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二战时期最精准的步枪,为何没能参加二战?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6
二战时期为什么日本喜欢用单发步枪

日本人拥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他们对先进武器的探索并不晚于其他国家,其中有冲锋枪、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1927年,日军试制出一款冲锋枪,型号未知,当然也未装备部队。

1932年,在遭受冲锋枪猛烈打击下的鬼子不得不重启冲锋枪的研究。设计出1号、2号冲锋枪。

这两款冲锋枪是日军号称打得最准的冲锋枪,但由于安全性能不良,未被装备。
1940年,日本又设计出一系列新式冲锋枪,有南部式冲锋枪、百式冲锋枪、南部式冲锋手枪。




这就说明日本人考虑过冲锋枪,但为什么冲锋枪很少见呢?这就说明冲锋枪不是日军的基本制式装备。冲锋枪自身制造成本不高,但可别忘了,冲锋枪吃子弹厉害,子弹涉及到铜、铅、钢铁等重要资源,虽然有人说只要省下一个大和号的炮塔就够了,但对于日本来说,省什么不能省海军。冲锋枪精度差(大部分),穿透力差(南部式8毫米打不穿50米外厚实木板,柯尔特11.43毫米80米外相同),射程短(集中在100-250米),对于一个资源紧缺的野心国家来说也只能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发展步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武器都在飞速地更新换代,这其中不乏设计优秀的各式武器,众多武器中最被士兵常用和贴身的武器自然是枪械了。二战期间设计优秀的步枪也是多的数不过来,不过,按照人类的行事风格凡事都是要分出一二的。所以二战时期还是有最好的枪械的,它被公认为是二战中性能最好的步枪,还有人说它是二战时美国大兵的象征,同时也是二战中美国产量最高的枪械武器,该枪的研制过程非常漫长,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就完成了初始的设计,期间又用了大概十几年的时间改进了各种设计细节,最终在1936年完成了该枪的设计定型并开始大量生产。拥有这么多头衔而且研制进程异常坎坷的步枪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从设计角度上来说,它的优势也可圈可点。它的枪体运用导气的原理方法,枪机则是利用回转实现闭锁。每当击发子弹,枪机就会在动能和热气流的迫使下回转而将锁解开,以此完成抛壳的过程并且准备好下一次击发,期间的过程还能使得下一发子弹上膛并闭锁枪机。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重整军备,经过改进的标准型毛瑟98步枪被德国国防军作为制式步枪,命名为Karabiner 98k,简称:Kar98k或者K98k,尾部的k解为“Kurz”的缩写(德文意为“短”)。于1935年正式投产,一直生产到纳粹德国战败投降。Kar98k射击精度高,在加装4倍,6倍光学瞄准镜后,就成为了当时最优秀的狙击步枪。


M1加兰德步枪国内俗称“大八粒”是世上第一种大量服役的半自动步枪,在1936年取代了美军制式M1903春田步枪,亦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步枪之一。美军的M1加兰德步枪最终在1957年被M14自动步枪取代。M1加兰德步枪枪身较重,却能给与枪身和枪机足够的保护和支持,而且由于它的导气和回旋结构,使得它的火力远高于当时出现的步枪,再加上易用耐用等多项高出当时整体水平的性能指标,加兰德步枪受到了美军全军的一致好评,帮助美军在欧洲、太平洋、北非等世界其他战场啃下诸多"硬骨头"功不可没,而且列装以来,几乎没有一个美军对这把枪提出改进好修理意见,整个枪史都实属罕见。


作为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步枪的产量也是惊人的,1957年M14自动步枪被美军采购装备才停产,共生产了1000万支,全世界产量最高的半自动步枪。二战期间,英国、日本、中国等主要交战国都没有半自动步枪,苏联在后期才有少量半自动步枪,德国也只不过装备了10万支半自动步枪,只有美国大兵手中最起码就是半自动步枪,其他的都是自动步枪、冲锋枪和卡宾枪,步兵手中的轻兵器,美军世界上最为先进。


时至今日,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硝烟烽火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这些武器设计史上的成功力作却不会随之消散。在众多战争和事件的共同见证下,M1加兰德步枪在世界武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少善良勇敢的灵魂在它的支持下寻求到了正义和公平,让我们更加珍惜,今日和平的可贵。

提到二战最好用的栓动步枪,许多军迷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无论是"吃鸡神枪"毛瑟98K,还是苏联著名的"莫辛纳甘同志",甚至"约翰牛"珍爱不已的李·恩菲尔德步枪都能排的上号。

就在这些一代名枪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把兼具射速快、精度高、制作精良的步枪。虽然它没能在实战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但打过这支枪的人都称他的准度是"万里挑一"。它就是瑞士的K-31步枪。

一、中立国的优秀产品

提到瑞士,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它对外的中立态度和它举世闻名的精密仪器。任何的东西只要出自瑞士人之手,那么绝对可以称之为一款艺术品。本文的主角K-31步枪也不例外。

K-31步枪,全称为"瑞士1931型步枪"(英语:Swiss Karabiner Model 1931)。由瑞士联邦军工厂制造,是一款直拉式枪机步枪,与著名的施密特·鲁宾步枪一样是当中的代表。该枪采用自由浮动的枪管设计,与枪身只需要两个螺钉进行固定,一个连接枪管,而另一个与枪膛进行连接。


K-31从设计上来源于之前的K-11步枪,使用鲁宾公司自研的7.5×55mm口径步枪弹。与鲁宾步枪相比,K-31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后置闭锁突笋放到了前面,缩短了枪机和枪匣的长度。

使用直拉式枪机的K-31,上膛通过拉机柄上的定型凸榫和定型斜槽共同完成。子弹上膛时,先将拉机柄往后拉,随后凸榫和斜槽共同作用将子弹推入,整个流程下来一气呵成。K-31的使用方法在现代一些转栓闭锁的自动步枪中也大量采用。而枪支上面的圆环是枪的保险和击针,当圆环竖立时,枪支就处于射击状态;相反当圆环横置时,枪支为保险关闭状态,此时就无法击发成功。


K-31的供弹方式一共有两种,一是使用6发的步枪弹夹,另一种是将子弹从上方抛壳窗中压入进行装填。因为采用直拉设计进行上膛,因此该枪在换弹时有着极高的速度,弥补了传统栓动步枪射速较慢的特点。根据战后的资料显示,一些掌握熟练的士兵可以快速上膛射击,其射速比著名的毛瑟98k步枪要快上两倍不止。


这样快速的射击上弹速度,可以让瑞士士兵在实战中充分压制对手的步枪,短时间用最多的子弹来取得战斗中的优势,因此瑞士军方对这款栓动步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33年首支步枪成功研发起,直到战后的1958年,K-31步枪累计生产了52万余支,就连梵蒂冈的宫廷卫队都采购100支,作为防身之用。

二、令人吃惊的精度

评价一款步枪是否可以称为"神枪",除了外形和工作原理要与众不同外,枪支最基本的精准度也是评判优劣的最好办法。而K-31以其"令人震惊"的射击精度,成为了枪支爱好者口中的二战神枪。毫不夸张地说,如果K-31说它的射击精度排第二的话,那么没有别的步枪敢称自己为第一。


作为一个中立的欧洲小国,瑞士军队深知自己境内多山地的地理情况,因此在平原地带使用的重武器和装甲机械化方案就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山地作战和游击战这些灵活作战方式,这就要求士兵的轻武器的灵活与精准度性必须过关。对于以生产精密仪器和机械闻名的瑞士来说,这些都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根据联邦军工厂的数据显示,K-31步枪的理论精度为300米内R5的散布率为4cm。下图是一位外国设计爱好者使用K-31在910米进行射击的成绩,可见18发子弹都完美地散布在准心4cm范围内,其精准度绝对令人吃惊。


基于这种高精度的表现,K-31在瑞士军队一般作为精确射手步枪和狙击步枪使用。尤其是使用光学瞄准镜后,K-31的射击精度更加如虎添翼,在中远距离对敌人的杀伤性有着极高的精度。此外在民间,K-31还大量用于民间射击比赛中,成为射击爱好者最喜欢的射手步枪。

三、未能参加实战的遗憾

说了这么半天,这款精准度极高的步枪,为何没能参与到实战当中呢?这当中最主要就是保养性和设计性的问题。从外表上来看,K-31步枪是直拉式枪机步枪,但在枪支内部仍然是需要旋转来实现抛壳的,这样就造成制造枪支零件时,里面的工艺必须要特别的精密,成本也就大幅度地上升了。


同时为了防止用力过猛将枪栓损坏,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需要将枪栓缓慢匀速地推入枪管当中。因此在实战时,很容易影响换弹的速度,而李·恩菲尔德步枪因为结构不是太复杂且皮实耐用,因此实战射击速度是非常给力的。

另外就是直拉式枪机的工艺复杂,如果遇到泥沙、尘土等异物便很容易堵塞,造成无法射击的情况,这对于实战中的士兵来说绝对是要命的。加上加工工艺的复杂,因此除了瑞士以外,其他国家都没有办法去成功研制这样类型的步枪,这也使得该枪在出口时有了很大的限制性。


最后就是该枪的枪托因为材料工艺的不同,因此训练时会出现枪托和子弹带损坏的情况。尤其是使用胡桃木制成的枪托在攀登时容易出现变形的问题,因此士兵不得不在外面涂上亚麻籽油进行维护。


虽然K-31步枪在实际射击时,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凭借其出色的射击精度和精密的内部构造,使其在战后成为许多枪支收藏者最为喜爱的二战老步枪之一,尤其是机匣上采用雕刻方式印上的瑞士军用徽章,更体现了这支步枪极高的稀缺度和收藏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K-31步枪虽然实战中未能体现"二战最准步枪"的实力,但凭借珍贵的稀缺性和保值性,使得它在二战轻武器史上留下了一个宝贵的名声,成为二战中最为耀眼的一款制式步枪。



精准!意味着结构精密!
保养要求高!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差!
精准也意味着加工成本高,价格高!不利于大规模装备。
能够上战场的武器,一定要加工简单,价格低,能够大规模装备。适应战场恶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