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摘录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1
19.4.7

(湘潭大捷后)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 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几十年后,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2.1“挺”经, 所谓“挺”,就是指在危急时刻,能坚持住。 对于这样的“挺”字精神,曾国藩称之为“竖起骨头,竭力撑持”。后来他专作了一副联语,作为“挺”字的注脚:“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咸丰多次命曾国藩出兵增援湖北,曾国藩都周旋拖延,坚持军队准备好后再出发,虽然历经了自己的好友及恩师自杀殉国,亦未能动摇;靖港惨败自杀未遂)

重重困难之中,曾国藩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但一想起长沙之辱,他便又鼓起了全部斗志。他要让那些当初逼他出走衡阳的湖南官员看一看,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2.2 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的“反思”习惯。

我在这句话里所说的“反思”,用的字面意思,也就是 反向思考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让我想起了马云的成功之道)

2.2.1绿营制度上的缺陷: 军队的 “低饷制” 与文官的“薄俸制”一样,都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财政制度。(导致两个怪现象:士兵有第二职业,部队经营第三产业)

湘军: 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 厚饷原则 。(正规军三倍之多)

2.2.2绿营兵最大的问题是“兵与勇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出现“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的局面,所以绿营“兵畏贼,不畏将。将畏兵,不畏法”。 将与兵如同路人,“胜则相忌,败不相救 ”)

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 “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也就是说,他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统领,这样一层层挑选下去,直到普通士兵。(“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曾国藩的这个做法,是基于一种最为朴素的认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死党”。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2.2.3曾国藩选人,有一句话叫 “选士人领山农 ”。“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

(选士人典型案例)罗泽南(堪称湘军战神的老秀才军官)说: “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

(清代国家正规军的军官多是武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文化素养很低。行伍出身的莽夫虽然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

兵源主要收纯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绿营兵源问题: 中国传统时代有一句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兵的大部分都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或者游手好闲之人。“良民有职业者,皆不肯应募。其应募者,皆游手浮滑之徒,无事则坐领工食,有事则闻风溃散;一有征战,见贼则退,扰民则勇往。”)

2.2.4重视政治教育

“训”,就是“训话”,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练”,才是练习军事技术。“训”和“练”相比,曾国藩更重视“训”。

如前所述,他每逢三日、八日,就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严明军纪,不得扰民。为了达到效果,他确实苦口婆心:“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曾国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军纪上。亲自编写了《爱民歌》,采用民歌歌谣的方式,进行爱民教育。(爱民歌内容思想很像八路军的纪律,我不止一次在想,毛泽东年少时参加的军队是湘军吗?曾国藩也是毛泽东很敬重的一个人)

小结: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 深入分析 。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 找出要害,把握关键 。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 总结经验教训 ,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19.4.10

从此之后,曾国藩还为湘军立下这样一条规矩: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必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这样一来,部下打仗的时候都会全力保护自己的长官。因为只有保住长官,你才有个人发展的机会。所以,王闿运在《湘军志》中说:“ 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 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将卒亲睦,各护其长。”

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他 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 。保卫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要求,但曾国藩通过制度使它变成了符合下属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读书笔记---《曾国藩传》
答:最近在读《曾国藩传》,这是继在喜马拉雅上听完《曾国藩大传》后,认真拿起来看的一本人物传记,以前一直喜欢言情小说,最近将中国古代,现代史完整的听过之后,就想好好的读一读中国历代伟人的传记。这是开篇里讲到的曾国藩成为中国晚清重臣重要人物、重要历程的记录,特摘录之,曾国藩所订每日课程如下:敬...

《曾国藩传》摘录3
答:开罪咸丰皇帝 茅海建先生说他“无能缺才引起的内心自卑,反过来使他更有强烈的自尊心,更爱装腔作势”。北京,生命最艰难的时刻 咸丰皇帝是一个特别爱记仇的人,所以他后来把这个事记了一辈子。曾国藩后来建立湘军,立了很多战功,但是咸丰皇帝对他特别防备,一直不信任他,他办很多事,都得不到朝廷的...

《曾国藩传》摘录5
答:湘军的出现,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不光改变了曾国藩个人命运的走向,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走向。太平天国起义,与中国历史上所有起义都非常不同。它不仅是清王朝的敌人,也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敌人。也就是说,如果太平天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则天下人不光要接受改姓易号...

《曾国藩传》摘录13
答:人们提起曾国藩,一般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致力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培养人才。曾国藩一生对人才问题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李鸿章和曾国藩渊源颇早。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年,...

《曾国藩传》摘录9
答:虽然曾国藩一生的原则是不攀附权贵,和肃顺的个人关系并不亲密,但是谁都知道,曾国藩是“肃顺这条线”上的人。肃顺已倒,他会不会受到牵连?曾国藩连日“悚仄忧皇”,不能自安。一总督而节制四省,以及驻防将军为总督帮办军务,在清朝都是前所未见之事。当然,他们做出这一决定,也与曾国藩“不结交...

《曾国藩传》摘录10
答: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这是我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评价。这个评价把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贬低了,其自然的结果就是把太平天国的对立面曾国藩抬高了。曾国藩是不是把中国推向前进是可以讨论的,但他确实阻止了中国的倒退。这就是一个贡献。……阻止中国的中世纪化,这是...

《曾国藩传》摘录12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让曾国藩的想法发生了根本变化。曾国藩发现,大清军队面对洋人武装,如同幼儿面对成年人,并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种差距并不是决心、勇气、“良将帅”所能弥补的。这次战争更让曾国藩发现,这些洋人不光是武器与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蛮族不同,他们的行为方式体现出的文明水平也...

荐书:曾国藩传
答:荐书:曾国藩传,作者张宏杰。作者是畅销历史书作家,从崭新的角度去评判历史。这本书是他早年的作品。书中从曾国藩的心理变化历程详尽描绘了曾国藩的成长历程和个人蜕变过程。即有客观的历史数据文字记录,也有通俗的说明,并且把重点线索层层展开,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曾国藩本人。摘录几条印象深刻的...

第二遍读《曾国藩传》
答:这一周是参加【同读书院】的第二周,第二遍读《曾国藩传》,完成金句的摘抄。感觉第二遍比第一遍印象更深了。曾国藩的父亲考了16次,未中秀才,仍然积极参加考试,从十几岁考到40多岁,最后第17次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的祖父曾玉萍也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本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整天和一群浮浪子弟...

同读一本书/《曾国藩传》
答:同读一本书/__《曾国藩传》_ 读书总结 姓名___xiaofang___ 时间__20190614 一、读书摘要 通过阅读曾国藩的个人简历,我们可以比较快速的了解到曾国藩一生的功名事业与心路历程,书中也讲述了他起起落落的人生,如何面对人生困境都给我们很多启发。 二、金句/语录 1 、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