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百喻经》,里面有描写菩萨舍身饲虎、隔肉喂鹰的行为,我不知道这一做法有何意义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6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高僧做过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事?

神光断臂,如何不是大丈夫,难道他不知道痛?
玄奘取经,如何不是大毅力,一路千辛万苦,他可曾有一刻后悔?
栖霞寺广收难民,如何不是勇气,难道和尚不知道日本人杀起人,连收容所的洋人都照杀不误?
南少林为什么覆灭,难道和尚们不知道安逸,何以还要反抗?
历朝历代有多少出家人燃指供佛,有多少出家人曾脱下袈裟保家卫国,有多少出家人舍己为人......可以说我国历史上的出家人里英雄辈出,值得我们这些后背们永久传唱。

这个故事出自《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下面是原文: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复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过去修行菩萨道时。具受无量百千苦行。捐舍身命肉血骨髓。惟愿世尊。少说往昔苦行因缘。为利众生受诸快乐。尔时世尊即现神足。神足力故令此大地六种震动。于大讲堂众会之中。有七宝塔从地涌出。众宝罗网弥覆其上。尔时大众见是事已生希有心。尔时世尊。即从座起礼拜是塔。恭敬围绕还就本座。尔时道场菩提树神白佛言。世尊。如来世雄出现于世。常为一切之所恭敬。于诸众生最胜最尊。何因缘故礼拜是塔。佛言。善女天。我本修行菩萨道时。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佛告尊者阿难。汝可开塔取中舍利示此大众。是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尔时阿难。闻佛教敕即往塔所。礼拜供养开其塔户。见其塔中有七宝函。以手开函。见其舍利色妙红白。而白佛言。世尊。是中舍利其色红白。佛告阿难。汝可持来。此是大士真身舍利。尔时阿难即举宝函。还至佛所持以上佛。尔时佛告一切大众。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尔时大众闻是语已。心怀欢喜即从座起。合掌敬礼大士舍利。尔时世尊。欲为大众断疑网故。说是舍利往昔因缘。阿难。过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诃罗陀。修行善法善治国土无有怨敌。时有三子端正微妙。形色殊特。威德第一。第一大子名曰摩诃波那罗。次子名曰摩诃提婆。小子名曰摩诃萨埵。是三王子。于诸园林游戏观看。次第渐到一大竹林憩驾止息。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于今日心甚怖懅。于是林中将无衰损。第二王子复作是言。我于今日不自惜身。但离所爱心忧愁耳。第三王子复作是言。我于今日独无怖懅亦无愁恼。山中空寂神仙所赞。是处闲静能令行人安隐受乐。时诸王子说是语已。转复前行见有一虎。适产七日而有七子。围绕周匝饥饿穷悴。身体羸瘦命将欲绝第一王子。见是虎已。作如是言。怪哉此虎产来七日。七子围绕不得求食。若为饥逼必还啖子。第三王子言。此虎经常所食何物。第一王子言。此虎唯食新热肉血。第三王子言。君等谁能与此虎食。第二王子言。此虎饥饿身体羸瘦。穷困顿乏余命无几。不容余处为其求食。设余求者命必不济。谁能为此不惜身命。第一王子言。一切难舍不过己身。第二王子言。我等今者以贪惜故。于此身命不能放舍。智慧薄少故于是事而生惊怖。若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为众生者。舍此身命不足为难。时诸王子心大愁忧。久住视之目未曾舍。作是观已寻便离去。尔时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舍身时已到矣。何以故。我从昔来多弃是身都无所为。亦常爱护处之屋宅。又复供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乘。随时将养令无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复不免无常败坏。复次是身不坚无所利益。可恶如贼犹若行厕。我于今日。当使此身作无上业。于生死海中作大桥梁。复次若舍此身。即舍无量痈疽瘭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坚如水上沫。是身不净多诸虫户。是身可恶荕缠血涂。皮骨髓脑共相连持。如是观察甚可患厌。是故我今应当舍离。以求寂灭无上涅槃。永离忧患无常变异。生死休息无诸尘累。无量禅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庄严诸佛所赞。证成如是无上法身。与诸众生无量法乐。是时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愿。以上大悲熏修其心。虑其二兄心怀怖懅。或恐固遮为作留难。即便语言。兄等今者可与眷属还其所止。尔时王子摩诃萨埵。还至虎所脱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为利诸众生故。证于最胜无上道故。大悲不动舍难舍故。为求菩提智所赞故。欲度三有诸众生故欲灭生死怖畏热恼故。是时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卧饿虎前。是时王子以大悲力故虎无能为。王子复作如是念言。虎今羸瘦身无势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刁周遍求之了不能得。即以干竹刺颈出血。于高山上投身虎前。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日无精光如罗睺罗阿修罗王捉持障蔽。又雨杂华种种妙香。时虚空中有诸余天。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赞言。善哉善哉。大士。汝今真是行大悲者。为众生故能舍难舍。于诸学人第一勇健。汝已为得诸佛所赞。常乐住处不久当证无恼无热清凉涅槃。是虎尔时见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余骨。尔时第一王子见地大动。为第二王子而说偈言。

  震动大地  及以大海  日无精光
  如有覆蔽  于上虚空  雨诸华香
  必是我弟  舍所爱身

  第二王子复说偈言。

  彼虎产来  已经七日  七子围绕
  穷无饮食  气力羸损  命不云远
  小弟大悲  知其穷悴  惧不堪忍
  还食其子  恐定舍身  以救彼命

  时二王子心大愁怖。涕泣悲叹容貌憔悴。复共相将还至虎所。见弟所著帔服衣裳。皆悉在一竹枝之上。骸骨发爪布散狼藉。流血处处遍污其地。见已闷绝不自胜持。投身骨上良久乃苏。即起举首号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过人。特为父母之所爱念。奄忽舍身以饲饿虎。我今还宫。父母说问当云何答。我宁在此并命一处。不忍见是骸骨发爪。何心舍离还见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时二王子悲号懊恼渐舍而去。时小王子所将侍从。各散诸方互相谓言。今者我天为何所在。尔时王妃于睡眠中。梦乳被割牙齿堕落。得三鸽雏一为鹰食。尔时王妃。大地动时即便惊寤。心生愁怖而说偈言。

  今日何故  大地大水  一切皆动
  物不安所  日无精光  如有覆蔽
  我心忧苦  目睫瞤动  如我今者
  所见瑞相  必有灾异  不祥苦恼

  于是王妃说是偈已。时有青衣在外已闻王子消息。心惊惶怖寻即入内。启白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闻诸侍从推觅王子不知所在。王妃闻已生大忧恼。涕泣满目至大王所。我于向者传闻外人。失我最小所爱之子。大王闻已而复闷绝。悲哽苦恼抆泪而言。如何今日失我心中所爱重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于往昔  无量劫中  舍所重身
  以求菩提  若为国王  及作王子
  常舍难舍  以求菩提  我念宿命
  有大国王  其王名曰  摩诃罗陀
  是王有子  能大布施  其子名曰
  摩诃萨埵  复有二兄  长者名曰
  大波那罗  次名大天  三人同游
  至一空山  见新产虎  饥穷无食
  时胜大士  生大悲心  我今当舍
  所重之身  此虎或为  饥饿所逼
  傥能还食  自所生子  即上高山
  自投虎前  为令虎子  得全性命
  是时大地  及诸大山  皆悉震动
  惊诸虫兽  虎狼师子  四散驰走
  世间皆闇  无有光明  是时二兄
  故在竹林  心怀忧恼  愁苦涕泣
  渐渐推求  遂至虎所  见虎虎子
  血污其口  又见骸骨  发毛爪齿
  处处迸血  狼藉在地  时二王子
  见是事已  心更闷绝  自躄于地
  以灰尘土  自涂坌身  忘失正念
  生狂痴心  所将侍从  睹见是事
  亦生悲恸  失声号哭  互以冷水
  共相喷洒  然后苏息  而复得起
  是时王子  当舍身时  正值后宫
  妃后婇女  眷属五百  共相娱乐
  王妃是时  两乳汁出  一切肢节
  痛如针刺  心生愁恼  似丧爱子
  于是王妃  疾至王所  其声微细
  悲泣而言  大王今当  谛听谛听
  忧愁盛火  今来烧我  我今二乳
  俱时汁出  身体苦切  如被针刺
  我见如是  不祥瑞相  恐更不复
  见所爱子  今以身命  奉上大王
  愿速遣人  求觅我子  梦三鸽雏
  在我怀抱  其最小者  可适我心
  有鹰飞来  夺我而去  梦是事已
  即生忧恼  我今愁怖  恐命不济
  愿速遣人  推求我子  是时王妃
  说是语已  即时闷绝  而复躄地
  王闻是语  复生忧恼  以不得见
  所爱子故  其王大臣  及诸眷属
  悉皆聚集  在王左右  哀哭悲号
  声动天地  尔时城内  所有人民
  闻是声已  惊愕而出  各相谓言
  今是王子  为活来耶  为已死亡
  如是大士  常出软语  为众所爱
  今难可见  已有诸人  入林推求
  不久自当  得定消息  诸人尔时
  慞惶如是  而复悲号  哀动神祇
  尔时大王  即从座起  以水洒妃
  良久乃苏  还得正念  微声问王
  我子今者  为死活耶  尔时王妃
  念其子故  倍复懊恼  心无暂舍
  可惜我子  形色端正  如何一旦
  舍我终亡  云何我身  不先薨没
  而见如是  诸苦烦事  善子妙色
  犹净莲华  谁坏汝身  使令分离
  将非是我  昔日怨仇  挟本业缘
  而杀汝耶  我子面目  净如满月
  不图一旦  遇斯祸对  宁使我身
  破碎如尘  不令我子  丧失身命
  我所见梦  已为得报  直我无情
  能堪是苦  如我所梦  牙齿堕落
  二乳一时  汁自流出  必定是我
  失所爱子  梦三鸽雏  鹰夺一去
  三子之中  必定失一  尔时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当遣  大臣使者
  周遍东西  推求觅子  汝今且可
  莫大忧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严驾  出其宫殿  心生愁恼
  忧苦所切  虽在大众  颜貌憔悴
  即出其城  觅所爱子  尔时亦有
  无量诸人  哀号动地  寻从王后
  是时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顾望
  求觅其子  烦惋心乱  靡知所在
  最后遥见  有一信来  头蒙尘土
  血污其衣  灰粪涂身  悲号而至
  尔时大王  摩诃罗陀  见是使已
  倍生懊恼  举首号叫  仰天而哭
  先所遣臣  寻复来至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愿王莫愁  诸子犹在
  不久当至  令王得见  须臾之顷
  复有臣来  见王愁苦  颜貌憔悴
  身所著衣  垢腻尘污  大王当知
  一子已终  二子虽存  哀悴无赖
  第三王子  见虎新产  饥穷七日
  恐还食子  见是虎已  深生悲心
  发大誓愿  当度众生  于未来世
  证成菩提  即上高处  投身虎前
  虎饥所逼  便起啖食  一切血肉
  已为都尽  唯有骸骨  狼藉在地
  是时大王  闻臣语已  转复闷绝
  失念躄地  忧愁盛火  炽然其身
  诸臣眷属  亦复如是  以水洒王
  良久乃苏  复起举首  号天而哭
  复有臣来  而白王言  向于林中
  见二王子  愁忧苦毒  悲号涕泣
  迷闷失志  自投于地  臣即求水
  洒其身上  良久之顷  及还苏息
  望见四方  大火炽然  扶持暂起
  寻复躄地  举首悲哀  号天而哭
  乍复赞叹  其弟功德  是时大王
  以离爱子  其心迷闷  气力惙然
  忧恼涕泣  并复思惟  是最小者
  我所爱重  无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余二子  今虽存在  而为忧火
  之所焚烧  或能为是  丧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载诸子
  急还宫殿  其母在后  忧苦逼切
  心肝分裂  或能失命  若见二子
  慰喻其心  可使终保  余年寿命
  尔时大王  驾乘名象  与诸侍从
  欲至彼林  即于中路  见其二子
  号天扣地  称弟名字  时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号涕泣  随路还宫
  速令二子  觐见其母  佛告树神
  汝今当知  尔时王子  摩诃萨埵
  舍身饲虎  今我身是  尔时大王
  摩诃罗陀  于今父王  输头檀是
  尔时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弥勒是  第二王子  今调达是
  尔时虎者  今瞿夷是  时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犍连是
  尔时大王  摩诃罗陀  及其妃后
  悲号涕泣  悉皆脱身  御服璎珞
  与诸大众  往竹林中  收其舍利
  即于此处  起七宝塔  是时王子
  摩诃萨埵  临舍命时  作是誓愿
  愿我舍利  于未来世  过算数劫
  常为众生  而作佛事

  说是经时。无量阿僧祇诸天及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树神。是名礼塔往昔因缘。尔时佛神力故。是七宝塔即没不现。

讲的是“万物皆为佛”,宁可自己受到伤害,也要求得万物平衡,对方不因自己而受伤。佛家想通过我善人人的方法来感化对方,希望人人行善,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利之在,恶之在”。

对执着自己的众生来说,菩萨如此的行为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才会有楼主所谓的“极端的不理智”。实际上,稍微肯舍己为人的人,都会深深佩服菩萨的无我慈悲。

如果你有疑问,大家会帮助你,同理,如果你是老虎,几天没有东西吃了,身边的老虎孩子都饿的奄奄一息了,这时有一个菩萨经过,菩萨有他心通,能知老虎在想什么,那么这时你是否会认为菩萨舍身饲虎是极端的不理智呢?不要认为身体是你,身体零件都换掉,你依然存在,不要认为死后就什么都不存在了,身体好比汽车,我们是坐车的,不会因车坏人,也好比梦中的你明明存在,醒来后了无所得一样,并不因梦中的你消失而消失,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包括一切动物,放弃小我,只要你有困难就会帮助你,无论认不认识你,把你当最亲的独生子一样看待,不会因帮助你而沾沾自喜,因此菩萨成就了大智慧与大慈悲,这就是成为明达一切的佛的基础.

呃。。。百喻经首先说明的当然是一种忘我的慈悲心怀

佛教中讲究施舍和无我以及平等,百喻经通过极端的故事来说明这些理念的极至状态

是不是理智,当然见仁见智。。。佛教本来就不是能用理智和经济计算的东西

所以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菩萨为救众生,做了常人不能做的难事。这不是大慈大悲是什么?
一般人别说隔肉喂鹰了,打针他都不愿意呢。佛菩萨惦念众生如同母忆子

百喻经全集《人效王眼瞤喻》译文赏析
答:老鼠有点失望,在无奈之下又怀着最后一点希望去找塔,见到塔之后,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塔停顿了半晌,然后说:“你难道没有听见我墙里面有‘沙沙’的响声吗?那就是你们在打洞。风虽然吹了百年也没有吹倒我,但遇到你们,我迟早会被你们弄塌的,现在你说说究竟谁厉害呢?”老鼠这才恍然大悟,折腾了...

什么是百喻经
答: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

百喻经全集《毗舍阇鬼喻》译文赏析
答:毗舍阇这,喻于众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箧,人天五道资用之具,皆从口出;禅定如杖,消伏魔怨烦恼之贼;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诸魔外道诤箧者,喻于有漏[6]中强求果报,空无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禅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注释】[1] 毗舍阇(shé)鬼:佛经里的饿鬼,吸食...

百喻经全集《种熬胡麻子喻》译文赏析
答:从前,有两个和尚是死冤家,见了面老吵架,几天不见又会想起。有一天,小和尚像往常一样,一边走,一边还揉着惺忪的眼出了门。老和尚呢,早就在庭院里小步跑呢。这时候,小和尚才发现太阳已经从庙墙那头升起来了,他又起晚了,气得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老和尚一看他那还没睡醒的样子,早想...

百喻经全集《估客驼死喻》译文赏析
答:这时候他问弟子们:“你们看现在瓶子满了吗?”有一位弟子回答说:“如果继续装核桃的话,它就已经满了。”老方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装了核桃后还留下的空间。然后老方丈又问道:“你们能从这个实验里总结出什么道理吗?”老方丈刚说完,弟子们便开始踊跃发言,并展开了讨论。其中一个弟子说:“...

百喻经全集《叹父德行喻》译文赏析
答:于是,妻子随着丈夫来到了花木扶疏的庭院。看着池塘中三五成群的水鸭,它们有的在碧波上悠然地游荡,有的栖息在岸边闭着眼睛打盹,还有的缩着腿,躲到浓荫的树下享受清凉。妻子指着正在睡午觉的鸭子说:“你看!我们家养的鸭子就是只有一条腿。”丈夫睁眼一瞧,原来鸭子把一只腿缩到厚厚的毛羽里面,舒舒...

百喻经全集《雇倩瓦师喻》译文赏析
答:在这堆孩子中,有一个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而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之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也没有急于离去,而是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

百喻经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因为大海里面有不可预测的风浪,随时会耽误航行的日期;或者航行弄错了方向,本来是两天的路程,往往需要四天,那能预计准确的日子?”他说得真是入情入理,谁听了都很佩服他的高见。即使故意要刁难的人,听了他这番高明的解释,也默默的不开口了。于是这位非常富有的大商人,集合了几十位伙伴,准备...

《百喻经》第13天
答:昔有一人,入学道,得五通仙,天眼彻视。能见地中一切伏藏,种种珍宝。国王闻,心大欢喜,便语臣言:“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余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

百喻经全集《婆罗门杀子喻》译文赏析
答:乌鸦想啊想,终于想出有办法了。它向每个鸟儿都要了一根羽毛,鸟儿们也不知道它想干什么,纷纷给了它。乌鸦回到窝里,偷偷地把这些色彩缤纷的羽毛都粘在了自己身上。第二天,所有的鸟儿们都梳洗打扮得漂漂亮亮,聚集在森林女神周围。女神为了防止大家闹意见,就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又逐个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