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做了丑事 怕后人笑 那为啥不杀了史官 啊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7
古代的史官,是怎么做到记录皇帝的丑事还不被杀的?

制度的独立性保证。古代对于历史记录首先是在制度上保证史官工作的独立性,不受包括皇帝在内的掌权人物的干涉。对于记录的内容,史官有权不让皇帝本人知道,这项权利也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也正是皇帝一般是不能知道史官记录的内容,很多皇帝都因为害怕留下历史恶名,而有所惮忌,不敢肆意妄为。
文化的独立性保证。中国自古以来因为对于历史的重视而形成了一套历史文化,这套历史文化要求并保证了历史记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于历史记录问题,不仅是史官的工作责任问题,整个士大夫阶层都将这个问题作为自身一个使命,史官以外的文人士大夫虽然不参与记录工作,但他们但历史工作的关注程度一点不会比史官低,时刻都在监督着这项工作,容不得弄虚作假。
精神的独立性保证。原因制度和文化的保证,使得史官们形成了一种独立精神,他们在历史记录问题上是不会向权力低头和让步的。想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要求他们文过饰非,深圳歪曲历史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要硬来,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关于上述三个独立性保证,四太史记录崔杼弑齐庄公一事就是最著名故事之一。崔杼弑齐庄公本来是因为齐庄公咎由自取,责任在齐庄公自己。太史记录“崔杼弑其君”这句话,就已经确定了崔杼弑齐庄公的问题责任在齐庄公,可是崔杼却硬要太史记录为齐庄公的死同其毫无关系,太史就不干了。崔杼一怒之下杀了太史。太史在当时是家族世袭的职务,这位太史被杀后,他的弟弟接替了他的职务。记录这件事时,还是那句话“崔杼弑其君”。因为他们的坚持,除了太史自己,又有两个弟弟也被崔杼给杀了。但这位太史还有一个弟弟,他又顶上哥哥们接替了太史工作,记录时依然是那句“崔杼弑其君”。崔杼这次没脾气了,干脆就这么算了。这哥几个的确是不怕死,可除了他们,居然还有人为这事儿找上门来送死的。史书记载南史氏听说接连有太史为此事被杀后,把这件事写好在简上带着跑来。知道了最后那位太史没有被杀,记下了这件事,才放心回去。

是的,不是昏君和暴君的话,一般情况下没有帝王会轻易得罪史官。
史官基本分内史官和外史官两大类。外史官就是负责记录国家大事、民生相关、百官行止的史官。内史官基本上就是书写“起居注”一类的内廷记录的史官。由于内史记录的是帝王的自家事,所以帝王会分外小心。如果得罪史官,恐怕自己的一些丑事、糗事就会被曝光,会沦为时人乃至后人的笑柄。而古代帝王对于后世对自己的评价都非常重视。



皇能帝杀了史官,但是皇帝总不能把天下所有人都杀了吧?皇帝不杀史官,说不得还能遮遮丑,杀了史官,那等于告诉天下人,皇帝做错事了。至于做了什么错事?不知道没关系。可以猜。至于能猜出点什么?那就只有鬼知道了。说白了,皇帝也怕众生之口啊,三人成虎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普通人怕,皇帝更怕。更何况,古代标榜的是明君圣君。不是哪个人都愿意担上昏君暴君的名号。随便杀朝中大臣,那就是标准的昏君暴君。借着这个名头,还怕没人会造反?所以说,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国家。都没必要杀史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史官,指古代记载史事的官员。如:秦有御史之职,掌列律令,史官记注,汉光武帝时始废御史,置柱史,职在郎吏之上,自隋以后,史官属秘书省,参掌著作及撰史著述等事。
史官制度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周礼》六官,太宰、小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以及司文、司武等六典,皆有掌邦“史记”的职责。
在封建时代,史官有国史实录等要事记载,这是皇帝的特权。史官只是记录人,其职位并无独立性。皇帝可以随时撤换史官,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史官职位卑微而责任重大。为了维护这一职务的权威性,史学及其实践活动被统治者设置在行政体制之外。即使在设有专门史职的情况下,史官也不直接与国政混淆。他们一般不必参加国家行政的具体事务,包括一般官员的例行聚会或商议公文的“集议”。史官参与“国政”,通常是由皇帝亲自倡导和安排的。
历朝历代的史官制度都不一样,但不变的是史官所撰写的史书要秉持真实、公正的态度,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歪曲历史事实。
因此,皇帝不会因为怕后人笑而杀了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