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时空理论的基本粒子的时空结构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8
基本粒子的组成是怎样的?

基本粒子指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但在夸克理论提出后,人们认识到基本粒子也有复杂的结构,故现在一般不提“基本粒子”这一说法。根据作用力的不同,粒子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1]三大类 强子就是是所有参与强力作用的粒子的总称。它们由夸克组成,已发现的夸克有六种,它们是:顶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和底夸克。其中理论预言顶夸克的存在,2007年1月30日发现于美国费米实验室。现有粒子中绝大部分是强子,质子、中子、π介子等都属于强子。(另外还发现反物质,有著名的反夸克,现已被发现且正在研究其利用方法,由此我们推测,甚至可能存在反地球,反宇宙) 轻子就是只参与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的总称。轻子共有六种,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电子、μ子和τ子是带电的,所有的中微子都不带电,且所有的中微子都存在反粒子;τ子是1975年发现的重要粒子,不参与强作用,属于轻子,但是它的质量很重,是电子的3600倍,质子的1.8倍,因此又叫重轻子。 传播子也属于基本粒子。传递强作用的胶子共有8种,1979年在三喷注现象中被间接发现,它们可以组成胶子球,由于色禁闭现象,至今无法直接观测到。光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而传递弱作用的W+,W-和Z0,胶子则传递强相互作用。重矢量玻色子是1983年发现的,非常重,是质子的80一90倍。

【主要特征】
基本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小得多,现有最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也不能观察到。质子、中子的大小,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而轻子和夸克的尺寸更小,还不到质子、中子的万分之一。 粒子的质量是粒子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量。按照粒子物理的 规范理论,所有规范粒子的质量为零,而规范不变性以某种方式 被破坏了,使夸克、带电轻子、中间玻色子获得质量。现有的粒子质量范围很大。光子、胶子是无质量的,电子质量很小,π介子质量为电子质量的280倍;质子、中子都很重,接近电子质量的2000倍,已知最重的粒子是顶夸克。己发现的六种夸克,从下夸克到顶夸克,质量从轻到重。中微子的质量非常小,目前己测得的电子中微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七万分之一,已非常接近零。 粒子的寿命是粒子的第三个主要特征量。电子、质子、中微子是稳定的,称为 "长寿命"粒子;而其他绝大多数的粒子是不稳定的,即可以衰变。一个自由的中子会衰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一个π介子衰变成一个μ子和一个中微子。粒子的寿命以强度衰减到一半的时间来定义。质子是最稳定的粒子,实验已测得的质子寿命大于10的33次方年。 粒子具有对称性,有一个粒子,必存在一个反粒子。1932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与电子质量相同但带一个正电荷的粒子,称为正电子;后来又发现了一个带负电、质量与质子完全相同的粒子,称为反质子;随后各种反夸克和反轻子也相继被发现。一对正、反粒子相碰可以湮灭,变成携带能量的光子,即粒子质量转变为能量;反之,两个高能粒子碰撞时有可能产生一对新的正、反粒子,即能量也可以转变成具有质量的粒子。 粒子还有另一种属性—自旋。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为整数的称为玻色子。 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变化中也有些东西不变,即守恒。粒子的产生和衰变过程就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此外还有其他的守恒定律,例如轻子数和夸克数守恒,这是基于实验上观察不到单个轻子和夸克的产生和湮灭,必须是粒子、反粒子成对地产生和湮灭而总结出来的。 微观世界的粒子具有双重属性粒子性和波动性。描述粒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双重属性,以及粒子的产生和消灭过程的基本理论是量子场论。量子场论和规范理论十分成功地描述了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主要结构】
1933年,狄拉克关于正电子存在的预言被证实,1保罗·狄拉克936年安德森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塞格雷和钱伯林利用高能加速器发现了反质子,他们因此获1959年物理奖。第二年又有人发现了反质子。1959年王淦昌等人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些都为反物质的存在提供了证据。莱因斯等利用大型反应堆,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直接探测到铀裂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反中微子。他因此获 1995年物理学奖。到1968年,人们才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 1947年鲍威尔利用自己发明的照相乳胶技术在宇宙线中找到了1934年汤川秀树提出的介子场理论中预言的介子。汤川秀树获1949年物理奖,鲍威尔获 1950年物理奖。到50年代末,基本粒子的数目已达30种。这些粒子绝大多数是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自1951年费米首次发现共振态粒子以来,至80年代已发现的共振态粒子达300多种。 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共振态的发现其实已经揭开了基本粒子的秘密,即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共振态分二类,一类是不稳定的,如强子类;另一类是稳定的,如电子.中子等.它门不容易发生自发衰变.不存在绝对稳定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堙灭(与正电子相遇时)。产生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质波的交汇,交汇处形成波包.内因是交汇处发生了共振,客观表现为共振态--即基本粒子的产生. 夸 克 模 型 基本粒子如此之多,难道它们真的都是最基本、不可夸克模型分的吗?近40年来大量实验实事表明至少强子是有内部结构的。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他因此获1969年物理奖。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和泰勒因在粒子物理学夸克模型发展中的先驱性工作而获物理奖。1965年,费曼、施温格、朝永振一郎因在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和计算方法的贡献,对基本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而获物理奖。温伯格和萨拉姆等以夸克模型为基础,完成了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他们因此而获1979年物理奖。目前统一场论的发展正向着把强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和把引力统一进来的超统一理论前进。并且这种有关小宇宙的理论与大宇宙研究的结合,正在推进着宇宙学的进展。 如今,人类为了把宇宙中的四大基本力统一起来,于是Gabriele Veneziano创造了弦论,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它已经成为人类探寻宇宙奥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基本粒子表】
基本粒子的概念也在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人们的认识也在朝着揭示微观世界的更深层次不断地深入。 1. “基本粒子”的“祖孙”三代10飞米 原子核的特写 从汤姆孙发现电子到1932年发现中子,人们认识到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可以称为基本粒子。当时一度认为一切都已搞清楚:质子和中子构成一切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则构造了自然界的一切原子和分子,而光子仅仅是构成光与电磁波的最小单元。然而好景不长,对物质结构的这样一种“圆满”的解释并没能持续多久,人们很快发觉当时所发现的基本粒子不能圆满地解释核力。 第一代 1935年著名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年)大胆假设,很可能还有未曾发现的新粒子。汤川秀树认为,就像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而实现的那样,核力是通过核子间交换一种介子而实现的。他还估算出了这种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200倍。两年之后,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孙(1905~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一种带电粒子,它的质量是电子的200倍左右,被命名为“m(缪)介子”。理论预言的成功使人们倍感欣慰,但进一步的考察却令人十分扫兴。因为这种m介子根本不与核子相互作用,很明显,它不可能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粒子。 1947年,巴西物理学家塞色,M·G·拉帝斯等人利用核乳胶在宇宙射线中又发现了一种介子——p介子。p介子的性质完全符合汤川秀树的预言,能够解释核力。实际上,“m介子”不是介子而是一种轻子,所以现在将m介子称为“m 子”。到1947年,人们认识的粒子已达14种之多。其中包括当时已发现的光子(g),正负电子(e±),正负m 子(m ±),三种p介子(p±, p0),质子(p)和中子(n)10种;另外4种就是1956年在实验室中被发现的正反电子中微子、反质子和反中子。这14种粒子各有用武之地,其中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一切稳定的物质;光子是电磁力的传递者,p介子传递核力,中微子在b衰变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b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电子或正电子,或者俘获原子内电子轨道上的一个电子,而发生的转变);而m子则在宇宙射线中出现。以上这些就构成了第一代粒子。 第二代 稳定的秩序似乎并没有维持多久,“完满”的旧理论很快就被一系列新的疑问所冲破。在发现p 介子的1947年,人们利用宇宙射线在云室中拍下了两张有V字形径迹的照片,衰变产物是p±介子和质子(p)。这两种径迹不能用任何当时已发现的第一代粒子来解释,于是人们很自然的想到,这一定是两种未发现的粒子衰变所形成的。在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拍摄了十多万张宇宙射线照片,终于发现了这两种不带电的新粒子。其中一个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000倍,现在被叫做“k0介子”;另一个约为电子质量的2200倍,现在称为 l粒子(读“兰布塔”)。我们称它们为第二代粒子,这是因为它们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 产生快,衰变慢;(2) 成对(协同)产生,单个衰变。这些特点用过去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所以又称它们为“奇异粒子”。 为了对这些奇异粒子进行定量研究,光靠宇宙射线是不够的。50 年代初,一些大型加速器陆续建成,使人们有可能利用加速器所加速的粒子来轰击原子核,以研究奇异粒子。 到1964年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奇异粒子,使人们发现的粒子种类达到了33种。这些奇异粒子统称为“第二代粒子”。 第三代 如果我们把已发现的30多种粒子按它们的稳定程度来分类,那么其中有的粒子是稳定的,例如质子、电子等;有的粒子却要自发地衰变成其它粒子,例如m ±、p±、π0、k0、λ0……等。它们衰变的时间一般在10-20 ~10-16秒或大于10-10秒,分别属于电磁作用衰变和弱作用衰变。到了60年代,由于加速器的能量逐步提高和高能探测器的迅速发展,在实验上也发现了衰变时间在10-24~10-23秒范围的快衰变粒子,其衰变属强作用衰变。这些粒子被称为“共振态粒子”,也称“第三代粒子”。由于它们的出现,使粒子种类猛增到上百.
【基本粒子理论】
于基本粒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转化规律的理论。它的理论体系就是量子场论。按照量子场论的观点,每一类型的粒子都由相应的量子场描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这些量子场之间的耦合,而这种相互作用是由规范场量子传递的。 20世纪30年代以来,基本粒子理论在实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展。在粒子结构方面,人们已经通过对称性的研究深入到了一个层次,肯定了强子是由层子和反层子组成的,对真空特别是对真空自发破缺也有了新的认识。在相互作用方面,发展了可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发展了能统一描述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可用于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它们无一例外都是量子规范场理论,并且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实验一致,从而使人们对各种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基本粒子理论在本质上是一个发展中的理论,它在许多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其中有两个具有哲学意义的理论问题尚待澄清,即:层次结构问题(见物质结构层次)和相互作用统一问题(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在物质结构的原子层次上,可以把原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分割开来;在原子核层次上,也可以把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从原子核中分割出来。可是进入到"基本粒子"层次后,情况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在于强子虽然是由带"色"的层子和反层子组成的,但却不能把层子或反层子从强子中分割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色"禁闭。于是,在"基本粒子"层次,物质可分的概念增添了新的内容。可分并不等于可分割,强子以层子和反层子作为组分,但却不能从强子中分割出层子和反层子。 "色"禁闭现象的原因至今还未能从理论上找到明确答案。80年代已知的层子、反层子已达36种,轻子、反轻子已达12种,再加上作为力的传递者的规范场粒子以及 Higgs粒子,总数已很多,这就使人们去设想这些粒子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对此已经给出许多理论模型,但各模型之间差别很大,近期内还很难由实验验证和判断究竟哪个模型正确。 在弱电统一理论获得成功之后,人们又探求强作用和弱作用、电磁作用三者之间的统一,提出了各种大统一模型理论。这种理论预言质子也会衰变,其寿命约为1032±2年。但还没有得到实验上的证实。在探索力的统一理论时不能不考虑引力。但引力和弱作用力、电磁作用力、强作用力有重要差别,因为它直接与空间、时间的测度有联系,它的传递者——引力子的自旋不同于其他三种作用力的传递者,它的耦合常数有量纲~(质量)-2 ,从而会出现无穷多种发散,不能重整化。如果再考虑到A.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引力方程的非线性性质,就更增加了引力理论量子化、重整化的困难。初步的探讨认为,引力场也是一种规范场,这就意味着引力和其他三种基本力在逻辑上最终会统一起来。但从问题的深度上可以看到,有一些关键性的因素人们还没有掌握。

不是,恰恰相反呢。有一种理论认为,物质才是时空的特异状态,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原话记不住了。那种理论假设时空是一张平纸,如果对其中一点加力,那处时空就会变形,变形到一定程度,会相称特殊结构,就形成了物质。想起了,原话是“物质是时空的褶皱”。但时空能量级别很高,比如宇宙大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时空在高能态就保持着平滑的特性,那时候是没有物质的。后来,空间扩张,温度下降,能量级别下降,时空不在保持平滑,形成了褶皱,这些就是物质了。这是物质本质的一种理论而已。
其实物质本质现在也都是推测,没人说得准。时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也是个迷呢。为什么物质密度越大,引力越大,时空越受影响??是否可以认为物质密度越大,也即是空间褶皱越强,褶皱越强,就像人用手指按白纸,纸张会下陷,而周围的东西,比如球啊之类的,就越容易向中心滚动,就好像引力越强一样。

我们先谈谈基本粒子的时空构形。基本粒子就是一个四维时空,并且是一个高速转动的四维时空,它在三维复空间中绕着质量轴(Z轴)转动,我们抽象的用一个高速转动的时空陀螺来描述,它在自旋的同时还绕着Z轴进动。
四维时空在复时空平面(正交的虚实时空所构成的复平面XOY)中的转动,可导致质量的产生,因为这种转动使该四维时空发生了弯曲,这种弯曲程度要通过角速度ω来定义,角速度的方向垂直于复时空平面,构成了复空间中的第三维-----质量维。
角速度与质量关系如下:E=mc^2=hω,h与c均为常数,质量与角速度等效。只要四维时空发生弯曲,发生转动,就标志着质量的产生。



时间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
答:这些存在于亚原子世界里的场是由粒子产生的,每一种粒子都有自己专属的场,它们扩散在时空中。量子场的振荡,让我们体验到了粒子。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量子场进行的。而量子场是连续的。假如我们将量子力学的概念扩展...

复时空理论的基本粒子的统一
答:基本粒子由时空构成,因而基本粒子也具有四维性,与四维时空相对应的粒子为:引力微子、电子、中微子、夸克。与力相对应的粒子属性为:引力质量、色荷、弱荷、电荷。大统一粒子质量不变原理:大统一粒子质量不变,其它基本粒子...

什么是时空结构
答:3、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时空结构代表了时空的结构和性质,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时空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四维空间的概念。4、哲学:在哲学中,时空结构体现了一些哲学理念,例如,柏拉图关于时空存在和感知世界的学说,形...

时空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时空作为一种物理“结构”根本不存在。外行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因为现代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在谈论时空时,就好像它是一个真实的物理结构。这种数学描述和概念解释的结合经常导致对所呈现内容的理解混乱。这就是为什么通常观察到的...

什么是基本粒子
答:之后,原子核被发现是由质子和中子所构成。20世纪前、中期的基本粒子是指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和各种介子,这是当时人类所能探测的最小粒子。随著实验和量子场论的进展,发现质子、中子、介子是由更基本的夸克和胶子所组成...

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哪几类
答: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线性时空结构、非线性时空结构、并列时空结构。1、线性时空结构 在线性时空结构中,电影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故事情节,从开始到结束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呈现。这种结构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

墨子的“时空理论”是什么?
答: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这样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无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的单元所构成,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霍金理论的宇宙中的13维指的是什么?
答:人们对时空结构和自然界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超弦理论最终接受物理实验检验的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1995年以前人们主要研究了杂化弦的唯象学.随着Dirichlet-膜的发现,现在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了所有的超弦微扰论.超弦唯象学的研究在国际上...

时空结构是由两个能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吗?
答:时空的另一个要素,除了庞大数量的it构建块实体,是它们在构建时空时对齐所需要的能量。能量层次理论提出时空是一种能量介质,粒子的能量可以在大爆炸期间产生。只有在大爆炸的条件下,能量才有可能从基本能量层上升到更高的...

量子时空观的结构
答:在物理科学领域中,只有为数较少的基本物理方程具有优美的时空对称性和时空对称结构。例如,量子力学中的克莱因—戈登方程,达兰贝尔(D′Alembert)方程,自由电子的狄拉克方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中自由空间的电磁波动方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