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京南京》三大疑点 角川为何死因不明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6
《南京南京》的角川最后为什么要自杀?

受不了了呗,没听他说"活着比死更艰难"吗

在电影《南京!南京!》中,角川杀死姜老师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姜老师曾目睹过角川和德国老头的对话,角川担心姜老师可能揭发他的罪行,或者以他的罪行为要挟他,所以角川为了自保,选择杀死了姜老师。
2. 更重要的是,角川是一个有着人性的日本人,他对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有所认知和反思。他理解到姜老师如果被带到慰安所,肯定会遭受日本人的凌辱,生不如死。对于一个有着精神洁癖的女性来说,这种尊严的丧失可能比死亡更痛苦。所以,角川选择杀死姜老师,实际上是出于对姜老师的尊重和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原因都是电影中的情节设定,不一定是现实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日本军队的暴行是无可否认的,但具体到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可能需要更具体的历史证据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陆川的话:“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可考”,“角川最后那场戏是我最后想出来的”,“拍到结尾的时候,我内心就盼望着角川死”影片真相:看到结尾那些带有生卒年份的人物照片,陆川的布局几乎让人信以为真,如果你完全认可那就大错特错了。

就说最有代表性的角川,他就是充满虚构编排,爱上慰安妇的情节很感人?怎么看都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要表现战争所造成的压抑,就要塑造角川是童男,所以爱上了日本慰安妇?原先的教会老师身份,无非为了跟姜淑云的身份对上,才能带出后面的戏。

一系列铺垫的用意,就在于结尾的自行了断。把单一个体放回整体中,角川就是个异数,他的仁慈并不是真实的日军形象。战争中的自杀与战后摆脱不了阴影的自杀有着本质区别。

对比以往的抗战电影,《南京!南京!》真正说有彻底改变的,无疑是加入了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正如多数观众的直观感受一样,角川这个人物比所有中国人都要来得立体和丰满,有内心变化,有行为选择。但他为什么要死,还在死之前给中国人放生。

是百合子的离去让他心力交瘁,是被姜淑云的视死如归如触动,又或者是战争恶魔将他折磨得不成人形?这样的结局有些暧昧不清。角川用自己的死,成全了小豆子吹着蒲公英的希望,即便摆在眼前的依然是片沦陷的国土。唯一的解释就是角川好比陆川本人,他代日本人完成了反思和谢罪。

扩展资料

角川正雄,电影《南京!南京!》中的人物,由日本演员中泉英雄 饰演。日本进攻旧中国首都南京的部队——十六师团中的一名年轻的普通士兵。

角色介绍

日本进攻中国首都南京的部队十六师团中的一名年轻的普通士兵。他趴在距离南京城外两公里的战壕里等候着进攻那座有两千年历史城墙包围的城市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攻陷南京之旅,会成为他的地狱之旅……在那里他会经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杀戮,第一次性的经历,所有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

中泉英雄饰演的角川原本是一个纯朴的日本农民,战争把他变成了杀人狂,但他内心仍有温暖的一面。他爱上日本来的慰安妇,哪怕被同僚嘲笑;他对国际保护区里的姜老师也有特殊的感情。

当宪兵队打算把姜老师押回去的时候,他听到姜老师“杀了我”的请求,冲出来给了她一枪。同时作为一名侵华日军士兵,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崩溃,最终走向毁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角川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