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业繁荣原因和对封建统治代的作用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5

中国古代商业繁荣原因和对封建统治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
政治上: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 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策上: ***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上: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上: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一是从市场空间看,商业呈现从大小城市向广大乡村扩充套件之势。
二是从商业组织形式看,表现为商行与商业行会的形成与显著增多。
三是从商品构成来看。古代中国商业从早期的以奢侈品为主,到唐宋以来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为主,如铁器、食盐、茶叶、棉花、布匹、粮食、日用百货等。一般认为,判断商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资料和生活日常用品在商品构成中所占的比例。
四是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特别是唐代“飞钱”即异地汇兑的出现,是适应大宗的长途贩运(尤其是南方茶叶的购销)需求的划时代的金融服务形式变革。此后宋代的纸币(交子)和有价证券(茶引、盐钞等),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银钱票等,莫不承其异地汇兑之精髓。这种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方式的出现与推广应用,也是商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表现。
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 *** 的财政收入。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是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两汉、隋唐和两宋时期,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统治中心(都城),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冲击着落后的封建制度。经济上瓦解封建自然经济,政治上动摇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冲击著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及特点。

古代中国总体上是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繁荣的原因主要应该有以下几点
1、 *** 对待商业的态度比较宽容,如宋代。
2、农业手工业很发达,社会比较安定。
3、国家强盛时期,对外交流较多的情况下,商业也会自然繁荣。

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细化,促使人们通过交换互通有无,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人民大众的勤劳。
能想到的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特点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王朝兴衰历史主要规律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朝尚书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自己自主的小农经济;
2.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的权利纷争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争权、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为什么这么牢固

因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是通过把国家当作大家庭(儒家思想)来管理,在家长(朝廷)没有太大的过错下,普通百姓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反抗。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一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推行愚昧政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
但是,儒家思想中的勤政爱民、任人唯贤、和睦相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就算是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抑制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抑制商业的发展?
一个迷路的精灵,他送了我一个装满幸福的宝盒,开启的瞬间幸福洒向正在看简讯的您,愿您及家人永远幸福、天天快乐!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繁荣的原因

空前繁荣是指比跟以前比。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和社会主流肯定是进步。而隋朝的开皇之治初唐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都是社会繁荣进步的时期!

列举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

1.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2.昭宣中兴
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9年),西汉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汉昭帝8岁即位,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宣帝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政治又出现新局面,史称“昭宣中兴”。
3.光武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其中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规定战争期间被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未释放的官私奴婢必须有基本的人身保障。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强中央集权,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4.太康之世
指西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全国统一,出现的短暂的繁荣局面。晋武帝在统一后比较注意休养生息,遇到灾荒之年就减免租税,重视发展水利,奖励垦荒。280年晋武帝颁布了占田课田制度,规定了在户籍的每个成年男子和女子都可占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并负担相应的田租。同时又颁布户调制度,规定每户人家一年至少要缴纳绢3匹、帛3斤。在经历了三国时期的连年战争之后,西晋初年出现了经济繁荣的短暂局面。
5.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六部(吏、礼、兵、刑、户、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制。同时,又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在农时耕种、闲时练兵,轮番宿卫,或临时调遣。其次是废除魏晋南北朝以来维护世族豪门权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节俭,整饬吏治,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员约十分之三。他还宽简刑法,删减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简要,“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受田仍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又改每岁三十日役为二十日,减调绢一匹(四丈)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编订户籍,以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开皇初有户三百六十余万,平陈得五十万,后增至八百七十万。为积谷防饥,故广设仓库,分官仓、义仓。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学术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有鉴于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缣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为广置人才,文帝又开科取土,并设秀才科,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为明全国教化,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文帝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 军事方面,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将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
6.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7.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
8.祖宗之治
指通过宋太祖赵匡胤统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两代人的努力,使处于唐末五代十国的中国重回大一统的局面。在此期间,改兵制,整吏治,复兴儒学,大倡尊师重教之风,经济出现繁荣发展,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致使两宋历史上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
9.仁宣之治
指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
10.弘治中兴
指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间全国出现了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孝宗皇帝生平坎坷,即位后就放手改革弊政,整顿吏制,重组内阁,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在位期间治理黄河,兴修水利,重开午朝,开设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由于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明代社会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景象。
11.康乾盛世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详细::baike.baidu./view/4007.?wtp=tt

中国古代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是什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著革新的光芒。
同步导学
?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援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著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著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 *** ,一方面是因其思想核心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著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 *** 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执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定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正规化。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核心,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核心,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大多倾向于重农抑商的政策?

原因主要有:
1、中国是内陆国家,物产丰富,自古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又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即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封建统治者要维护小农经济。
2、封建社会的形成。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所以要维护农业,就必须要抑制商业的发展。
3、官营工商业古已有之,商业的发展不但争夺劳动力,而且与 *** 争利。这也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之一。
4、商业的发展不但会冲击小农经济,而且商品化的加快容易滋生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也会应运而生,这样就会冲击封建统治。所以也要抑制商业的发展。



简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商业发展的原因
答:两宋时期商业繁荣原因 两宋商业空前繁荣。首先,北宋建立以后,消除了晚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从唐代后期起...

为什么商业发展会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答:为什么商业发展会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当商业发展繁荣时,大量的人选择做生意,导致农业生产人口减少,农业衰败。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会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商人阶层的崛起,会形成拥有强大实力的商人团体,为了提高自身社会...

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
答: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问题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一、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统治者重视和鼓励民间商业迅速发展。 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汉代:全国控制工商业发展。 中唐以来:对海外...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答:在中国奴隶社会</A>中,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经营,交易最早是在统治者居住的城邑内,所谓“宫中三市”,“国中列廛”,主要为剥削阶级消费服务。小生产者之间的交换还不占重要地位。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 进入封建社会</A>...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动摇了封建统治。到西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全面推行控制和干预商业的政策,商品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发展势头嘎然而止。汉武帝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脆弱。盐铁为大宗商品,这本身就...

高频考点十六 古代经济政策与经济的繁荣
答:2、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3、推行的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⑤政府政策.长期以来统治者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

清代前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答: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商业:市场集散地,贸易发达 政治:重要政治城市,建设发达,人口众多 宗教:宗教中心,...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高中必修二历史)
答:直到这个时期,官方才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扶助商业使之繁荣兴旺,货畅其流,对社会民生以及充实国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②当然,也必须看到,明中叶以后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本身颠错混乱,难作为稽考的凭据...

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答:封建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农业有较快的发展:A、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道产量大面积提高。B、大运河的开通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筒车的创制和曲辕犁的发明。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