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的发展历史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5
白牙素的真正发展历史?

  白牙素俗称牙粉,和牙膏、漱口水共同组成了现代社会保持牙齿洁白、美观、健康的主要口腔卫生保健用品。
  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原料(包括摩擦剂、表面活性剂、复合添加成分)被应用,生产工艺不断改进,牙粉配方从单一洁齿功能向添加各种药物成分、美白成分、植物提取物等复合功能发展。
  白牙素一般由摩擦剂、表面活性剂、甜味剂、香精和特殊用途添加剂(如叶绿素、柠檬酸、生物光白纤维素Z.N.、抑菌药物、中药植物萃取物等)组成,涵盖了牙膏的主要组分。生产工艺上采用了球型微粉、渗透亲和性膜等现代技术,大大提升以前牙粉的单一功能,成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口腔用品。
  与牙膏相比,白牙素完全具备了牙膏清洁口腔的基本功效,且形态为粉剂,不需添加任何防腐剂、缓蚀剂,更绿色环保,生产工艺无需乳化加热,功效成分更加稳定,尤其增白效果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适合一般消费者日常刷牙清洁口腔,对于吸烟、喝茶及不注意口腔保健等饮食及日常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引起的外源性牙黑、牙黄者、牙结石沉积等人群尤其适用。
  辨别白牙素的优质与否,主要从配方科学性和效能性、使用原料的优劣、使用效果、口感、口气清新度、是否具备复合功效等进行判断。
  早在1780年,英国皮匠爱迪斯在伦敦首先发明牙刷后人们就开始生产、使用简单的牙粉。中国开始生产牙粉是十九世纪末。后来因为牙膏采用软管包装,相比以前牙粉的纸质包装更清洁卫生,使用上更方便而迅猛发展。牙粉却因当时包装简单、工艺未能有大的突破、配方单一等因素逐渐退出市场。
  早期牙粉都是由天然抗菌多酚类,维他命D,叶绿素,氟,摩擦剂,碳酸钙、皂粉和少量的天然香精、糖精、过硼酸钠等拌和而成。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包装材料的改进,牙粉配方的进步,生产工艺中新技术的运用,新原料的采用,牙粉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包装上都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牙粉相比牙膏有了独有的优势:牙粉生产工艺上因不需要乳化加热,功能成分更加稳定、白牙效果显著;无需添加任何防腐剂、缓蚀剂,更环保;复合配方中添加的各种功能成分更稳定,作用更易充分发挥;使用了更高档的二氧化硅、氢氧化铝等原料,清洁功能更高效;等等。这些优势使牙粉重新焕发时代“青春”,受到海内外现代消费者的亲睐。
  一般消费者因为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往往面对市面上众多白牙素产品无所适从。判断白牙素的优劣主要从原料上、配方上。摩擦剂使用价格便宜的碳酸钙,可以肯定只是和普通牙膏功能差不多,因为保证增白功效的配伍中磨擦剂不适合,一般复配技术效果好的均选用氢氧化铝或二氧化硅,只是价格比碳酸钙高出4到7倍,所以很多厂家明明选用碳酸钙磨料,却标榜什么效果是经不起专业人士质疑的。消费者可简单地从原料标示中判断。目前也有很多简单的牙粉配方混淆进入市场,也扰乱了消费者的视线。
  目前,据专业人士检测,市场上仅一款dewbask商标的白牙素采用的是二氧化硅高档主料,是常年OEM出口美国市场并获得美国检测机构认可的商品,也是敢于承诺能逐步分化、祛除牙结石的一款产品。其他均选用价格较为便宜、颗粒不规则的碳酸钙为主料,消费者可以参考甄别。没有哪个厂家会“傻”到有便宜原料而不选用的判断,唯一的判断是是否在意消费者的健康,是否在意产品的高质量。
  还有个别厂家标榜大陆最早生产之类的,显然符合白牙素的历史,有愚弄消费者,看低消费者智商之嫌。消费者总是通过亲身感受给产品一个客观的评价。

说到素食,人们总以为和佛教有关。其实,中国人的素食起源,和佛教没有关系的。根据王子辉先生在一九九六年撰写的《素食说略》,人类是由于敬畏鬼神和祭拜祖先,在祭祀的活动中,才引出了斋戒素食的制度和习惯的。《礼记》说:「逢子卯,稷食菜羹。」以及《周礼》说:「大丧,则不举。」这个不举是解作不杀牲食肉而吃蔬食一类的「斋食」。另一个素食的观念,则衍生自长生不老的追求。《吕氏春秋》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之曰烂肠之食。」以及「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就是早期鼓吹少吃荤多吃素的言论。还有就是想成仙的观念。《论衡•道虚篇》说:「食精身轻,故能神仙。若士者食蛤蜊之肉,与庸民同食,无精轻之验,安能纵体而上天?」

  由以上的言论可以看出,中国人食素的观念,是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这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虽说中国的素食和佛教没有本质上的关联,不过,佛教在推广素食和创造素食菜肴方面的成就,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食烹饪于是发展起来,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别树一帜,进而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

寺院僧人平日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办素席,吃香粳米饭。寺院的厨房,称为斋厨、香积厨,除管和尚们的膳食外,还要为各地接踵而来的行脚僧解决就餐问题;香火旺盛的寺院,常年进香拜佛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为他们供茶供饭,就这样促使斋厨素食烹调日趋讲究。

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有一僧厨,素菜烹调技艺精湛,“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和白莲汤(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门子弟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采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干、豆豉汁、面筋泡及各种调料,外用青菜叶或豆油皮包好煎成的。

作为一个菜系,素菜当是在唐宋之际才开始形成的,到了宋朝则已经完全成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提到了一些素菜的制作方法。到了唐代则有了花样素食。北宋都市甚至出现了市肆素食,专营食素菜的店铺,仅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述的汴京素食即有上百种。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许多菜肴,以荤托素,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点相近。寺院斋厨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以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胡萝卜加马铃薯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思和手艺满足了人们饮食情趣上的需要。当然佛教中也有反对素菜荤名的,认为这样是犯了“意杀戒”,因而称素鱼为“如意”,称素香肠为“玛瑙卷”。

寺院素菜中的一道名菜“罗汉斋”,是用十八种原料做成的,喻意对佛教十八罗汉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罗汉斋是用共菇、口蘑、香菇、鲜蘑菇、草菇、发菜、银杏、素鸡、素肠、马铃薯、胡萝卜、川竹笋、冬笋、竹笋尖、腐竹、油面筋、黑木耳、金针菜加调料做成的,外形丰肥,吃口清鲜,可与大鸡鸭鱼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扬州大明寺的“笋炒鳝丝”(主料香菇)、重庆慈云寺的“回锅腊肉”(主料面筋)等均属素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质感都可乱真。

寺院素菜在民间很受欢迎。明清时江苏人喜吃的什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宁寺文思和尚先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称赞的醋渍萝卜和腌大头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过粥菜。寺院的素什锦早已成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杭州历来寺院众多,素食影响民间。南宋作为京城的杭州,出现了不少素菜馆、素食面店,当时供应的素菜已十分丰富,《梦粱录》上列举有夺真鸡、两熟鱼、假炙鸭、假羊时件、假煎白肠等上百个品种。素面有笋辣面、三鲜面等等。

清末民初,西湖四周素菜馆不下几十家。除天竺、灵隐、虎跑、净慈、六和塔各寺院、房头办有斋堂、素食店外,市区着名素食店有功德林、素春斋、素香斋、素馨斋四家。功德林历史悠久,为标准素食处。民国17年(1928年)7月13日,着名文学家鲁迅来杭曾应友人邀请,在功德林晚餐,连平时反对素菜荤名的鲁迅,面对杭州一些着名素菜也大感兴趣。尤对“清炖笋干尖”一菜,鲁迅大为欣赏。后面三家有“三素斋”之称誉,为杭城地道素菜馆。

《梦粱录》中记载北宋当时的市肆更有专卖素点心之食店,品类如丰糖糕、乳糕、栗糕、镜面糕、重阳糕、枣糕、乳饼、麸笋丝、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菠菜果子馒头、七宝酸馅、姜糖、辣馅糖馅馒头、活糖沙馅诸色春茧、仙桃龟儿、包子、点子、诸色油炸素夹儿、油酥饼儿、笋丝麸儿、果子、韵果、七宝包儿等点心。又有专卖素食的面食店,不误斋戒,如头羹、双峰、三峰、四峰、到底签,蒸果子、鳖蒸羊、大段果子、鱼油炸、鱼茧儿、三鲜、夺真鸡、元鱼、元羊蹄、梅鱼、两熟鱼、炸油河、鼎煮羊麸、乳水龙麸、笋辣羹、杂辣羹、白鱼辣羹饭。又下饭如五味麸、糟酱、烧麸、假炙鸭、干签杂鸠、假羊事件、假驴事件、假煎白肠、葱油炸、骨头米脯、大片羊、红大件肉、煎假乌鱼等下饭菜。素面如大片铺羊面、三鲜面、炒鳝面、卷鱼面、笋泼刀、笋辣面、乳齑淘、笋齑淘、笋菜淘面、七宝棋子、百花棋子等面,皆精细乳麸,笋粉素食。

  2005年10月12日,王子辉先生兴致勃勃地从中国饮食文化谈到仿唐菜点,从素食的历史渊源谈到素食的好处。他说:“素食的好处是以时鲜为主,清雅素净,富于营养既能健身还能强心。心理的健康很重要,素食者精神较为镇定,经常食用可以于无形中使人和善、平心静气、谦恭有礼,还能造就体贴人、宽恕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性。”


参考文章:
素食的历史, 佛教与素菜 (作者:薛兴国)
《梦粱录》(作者:吴自牧)
民间素食风俗历史悠久 别具一格当属寺院斋菜 (作者:小星星)

世界各地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印度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分别出现了倡导素食主义的思潮。在地中海地区,史载最早的素食主义者是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杜绝肉食,代之以豆类及其它素食,并以此来要求他的弟子们。自柏拉图起,许多非基督教的哲人,如伊壁鸠鲁和普鲁塔克等也都提倡素食。公元前五世纪的另一位希腊哲学家安培多克勒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们之所以倡导素食是因为相信灵魂可以轮回。
在中国,古代迷信认为素食可以表达对神的尊敬,并不是为了保护动物,而且素食之后的祭祀还要拿牲畜开刀。《孟子·离娄》中有:“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在印度,戒杀生食肉,认为人类不应该伤害任何有知觉的动物,尤其是他们的牛。自此以后,虽然耆那教逐渐衰落,但素食的习惯广泛传播,许多上层种性乃至较低的种性都接受了素食的习惯。不仅如此,借由梁武帝禁令的传播,素食之说也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并远及中国文化圈中的大部分地区,如日本和东南亚等。在古代,日本天皇曾长期禁止国民食肉。
在希伯来圣经中有记载,人类自古并不食肉,只是自诺亚时期的洪水之后才开始吃肉。早期的犹太教修行团体和基督教领袖都认为肉食是一种残暴和代价高昂的奢侈行为。在罗马帝国衰落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大部分虔诚的修行团体都禁戒肉食,例如,西多会(Cistercians)。尽管今天绝大部分的基督徒都不再信奉素食主义,但是,仍然有一些西多会的教派严守着类似的教规,禁止食肉、鱼和蛋。如特拉普教派(Trappists),一个十七世纪从西多会分离出来的反对改良运动的教派,其信徒至今仍信奉素食主义。
虽然有许多穆斯林不赞成素食主义,但某些苏菲派神秘主义者则认为追求灵性生活的人应该素食。16世纪印度的穆斯林皇帝阿克巴就把素食视为一种苏菲派的习俗而加以推崇。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由于财富和权力的增长使肉食日渐流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之所以流行素食,(之前他们曾认为素食是下等人的食物),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拙劣的贮藏方式,导致肉食很容易变质,腐臭,生蛆,这些不新鲜的食物这必然导致肉食的口味很差,人们失去了食欲,同样不新鲜的肉食其营养成分基本都丧失了,还容易传播疫病,令群众健康情况恶化。这个时期,素食非常盛行。
当有着“恶毒之母”之称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太后进入法国后,她推广了一些新的饮食措施,其影响力几乎涵盖全欧洲,法国人民放弃了粗暴鲁莽的中世纪生活方式,也不再用大量的香料来掩盖肉食的本味,而是在新的贮存方式下,用香料突出肉食的本味,并重新接纳了曾被香料革命挤掉的素食。
但自17世纪起,素食主义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拒绝肉食的宗教团体越来越多。托马斯(ThomasTryon)是十七世纪突出的素食主义倡导者,他主张完全弃绝以“动物同伴的肉体”为食。托马斯对基督教教友派有很大影响。另外,托马斯的书《健康的生活方式》(The Way to Health)也给年轻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18世纪,由于经济、伦理和营养学等方面的原因,素食主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营养学家威廉医生(Dr. WilliamLambe)建议他的病人素食以利于癌症的治疗。此时,几乎所有现代的素食主义论题都已经开始讨论,包括农业资源的浪费等。18世纪中突出的素食主义倡导者有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法国的伏尔泰。
宣传推广
素食主义运动正式诞生于1809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当时,有一些 Bible Christian教会的成员一起发誓禁食酒肉。1847年,这个修行团体脱离了教会并成立了素食者协会。随后在80年代早期素食协会的成员发展到超过2000人。1889年英国估计有52个素食餐馆,其中有34个在伦敦。1889年甘地成为伦敦素食协会的一名成员。同一时期,素食主义运动也相继在其它西方国家开展起来。美国于1850年,德国于1867年,法国于1899年分别成立了素食者协会。1908年,国际素食者联合会在北爱尔兰成立。1949年,美国素食者联合会成立,1960年,美国严格素食者协会成立,它们都被国际素食者联合会接纳为分支机构。
近几十年,一些相关的专著在素食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1975年出版的《动物解放》(作者为 Pete Singer,国内已有中译本),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动物的权力和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的问题。书中以大量的资料和照片揭露了动物在农场和实验室里所受到的残酷折磨和屠杀。这本书使很多人开始醒悟,并转向素食主义。其它类似的书籍还有《生命的饮食》(EatingFor Life,by Nat Altman,1973)、《食物改革:我们的渴望》(Food Reform: OurDesperate Need,by Robin Hur,1973),《选择素食》(The VegetarianAlternative,by Vic Sussman,1978)、《素食主义:一种生活方式》(Vegetarianism:A Way of Life,by Dudley Giehl,1979)、《素食手册》(Vegetarian Sourcebook,by Keith Akers,1983)等等,这些书使人们对素食的利益有了更多的了解,如素食与健康、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帮助饥饿人民以及仁慈对待动物等等。
另外还有颇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一个小星球的饮食》(Diet for a Small Planet,by Frances Moore Lappe,1971),这本书使很多人了解到肉食消费是对土地、粮食、水、能源等其它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本畅销书也极具影响力:《新美国饮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by John Robbins,1987)。除此之外较重要的还有《超越牛肉》(Beyond Beef,by Jeremy Rifkin,1992)、《严格素食:新的饮食伦理》(Vegan: The New Ethics of Eating,by Eric Marcus,1997)、《屠宰场》(Slaughterhouse,by Gail A. Eisnitz,1997)等。
《地球公民》
用5年时间制作完成的的影片《地球公民》(Earthlings,又译:地球上的众生、地球居民、聚居地球者)于2003年在美国率先上映,而后迅速传播开来,此片获得过3项电影奖:2005年圣地亚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2005年波士顿国际电影节独立制片电影最佳内容奖、2005年艺术行动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等。该片在人道主义、环保、动物保护领域引起极大反响。该片系统全面地揭露了当今人类是如何大规模地屠杀和虐待动物,包括畜牧业(包括肉食、鱼、蛋类和奶制品等)、服装(包括皮革和皮草等)、娱乐动物(包括马戏团、体育、动物园等)、伴侣动物、试验动物等等。影片让观众看到,我们这个星球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屠宰场,人类已经堕落到何等残忍和无知的境地而不自觉。对于动物来说,地球如同地狱。影片的最后告诉观众:这个地球上有三种生命力:自然,动物,和人类。我们都是地球公民,愿我们彼此相通,彼此关爱。
据调查,英国素食者的人口比例已达到7%,荷兰、德国和法国分别是4.4%,1.25%和0.9%;而意大利某些地区的素食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0%至18%,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也显示有7%的人自称是素食者。在印度,由于各种主张素食的宗教十分盛行,使之成为世界上素食人口比例最多的国家,印度的铁路是实行双重供膳制度的,有素食和非素食。
21世纪初,素食餐馆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一些著名品牌的五星级连锁饭店内均有专门的素食服务,或设立专门的素食餐厅。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航空公司均提供多种风格的素食餐饮,旅客可以在起飞前24小时内订妥素食。



中国古代各朝代餐饮发展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有巢氏 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燧人氏 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

中国饮食民俗的发展演变过程
答: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

中国烹饪是怎么发展和演变的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答: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饼,有胡饼、蒸饼和汤饼等。宋:全民热爱下馆子 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

论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
答:—、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从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

中华饮食文化演变史是怎样的?
答: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八珍的出现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

闽南传统小吃的历史
答:1. 闽南小吃的历史故事 早在2500年之前,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就已存在常馔(即吃饭)和小食(即吃点心)之分了。唐代,人们用点心一词来表示稍许吃些食物的意思。唐代后期,粉食已经十分普及,点心也流行了起来。宁代时,...

面食的发展历史
答: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 日益丰富。

美食的历史作文400字
答:美食的历史作文400字如下:美食的历史犹如一条丰富多彩的长河,流淌着人类对味觉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至今,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饮食文化处于萌芽阶段。

中国烹饪的诞生大致分为哪4个历史阶段?
答:中国饮食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