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 戏剧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一方面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影视鉴赏中的蒙太奇的基本功能有哪些方面?

蒙太奇简单说就是画面的剪辑与组接。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
*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蒙太奇还有两个无法否定的重要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内心的主观表现,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没有这种交替使用,影片的叙述就会单调笨拙。二是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

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的复古倾向相比,西班牙人文主义戏剧显示了自己的独特性:
首先,西班牙戏剧虽也受到古希腊、罗马以及意大利戏剧的影响,但却是在不放弃民族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吸纳和扬弃的。
其次,西班牙剧作家的创作目的,似乎不在于努力向古代的戏剧样式看齐,而在于要反映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尖锐矛盾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也不是特别强调辞藻的华美和剧诗的韵律,而采用加以锤炼的民间语言写成,悲剧、喜剧的划分不太明显。这明显地增强了西班牙戏剧的现实性和平民性。
再者,西班牙戏剧的演出,不追求意大利式的豪华布景和宏伟场面,而显示了机动灵活,朴实自然的方式。16世纪初,西班牙剧团的演出条件往往非常简陋,甚至没有什么布景,台后挂上一条毯子,后面便做了演员的化妆室,全部服装道具装在一个行囊里就可以带走。一直到了16世纪末,马德里和塞维利亚等大城市才先后建起了永久性的剧场,如克鲁斯剧场(又称十字架剧场)和王子剧场等,里面设有池座和楼座,舞台上有了布景和幕布,剧场设施也渐渐复杂起来。像英国戏剧一样,西班牙戏剧的演出一般在下午进行,每次演出的剧目常在一出以上,中间加演带有滑稽性质的幕间剧。

戏剧的独特性表现在现场性。

戏剧的独特魅力来自戏剧的现场性,这是戏剧具有而影视剧所不具有的,也是戏剧在与影视剧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根基。戏剧是一种活人和活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这种活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决定了戏剧艺术存在的独特价值。戏剧的独特魅力就来自剧场世界现场的观演交流,来自其现场性效果。

戏剧演出时的现场感和现场效应,无疑是剧场性的重要问题。现场性是剧场性的外在表现。只要戏剧在剧场演出,观演关系一建立, 这种现场感就立即出现, 观演的现场效应就马上会影响戏剧的状态。把握现场感成为戏剧演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雷雨(节选)》为例谈高中语文的戏剧教学

【内容摘要】

在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所占的比例一直较低,而在教学中,戏剧这一文体的独特性又常常被忽略,这就很难达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戏剧鉴赏的要求。本文以《雷雨(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旨在讨论如何讲出戏剧的独特性,以便在有限的篇目和课时中,使学生对戏剧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并培养他们阅读戏剧类作品的兴趣。

【关键词】

戏剧教学;《雷雨(节选)》;内在冲突;动作性;潜台词

若从文体的角度纵览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基本的文学体裁(诗歌、戏剧、散文、小说)中,最受冷落的是戏剧。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中,全部六册书共133篇课文中选了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共9篇,比例约为6.77%,其中中国现当代戏剧3篇(《雷雨(节选)》《茶馆(节选)》《三块钱国币》),占课文总数的2.25%。而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这套教材中,戏剧作品所占的比例就更低了:五本必修书共60篇课文中戏剧作品只有3篇,占课文总数的5%,其中中国现当代戏剧只有1篇——《雷雨(节选)》,所占比例约为1.66%。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却并没有因为戏剧作品的比例低而降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在对必修课程的目标设定中有这么一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1]要想通过仅有的三篇课文来达成或基本达成这一目标中对戏剧鉴赏的要求,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传统的教学又常常忽视乃至漠视这一点,使得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对于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最多只有一些概念化的认识,很难达到“鉴赏”的高度。本文将以《雷雨(节选)》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讲出戏剧这一体裁的独特性,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戏剧的魅力。

传统戏剧教学的误区

在高中语文传统的戏剧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两个误区:

其一,把戏剧教学小说化。也就是把戏剧当成小说讲,重在分析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对人物的分析又常常是以人物的语言为切入点的,基本的分析思路是:人物说了……的话,从中可看出他/她的性格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不觉得这与小说中的人物分析有何不同,很难体会出戏剧独有的特点。当然,在戏剧作品的鉴赏中也需要分析人物性格、也需要鉴赏人物语言,但分析鉴赏的角度和重点与小说有很大差别,这一点将在下文提到。

其二,把戏剧教学表演化。也就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表演或观看表演上。这当然能从某种角度体现出戏剧的独特性,但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重点应该是戏剧的文本而不是表演。更何况,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鉴赏水平,学生在观看表演时只能是借此了解故事情节,而不能真正体会到戏剧的特点;而学生对文本的演绎——不论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还是课本剧演出——也确实让他们感到了趣味,但这趣味与戏剧本身关系不大,从无数个课堂中传出的笑场声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教学重点的确立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雷雨(节选)》一课的教学中,立足于课标的要求,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着眼,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潜台词及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把握人物的内心冲突。之所以确立这样的教学重点,原因有二:

首先,众所周知,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独有的特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而把教学重点放在从戏剧冲突的角度分析理解作品无疑是最能体现戏剧的基本特征的。

而戏剧冲突又包括外在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及内在的人物内心的冲突等不同的种类。从课文本身来看,本课节选自《雷雨》的第二幕,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而最终将“把握人物内心的冲突”作为教学重点,是考虑到了整个单元的教学。《雷雨(节选)》一课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所选课文分别为《窦娥冤》《雷雨(节选)》和《哈姆莱特(节选)》。从戏剧冲突的角度讲,《窦娥冤》和《哈姆莱特(节选)》都重在表现外在冲突,即人与人或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相比较而言,《雷雨(节选)》就更适宜用来重点讲解内在冲突。

其次,人物的内在冲突在戏剧中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戏剧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个性化、动作性及丰富的潜台词。从整个单元来看,《窦娥冤》体现了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比较适宜作为体味戏剧语言个性化特点的范本,因而在本课中不将之作为重点。而戏剧语言丰富的潜台词和富于动作化的特点在《雷雨(节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此为切入点来把握人物的内在冲突无疑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角度。

将“通过潜台词及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把握人物内心冲突”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直接从戏剧冲突的角度切入对课文的分析,并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到戏剧语言独有的特点与魅力,这样就充分体现出了戏剧的基本特征,对于提高学生在戏剧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奠基和引导。

教学活动的设计

要落实上述教学重点,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的“没兴趣”:有针对文体的,也有针对作品的。在这个单元之前,绝大部分学生很少接触戏剧作品。人教版九年级(下)的课本中虽然有一个戏剧单元,但据了解,其中的课文几乎没有被讲过或者没有被“当作戏剧”讲过。因而学生对戏剧的学习几乎是“零起点”;而《雷雨》的情节、所表现的时代、人物的情感等又都与学生的生活较为疏离,这些都让学生在面对这篇课文时很难打起精神来。

因而在正式展开对课文的分析之前,先要对戏剧的一般知识及《雷雨》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情节的前后关联等进行必要的介绍,让学生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除此而外,还要注意以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