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的基本资料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纪伯伦资料

纪伯伦的资料:
纪伯伦的全名叫做纪·哈·纪伯伦,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
他先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
1931年4月10日,因肝硬化和肺结核以及长期严重酗酒而逝世于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

扩展资料: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奥古斯特·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纪伯伦的文笔轻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象力无比丰富;意境堪称恬淡高逸,超凡脱俗,非同凡响;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还有那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感、运动跳跃感,构成了世人公认的热烈、清秀、绚丽的独特风格。——李唯中评
后世纪念:
纪伯伦故居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建于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 馆,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间瀑布,雪松遍布。为窑洞式巨石垒成的建筑,有一道红褐色的小矮门,仅可一人通过。故居中陈列有440件珍贵的纪伯伦画作原稿以及中国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与沫》《纪伯伦全集》《纪伯伦在中国》等汉语和英文版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专家、学者、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送给纪伯伦故居博物馆的礼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哈·纪伯伦

纪伯伦是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他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奥古斯特·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扩展资料:

纪伯伦墓地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纪伯伦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里,墓前有一处馨香的玫瑰园,在那里可以眺望整个小镇。纪伯伦墓志铭为: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1981年纪伯伦逝世五十周年之际,黎巴嫩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决定该年为纪伯伦国际年,为此成立了国际委员会。决定在他故乡贝什里举办展览会,展出他的手稿和画稿,并在贝鲁特、巴黎和纽约举行纪念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伯伦



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幸福之歌

纪伯伦

我与恋人相亲相爱。我渴慕他,他迷恋我。但是,何其不幸!在这爱情中还有一个第三者,让我痛苦,也使他饱受折磨。那个飞扬跋扈名叫“物质”的情敌,跟随我们,寸步不离;她像毒蛇一般,要把我们拆散。

我在荒郊野外,湖畔,树丛中寻求我的恋人,却找不见他的踪影。因为物质已经迷住他的心窍,带他进了城,去到了那纸醉金迷,胡作非为的地方。

我在知识和智慧的宫殿里把他寻找,但却找不一,因为物质——那俗不可耐的女人已经把他领进个人主义的城堡,使他堕落进声色犬马的泥沼。

我在知足常乐的原野上寻求他,却找不见,因为我的情敌已经把他关在贪婪的洞穴中,使他欲壑难平填。

拂晓,朝霞泛金时,我将他呼唤,他却没听见,因为对往昔的眷恋使他难睁睡眼;入夜,万籁俱寂,群芳沉睡时,我同他嬉戏,他却不理我,因为对未来的憧憬占据了他整个心绪。

我的恋人爱恋我,在他的工作中追求我,但他只能在造物主的作品中才能找到我。他想在用弱者的骷髅筑成的荣耀的大厦里,在金山银堆中同我交往;但我却只能在感情的河岸上,在造物主建起的淳朴的茅舍中才能与他欢聚一堂。他想要在暴君,刽子手面前将我亲吻;我却只让他在纯洁的花丝中悄悄地亲吻我的双唇。他千方百计寻求媒介为我们撮合,而我要求的媒人却是正直无私的劳动——美好的工作。

我的恋人从我的情敌——物质那里学会了大喊大叫,吵闹不止;我却要教会他:从自己的心泉中流出抚慰的泪水,发出自力更生,精益求精的叹息。我的恋人属于我,我也是属于他的。

浪花与礁石的传说

人们喜爱大海的旖旎风光,在观赏星罗棋布的岛屿与礁岩、波光粼粼的浪花的时候,可曾知道礁石与浪花还有一段瑰丽的传说呢。

古时候,大海里没有礁石,没有浪花,连海鸟也没有。沿海人民年年风调雨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自从那一年,海里蹿出了九头蛇,不过十天半月,就要抢走一个渔家姑娘。闹得人心慌慌,再也不敢下海捕鱼了。长年不下雨,眼瞅着渔家人要活活饿死了。

村里有个俊俏的姑娘叫浪花。她聪明伶俐,勇敢善良。她听说很远的地方有一架入海桥,桥的一端直通海底水晶宫,另一端搭在宿月山上。山上住着一位白发老人,他能降妖捉怪,浪花便历尽了千辛万苦,找到了宿月山。可是围绕着宿月山的护山河挡住了她的去路。河面没有船,也没有桥,浪花焦急地哭了,她的哭声惊天动地,来了一个叫礁石的小伙子,他听说浪花要为民除害,打心里敬佩,便跳进河里,让浪花伏在他的背上,把她送过河去。分别时,礁石说:“大姐,去吧,我在这儿等着你。”

宿月山上的白胡子老爷爷,见浪花为救渔家人,满脸憔悴,遍体鳞伤,便感动地从海底下取出一根闪闪发光的银簪,对她说:“九头蛇是一个武艺非凡的老妖怪。身上长着十七根长刀刺,每根长八尺,被哪吒三太子锁在关妖山下。后来挣断了锁链,逃进大海,把龙王打败了,霸占了龙宫。每夜都得叫抓去的民女给他洗伤口,不洗就胀得难受。这九头蛇,只有中间的头,才是他的真头,只有将银簪刺进这只头的耳朵里,他才能气绝身亡。”

白胡子爷爷拿出长烟袋,让浪花坐在烟袋锅里,说声“长”,那烟袋杆便如风似火,伸进了海底。一会儿工夫,浪花便闯进了水晶宫。九头蛇正在饮酒作乐,见小妖们族拥着美丽的浪花姑娘进来了,便让她为他唱歌,为他洗伤口。

到了第三宿的后半夜,浪花见九头蛇睡着了,便从衣袖里抽出了斩妖簪,朝着中间的那个头耳朵便刺。谁知九头蛇一侧身,斩妖簪刺进了第六个耳朵里,九头蛇“呼”地暴跳起来,张开血盆大口,把浪花姑娘活活吞进肚里去了。

礁石等了几天不见浪花姑娘回来,便克服了千险万难,爬上宿月山,去拜求白胡子爷爷。他说:“老爷爷,哪怕粉身碎骨,我也要为浪花报仇!为渔家人救难!”

白胡子爷爷见礁石如此诚心,便从海底取出一把斩妖剑,说:“这剑,必须这样使唤。”只见老人双手合拢,十个指头像面团一样柔软,拧成一个指头,将指头伸进剑柄里,说声“长”,剑便长到八尺,说声“缩”,便缩到八寸。他目光威严,瞅着礁石,说:“执剑者,断其指十八也!”

礁石接过剑,毫不犹豫地将手指砍下九个,又将每个指头剁成两截,抛进大海,海面立刻长出十八个小岛。

白胡子爷爷叮咛着礁石:“你与九头蛇厮打,必须把他引到岛上,才能减他威风,增你勇气,然后才能断其刀刺。每砍掉一根刀刺,你就会筋疲力尽,必须再换一个岛子,才能恢复元气。你每砍掉他2根刀刺,他就会落掉一个脑袋。”

礁石按老人吩咐,坐上“入海桥”——长杆烟袋锅,闯进水晶宫,去找九头蛇。那九头蛇余怒未消,见礁石敢讨上门来叫战,顿时一声狂叫,蹿出水晶宫,紧追礁石,厮打起来。九头蛇的刀刺与礁石的斩妖剑你来我往,上下翻飞,火花迸裂,惊天动地。直打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直打得海浑水旋,草木惊鸣;直打得日隐月藏,出哀海泣……说也怪,每砍掉九头蛇2根刀刺,他便落下一个头,减去了一分神威,泄了一分气力。一直打了八天八夜,九头蛇只剩下一个脑袋,一根刀刺了。这时礁石也筋疲力尽了。他想起浪花姑娘,想起渔家人的苦难,心里燃烧着复仇的烈火,便使出全身力气,挥着斩妖剑,向九头蛇刺去。只听地动山摇一声长吼,九头蛇口吐一串白水泡,将最后一根刀刺甩进大海。大海立刻翻腾起来,那刀刺横冲撞,左右飞舞,礁石抵挡不住,身体被截成一段一段。

九头蛇被打得半死,只剩下一个脑袋,就拖着一条伤残的身子,逃出了大海,躲进深山古洞里,昏迷了几个月,才苏醒过来,再也不敢去兴妖作怪了。直到今天,他的后裔子孙——蛇,每年都要入蛰几个月,养精蓄锐,才能复生。

礁石的身体被九头蛇的九刺剪得零零碎碎,大块的变成了岛屿,小块的变成了礁石。从此,大海才有了岛屿,有了礁石。

那九头蛇吐出的一串串白水泡,正是浪花姑娘的点点身躯。从此,大海才有了浪花。

那无止无境的涛声,正是浪花姑娘如泣如诉、日夜不停地歌声。成群的小鸟,听到了浪花的歌声,都向大海飞来,昼夜不停地叫着:“除妖!除妖!”从此,大海才有了海鸟。

龙王得救了,他感激浪花和礁石的救命之恩,就不辞辛劳,兴云播雨,使渔家人又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龙王还不放心,就下了一道禁令:从今以后,不准蛇过海!所以至今渔民有个规矩:不准带蛇上船!

浪花的爹,站在海岸上,日夜思念他的女儿,为了使鱼虾不伤害女儿的肉体,便从山上拔来了野草和野菜,抛进了大海。从此,海里有了海草和海菜。

浪花抚摸礁石,礁石偎依着浪花,他们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朝朝夕夕,年年月月,世世代代,永远在一起了。

智慧对沧桑的哼唱

——读纪伯伦《先知》

杨建昶

在思想文明高度辉煌的古代之后,近代在某种意义上变得平庸,除去事实的发现和可有可无的争辩之外,剩下的如同晨星寥寥可数。但就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混沌中依然有一颗烁亮的星星在指引着我们,那就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先知》。

他无愧于先知,在近三十篇的隽文中,他以智慧的代言者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平等的对话中,他在讲述自己以生命获得的感悟,淡淡的悲凉,却也获得人生的硕果。而与之相对的泰戈尔的《吉檀伽利》则如同天真的儿童流泄出的欢语,却也神似。

不同于一些风过水无痕的文章,《先知》不是在卖弄,而是智慧对沧桑的哼唱。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评价绝对名副其实。像他谈到友谊时,他只是说友谊需要用爱播种,用感谢收获的田地。似乎很普通,但只有你不停地倾听朋友的心时,你的朋友才会将他的欢乐与悲苦和你共享,你的心也才能为他的清晓而闪露光芒,《先知》里的文章都很短小,可是在哼吟中,那些淡淡的话语却如同你内心的琴键,不停地敲打你的心门,直至你完全敞开你的心扉,漾出你心中的歌谣。

读《先知》,适宜于静夜独处,就似听beyond的《海阔天空》,那是一种近似于无法排遣的寂寥与孤独,没有人来关注你,也没有人来和你争辩。如果要硬性规定一个第三者,那就是心中的自己,在与心的对话中,不断感悟生命,解析自我。或许有微风轻拂,你才会感觉到自己原来已陷入了一个另类空间:《先知》也不宜于讨论,交换读书心得或许适用于经典著作,但内心的感悟,却要依赖自身反复的吟唱,如同在心中不断哼唱《海阔天空》一样。心境其实对读书很重要,对《先知》更是如此,一本书如果对心境的要求不高,我很难相信它会是一本好书,毕竟真正的好书是会拨动自己灵魂最深处的那一根弦———当心境与之符合时。

《先知》或许是一滩汪洋,当你在海滩边漫步时,看看大海,那时高时低潮涨潮落或许在不经意中就拭去了蒙在你心灵与智慧上的纱层,于是,先知在人间又多了一个。



纪伯伦

在田野中,在一条清澈的溪流岸边,我见到一只鸟笼,那笼子是由能工巧匠精心编织而成的。笼子的一角躺着一只死去的小鸟,另一角有一只小罐,里面的水早已喝干,还有一只小罐,里面的米也早已吃完。

我站在那里,默无一言。我侧耳谛听,仿佛那死去的小鸟与洞洞的溪水声中有金玉良言,启迪我的良知,探询我的心灵。我细细察看,于是知道,那小鸟虽在溪水旁,却曾因为干渴作过垂死挣扎;那小鸟虽在生命的摇篮——田野中,却曾由于饥饿而同死亡作过斗争。这就犹如一个富翁,被锁在金库里,饿死在钱堆中。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那笼子忽然变成了一具透明的人形,那只死马变成了一颗人心,那心上有一处深深的伤口,从中流出滴滴殷红的鲜血,伤口的四周宛如一个悲伤的女人的嘴唇。

随之,我听到伴随滴滴鲜血,从那伤口中传出这样的话音:“我就是人的心,是物质的俘虏,是尘世人间法规的牺牲品。在美的田野中,在生活源泉的旁边,我被关进了人们为诗人制定的法规的樊笼;在美德的摇篮里,在爱情的手中,我默默无闻地死去。因为美德和爱情的果实都不许我享用。我向往的一切,根据世俗之见,都是可耻的;我追求的一切,拿人们的成见去判断,都是可鄙的。

“我是人的心,我被囚禁在世俗陈规的黑暗中,从而变得衰弱;我被幻想的锁链羁绊,奄奄一息;我被遗弃在文明迷宫的角落里,默默地死去。而人们则缄默不言,视而不见,只是微笑着站在一边。”

我听到了这些话语,看见它们是出自那颗受了伤的心,连同鲜血滴滴。在那之后,我没再见到什么东西,也没再听见什么声音。

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同时,以他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经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评价: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著作:
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
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
散文《音乐短章》
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先驱者》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
诗集《行列圣歌》
《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
散文集《疯人》
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纪伯伦
开放分类: 文学、散文、文学名人、黎巴嫩、散文诗人

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同时,以他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经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评价: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著作:
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
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
散文《音乐短章》
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先驱者》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
诗集《行列圣歌》
《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
散文集《疯人》
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同时,以他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经全球闻名。

魏晋名士刘伶的详细资料
答:这时正是西晋,书童投胎到沛国刘门之中,取名曰伶,字伯伦。他虽然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后成为“竹林七贤”之一,但酒性不改,整日以酒为乐。 忽一日,王母娘娘掐指一算,书童下界已到归期,只是无人超度何能归来?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他...

刘伶是哪个朝代的
答: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在“竹林七贤”中,刘伶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他身高六尺(不到一...

刘伶(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详细资料大全
答:基本介绍 本名:刘伶 别称:醉侯、酒仙、刘参军 字号:伯伦 所处时代 :魏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沛国(今安徽淮北) 主要作品 :《酒德颂》《北芒客舍》 主要成就 :“竹林七贤”之一 信仰:道家 人物生平,放达任情,不愿为官,人物思...

请介绍一下篮球明星张伯伦的资料
答:张伯伦身高2.16米,是NBA历史上第一位巨人中 锋。他个子虽高,却具有罕见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绝佳的 身体条件使他在场上如入无人之境,得分如探囊取物。1958年,张伯伦开始了传奇般的职业篮球生涯。1959年, 他回到家...

“竹林七贤”的人物,其简介,以及代表作?
答: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

"竹林七贤"是哪些人?
答:他字伯伦,江苏沛人。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醉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容止篇.13】 他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

竹林七贤简介
答:5、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 ,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答: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出处:《晋书·嵇康传...

NBA张伯伦详细资料?
答:由于对手实在找不出防住张 伯伦的办法,只得采取不断犯规的战术,但张伯伦对这种粗野打法却从未报复过。他 自己很少对别人犯规,并创下连续1205场比赛未被罚下场的NBA纪录,真是难 能可贵。 勇士队后来迁到了旧金山,张伯伦打了两年后又...

酒德颂(魏晋诗人刘伶骈文)详细资料大全
答:刘伶(约221~300),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魏时与嵇康、阮籍等友善,为“竹林七贤人”之一。曾任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主张无为而治,以不合时宜被免官。平生放情肆志,性尤嗜酒。作品仅有《酒德颂》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