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历史众说不一,不过肯定的宁远,宁锦大捷,有效的挫败了满清入关的狼子野心。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0
为什么对于袁崇焕的争议那么大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明朝的百姓十分厌恶袁崇焕有以下几种可能:
1、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不论是军事素质,还是战略才能在当时都是一等一的大将,他防守明朝北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破坏后金的后方,使其无法安心作战。却因为袁崇焕的嫉才妒能,被袁崇焕杀了,从此明朝的北边防线毁于一旦,毛文龙死后,后金消除后顾之忧,第二年就率军深入京畿一带,酿成“己巳之变”。
2、自毁长城的袁崇焕
明朝晚期军队的三大主力分别是:袁崇焕的关宁军,毛文龙的军队,朝鲜军。毛文龙的军队和朝鲜军却毁在袁崇焕的手上。在崇祯七年,努尔哈赤攻打朝鲜军,袁崇焕没有及时救助,等到朝鲜军都投降了才发兵救助。之后更是以毛文龙不听指挥为借口,将其杀之。
3、老百姓受战乱之苦
第一次宁远战役时,清朝大军压境。袁崇焕虽然打退了清军,但是清军在北京周边仍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

拓展资料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袁崇焕

皇太极在京师近郊烧杀抢掠,袁崇焕根据宁远大捷的经验,既不与他交战也不部署防御,而是一路尾随。袁崇焕的战略是将皇太极引入京师坚城之下,凭坚城大炮将其击败。
但袁崇焕忽略的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宁远可以当做诱饵,但京师是绝对不行的。宁远丢了只是一座城,京师丢了,一个王朝可能就结束了。在紫禁城中的皇帝和众多大臣是决不允许袁崇焕把京城当赌注来打这场战役的,而这也是袁崇焕被杀的直接原因。
清军初入山海关时,打的是为明朝复仇的旗号,对崇祯皇帝的评价非常高。但当清朝坐稳江山之后,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既然崇祯皇帝评价这么高,那百姓为什么要接受清朝的统治呢?

于是袁崇焕就被抬了出来。袁崇焕死于崇祯皇帝之手。如果把袁崇焕塑造成岳飞那样的忠贞战神,那杀他的崇祯皇帝自然就成了昏聩之主。
所以,清朝在《清太宗实录》一书中写到:皇太极利用反间计使崇祯误杀袁崇焕,以突显崇祯的昏庸和愚昧。但其实这个桥段是清朝编造出来的一段历史。因为这段情节与《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情节几乎一模一样。
从袁崇焕被下狱到被凌迟处死,中间经历了八个月的时间。如果崇祯真的笨到会被中这样的计策,以他的独断性格,绝不会犹豫不决八个月。显然,袁崇焕的死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我看来宁远大战之后,袁崇焕就是典型的书生误国晕招,臭招迭出。打着朝廷的幌子私自议和在战略上严重打击当时还与明朝交好的蒙古诸部(除科尔沁蒙古)和朝鲜的抗击信心。试想,对大明烧杀抢掠、攻城略地后还能讲和封王,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明朝又如此孱弱,游牧民族必然会趁火打劫,狼烟四起。事实上明与后金有过几次议和,虽未成功,却大大地伤害了多次帮忙牵制、敢于和后金作战的蒙古诸部和朝鲜的心。在战术上多次被利用,后金伐朝鲜袁崇焕按兵不动①,以款杀大将毛文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军事上袁崇焕将筑城坚守极端化坚决不与清军野战,宁锦大战锦州被围,袁崇焕怕路遇清军不派援兵。之后清军入寇北京,袁崇焕怕野战竟不迟滞清军,反而绕道而行。崇祯2年12月24日袁崇焕部在清军抵达之前两天赶到蓟州,蓟州总兵刘策先期赶到,指挥5000真定军在城外可供通行的1000米宽的要隘处扎下营寨,把后金军地主力堵了两天。但袁崇焕一到蓟州,把刘策的兵调去守卫无关大局的密山(怕刘争功,这是最有利于袁崇焕的解释),来援的其他军队也打发走;然后2万关宁铁骑接防,怕野战的袁离了营寨退回城里,一天后后金军就“潜越”了。之后袁又不得不绕道,到北京后第一件事还是要入城。这些晕招,臭招严重的损害了大明对后金(清)三面包夹的战略优势,到己巳之变之前清军消除了东方朝鲜及毛文龙和西方蒙古诸部(除科尔沁蒙古)两大坚壁,筑城坚守困死后金的策略已经不可能实现。公平的讲袁崇焕所作所为过大于功,但是以“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磔刑处死却是对袁崇焕的不公平

不要被清朝对袁崇焕的美化而太高估了袁崇焕。清朝可是有着随意乱改历史的恶习,历史上,袁崇焕可能是有军事才能,但只是战术上的,不是战略上的,明朝的最后的军事长城也不是袁崇焕,而且他的老上司孙承宗。而且袁崇焕除了军事才能,却丝毫不懂政治,也算不上忠臣,其实不管谁在崇祯的位置上,都必杀袁崇焕,理由如下:
一:擅杀毛文龙,崇祯没杀他;
二:在崇祯4年的北京保卫战中对于皇太极是追而不击,纵使皇太极来个环城游,置京都安危于不顾,就凭这一条,袁崇焕死10次都不够;
三:袁崇焕还犯了其他诸多错误,诸如“五年平辽”的欺君之策,纵容部下抢掠,为魏阉修祠庙,都显现出袁崇焕人品有失,有打过;
鉴于袁崇焕对年轻的崇祯皇帝的欺骗以及对魏阉的态度,袁崇焕并非一个贤臣(私德有损),也不能算一个十成的忠臣,杀袁崇焕之死,是必然的,死因主要归结于袁崇焕自己,而非崇祯之过也(当然后果还是要崇祯来扛)

而为什么死得那么惨 可能因为 中国人的观念中,叛徒比敌人更可恨,既然认定袁崇焕通敌,凌迟也不足为怪。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石匮书》)。
  世传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明思宗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阎崇年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明思宗杀袁崇焕是因为朝廷内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袁崇焕落狱之因。
  对反间计,《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季北略》则记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我感觉比较靠谱的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袁崇焕的评价,袁崇焕是一个能干的人,但是他只能算是一个军事家,算不上政治家,因为他无法在混乱的朝政中左右逢源,所以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而历来党争的牺牲品就没好下场的。

百度~~

袁崇焕对满清的战绩是真的?还是吹牛皮
答:此后数百年来,关于袁崇焕这个明末人物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大体皆认为明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袁崇焕确是个关键人物。 一派认为:袁崇焕是足以抵抗满清入侵的国家栋梁,擎天一柱,崇祯皇帝杀他是自毁长城,就如南宋赵构杀害岳飞一般,导致了明朝最终灭亡; 另一派则认为:袁崇焕的战功全系夸大吹牛,掩败为胜。

你对袁崇焕这段历史怎么看
答:至于对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个人的看法是:他至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少年崇祯继位后,为了辽东战事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在见皇帝的第一面就说出“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等召见结束后,袁崇焕掉头就跟别人说他这话只是“聊慰上意”,就是骗皇帝高兴的。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足以显示出袁崇焕是...

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袁崇焕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答:我们知道,矫诏那在古代是很严重的罪名,假传圣旨或者假冒圣旨或者篡改圣旨,那都是很严重的大罪,但为什么袁崇焕冒着这样的风险,也一定要杀了毛文龙?毛文龙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关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一事,历来众说纷纭,但关键还在于毛文龙该不该杀,以及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原因。毛文龙...

崇祯是昏君?为什么对袁崇焕施凌迟之刑?
答:袁崇焕是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由于明人吃了他的肉,而满清将他捧了一次,因此历史对于他的评价走入“卖国奸贼”与“民族英雄”两个极端。一、清修明史是否真的完全胡说八道? 清修明史,由于政治原因,被改写了很多,有夸大,有无视。但是有一些铁一般的事实是不会掩埋的,里面“自崇焕妄杀文龙,帝误杀崇焕,边事益无...

《明史 袁崇焕传》的译文
答: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他,于是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没有多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就单骑出朝巡视关内外。部中失去袁主事,很惊讶,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麽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详细陈说关上的形势。说:“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足以守住这个地方。”朝廷官员...

袁崇焕故居的石碑上刻着一句话:“掉哪妈!顶硬上!”是什么意思?
答:胆小的王在晋觉得有道理,不过只想在离山海关八里远的地方八里铺筑城,袁崇焕说这么点地哪够,跟王在晋争论,可惜官没他大,王在晋就是不采纳,气的袁崇焕越级...关于袁崇焕这位明末抗清名将,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民族英雄,有人反而认为他是卖国贼,这其实跟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在35岁...

袁崇焕纪念馆的 “掉哪妈,顶硬上” 真的是袁崇焕将军说过的吗?明史有无...
答:“顶硬上”是广东白话,意思是死撑,袁督师带兵打仗时常用这句话,有时候前面加了助语词“掉哪妈”,这些都是有民间传说的。“不是为了好看,只是觉得有群众基础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这些话来自于民间关于袁督师的传说,一般通俗的反而更能为大家接受,纪念园管理方应该将这块牌子恢复上去。”...

袁崇焕通敌“射满桂”讲的是什么?
答:二、关于这次事件,在文化界占主流地位的满族历史学家一直说这是皇太极的反间计,为他们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开脱。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满桂是长年在抗奴战争拼杀出来的名将,宿将,是大明后期抗奴正面战场上的中流砥柱,智勇双全,并不是一点点反间计就可以骗得了的。三、如果他像杜松、刘梃那样...

明朝大将毛文龙其人?是否因飞扬跋扈被崇焕所杀?
答:众说纷纭。直到今天,学术界仍然见仁见智,争议不休。三、评说不一 对于袁崇焕计斩毛文龙之事,朝廷和辽东都在争论,当时和后世也在争论,论是论非,难得共识。概括说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毛文龙该杀;另一种看法是:毛文龙杀错了。 认为毛文龙该杀的,还分为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毛文龙该杀,...

天眼重写版的结局
答:还记得在我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每每老师讲起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无不口沫横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而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所谓“以少胜多”简直不值一提。他一生身经数百仗,从13副盔甲、30个人起兵,最后打下明朝一亿人的江山,几乎每一仗均是以少胜多。 当然,努尔哈赤也并非没有打过败仗,不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