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的过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4
大陆漂移过程详细

大陆漂移学说为1915年德国学者韦格纳所提出的。他认为现在分散的大陆最早都是相连在一起的。他提出:原始大陆只有一块,在一亿六十万年以前原是一整块大陆,以後再开始分裂成数块,分向各方漂移,造成目前所见的各大陆分布情形。

魏格纳和他的同事引用古气候、

古生物、岩层和地质构造线之可横越大西洋互连,和大陆边缘的几何形状上的配合来证明所有的大陆最早是连在一起,以後再发生漂移。


 



一、古生物学的证据:世界上有很多生物分布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大陆之上,大陆间有海洋阻隔,这些是生物无法飞越或游过其间广大海洋的。


二、大陆边缘的吻合:除了海岸线形状的契合外,若将大西洋闭合,两岸相同时代的矿床、地质构造如山脉,也都有连续的分布。现今以电脑运算,以大陆坡的中点(900公尺等深线)为基准,可将大西洋东西两侧拼凑的相当吻合。



三、冰川作用的证据:南美、非洲、澳洲、印度、南极均可发现古生代末期冰川作用的遗迹,将这些大陆拼合,则古冰川的流动方向指示由大陆中心向四方流动,而除了南极外,今日上述各大陆的位置都相当接近赤道,不是寒冷的气候。

加拿大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将岩石圈从大陆破裂、裂谷出现到洋盆形成,再从洋盆俯冲、缩小到闭合的完整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期)。
胚胎期 地幔的活化最初引起稳定大陆壳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裂谷就是最著名的实例。
幼年期 地幔的活化使其热熔物质喷流或上涌对流,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并开始出现狭窄的洋壳盆地,可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
成年期 随着洋中脊系统的延伸和扩张作用的加强,终于出现了新的大型成熟洋盆,大西洋是其典型代表。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称为被动大陆边缘。
衰退期 在洋脊系统扩张的同时,洋盆一侧或两侧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称为主动大陆边缘。洋盆面积开始收缩,可以太平洋为代表。尤其是太平洋板块沿着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向欧亚板块下面俯冲,形成(海)沟 (火山岛)弧 (边缘海)盆型的汇聚带,组成现今亚洲东缘花彩列岛式的地理面貌。图5-7表示了北美大陆西侧的沟 弧 盆体系配置特征。
残余期 随着洋脊扩张作用减弱,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海。
消亡期 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横亘欧亚大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最好的代表。例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属于陆-陆碰撞型的板块汇聚带(图5-10)。由于大陆壳较轻,它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大部分不可能被带往消减带的深处。因而当两个大陆碰撞时,先前的大型古洋盆因俯冲消亡而在地表只保留一些残迹(由蛇绿岩、基性火山岩及深海放射出硅质岩组成),称为板块缝合带(suture),代表板块构造演化最后的陆-陆碰撞阶段。
威尔逊的上述总结反映了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的一种常见开合周期过程,迅速获得广泛传播和应用。次年(1974)即被公认为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
海底扩张
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海底地质和地貌资料,尤其是古地磁学的进展,导致赫斯(H.H.Hess,1962)和迪茨(R.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海底扩张的观点。海底扩张作用是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在假设地球的体积和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洋岩石圈也必然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于软流圈中(图5-7)。因此,海底扩张实质上是全球洋壳在不断地循环变化,2~3亿年内更新一次。海底扩张说的确凿证据是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以年龄最新的大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呈对称地分布,离中脊愈远愈老。我们怎样知道海底岩石的年龄呢?
(1)磁异常与磁场倒转记录
海底年龄的测定首先应归功于古地磁学的研究。50年代后期梅森(R·G·Mason)在东太平洋进行地磁研究,发现海底地磁呈整齐的条带,并都呈南北向展布,条带间距达几十公里。如果把所测定的磁异常带标到图上,并且沿中脊轴对褶过来,那么磁异常条带东西两侧将重合。磁异常曲线中峰与谷的顺序存在着惊人的对称性,对于这一现象一直使学者们困惑不解。直到1963年英国的瓦因 (F·J·Vint)、马修斯 (D·H·Mattheus) 提出推断,地磁异常条带并非磁化强度不均匀引起的,而是地磁场方向的历史记录,地磁的正负异常对应于古地磁场的正反方向变化。这样海底就起到一台磁带录音机的作用,根据地磁场的正反方向变化记录下海洋扩张的历史(图5-5)。通过对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测得的地磁极性年表,证明全球的地磁正向期与反向期完全一致。从而肯定了海底扩张的普遍意义。
根据海底年龄编制的全球海底扩张模式图可以看出大洋中脊与最年轻的海底吻合。而通过磁异常条带年龄的测定可以建立等时线,从而得到自洋脊形成以来的年龄,最老的海底年龄只有1.7亿年,和最老的大陆年龄3840亿年相比是太年轻了。1.7亿年以前的洋壳到那儿去了呢?现在认为老洋壳沿海沟俯冲带进入上地幔软流圈消失了。
(2) 海底扩张速度
根据上述三大洋海底磁异常资料,如果以中脊作为磁异常计算的起点,在不同洋盆中可见,中脊两侧磁异常条带的宽度是不同的,表明海底扩张速度存在差异。参照每个磁异常条带的年龄及距中脊的距离,可以计算出各大洋的半扩张速率(只考虑中脊一侧),计算结果表明海底扩张全速率范围为1 >20cm/a。其中,太平洋中脊的扩张速率最大,北大西洋和红海的洋脊速率最小

一、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

早在公元1620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发现,在地球仪上,南美洲东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到了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经过数十年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陆的确是漂移的。人们根据地质、古地磁、古气候及古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重塑了古代时期大陆与大洋的分布。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这个大陆由北极附近延至南极。地质学上叫泛大陆。在泛大陆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特提斯洋(1.8亿年前)。此后,大陆继续分裂,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6千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陆和大洋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裂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

大洋中脊是新地壳形成的场所,熔融的
地幔物质不断沿大洋中脊轴部向上涌,
形成新海底。 在此过程中,磁颗粒像
一个个小磁针一样,与当时的地磁场平
行。随着岩层冷凝,并向两侧运动。
地球磁场的极向不是固定不变的。
每隔几万年或几十万年,地磁场的
南北极向会发生倒转,新形成的岩层
会按新的方向磁化,于是产生了大洋
中脊两侧交替出现的磁条带。

大陆的漂移由扩张的海底也能得到证实。纵贯大洋底部的洋中脊,是形成新洋底的地方;地幔物质上升涌出,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向两侧对称地扩张;海底与大陆结合部的海沟,是洋底灭亡的场所。当洋底扩展移至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时,向下俯冲潜没在大陆地壳之下,使之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

二、板块构造说
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是坚如磐石,其内部是稳定的,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一半属于美洲板块。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何处? 目前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主要是地幔深处的热对流作用。地球深部的核心称地核,它是高温熔融的。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地幔温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地幔下部的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使热量积聚,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洋中脊)处上升。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岛弧带,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而沿海沟带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所以,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板块从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深海沟。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因此,大洋底部的运动,形成大洋边缘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地表形态。

大陆漂移说
continental drift,theory of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和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1912年德国人A.L.魏格纳提出,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 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较好地解释漂移的驱动力机制问题,后受到地球物理学家以及持固定论的地质学家的反对而沉寂一时。50年代以后,随着古地磁学、地震学的发展以及地层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区域构造学等对此研究所获大量资料的论证,大陆漂移说又获得进一步发展,并作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而受到地学界的重视。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位置。泛大陆的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美洲和欧、非在地层、岩石、构造上的相似和呼应。
③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 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上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⑤现代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大陆仍在持续缓慢地水平运动。
⑥古地磁测量资料表明许多大陆现在所处位置并不代表其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的可能解释是与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这两种分力有关,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联合作用而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 ,并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尚不能认为已经解决 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

早在公元1620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发现,在地球仪上,南美洲东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到了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经过数十年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陆的确是漂移的。人们根据地质、古地磁、古气候及古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重塑了古代时期大陆与大洋的分布。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这个大陆由北极附近延至南极。地质学上叫泛大陆。在泛大陆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特提斯洋(1.8亿年前)。此后,大陆继续分裂,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6千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陆和大洋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裂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

大洋中脊是新地壳形成的场所,熔融的
地幔物质不断沿大洋中脊轴部向上涌,
形成新海底。 在此过程中,磁颗粒像
一个个小磁针一样,与当时的地磁场平
行。随着岩层冷凝,并向两侧运动。
地球磁场的极向不是固定不变的。
每隔几万年或几十万年,地磁场的
南北极向会发生倒转,新形成的岩层
会按新的方向磁化,于是产生了大洋
中脊两侧交替出现的磁条带。

大陆的漂移由扩张的海底也能得到证实。纵贯大洋底部的洋中脊,是形成新洋底的地方;地幔物质上升涌出,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向两侧对称地扩张;海底与大陆结合部的海沟,是洋底灭亡的场所。当洋底扩展移至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时,向下俯冲潜没在大陆地壳之下,使之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

二、板块构造说
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是坚如磐石,其内部是稳定的,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一半属于美洲板块。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何处? 目前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主要是地幔深处的热对流作用。地球深部的核心称地核,它是高温熔融的。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地幔温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地幔下部的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使热量积聚,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洋中脊)处上升。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岛弧带,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而沿海沟带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所以,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板块从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深海沟。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因此,大洋底部的运动,形成大洋边缘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地表形态。

#天文视频# [从古至今,看完地球的大陆漂移过程][我们的大陆就是这样形成的]



http://www.mengyungs.nease.net/3zrkx/dkgzll.htm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4%F3%C2%BD%C6%AF%D2%C6

根据大陆漂移说,陆地海洋变化过程是?
答: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

极移与大陆漂移
答:1912年德国青年气象学家艾·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这一想法是在拼接大西洋两岸的地形时受到启发之后产生的。后来他还从两侧大陆的地层古生物的相似性以及古气候方面得到了证据。他认为大约200Ma前,世界上的各大陆是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联合古陆”。古陆的北半部是由北美和欧亚大陆组成,移为...

大陆漂移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可以说现代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是三部曲:“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三个学说都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提出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粘性大洋软流圈上”这一基本出发点。形象地比喻:“就好像很多轮船(大陆板块)漂浮在大洋上(大洋软流圈)”。它们的关键不同点是:大陆漂移说认为轮船...

南极洲是怎样与大陆分开而漂移到现在的位置的
答:地球历史上有过几次大陆的聚合和漂移过程,最近的一次就是中生代早期的联合古陆解体过程:联合古陆南部是冈瓦纳大陆,它包括今天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南极洲的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南纬40度左右。从一亿三千万年以前的侏罗纪末期开始,冈瓦纳大陆开始解体,印度洋大规模地张开...

大陆漂移
答: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的概念,今天已广为人们接受。但这一概念从提出到接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提出、衰落到重新兴起的过程。 尽管大陆漂移的思想早有萌芽,但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魏格纳最初于1912年发表大陆漂移观点,至1915年进一步著成《海陆的...

大陆是怎么漂移的?
答:汇聚型边界,板块相向运动的边界,地质构造多数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澳板块汇聚的结果。转换型边界,多数发生在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边缘,海洋板块俯冲入陆地板块之中,地质构造多为海沟,此处地壳非常不稳定,多数为地震带。离散型边界的地质活动就是大陆漂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请说说什么是--大陆漂移?
答:1912年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系统地提出。他根据海岸地形、古地质、古生物和古气候等方面的证据分析认为,在侏罗纪以前(距今约2亿年),地球上只有一个统一的大陆,称泛大陆(或联合古陆),被一个泛大洋包围。自侏罗纪以来,泛大陆便开始解体,并漂移分开,逐渐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主...

求助!地球板块漂移 ,大概是什么时候形成目前的样子的
答:以后,又经过上亿年的沧桑之变,到了距今约6500万年前,泛古大陆又进一步分裂和漂移,从而形成了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而泛大洋则完全解体,形成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劳亚古陆,这是由加拿大地盾、格陵兰地盾、波罗的地盾(包括科拉半岛)和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

大陆漂移说有哪些内容?
答: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答:提出的过程 证据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後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