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武术发展的前延动态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谈谈武术今后如何更好的发展

1、光有武力是蛮力,力量不会用可能打死好人。
所以心胸也要宽、头脑也要灵、能分辨是非,明善恶,敬老护幼,
除强扶弱、尊师重道。
----这心就是武德
2、认了这句吧“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练武就是要!勇猛精进,就是要变强,最强,超越前人----超越李小龙。
再认这句:陈小旺:“应该是每一个练太极拳(中国传统武术)的人,都要朝着最高境界进军。“----“道不远人,人人自远”(人人都可以武术,而学不到的是自己放弃而远离了。)
我们所理解的中国的功夫,都是传统武术分门,分派,少林、武当之类,那才是中国的追求。
但是传统武术门派众多,国家亦不支持,对某些人来说无利可图,所以很多传统武术都濒临全面失传的危险。近30年来国家只扶持了散打、还整出来竞技表演武术(最不实用的)还有所谓段位制,这些人天天研究怎么这样怎么那样,会指挥,会控制,会开会,会研究的,而真有功夫的人可没时间研究,而在练。经过30年的整治,练传统的普通和现在的竞技场失去联系,练了30年没有实战,所以传承下来的都没有经过现代新搏击的洗礼,变得越来越不实用。不是很懂武术的人,多数都以为武术很神秘,很厉害,而会散打和自由搏击的人,都很少有练传统武术的人。这些人都不信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因为在擂台上他们才是冠军,无可质疑的。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脱钩。理想很伟大,现实更残酷。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3、咏春里面常用的一些拳法——,其实武术不神秘,只是你不了解。
拳其实一样,拳击里有,泰拳里也有,中国有但是中国人也只是只而已,一样的出拳,左右前后的打----你说这是什么套路?其实真没有。
真正有区别的是人!练的目标是一致,打到对手,管你用的什么玩意,理论再高深也没机毛用。
你要知道太极的真正意图————,现在多少人练太极能知道什么是太极?用嘴说理论么?什么阴阳什么什么 ??????????
4、什么内家,什么太极…………中国传统武术,给人练是为了保命,为了有一天上战场不会死!危险的时候拿拼命!对敌的时候要杀死对手!.是为实战的练的,为杀敌练的,为上战场练的。竞技表演?还冠军?中国认,世界不认,人家说你是体操,你反驳不了,说你是跳舞,你也反驳不了。只有综合格斗,是所有武术的归宿。因为没有实战能力武术,就是体操就是跳舞。为了表演而跳么???你练武术是为了什么??? 中国几千年以来各种大傻子们一代代发扬传承的东西,是为了上战场跳舞迷惑对方?危难的时刻,练个体操吓跑对手?以命相搏的时候气死敌人?
一味练慢,练柔的,能让人变强?素质变高?功夫变好???
----虽然养生很好,但是让人健康和武术不可能背道而驰的!!!要么你练武术是杀自己了。

武术与武术教育
弘扬武术文化需要依靠教育的渗透,要从娃娃抓起,世代学习。因而武术教育是中华武术之树常青的重要保证,是一项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武学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武学文化的代表作如《孙子兵法》,它从用兵之道到天时、地理,对将帅的要求、将帅的作用及军队建制、军事法制、战略战术、后勤外交等均有深刻的论述。总体上讲,它论述的是集团作战法则。而武术则是单兵作战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它在发展中吸收了大量民间的技艺,如医家的“五禽戏”、道家的“易筋经”等等。武术史上,以少林、武当两大派为最。其原因就在于民间习武者必具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更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时间。所谓“穷文富武”,这“富”不单指饮食、衣着上的富有,同时还包括时间上的富有。僧、道确是此项的优越者,在诵经之余用大量时间习武,不仅可以健身,而且无暇滋生妄念,这对修道参佛极为重要。僧、道均提倡习武,而僧、道之寺、观又提供了相宜的场地和人员来源,有一定水准之僧、道还有云游之举,其武技传播之广,对形成门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经过上千年的历练与发展,就形成了一种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门类众多且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坚实思想基础的武术文化。因此,其发展就更有生命力,其内涵也就远远超出了武术技能本身。所以,不能把武术看成是简单的竞技体育,应当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多种内涵的教育课题。如对武术进行全面整理,它完全可以形成德、智、体、美等教育学术体系。现简单分述如下:

1、德育
武术本身是有武德相约束的,武林各门派均强调重武尚德。武德并非为单纯的武术本身的道德规范,它的核心是一个“义”字。“义”的实质就是代表整体社会利益的要求,既要有热爱整个社会之心,反过来也要有自尊、自爱、爱人之心。具体来说,就是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热爱人民;要讲礼仪,讲正义,讲气节,尊师重道,敢于为维护正义而牺牲。在教学与训练中,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均应将这种道德精神融入其中。
2、体育教育
通过武术训练,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增加力量,更能使人体反应灵敏、动作快速活跃,这就使人们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尽显旺盛的生命活力,而且在某种危险的环境中更有机智勇敢的优秀表现。在力量锻炼的功效上,已不是单纯的负重、持重和耐力的增强,而是可以训练出多种发力形式,如刚力、柔力等。在力的应用中更灵活、善机动,其爆发力尤为突出。它可适应各种工作需要,这是一般体育运动难以全面概括的。
3、武术技巧
武术技巧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智慧的训练和培养。具体地讲,武术技巧的训练除前面讲的体育健身之外,主要是技击和表演艺术。技击是武术之本,也是中国武学中单兵作战能力的反映,它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综合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⑴.力量的发出,要求“发力要整”
一拳击出,全身所有肌肉收缩之力均以有效的同步支持这一拳的击出,也就是说,击出的这一拳成了发拳者整体力量的集中点。然而,发力形式要根据情景而变。力型是多样的,使用时既要根据拳技本身而动,也要根据敌情而变。除此之外,还应具备抗击打能力,即通过操手、操臂、操肋等内、外功的训练而具备可发出和抗击重击打的能力,亦可使人少受外伤。拳术家均有“内力”之说(但无法测试)。所谓“内力”,多指通过桩功和意识的引发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强大的、常常为瞬间的爆发力。
⑵.速度
速度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孙子兵法·势篇》中 “动如弓广弩”,即形容动作之快。快为取胜之道。速度除通过训练而取得外,还有个使用问题,如通过技巧应用而形成就近击敌、攻防一体等等,这就在速度训练的基础上又凭技巧缩短了攻击距离,减少了攻击程序,从而达到以技巧加快速度之目的。
⑶.武术技巧
武术技巧的使用尤重攻守变换及一、二次攻击的配合,这些技艺实际上就是兵法中“奇正”的应用。孙子在论奇正中说:“……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武术散手的技击艺术就是本着这种精神和原则,简捷而神奇并巧妙地攻防转换,利用敌方之攻势守势而施我之攻守,因时因势,有机相融,从而演变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技能,出奇制胜。这一技巧的形成,无疑是高智慧的结晶。在训练和实战中,提高练习者的思维能力、活力,也是激活练习者智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
⑷.心理因素的应用
武术训练中的桩功,一是训练内力,二是训练心理素质。桩功的训练,体现在心理方面,就是要求习练者要“沉静”,即能冷静地判断敌情并果断处置,进而在精神上威慑敌方,使对手觉得我高深莫测不知所攻,我再施之技巧,快速近敌而击之。正如孙子所云“其势险,其节短”,这也是古代兵家所说的“造势”。如:敌进我进,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诱而击敌,在态势上给对手造成险峻形势,使对手在心理上产生怯阵、紧张而疏忽技术或动作过当;同时,我在技术动作的节奏、配合上做到短促有力、变化快捷,更使对手手足无措,不知所守。如此,对手必然处处为我所制,这也是高智慧高素质的体现。
现代武术技巧体现在表演艺术上,则是力量、速度、节奏、柔韧、造型等诸元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表演技艺。传统武术多突出其节奏、发力、速度的技艺而形成令人难忘的威势,使人内心产生强烈震撼,这也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4、精神素质教育
武术本主动,但它在主观精神上则要求术者“沉静”、“自然”。国术大师“鹰爪王”陈子正先生说过:“练拳本粗事,然非精细者不能极其粗;练拳本主动,然非沉静者不能用其动。”武术训练,就是要使习练者具有冷静的头脑、细微的心思和精确的动作。如鹰手拳法中的散手,常常是2~5个动作组成,看似简单,但一旦角度稍偏、发力时间稍差、动作配合稍有欠缺,则其结果常常不是胜利而是败北。所以,在看似粗犷的动作中,必须精心细作方能正确完成,这样,既可培养人的宏观观察能力,又可培养出人的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
武术本为技击之术,在训练中必须使受训者具有顽强不屈的竞争精神——散打的应变能力,较技格斗时的勇猛善战,以及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等,这些基本精神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对青少年尤为重要,而这又是其他诸多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综上所述,武术的训练与应用已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的局限,我们要把它提高到武术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应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内容来抓。

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现阶段武术发展趋向及潜在问题分析,提出在共同推进奥运策略的同时,主体的同步推进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以期竞技武术更健康、更富有竞争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竞技武术 理性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武术申奥的深入和迫近,中国武术的走向问题更进一步成为武术界研究的中心话题,关于武术发展问题,在见仁见智中我们不难看出,走在武术展示前沿的竞技武术正应处于改革的焦点中心。那么竞技武术正在如何发展?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武术展示者和传播者?从现今武术界的赛制表现、理论研讨中我们基本上可窥其全貌,但关于发展问题的声音是四面八方的,主要的分歧就在于满足现实和保持传统、对待奥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协调、现今的竞技武术是在发展还是在变质而趋于消亡的探讨上。不可避免的是,在“争鸣”中冷静地寻求一个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让竞技武术既能为人们所接受,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又能展示中华武术民族特色,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现阶段竞技武术发展趋向及潜在问题分析:

现阶段竞技武术的发展从大的方向基本上是套路和散手两方向发展的趋势,套路的“高、难、美”更加注重了技巧性和观赏性,倾向于艺术化,甚至武术韵味的体操化,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更完善、更数字化的同时,让人看到了体操化的武术量化痕迹,从规定的难度数量,质量要求和穿插越来越少的拳械基本技法,越来越不明显的攻防特点及合理性,可以感觉到它对“武术”这两个字的承载已稍嫌费力;散手的发展应该说是飞快的发展,在对中国武术技击承载的同时,亦吸收了一些世界其他民族搏击形式的精华内容,散手的规则也在不断的变化,从护具的减少,技术的使用,场地的民族化设计,可以看出更加倾向于形成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并具有刺激性,观赏性,具有更大经济引力的市场化运行特点。但规则限制之下的技法运用,使中国武术广博的搏击理念积淀由其中只能略窥一二,它对武术两个字的承载能力也是大打折扣。在广泛交流的同时,散手形成了极具风格的与现今竞技武术套路形式愈相径庭的竞技武术两大表现形式,甚至越来越难让人看出它们的密切联系。
从目前已经看到的两大形式的发展现状来看,有其积极的成分,但稍显偏颇的极端发展,趋势只能是人们所说的武术“击”(散打)与“舞”(套路)的分化更加明显,本来是武术的两个表现形式,成为让人看不到相互关联的两个项目,甚至逐渐脱离武术的本质。
因此,当前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手在培养出一批批高手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目前潜在的必然结果: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和规定动作以及竞技散手的规定已经限制了运动员的武术综合修养和武术意识,能练不能技击、甚至不懂武术的攻防;能打却对武术的博大和技巧一知半解,从自己所领悟的技击而不屑套路的“花拳绣腿”。而他们又正是我们武术展示和传播的生力军••••••
这样应该密切联系的两个武术表现形式,向背的极端发展,并愈分愈远,诚然不是我们武术工作者所愿看到的结果。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现行的武术发展形式有其所处历史阶段的必然性(如竞技武术改革初始、市场化追求、申奥的国际文化意识追求等等),但是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到虽然有武术申奥等的阶段性目标,我们还要明确:一代代武术人为之倾注毕生心力的关键是为了能长久、健康的继承、发展和弘扬这一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国粹。
所以,竞技武术的发展,我们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而进行理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综上所述,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研究,前者为近期的目标性发展策略,后者为贯彻始终、并最后将前者合而为一的总体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奥运策略:

为了进入奥运,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确定了套路和散手分开走的策略,明确和开始实施了竞技武术的发展方向,从近两年的全国和国际的武术赛事上以及交流中可以清楚:为了融入奥运文化、为了国际化推广和发展,中国武术界积极改革、全力推进,费尽极大艰辛,从组织、规则等都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使中国武术带着浓郁的东方特色又有着周密的量化标准迎接奥委会的考核。因此,不庸赘诉,即使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着些许的国人感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这是项目推广阶段的必然存在,是对西方竞技体育价值观和全球化文化的融合。况且,这也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一个发展行为,我们也应该积极投入进来。

(二).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综观各种武术典籍,对武术的概念和套路的形成及核心要求,都不外乎攻防含义、技击原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定义,那么,既然不改变“武术”这一称谓,定义就应该是内容的准确表达。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结合时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等运行机制的同时,围绕定义为核心而展开。
作为总体性的发展思路,就要既能抓住武术得以存在的核心,又要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时代竞争力,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奥运策略”,一方面要结合现行竞技武术发展实际和潜在问题,提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满足中国武术合乎国情、体现本质的长久、健康发展。以总体的内部蓬勃发展机制推动对外的发展行为,用对外的发展行为促进总体发展思路的深化,并最终形成一个融合以下特点、极具理性、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竞争力,有鲜明中国武术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1.在保持民族传统风格中融合: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我们为之自豪和不断在提及的“个性”,而武术的魅力亦在于此。我们不断在挖掘和整理传统武术精华,却在不经意间,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刻意的去迎合西方竞技体育的要求,让世界认识武术的展示窗口——竞技武术的套路表象表现出了愈发远离武术民族性的“东方形式的自由体操”(萨马兰奇)的趋势。劳神费力的挖掘整理,怀抱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希望世界都为我们的精深、博大、神奇的东方武术所吸引和痴迷,一边又向他们展示渐失武术本质(民族性、技击性)体操化的竞技武术套路,不知是真的不经意,还是在表达着自己一种“自豪着的自相矛盾的心态”。相对的散手虽然不能完全承载传统武术技击精髓,却在不断的规则和技术完善中,在对其他民族搏击形式的吸取中,也或多或少标志性的使用着中国武术传承的战术意识和“踢、打、摔”的技法。
伍绍祖同志曾指出:“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发展的基础,是最能体现中华武术的一部分”。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的产物,是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但决不是西方竞技体育的产物,是在与时代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中产生出的先进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既不能抛开世界性盲目的圄于强调“民族自大”的武术,又不能撇开武术的本质过分追求世界性的竞技,而首先应带有自身民族标志的与世界和时代融合中发展竞技武术。由于国际社会的友人相对多数更注重对中国传统武术深邃内涵的探求,这样的融合也许会产生更大的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效应。

2.“击”(散打)“舞”(套路)合一:
武术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攻防技击性和技击原理,这是武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重要标志,和它的魅力所在。
虽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武术在当今历史时期已经淡化了作为“报家卫国”、“快意恩仇”的技击价值,但是武术终究还得叫做武术,必然要受到其定义上作为灵魂存在的攻防技击、风格特点的制约,即使追求观赏性也不能派生出过多的类似于体操、杂技的不具攻防实际意义的难度动作,竞技武术的改革和发展应具有全面性。“击”“舞”合一,即打练合一,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武术的特色,互为辅佑,它含蕴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武术传统的形成及本质理念。虽然我们“击”“舞”分离有着武术申奥、融合奥运文化的历史阶段的必然性,但并不是竞技武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只能作为竞技武术发展的一种形式,总体的发展模式还要走向不失武术特质、可持续发展的“击”“舞”合一。
仅有散打没有套路的修习,在技术体系上难以得到传统武术文化更丰富的滋养;仅有套路没有散打的修习,在技术形成中很难明确动作的攻防含义,由于没有攻防体会而渐渐失去武术动作技击性的合理表现和理解能力。而这两方面恰恰是竞技武术的两个重要表现组成形式,作为一个竞技武术运动员(或者叫竞技武术展示和传播者)有责任全面的去掌握,把完整的、真正体现武术本质和价值内涵的竞技武术展示出来,不应该偏于某一方面。这样,我们的武术传播才更具有说服力,在国际武术交流中才能保持技术上的权威性。
当然,“击”“舞”合一并不是简单的散打和套路兼练,而是要系统的突出武术本质,相互糅合、相互提供技术素材,促进武术训练水平的发展。进一步推出“击”“舞”合一的竞赛形式,每个运动员既要套路比赛又要散打对抗,甚至长、短兵的对抗,而成为真正的具有完全武术实力的冠军。这样既能改变武术套路比赛“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增强观赏性,又能通过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使悠悠中华武术的技击精华尽展于人们面前,市场经济运作的操作性也更强。
另外,“击”“舞”合一的思路,会更加强烈武术比赛的竞争性、刺激性。这也更加符合西方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的精神追求。

3.价值观的改变: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而西方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更注重的是发展体能、突破极限的竞争性价值取向。少林武术一直被中外人民广泛青睐,其技击和观赏性的兼备,以及东方传统教育价值的体现,亦可说明人们的武术价值观念。因此,在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中,改变传统含蓄的价值观念,突出它的竞争性、教育性的价值体现是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4.规则的改变:
散手的规则在细化的同时,进一步解放开了护具的保护,更具有了开放性、和可资发展的客观性;相对的竞技武术套路改革,技术和规则的细化,操作的更科学化贴近了西方竞技体育的规范标准,但规则却限制了中国武术的本质表现,使近期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形成了难度动作的大比拼,所穿插的很少的衔接动作,只是变成了难度的辅助动作,甚至看不到攻防技法,致使整个技术结构千篇一律的空洞,体现不出武术的含义。因此,竞技武术的发展必须改变规则的量化方向、程度和侧重点,使竞技武术既能体现出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又能体现出较强的表现和竞争力。

5.武术礼仪:
中华武术的教育功能是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尚武崇德”“尊师重道”是武术界奉行至今的准则,但是相对于传统武术的礼仪观念,竞技武术变得随便了很多,而相对于提出来我们就可以清晰想到的跆拳道、泰拳的全方位的礼仪包装,我们在推出武术的同时是不是包装太简陋了一些?礼仪应该是武术走出国门,推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6.明确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方向,目的:
在我们研究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关键,只有明确了,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确定思路、充实内容谈发展。
竞技武术人才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技能、技巧,而是他们将来要成为武术传播的中坚甚至中国武术推广的使者,要担负起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如果现阶段的培养、历练只是使他们成为脱离武术本质的“高、难、美”动作的完成者,或只是散打规则下的技击手,而不能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珍藏,甚至根本不知道或对之不屑,中国武术怎么能在继承和创新中持续的发展下去呢?

四.结论:

总之,竞技武术的发展必须要有理性和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在发展和推进奥运策略的同时,同步推进关于竞技武术在保持民族传统风格中融合国际竞技体育和奥运文化理念、“击”“舞”合一、价值观的改变、规则的改变、武术礼仪包装、明确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方向目标等方面的改革。抛开固有的成型思维方式,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和问题,理性的研究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使我们在“集中力量”、共同推动“短期争进奥运”的策略得以实现的同时,理性的、踏踏实实的发展竞技武术,使之既能突出武术本质,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竞争力,既具有广阔的持续发展空间又具有的广泛的国际号召力。

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未来走向?
答: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

当前应该如何推动我国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
答:二: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三: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

中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史和趋势是什么?
答:以下简述一下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和趋势的主要过程:一、散打规范名称前,民间叫散手,古有相传,旧时用于搏杀格斗或打擂台比武。解放前1923年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第一次将散打采用现代体育竞赛方式呈现,之后数次不同地点、规模运动会和国术会进一步推进了探索。解放后,1949-1978在民间自由开展,诸多...

讲讲当前武术套路的发展情况
答:中国传统武术套路 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穷毕业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属不易。整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使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坦率的说,由于武术的神秘性,不可能将所有门派(拳种)概括于本文之中。其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从体育发展上来讲: 1936年...

峨嵋武术的当代发展
答:也有不少外国青年,到乐山大佛文武学校学习峨嵋派武术。2002年9月,乐山第四届国际旅游大佛节中,在峨嵋山举办了“少林、武当、峨嵋三大门派武术精英赛”,以促进峨嵋派武术的振兴。成立于2004年夏的中国峨嵋武术研究会,会员发展到500多人,整理峨嵋派武术资料,从青少年中培养武术尖子,已经涌现出“峨嵋...

你对武术发展有何建议
答:大力发展长拳类、南拳类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群众性健身休闲项目,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多方参与。 以中国武术协会为龙头,以各省(区、市)武术协会为主线、以各县(市、区)武术协会为基点,对全国100个武术之乡实行动态管理,构建群众身边的武术健身组织网络,完善省(区、市)、县(市、区)、乡镇、辅导...

当今武术人才的发展出路有哪些??
答:一、武术人才就业方向如下:1、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从事武术馆校教练员,企业、机关、传统健身机构体育指导员,保安机构、各级少体校管理人员工作;3、从事武术演艺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武术艺术(含影视)演职员、武术演艺策划与编导、武术表演艺术的科研...

中国武术,今后将如何发展?
答:如果,中国武术体育主管部门允许的话,如果那几个所谓的泰拳高手有胆量的话,就放马过来吧!我们会有数不清的民间武术高手等着收拾他们。但是,站在国家武术运动的发展来说,民间武术如何发展,如何同国家体育融合在一起,是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好好研究的事情。毕竟,现在官方的中国武术同民间的武术已经不是...

中华武术的发展
答: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与此同时,在国家体委统一指导下,各地相继建立了各种武术组织,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武术活动网。武术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然而由于缺乏经验、组织不健全等原因,建国后不久武术界也出现过一些混乱现象。在1955年对武术运动“整理研究”的方针指导下,武术运动发展比较谨慎。后来的十年动乱对武术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