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 抗战到底多少年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到底多少年

中国抗日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称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侵略中华民国之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亚战事的主要部分,抗日战场主要在中国境内,同时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邻接地区。中国抗日战争一般以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为起始点(称为十四年抗战),狭义上也可将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视为全面抗战的开始(称为八年抗战)。

14年。
中国抗战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投降书,整整14年。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中日军队第一次全面对抗和较量 。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是14年。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政府宣战作为敌我双方交战的开始,并以此作为“八年抗战”的依据。

但这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当时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的时间不是在七七事变后,而是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1941年12月。作为一场反侵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与两国两军间的普通战争有很大不同,这是一场弱国反抗强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这就决定了抗日战争不是一场简单的政府和军队之间对决的战争,而是一场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并发挥了巨大力量的人民战争,是一场促进民族觉醒民族团结的战争。

人民群众由战争的旁观者跻身于重要的参与者,人民性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独特特性。这决定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不是由军队的一两个大的作战行动所决定,而是由人民群众的动员和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因此,在界定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时,就不宜单纯以政府是否宣战作为“标准”。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局部抗战的六年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把精力主要放在“剿共”上,极力压制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甚至调集十几万大军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进行围剿破坏民众抗战,还捏造罪名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等救国会领导人,造成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事件”。

但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并不能阻止广大爱国民众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意愿,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列。

自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分别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对日战争宣言》等十多份文件,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号召收复失地、抗日救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城乡蓬勃兴起。九一八事变后,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迅速遍布于东北各地,拿起武器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与国民党坚持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把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放在抗战重要位置。

正是坚持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才能在敌后坚持抗战并获得巨大发展,到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从而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十四年抗战”概念,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在抗战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理解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意义,理解抗日战争在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

“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局部抗战时期,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抗战的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

它却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并为全国抗战准备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特别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条件,对于唤起民族觉醒,发动全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国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举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与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军事较量,同时也在其他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抗争。全国抗战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无论日本在侵略的具体目标、政策、步骤和手段上如何变化,但其实现先征服“满蒙”、再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改变。

其侵华战争由局部侵略扩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恶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从中国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后,无论面临的形势多么复杂,遇到的困难多么巨大,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争从未中断过,中华民族团结觉醒的潮流从未滞缓过。

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扩大,尽管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历史链条。

从这个角度说,“十四年抗战”不仅对8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2、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人民战争。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者要求充分地动员和组织民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

这既是处于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状态的中国免遭厄运的客观要求,也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选择。

掌握国家政权的国民党集团,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推行对内武力“剿共”、对日妥协甚至“不抵抗”的错误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给了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

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并于1932年4月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正式对日宣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冲破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缚,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

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共组建成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南满、东满、吉东、北满70余县的广大地区。

东北抗日联军和此前东北抗日义勇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扰乱了日军进攻中国关内的计划。

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汇聚尽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御侮,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早在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即发表了愿在停止进攻红军、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对日作战。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

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中国乡村建设派领导人梁漱溟评价说:“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历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写就的,是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写就的,那么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无疑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因为国民党政府在前6年局部抗战中没有起主导作用甚至还在一个时期内阻挠抗战,就否定这6年抗战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战争实际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能够涵盖卢沟桥事变之前爱国军民所进行的抗争,比如东北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以及“一二·九”运动等重要内容。

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率先号召并领导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事实,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于兴卫: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



2017年春季,中小学生课程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人们习惯了“八年抗战”,但随着对抗战历史的深入研究,“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更加得到广泛认可。为什么提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而不再是以往的“八年抗战”?二者的区别又是什么?

“八年抗战”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结束的八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

“十四年抗战”则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从局部抵抗日军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

八年到十四年绝不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其实它是执政党基于现实对历史观念的再调整。八年抗战没有记录下“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中国人民对日军侵略行为的抵抗过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未曾停息。

1931-9-18日军炮轰北大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有这样的一支队伍——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70多个县的广大区域间活跃着,在白山黑水中,他们以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为理想信念,与日军拼杀,光复东北。

东北抗联,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论熟悉,民族英雄杨靖宇、赵一曼等都出自该支军队;而对于东北抗联却少有人能说出这支军队的经历。“十四年抗战”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告诉人们曾经在距离党中央千里外的东北土地上有过这样一支为了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浴血奋战的军队。

在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任随日军侵入中国的领土时,大量的东北义勇军、农民武装部队、原东北军等组织共同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在江桥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战役中东北义勇军奋力抵抗,牵制七十六万日军并消灭日本关东军十八万,使中日全面战争延迟了五年,为中国抗战赢得了时间,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八年抗战”,那就意味着,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熟视无睹。

抗联所用的臂章

长达十四年的斗争,包含着的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在漫长且艰难的抗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日后抗日胜利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人民不仅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战斗,更是为全人类而战。

由“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更加全面的、完整的包含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代表正义、代表人民的“十四年抗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东北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入全面抗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