以实现“澄清天下”...

曾国潘提出读书人要“三有”,分别代表什么?
答: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意思是说: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或志向),第二要有知识(或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或毅力)。

求曾国藩的几句名言??《曾国藩磨砺人生三部曲 策经》中的策经良言_百度...
答:3.国藩昔在江西、湖南,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惟以造端过大,本以不顾生死自命,宁当...☆ 家和则福自生 ☆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曾国藩八字龙归大海,龙归大海格局
答:439走进赵家祠堂,只见老丈人欧阳凝祉指看一个矮矮胖胖的老头说:“涤生,你看谁来了?”曾国藩一看,忙跑过去行礼说:“没想到是恩了,国藩有失远迎。” 440.这老头就是曾国藩当年在石鼓书院读书时的老师汪觉庵。师生久别重逢,当日的高...

曾国藩一代名臣,他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答: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平定太平天国的事迹: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曾国藩的生平能简单告我吗?
答:“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