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间风俗?150字左右。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3
端午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150字左右)急

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习俗:
一些人家门上插菖蒲、艾叶,蒲叶剪成剑形,以示祛除瘟毒。妇女用彩绸制成粽子、辣椒、萝卜、扫帚、簸箕、老虎之类的小饰物,用彩线串起,挂在孩子的肩头或胸前,叫“老虎索”。若以丝线扎成菱角形小袋,内装沉香,系在小孩身上,名为香袋。有些人家用雄黄酒涂在孩子额头和鼻耳之间,或在额上写一“王”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1.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2.挂艾草与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3.饮雄黄酒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它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从春秋战国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闻一多先生说,它是古代吴越族的一个图腾祭。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老百姓俗称“五月节”。“端”就是“初”的意思。在唐朝以前,人们把这个节日叫“五月五日”,而不是叫“端午节”,到了唐朝时,才出现了“端午”这个名字。宋代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说︰“京师以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四日为端四。”这时也就有了专指“五月五日”的“端五”的名字了。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所以为了避免这个“五”字,就改称为“端午”,而且按照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而午时为“阳辰”,因此又叫“端阳”。
端午节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中国幅原辽阔,人口众多,起源这么早的一个节日,它包含着多种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很自然的事。人们把它作为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个节日,古时也有人以此日纪念战国时楚人伍子胥,有人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人们把五月五日定为节日,这不仅能彰显出人文文化,而且它也是让人们灭虫消毒,卫生防病的一个节日。因为农历夏至是在五月,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从此以後,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南移,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气候变热又转凉,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至是“阴阳争,死生分,血气散”的时刻,而且整个五月也被看作是不吉利的月份。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善正月,恶五月”。汉代时,人们就把五月五日定为节日,主要是为了逐瘟疫、驱邪恶。《续汉书· 礼仪志》中说︰“仲夏之月,万物才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 …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饰,以难止恶气。”,
可见这样作,是为了达到“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 的目的。到了南北朝时,又出现了插艾草的风俗。明朝时,人们在端午节时,还要饮菖蒲雄黄酒,并喷洒屋壁、床帐,这是为了驱逐虫蛇毒害。清代时,各种风俗更是盛极一时。端午节挂朱符、插艾虎、贴吉祥葫芦、小孩佩角黍、五毒老虎等。人们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出驱邪恶、避毒害的愿望。
在端午节诸多的习俗中,南方水乡的“龙舟竞渡”风俗,是被人们极为称道的。这一天,人们穿著节日盛装,来到江边,一声炮响,各条参赛龙舟有如箭发,各个争先恐后,奋力拼搏,欢呼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情景欢快动人。关于举办这种龙舟竞渡活动,人们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此事的最早记载,是《荆楚岁时记》︰“屈原是以是日死於汩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吴均在《续齐谐记 》中也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贮米,投水祭之。”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善於外交,得到了楚国国王楚怀王的信任,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当时正是七国争霸的时代。屈原主张联合齐国抵抗秦国,可是国内的一些亲秦派,在楚怀王面前讲了许多屈原的坏话,使楚怀王不再重用他,後来楚怀王被骗到秦国并死在那里,他的儿子顷襄王接位以後,把屈原放逐到湖南一带。屈原满腔悲愤,忧国忧民,他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公元前278年,在他62岁那年,他听到了秦国大军攻陷了楚国的国都,悲痛万分,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一石,投汩罗江自尽了。老百姓非常热爱这位为国为民的诗人,大家纷纷划船来抢救他,并且把包好的粽子抛到江中,以免鱼虾伤害他的屍体。这就是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来由。宋朝时,屈原被封为“忠烈公”,这就使五月初五端午节更富有纪念屈原的意义了。抗日战争时,又把五月五日定为“诗人节”,直到今天,各地诗社、诗词协会等,都在端午节这天,举办各种诗会和赛诗、赏诗等多种多样活动,借以来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端午文化。
端午节的另一习俗是吃粽子,其实粽子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它最早的名字叫角黍,本来是农民用来祭祀祖先的供物。《吕氏春秋· 仲夏记》中记载︰“仲夏之日,…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粽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荆楚岁时记 》中。它的作法从古至今变化不大,古人是用黍米来作,明朝以後改为糯米,是将泡好的糯米,用竹叶或苇叶包裹起来,包成三角形或四角形,再用线绳扎紧,放在锅中煮熟,便可食用。後来人们在粽内又加添了各种果料。南北朝时有益智粽、黄甘粽。唐朝时有九子粽、百索粽等。据说,唐玄宗吃了九子粽後称赞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代时有角粽、锥粽等。到了明、清时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人们可以用粽子馈赠亲友。近代粽子更是花样繁多,有小枣、蛋黄、豆沙、奶油、枣泥、腊肉、火腿等各种各样粽子,令人大饱口福,所以有人用诗词、谜语来称赞粽子︰
四角尖尖草缚腰,浪荡锅中走一遭。
若还撞见唐三藏,将来剥得赤条条。
清时的北京城,每到端午节,人们还聚集在一起“熙游避灾”。在一些地方,大家饮酒欢歌,一些八旗子弟,弹起三弦,摇响八角鼓,唱起岔曲,以为娱乐︰
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支支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彩灵蝠。这真是一幅生动的往日端午佳节写照。

吃粽子、赛龙舟、门框和窗户上要插茱萸、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看望父母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答:2、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答:二、贴对联 贴对联是另外一项端午节习俗,一般用红纸写上和谐友爱的话语,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春联。这是端午节最盛大的习俗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的家庭贴联表达他们的祝福。通常每个字的颜色都会比较醒目,能够看得出来是...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有哪些寓意?
答: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答:三、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

端午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150字左右)急
答: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想出用楝树叶...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150字
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着急
答: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蕴含着家人朋友相聚团圆的浓浓真情,粽子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艾草大家都很...

端午节有何习俗?
答:端午节风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端午节的习俗?
答:3、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南北各地均有...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答:端午节习俗众多,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拴五色丝线、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及打午时水等。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