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0
为什么说目前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

  针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心,温总理指出,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温总理说,目前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造成了全球经济发展减速。因此,各国要加强合作,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而此时,经济学家、企业家、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信心是最重要的。

  今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喜也有悲。温总理认为,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保持住强有力的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就是当前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瑞士驻华大使馆公使白瑞谊向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世界经济发生危机,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但与美国、欧洲等受损严重的地区相比,中国还算得上处于安全位置。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温总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至2007年的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

  温总理称,中国30年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但地区间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压力大,以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仍面临诸多考验。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依靠改革开放。中国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改革,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温总理称,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鼓励企业家要坚持创新,没有创新,不能成为新领军者。同时,他坚持企业家要有道德,每个企业家、每个企业在他们的身上都应流着道德的血液,生产经营与道德的结合才能真正为社会创造需要的产物。

  温总理欢迎世界各地的企业来中国投资,承诺中国将为其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完备的法制环境,希望企业不仅在中国投资兴业,而且能够为中国带来先进技术。

党 的十 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 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 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 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充分证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 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党 的十 八大报告关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和重大战略意义。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
(3)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近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问: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什么年代
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21世纪头20年。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开且可以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党提出了什么宏伟目标
答:中共十六大,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界这个说法是谁提出的
答: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1889-1975)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曾表达过这样的感慨:能够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中国历史不断地周而复始地改朝换代.然而,中国比西方更成功地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数百年来,中国国内在...

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如何...
答:十六大(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出,“我们(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人)要在本世纪(21世纪,从2000年开始)头二十年(2000年-20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包括经济,医疗,文化,精神文明等)惠及(实惠到)十几亿人口(我国有13亿左右人口)的更高水平(我国现阶段的状况是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小康社会(...

十六大确定的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啊
答: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党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

二十一世纪为什么是中国的世纪?
答:19世纪是英国人的年代英国老牌帝国主义 侵略全世界 号称日不落帝国 20世纪是美国人的年代美国崛起 在战争中崛起 成为世界头号帝国主义 21世纪是中国人的年代发展速度最快 市场最大 参考: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98076-1.s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7377626.html?qbl=...

二十一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答: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

我家的国家方针政策有哪些
答:一、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这是站在新世纪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时代高度,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提出的一个极富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的科学判断。 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

2008年有关中考政治考点
答:我也是中考生,我们的老师是高级教师,他认为今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重点,虽然雪灾地震很热点,但出题者不一定选最热点的来考,所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重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时政小册子,如果发了,你不妨认真看看,重要的记在书上,如果没有发:下面为一部分: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

初中政治:本世纪头20年,我国确定了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答:二十世纪末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到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