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骑楼或碉楼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6
广东骑楼的历史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Beniapukur)地方,这里气候十分炎热,英国人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很快被当地人仿效,叫它“Veranda”,英国人称之廊房。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约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厦门及西进广西,由此可见,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骑楼是广州一带特有的建筑形式,广州骑楼的大规模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民国11年《广州市内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和民国19年《取缔建筑章程》的引导下形成了持续到现今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时期广州市沉迷于大型建设,先后拆除了包括中山路、宝华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的大量骑楼,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历史景观破坏。进入21世纪后,广州对骑楼街区的拆迁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正在编撰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对骑楼街区的保护便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江门 江门也有骑楼,现已成为江门长堤风貌街。县级市台山因华侨投资下,骑楼有比较多的西洋风格,但又缺乏修缮保养,而逐渐古旧。汕头 汕头市原升平区(现属金平区)几乎全是五脚砌,可谓是中国大陆最大一片骑楼群,却鲜为人知。澄海区中山路(既当地人所谓的鞋街)两旁原也是五脚砌,但已拆毁改建。潮阳区棉城原也有五脚砌,但已难找寻。潮南区的两英镇(原县级单位南山管理局的驻地)镇区如紫云路,中山路,南京路等两旁都是五脚砌,陈店镇的中华路附近一带也有为数不少的五脚砌。潮州 潮州市湘桥区的传统商业街太平路、义安路、昌黎路、西马路临街建筑大多是五脚砌。揭阳 揭阳市榕城区中山路一带临街建筑大多是五脚砌。

1、广府民系住城市的比较多,民居相对比较西化,骑楼与西关大屋是广府民系的特色。
2、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3、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参考资料
潮汕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中国人,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潮汕民居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放了通商口岸,而广州1840年以前的唯一的通商口岸,在鸦片战争后却更加开放,并且带动了广东地区与西方人的接触。中西文化碰撞之下,近代广东出现了大量西式和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近代西方人的大量进入,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如在沙面,曾经的英法租界,曾经聚居许多的西方商人,有大量的使馆、公司,就有大量的形式纯粹的西式建筑。 由于西方人当时不可能独自建造大量的适合他们需求的建筑,他们不得不聘用大量的本地工匠,这些工匠根据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或多或少的在建筑上进行表现。这些建筑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如一德路的石室教堂,从外表看,就是一座完完全全的西式的哥特式教堂,实际上,它是按照西方的图纸用中国的建筑方式建起来的,记得有资料说,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粘合是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粘合材料——糯米;另外,建筑屋顶的排水口用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兽首样式的排水口。 如果说石室是中西建筑形式融合的一次小小的尝试,那么骑楼就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最先提出保护广州骑楼的袁奇峰(广州市规划院副总规划师)认为:“骑楼来自西方的建筑形式,比如在伯尔尼旧城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骑楼构成了他们幽雅的城市面貌。而日本的建筑研究会对骑楼的研究发现,骑楼是跟着西方殖民者的脚步传播的,在亚洲的传播从马六甲到广州,再到上海。”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曾对骑楼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描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此外,骑楼与我国南方普遍存在的干栏式建筑也有传承关系。干栏式建筑将居住用房架空,以免瘴气伤人。市井之中,将首层架空太浪费了,把它用作商店,可避免日光曝晒和暴雨侵袭。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广州是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广州,骑楼的雏形——“十三夷馆”开始在西关出现。夷馆,又叫番馆,是当地人兴建的专供外国人居住、通商所用的房屋。房屋名义上是由十三行行商提供,实际由外商出资兴建。19世纪初的夷馆,大多数是二层建筑,它们明显有着西方建筑形态。十三行所在地区的建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灰飞烟灭。一种新型建筑:骑楼,开始出现,并在广州扎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从南洋回来的广东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他们最早在一德路、石室大教堂一带建骑楼。这种建筑标新立异,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而最为特别的是,由于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让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 早期工匠在建造骑楼时,只是对西方建筑手法直接照搬,但渐渐地,工匠开始添加一些传统的元素:在钢筋水泥的欧式建筑上,安装玻璃及木格组成的满洲窗;在窗棂下,挂上鸟雀啾鸣的漆木鸟笼……独特的骑楼,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改变广州的城市风貌。 历史上, 在广州老城区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密密麻麻分布着59条骑楼街路段,总长高达40多公里。它们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 在这个规模宏大的骑楼分布图中,有蜚声海内外的上下九路、北京路步行街,还有不少广州人耳熟能详的街道:第十甫路、长堤大马路、六二三路、解放路、大新路、西濠二马路、靖海路、万福路、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大德路、文德路、吉祥路、惠福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等。骑楼甚至延伸到了当时仍然是郊区的珠江南岸,如南华路等。当时,广州老城区最主要的商业集中路段,主要采用骑楼这种建筑形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骑楼是西方古建筑形式与中国南方传统的结合,而开平碉楼却是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 开平碉楼最早建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之间。由于开平地区处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碉楼的建造最早就是出于防盗和防洪的需要。近代以来大量的开平人民为求更好的生活,出国打拼,在海外艰苦创业。一部分人赚到钱了回到家乡,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纷纷建起了碉楼。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却在短时间涌现了大量风格各异的碉楼,在开平各地碉楼数目一度竟达3000多座之巨,而今现存的1833座碉楼的绝大部分就建于这段时期。 中国领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开平碉楼,却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更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止。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特别是欧洲大陆)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哥特式、罗马式等等。而大多数碉楼既有这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又有那个。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这些特色反映了桥乡人民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有机吸收,并结合广东本地实际的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形式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是特定时代文化社会经济的反映,特定的时代就会有特定建筑形式的建筑。从沙面的纯粹的西方形式的建筑,到石室教堂的融合尝试,再到广州骑楼的相互结合,再到开平碉楼的熔为一体,近代广东建筑形式的变化,侧面的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从互不理解、充满敌意,到慢慢理解、相互接受;从相互拒绝,到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广东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特点。

广东赤坎古镇慢时光 岭南特色美食别有一番韵味
答:赤坎古镇位于江门市辖下的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有350多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潭江横贯全镇,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清一色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羣。广东开平是一个侨乡,这里的骑楼建筑也是由西洋建筑演化而来的,骑楼与碉楼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广东开平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答:骑楼依水而建,展现出一道独特的侨乡景象。古镇是岁月留给我们的东西。地址: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赤坎镇 4、百合镇马降龙碉楼群 岭南风情古老村落里面的碉楼群,遍地生长翠竹。碉楼掩映于山林之间。这里的碉楼融合中西风格。其中“骏庐”和“林庐”两座碉楼对外开放,想要观望的话,可登楼前看。地址:广东...

三月开平碉楼旗袍2016今年穿旗袍可以免费吗
答:开平碉楼——赤坎影视城 赤坎古镇是一座有着350多年历史的古镇,现在仍然完整地保存着这段长达300多米的骑楼街,600多座的古老的骑楼连绵成一片,这里就是著名的欧陆风情街。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骑楼长廊】,是岭南水乡中最著名的骑楼古镇,有充满亚热带情调和西洋韵味的骑楼,开平的乡土文化和...

丹巴住的是嘉绒藏族,但为什么碉楼和建筑的风格却是羌碉羌楼?
答: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 3 5 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羌族碉楼造成那样为什么 羌族碉楼: ...

开平侨乡文化,如碉楼文化
答: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 3 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 249 座,占碉楼总数的 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

开平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答:开平旅游必去十大景点: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自力村碉楼群、立园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赤坎欧陆风情街、锦江里碉楼群、赤坎南楼、赤坎影视城、天下粮仓。1、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 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华侨之乡、建筑之乡、艺术之乡和碉楼之乡--开平市,总面积为...

求一篇关于开平碉楼的游记?
答:开平碉楼攻略D11.广州芳村坑口客运站—开平义祠客运站(头班车7:20,每20分钟一班,25元/人,从2003年3月起到4月逢星期1~5优惠5元,凭学生证可优惠5元。车程1.5小时)2.义祠—蚬冈镇(坐义祠—金鸡的中巴3元/人,车程半小时)中坚楼:蚬冈镇东和村。坐车在蚬冈镇下车,中坚楼就在公路对面。日升楼、翼云楼:赤水...

江门的文化古迹哪些值得一去?
答:5. 江门市区的骑楼街区:江门市区的骑楼街区是江门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里的骑楼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江门历史上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融。总之,江门的文化古迹丰富多样,既有古老的碉楼、寺庙和古迹,也有美丽的山水风光。游客来到江门,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深入...

什么叫钢筋石灰泥?
答:(二)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 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 劵 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 劵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 17 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江门!
答:江门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 深厚的历史文化 以及保存完好的华侨建筑, 为众多影视剧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碉楼、洋楼、骑楼等特色建筑群, 为拍摄年代剧提供了天然影棚。 祖籍江门五邑地区的香港艺人 刘德华、谭咏麟、钟镇涛 也常常为家乡打CALL! 图为游客在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打卡拍照。中新社记者 陈骥_ 摄 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