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神话中的 不知道是 三十二诸天 还是二十四天 反正有一个 韦驮天 要全称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1
关于佛教神话中的 不知道是 三十二诸天 还是二十四天 反正有一个 韦驮天 要全称

首先我们了解,有三十三天这个说法,不是三十三层,
而是忉利天的总称,中间帝释天,加四方八天,共三十三天.这是欲界第六天.
二十四天是指二十四位护法天神,是无量无边诸天中护法的天神代表,其中佛教传来的二十诸天,加紧那罗王 , 紫微大帝 , 泰山府君 , 雷祖天尊 ,为二十位.

其中韦驮天全称:韦驮尊天菩萨,又称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

韦陀菩萨被授记贤劫最后一尊佛,楼至佛,就是说他一直为贤劫诸佛护法,然后最后自己成佛.

  佛教护法的二十八部天
  全称“二十诸天”,是佛教着名的护法天神,本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二十位天神,司职罚恶护善,后来纳入佛教神祗系统中,成为护持佛法的神。
  “诸天”的意思是“众多天”、“许多天”。“天”是梵文Deva的意译,音译为“提婆”。是佛教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一;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之一;十界(又称“六凡四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一。“诸天”是诸位尊天的简称,也是神的异名。唐朝藏《金光明经疏》说:“外国呼神名为天。”
  二十诸天的出身和职能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王(Maha—brahma),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传说他原来有五个脑袋,后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四个头各面向一方,四只手分别持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七只鹅拉的一辆车。在佛教中,大梵天作了释迦牟尼的护法神,位于“诸天”之首。汉化佛教中的大梵天形象通常为一中年中国帝王像,侍立于释佛身边,常持白拂子,或持莲花。
  第二位:帝释天(1ndra),音译为“释迦提醒因陀罗”意为“能天帝”。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须弥山顶中央——帝释天中央的善见城里。在中国寺院里,帝释天的形象常被塑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
  第三位:多闻天王(Vaisramana)为四大天王之一,中国神魔小说中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他演化而成的。
  第四位:持国天王(Dhrtar6stra),音译为:提头赖吒”,四大天王之一。
  第五位:增长天王(Viru?/FONT>dhaka),音译“毗琉璃”,四大天王之一。
  第六位:广目天王(Vir6p6ksa),音译“毗留博叉”,也是四大天王之一。
  第七位:密迹金刚。即“夜叉王”,哼哈二将就是他演化成的。
  第八位:大自在天(Mahesvara)音译“摩醯首罗”,即湿婆,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二位是大梵天和毗湿奴。他是毁灭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在佛教中他成了护法神,住色界十七天之顶,是三千磊千世界之主。汉化佛教中,他的形象常为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为手持拂子、铃、杵、 矩尺。面作菩萨相,着菩萨装,坐像还要骑着白牛。还有的 为二臂、十八臂。较少见的还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 天女形,右面夜叉形。
  第九位:散脂大将(Pancika),又译作“散脂修摩。意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药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一些寺庙将他与密迹金刚塑在一起,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怒相,故人们常将他们这一组搭档当作了哼哈二将。
  第十位:大辩才天(Sarasti),音译“萨罗萨伐底”,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辩得名,又因其能发美音善歌咏,称为妙音天或美音天。《天日经》说他是男性;《最胜王经》和《不空索经》则说是女性。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萨相,菩萨衣着,有八臂,旁六臂分执火轮、剑、弓、箭、斧、 索等。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野兽。
  第十一位:大功德天(Laksmi),音译为“摩诃什密”。又称为功德天女和吉祥天女。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典型造像是举左手捻如意珠,右手施无畏印。背后有七宝山,顶上现五色云,云上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玛蹈瓶,瓶中倾出宝物。常有一老年胡人装束的咒师紧跟在旁,手把长柄香妒,为其念咒令宝瓶出宝。
  第十二位:韦陀天神,有人认为是宝健陀(Skanda)的讹略。唐代高僧道宣曾梦见一神,该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架,敕弟子护持赡部遗法。”自此,就有了韦陀护法神。韦陀是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居 三十二将之首,受佛嘱托,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韦陀是中国佛教创造的人物,所以其造像也具典型的中国特色,身披金甲,头戴金盔,手执金刚杵,一副中国青年武将的装束。
  第十三位:坚牢地神”(Prthivi),梵文音译“比里底毗”。意为坚牢如大地;故名坚牢地神,又名“地天”。他的职责是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近代其造像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为大地神女。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在寺院中,菩提树神的造像一般为手持带叶树枝的中国古装妃子像。
  第十五位:鬼子母神(Hariti),梵文音译为“河梨帝母”,又名“暴恶母”、“欢喜母”。在中国民问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Maricideva),意为“光”、“阳焰”。具有隐形的神通,能救人于厄难。在佛寺的造像为一天女形像,手执莲花,头顶宝塔,坐在金色的猪身上,周围环绕着一群猪。
  第十七位:日宫天子(Surya),音译为“苏利耶”、“修利”、“修野”等。佛经中又称其为“日天”、“宝光天子”、“宝日天子”等。曾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阳神,后来毗湿奴取代了他成为太阳神,他被佛教吸收过来作了护法神。在中国佛寺中,他被塑成中年帝王像,手持莲花,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有一乌鸦。
  第十八位:月官天子(Cardre),梵文音译为“旃陀罗”、“战达罗”,又名“月天”、“大白光神”、“月天子”、“野鬼形神”、“宝吉祥”等。原是南亚民族的月神,后被佛教录取为护法神。汉化佛教中常被塑为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
  第十九位:娑竭罗龙(Sdgara),意为“咸海之龙”。在中国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龙王像。他的女儿就是比他名气大得多的、八岁便立地成佛、辅佐观世音普渡众生的龙女。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Yamaraja),意思是“双王”。据说原为兄妹俩,都司职管辖地狱,兄治男犯,妹治女犯。又称“阎罗”、“阎罗王”等。中国民间俗称“阎王”、“阎王爷”。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层地狱。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佛道两教的争斗中,佛教的队伍被扩充了,二十诸天新增了四位诸天,成了二十四诸天,简称二十四天。新增的四位诸天,有三位是收编道教系统的神仙,另一位是佛教的自己队伍的。
  新增补的四位诸天是:
  紧那罗(Kinnara),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因其头上长角又被称为“人非人”。此外紧那罗还有男女之分,男性长一马头,女性相貌端庄,声音绝美。在中国佛教里,紧那罗曾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持三尺拔火棍打退围寺的红巾军。因之被少林寺尊为护法伽蓝,又称其为“二辈爷”、“山门显武第一人”。紧那罗像有三尊,分别为持法法身、护法法身、妙法法身。头顶塑有发表上升的青烟,烟雾上有赤脚而立的观音像,法身形象则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样。
  紫微大帝。紫微本是道教神,全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紫微又叫紫垣、紫宫,在星座上属帝王之所居,皇宫又叫紫禁城即是这一来历。紫微大帝在道教和佛教诸天中的形象都是一中年帝王像。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大帝,是道教尊奉的泰山神。其形象常为苍老的帝王像。
  雷神。也是道教系统的神祗。其形象无论在道观中还是在收编他的佛寺中,多为蓬头怒发、披甲、手持劈山斧。有风伯、雷公、电母等部下环绕。
  对于被征编来的道教系统的神祗,佛教界和道教界都有异议,认为这于道于佛都不利,故严肃的佛教徒往往都不谈二十四诸天而只承认二十诸天。
  ..................................................................................................................
  “天”梵语Deva-loka,音译“提婆”。在佛教中,“天”主要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但“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另外,佛经中说到“天”时,除了指作为正报的有情众生之一类外,还指其依报即这些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佛教也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其中欲界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色界有十八天(一说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净天、无想天、大自在天等。作为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称为天,并将他们吸纳进来,视为佛教的护法神。天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本于印度神话,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前一位是天龙八部之一,我们将在天龙八部条中介绍。
  其中的二十诸天常常作为一组出现在塑像和壁画中,而且也时或出现于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画中。但供奉二十四诸天的寺庙也不少,如昆明的圆通宝殿、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五台山金阁寺等。在佛教艺术中,“天”像也常有单独或以其他组合出现的情况。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很早就出现了诸天的形象。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绘“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壁画中,就出现了帝释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云冈石窟第八窟窟门两侧,则雕有骑牛的摩醯首罗天和骑金翅鸟的鸠摩罗天。以下我们将一一介绍除紧那罗和四大天王以外的二十四诸天。
  大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译。“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帝释天梵文音译是“释迦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天帝”。因陀罗即帝释是印度古老文献《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后,被视为忉利天之主。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此处的“天”当指依报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方面的天。同样帝释天即可以指作为三十三天之主的天神,也可指其依报。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在水陆画中,帝释完全是一副中国后妃模样。
  金刚密迹佛教中一位手持金刚杵专事守护的天神。他是夜叉神的总头目,所以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夜叉本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神的小精灵,以“捷疾”着称,并非地道的恶魔。密迹金刚的形象作三面六臂,呈愤怒令人怖畏之相,手持宝剑、金刚杵、轮等种种兵器。密迹金刚后来又分身为哼、哈二将,成了寺庙的门神。
  大自在天是梵文Mahe□vara的意译,音译为摩醯首罗。据说他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又称“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话中的原型即是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据说他有极大的力量,头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辱。其形象据说有五个头,三只眼,四支手,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上绕着蛇,乘坐条大白牛。将他作为主要崇拜对象的宗教派别,在佛典中被称为“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等,佛教亦将此神吸纳进来作为自己的守护神,配于色界之顶。又因其居住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罗天、伊舍那天等种种名称。在佛教中,他是护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护在东北方。其形象,据《十二天供仪轨》讲,面上有三眼,二牙上出,忿怒相,身浅青肉色,左手持劫波杯(髑髅杯),右手持三戟剑,身上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骑在牛上,边上有二天女持花随侍。此外还有二臂、四臂、三面四臂等多种形象。
  散脂大将是梵文Panika,又译作“散脂修摩”、“散支”、“半支迦”等,意思是密神。散脂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药叉将之一。其余的是:宝贤大将、满贤大将、众听大将、应念大将、大满大将、无比大将和密严大将。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各有二十八部众鬼神将帅的说法,其中尤以散脂大将的地位最高,他统帅二十八部众,巡行世界,赏善罚恶。其来历一说是鬼子母的儿子。散脂大将为金刚神将模样,手持铁鉾(矛)。在水陆画中,散脂大将为一副威风凛凛的武将模样。
  辩才天辩才天是梵文Sārasvati的音译,又叫大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还称美音天、妙音天。这是一位主管智慧福德的天神。
  大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梵文Maha□vi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室利”,“摩诃”意为“大”,“室利”有二义:功德和吉祥,合起来就是大功德或大吉祥。和辩才天一样,其原型在吠陀时代就受到信奉。在中国寺庙中,吉祥天女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有两只白象伴护,这是吉祥的象征。其座下除莲花外,还有金翅鸟和猫头鹰。
  韦驮天佛教护法天神。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他一般被安置于天王殿的大肚弥勒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韦驮天梵名作“私建陀提婆”,直译意为“阴天”。相传释迦去世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此外佛教中另外还有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相传他姓韦名琨,系南方增长天王所率的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常有人把他与韦驮天相混。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天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坚牢地神梵文Prthivi的意译,音译“比里底毗”,意为此神有如大地之坚牢。坚牢地神又叫“地天”、“大地神女”。地天的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佛陀曾对她说:“汝大神力,诸神莫及。阎浮(即佛教所称世人居住的南赡部洲--引者注)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谷米从地有,皆由汝力。”(《地藏本愿经·地神护法品》)又据《大日经疏》卷四载,释迦初坐道场时,魔王唯恐释迦得道,领诸魔军、魔女向释迦轮番进攻诱惑,均遭败绩。魔王终于恼羞成怒,对释迦狂吼:“我所作之业,汝已为证,汝之福业谁当为证?”释迦垂无畏手指地。这时,大地轰然震动,坚牢地神从地中涌出半个身体向佛顶礼致敬,并唱声“我是证明”。于是释迦得道成佛。坚牢地神乃是女性形象。
  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之天女。菩提树本名荜钵罗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卵形,茎干黄白色,树籽儿可作念珠。传说释迦牟尼就是在此树下,历经七天七夜,逆观了十二因缘,终于觉悟成佛,故而此树就被称为菩提树了。菩提就是“觉”、“智”的意思。菩提树在释迦成佛之前就守护在他身旁,大概要算最早的佛教护法神了。
  鬼子母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归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劝其一同赴会庆贺。此女随行,欢喜踊跃,不料中途流产。此时诸人均弃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婚后生五百儿。她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佛陀闻悉后,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乘其外出,将其幼子隐匿。鬼子母归来不见爱子,焦急万分,陷入惊悲狂乱之中。最后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诉失子之事。佛陀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伤。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
  摩利支天也作摩利支提婆,意为“阳焰”,或“威光”,实际上是古印度的光明女神。相传她是帝释天的部属,又常随从日宫天子。当日宫天子出巡时,她在前头飞走如箭。她最大神通是能隐身。由于能隐身,故而无人能害,无人能缚,因此她为武士所特别信奉。摩利支天的形相,有二臂像、六臂像以及八臂像等多种。
  日宫天子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作为佛教护法神,又称日天、日天子、日宫天子,异名宝光天子、宝意天子。佛经中称其为观音菩萨之变化身,住太阳内的宫殿里,故名。
  月宫天子又叫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野兔形神、宝吉祥等。月天住于月宫中,据佛经描述,此月宫是正方形建筑,边长四十九由旬,共有七重垣墙,七宝所成。殿中有一青琉璃做成的大辇,高达十六由旬,宽八由旬。月天据说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故称“宝吉祥天”。
  娑竭罗龙又作娑伽罗龙。意为咸海之龙。《妙法莲华经》谓有八龙,《华严经》谓有十龙,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
  阎摩罗王又作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魔罗王、琰魔等,均为音译,意思为“缚”,缚有罪之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以后又有十三冥王之说,实即十三佛,但它被流行的十殿阎罗的说法所取代。他们分别是第一殿阎罗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显然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设置的。
  一般寺院供奉的正规诸天,即限于以上二十位,在佛道争胜又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近代某些寺院将诸天的队伍加以扩充,遂有“二十四天”。
  第二十一位,紧那罗王。紧那罗是梵文Kimnnara的音译,意译为“音乐天”、“歌神”。紧那罗不是一个,而是一族。在佛教中只能算二流神,天龙八部之一。严格来说,紧那罗与娑竭罗龙一样不能算作诸天,这反映出佛教神只系统在合理化方面的欠缺。据说紧那罗像人,可是头上有一支角,所以又叫“人非人”。能弹琴唱歌,他家的女人生得端庄美丽,能歌善舞。当他弹琴唱歌赞美佛法时,须弥山震动,诸大声闻不安于座。紧那罗的伴侣唱歌时,五百仙人在飞行中心醉落地。另据中国的传说,紧那罗成佛后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教众僧使用三尺拨火棍退敌,传下少林棍法。过去少林寺所供即此形象。
  紫微大帝有的又作玉皇大帝,均是道教对天帝的一种尊称。常作中年帝王像。
  东岳大帝中国古代早有泰山神,是神话传说中能治鬼的地府主宰。道教又把他变成五岳尊神之首,称为东岳大帝。《封神演义》中又造出一个封为东岳大帝的武成王黄飞虎。这位天神就成为以上诸种因素成份不等的奇妙混合。当为苍老帝王像。
  雷神就是雷公们的首领。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雷神。道教则认为雷神是元始天尊的第九个儿子--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汉化佛寺与道观中,他的典型形象多为蓬头怒发仁丹胡式鬼形,披甲,手持劈山斧。部下有打顺风旗的风伯,手持锤凿、背生肉翅的雷公,手持两面钹式铜镜的雷母等。都是从中古以下的汉地传说中衍生出来,并被道教首先吸收改造过的。
  严肃认真的佛教徒一般只认可“二十诸天”。他们常被塑在大雄宝殿两侧,典型姿势以大同上华严寺所塑为准:各前倾十五度,以示对佛的尊敬。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新塑的,如杭州灵隐寺、普陀佛顶山慧济寺等处,均准此式。还有绘于大殿东西壁上作背景衬托用的“诸天礼佛图”壁画,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画,精彩异常,堪为国宝。壁画较之塑像,可以较为自由地添加云彩、侍从、法器道具、花卉鸟兽等陪衬,组成大型手卷式画面,效果上更觉飘逸生动。至于诸天形象,唐代以来各种佛家经典所述颇有不同,匠人亦各有师传,更受时代、地域影响,各寺所见不甚一致。
  转帖即功德: 通灵佛教网(www.tlfjw.com) 来源地址:http://www.ebaifo.com/fojiao-27651.html

佛教诸天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龙则秘藏法宝,阎摩掌管幽冥,故加此四为二十天。后又将“天龙八部”之紧那罗王,及道教神祇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终形成二十四天。  佛教中的诸天鬼神大多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神祇。佛教是与婆罗门教相对抗的宗教派别。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并不否认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作为一切有情(众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吠陀神祇、婆罗门教神祇也被佛教吸收,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如大梵天、帝释天原是婆罗门教信奉的大神,日天、月天是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月亮神,大自在天原是古印度外道崇拜的大神,夜叉和鬼子母是古印度民间传说中的吃人鬼和女魔鬼,焰摩罗王(阎罗王)本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之主等。  佛教在中国流传后,诸天鬼神又与中国的民间鬼神相结合。如关公变成了佛门的护法伽蓝,包青天和韩擒虎等做了阎罗王,这使得护法神的队伍更加壮大。各大庙宇大雄宝殿中的二十诸天被装扮成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和后妃贵妇的样子,已被中国化了。  至今,佛教寺院每年农历元月九日都要举行供佛斋天法会。所谓“供佛斋天”,略称斋天,民间俗称拜天公。清代《弘赞所集供诸天科仪》云:“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经》,修忏时设供三宝、诸天。”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然礼敬诸天,这是因为诸天归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诸善业、不作恶业之原故。据《金光明经》记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佑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世人乃营建此供佛斋天之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为求表示最高之诚心与敬意,坛场应设三宝、诸天及其侍从之座席,设施当极尽庄严、清净,法会之礼赞唱诵当力求如仪;茶水、果物、菜蔬亦当净洁新鲜。而取年初举行供佛斋天等佛事,乃模仿印度而来。  二十四诸天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他们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罗龙王、阎魔罗王(以上二十天来源于《金光明经·鬼神品》)、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二十四天原来是佛寺祭天时供奉之神,明代开始设位奉置。现将二十四诸天顺次介绍如下:  一、功德天  又名吉祥天,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原是婆罗门教天神,是德叉迦和鬼子母夫妇的女儿。她又是北方毗沙门天的姐姐(有说为后妃)。由于与财神有这样亲密的关系,所以她又被奉为财富女神。《金光明经·功德天》说,若信徒能够诵持此经,供养诸佛,并用香花、美味供养吉祥天,持念她的名号,就会得到资财宝物等福报。《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还记载,她有十二个名号,信徒若能够受持读诵这十二个名号,并如法修习供养,就能够消除贫穷业障,得到富贵。据《陀罗尼集经》记载,她身体呈银色,头戴花冠,身披天衣,项挂璎珞,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左手拿如意宝珠,右手结施无畏印。左右两边分别立有梵天和帝释天;二天神背后各有一座七宝山。她头顶现五色祥云,云端有一头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不断倾泄种种宝物,浇灌在她顶上一个千叶宝盖内。这些都与吉祥天掌理财富和赐福众生的功德有关。中国佛寺所造的功德天的形象大概受了这段记载的影响。佛教专门以她为本尊作禳灾招福的法会,这种法会被称为“吉祥忏过法”。  二、辩才天  顾名思义,辩才天以聪明和具大辩才而得名。她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所以又称“美音天”、“妙音天”。她是掌管智慧辩才、音乐与福德的天神。辩才天原是印度人信仰的河神。有人说她是男神,但大多数认为她是女神,是阎罗王的姐姐。她居无定所,经常与各种野兽为伴。她穿着极其简陋,但她形象十分美丽,“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这些生活习性和形象特征成了她形象塑造的重要依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宣称,凡是宣讲《金光明经》者,都能得到她的护持,增进智慧,辩才无碍,还可以解脱生死;又说诵读此经还可以使人成为大声乐家。日本密教主要是针对其音乐方面的功德,对其进行崇奉的。辩才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八臂菩萨装束形象,旁边六臂持物,分别拿火轮、剑、弓、箭、斧、绳索,中二臂合掌,脚下有狮、虎、狐、豺等兽。一种是菩萨形象的坐像,左手拿琵琶,右手作弹奏状;也有作弹箜篌状的。很显然,前一种形象来源于佛典的记载,而后一种形象则是根据辩才天在音乐方面的特征而塑造的。 三、大梵天王  又作“梵天”、“梵王”等,是婆罗门教的尊神,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大梵天后来成了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据传释尊自兜率天降生的时候,大梵天手执白拂子,在佛前作引导。释尊成道后,施舍自己的宫殿,请佛说法。《大悲经》记载,释尊行将入灭时,将护持佛法的重任交给了他。大梵天居住于色界,为色界初禅天之主,与梵辅天、梵众天合称色界初禅三天。较为常见的大梵天的形象是四面四臂像,每面各有三目;四臂都持有物,右边两手各持莲花和念珠,左边两手一手持净瓶,一手结唵字印;坐于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鹅或由七只鹅拉的车子。另外,梵天还有一面二臂、三面二臂形象。中国寺院中,梵天多与诸天共同供奉于大雄宝殿之中;还有一种是他与帝释共同侍奉释迦佛的形象。  四、帝释天  帝释天原是婆罗门教的天神,音译作“释提桓因”、“因陀罗”等。《大智度论》记载,他原是摩揭陀国一个婆罗门,生性乐善好施。他有三十二位知己,与他同修福德善业,死后又一起生到了忉利天宫。忉利天共有三十三天宫,故又称三十三天。帝释居忉利天中央的善见城(又作喜见城),他的四面各有八天宫,分别由他生前的三十二位知己作为辅臣居住。《净名疏》等书则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位女子发心为佛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助缘。后来以此功德,他们共生忉利天宫,那位女子便是帝释天。帝释天经常用种种物品供养释尊和僧众。帝释天形象显密所传各异。在汉地寺院中,帝释天多为少年帝王像,男身女面。他的身后一般有三位天女,相传为他的三位夫人:圆生、善法、赦友。其中,一位给帝释打伞;一位端盘,内盛莲花;一位捧一个山石盆景,意为须弥山。北京石景山区的法海寺存有明代的壁画,其中即有帝释天像。  五----八、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中欲界最低,此界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离人世最近。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佛经说,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称须陀四宝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中国在此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辅佐四天王守护空间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帮助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小神。众大将中居首位的是韦驮,专门保护出家人,因此备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称及形象为: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持国”。“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增长”。“增长”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仗宝剑保护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即“广目”。“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为梵文音译,意译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多闻天王原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他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是一位大“财神爷”,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画像,在他渡海巡行之际,常常散下金钱财宝。
  在中国寺庙里,四大天王形象被彻底汉化,皆为中国古代武将打扮。只要有寺庙,就一定有四大天王像。他们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殿中央为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四大天王分列两旁。天王像大多威武凛然,其中以杭州灵隐寺的四大天王像最为精绝。它们造型优美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九、日天  又称日天子、宝意天子、宝光天子等名。日天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佛教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他住在太阳中,太阳里有他的宫殿,称为“日宫”。他在一年之中循环于须弥山中腹,遍照四天下及四大洲的白昼。他与守护黑夜的月天对应,也由四天王管辖。他身边常有二妃陪侍。二妃乘七宝庄严车驾,以八头宝马牵引,周围还有七曜九曜等星宿护卫。摩利支天作他的前导。《秘藏记》卷末载,其形象是:红色脸膛,两手各持一朵莲花,乘坐于四匹马拉的大车上。  十、月天  月天,又称月宫天子,原是古印度崇拜的月神。佛经说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大势至”意为宝吉祥,月天既为大势至菩萨化身,所以又得名宝吉祥天。月天住在月宫中,他的身边也有许多美丽的天女陪侍。据说他有五百岁的寿命。关于月天的形象,印度和中国所传各不相同。他在印度为男性形象。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中国文化中也有月神崇拜,而中国的月神又被阴阳学视为阴性,这样印度的月神受中国月神信仰的影响也女性化了,并且还吸收了中国月神的形象特征。她的形象通常为:美貌后妃装束,头冠中嵌满月,月中现兔形。但是密宗供奉的月天仍是 印度式的  十一、金刚密迹力士  金刚密迹力士以知晓如来一切秘密事迹而得名。《金光明经》记载,他是大鬼神王,与五百夜叉原都是大菩萨,为护持众生、保护佛法,他们才屈尊作了佛教的护法神。他行动十分敏捷,在佛教护法神中以“捷疾”著称。他常侍卫在佛陀身边,得到佛陀信任,佛陀常把一切秘密要事委托于他。佛寺常把他供奉于寺院山门殿内。其形象较为特殊,一般为红色脸膛,怒气冲天,全身肌肉鼓胀,劲健刚强,手中常持金刚杵。明代以前,佛寺都只供一尊密迹金刚。明代《封神演义》问世后,书中虚构的“哼哈二将”取代了密迹金刚。  十二、摩醯首罗天  摩醯首罗天又名大自在天,是印度教崇奉的主神。佛教收入摩醯首罗天后,把他奉为十地菩萨,故他的塑像也为菩萨形象。头戴宝冠,身着菩萨装,骑白牛,八臂三目,手执拂子、铃、杵、矩尺。立像常略去白牛。另外还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大自在天主要为密宗崇奉,密教把他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他的诸种形象也主要出现于密宗寺院里。  十三、散脂大将  又称“密神”。他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夜叉神,为北方毗沙门天手下八大神将之一。他统领二十八部天众,经常巡行世间,赏善罚恶。有人说他是鬼子母的二儿子,但多数认为他是鬼子母的丈夫。他的形象为金刚模样,面为红色,满脸怒气,手持降魔杵。一般人习惯把他同白脸善相的金刚密迹力士视为哼哈二将。  十四、韦驮天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韦天将军。韦驮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信奉之神,叫六面童子,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后被大乘佛教吸收为护法神。韦驮像常被供奉于大雄宝殿对面,天王殿弥勒之背。这与他擒贼护佛立有大功有关。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佛教传说,在如来涅槃时,竟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急起直追,抓获窃贼,夺回佛牙。于是,韦驮担起保护释迦灵塔、打退盗取佛骨之敌的重任。  韦驮像一般立于山门背面,执金刚杵横眉瞠目,警惕地注视着祠堂(大雄宝殿)之前的方塔,乃取守护释迦灵塔之意。韦驮是中国佛教徒造就的,所以他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韦驮像面部英俊,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颇像赵云、马超一类著名的古代武将。一般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即僧人所行礼节),横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一种是一只手握杵拄地,另一只手叉腰。在佛经的卷首一般刻有佛像或佛陀说法图,而在卷尾则常常刻有韦驮像。  十五、坚牢地神  又称地天或地神,是职掌土地及一切植物的天神,与主管上天的大梵天神相对应。地神的形象十分独特,唐朝时为男神,有二臂和四臂两种形象。二臂形象是双手握宝瓶或钵,内插各色鲜花;四臂形象是四手分别持镰、箭、锄、锹四种农具。后来,地神由男身演变成了女身,并且多以二臂形象出现,手里持物又增添了鲜花、谷穗等物品。  十六、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是守护菩提树的女天神。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十七、鬼子母  鬼子母据传是五百夜叉鬼之母,故俗称“鬼子母”。她本为古印度民间传说的恶神,与散脂大将结为夫妻,生了五百个小夜叉,专以小孩为食,危害众生,后被释迦佛所感化,成为佛教的护法神。鬼子母皈依佛门后,偏重于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据佛经记载,她能保护儿童健康成长,为儿童除病消灾;能保护妇女顺利分娩,减少痛苦。鬼子母由此又被人们尊奉为“爱子母”或“爱子神”。鬼子母传入中国后,除了为佛教徒作为护法神崇奉外,还被民间当作“送子娘娘”单独供奉、礼拜。鬼子母在藏传佛教里也很受崇拜。密宗里有以鬼子母为本尊的专门修法,称“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母供”,是祈祷妇女顺利生产的修法。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经》和《诃利帝母真言经》。《诃利帝母真言经》记载其形象说:“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像,纯金色,身着天衣,头冠璎珞,坐高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边,画二孩子,傍高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 十八、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意为“阳焰”、“光焰”。主要为密宗所传。相传,她神通广大,常在日天(太阳神)前行走,日天看不见她,而她能看见日天。她有自己专门的法门,佛经中称修习摩利支天法或诵习《摩利支天经》能够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据《大摩利支菩萨经》记载,此天“能令众生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众生得到这样的隐身之术,便能降伏恶魔鬼怪。摩利支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天女形象: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左手持一天扇,置于胸前,右手下垂。一种为忿怒形象:面红如日出之色,身着红色天衣,红色即表示忿怒;挂璎珞,戴耳环、腕钏,腰系宝带;头上顶一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具三面八臂,三面面相各异:正面菩萨脸,端庄慈祥;左面猪脸,尖嘴獠牙;右面童子脸,面目隽秀。每面又各有三目。八手臂都持有物,左四手执无忧树枝、绳索、弓、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钩、箭。八臂有时也作六臂。她坐在野猪身上,或坐于七头野猪拉的车之上。这位天神在藏传佛教里影响很大。  十九、娑竭罗龙王  又名水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天神,专门掌管水界。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它专任西方守护者,也掌管水界。它主要为密宗所信奉。密宗还有专门供养水天的仪式,称“水天法”和“水天供”。其常见形象为:身青色,骑于龟背上,有九个头,皆为龙形,左手握拳,右手执索。又一种说法认为,水天为娑竭罗龙王,是佛教龙神中的大龙王。这位龙王还有一个女儿,叫龙女。娑竭罗龙王的形象常见为头现龙形,身着帝王服。  二十、阎魔罗王  阎魔罗王又称阎摩罗王、阎摩王、琰摩、双王等。阎魔罗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掌管地狱之主,《黎俱吠陀》中称他还有一个妹妹,叫阎蜜,兄妹通婚,成为人类的始祖。所以他后来到地狱管理他的子孙们的亡灵。佛教产生后,把他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阎魔罗王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阎王爷”。阎王在印度佛教中本为单独一个,经过与我国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的融合,形成了“十三阎王”和“十殿阎王”,而通常以十大阎王的说法较为流行。中国的许多历史人物也加入了阎王的队伍,成了道地的中国阎王,如范仲淹等。  二十一、紧那罗王  紧那罗是“天龙八部”之一,其头上有角,故又名人非人。他为帝释天部下,负责演奏音乐,故为音乐神。这类神有男有女,男性为马首人身,女性则端庄美丽;男性长于演奏,女性长于歌唱。紧那罗女演唱起来不仅优美动听,而且还会产生魔力。紧那罗女常与乐神乾达婆配为妻室。男性紧那罗其貌不扬,长着个马头;女性紧那罗则相貌端庄,有一副绝妙的好嗓子。据说有五百仙人在山中修禅,当时紧那罗女正于雪山天池中洗澡,洗得畅快,不禁唱起歌来。迷人的歌喉,唱得五百仙人“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大智度论》也说,有五百仙人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忽然传来了紧那罗女的动人歌声,大仙们顿时如醉如痴,忘乎所以,道术一下失灵,纷纷从空中栽落尘埃。  二十二、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又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这一神名来源于古代对北极星的崇拜。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王星,他住在天上的紫微宫中。由此也称人间帝王的禁中为“紫禁城”。道教吸收这些说法,尊居住在中天紫微宫的北极太皇大帝为四御之一。其职责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因中国古代农业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太皇大帝深得民间尊崇。  明代宫廷专门敕建了紫微殿,“设像祭告”。他常和玉皇大帝合供一殿,形象依据《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为人间帝王形象。  二十三、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是道教崇奉的泰山神。他原也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道教吸收他后,说他是掌管人间生死之神。历代帝王对他屡予褒封。唐玄宗封他“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他“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封他“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封他“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民间信奉也十分普遍,各地还纷纷建起了供奉他的庙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他的祭祀日。他的形象为苍老帝王像:戴冠著袍,颈系冠带,颌下飘垂二绺胡须,手捧玉笏,足登云头鞋。  二十四、雷神  雷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雷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头人身,鼓其腹。”《太平广记》引《神仙感通记传》说,雷公有兄弟五人,即天雷、地雷、水雷、社雷(又称妖雷)、神雷,是为五雷神。道教看到雷神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把它改造为道教天神。道教还有所谓“五雷天心正法”的修法,宣扬依此而修,可以致雷雨,祛病痛。雷神的形象最初为龙形,后变为半人半兽;被道教吸收后,又完全人形化。今天在佛寺和道观中,雷神的形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半人半兽,蓬头怒发,似人似鬼,披甲,手持劈山斧;另一种是人形,身着铠甲,面有髭须;左手结印,右手举锤;左脚踏鼓,右脚作出击鼓的样子。  总之,佛教护法诸天鬼神是佛教神祇中最为丰富、奇幻的一部分,他们以护持佛法为职志,但有时也协助佛菩萨做些化导众生的工作。《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因所度化的对象不一样,观音菩萨可化现为梵王身、帝释身、紧那罗身等各种护法神来普度众生。《华严经》亦称:“一切诸佛退位,或作菩萨,或作声闻,或作转轮圣王,或作魔王、大臣、居士、长者,或作彩女、宰官,或作大力鬼神、山神、江神、主水神、主火神、一切苗稼神、树神及外道,作种种方便,助我释迦如来化导众生。”

韦驮天的全称是: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