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民国贤达重臣书法对联撷英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9
书法对联精选

四言
八方共庆六合同春
光阴有限学问无穷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有成事业无悔人生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光阴有限学问无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天增岁月春满乾坤
鸿飞鹤舞凤翥龙翔
云山风度松柏精神
诗情画意剑胆琴心
云山风度松柏精神
门迎紫气路接青云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九州生气万里春风
河山新造大地重光
空山灵雨流水行云
凤鸣盛世龙有传人
友天下士读古今书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岁丰人寿春和景明
月色如故江流有声
莫笑人短勿恃己长
凤鸣盛世龙有传人
中道而立好古以求
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开卷有益温故知新


五言
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
月明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山是往时色人皆今日情
客行满山雪香处是梅花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云醉一春影风含百鸟声
书得灯边味人闻花下香
文墨有真趣园林无俗情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春归花不落风静月常明
借得山川秀迎来气象新
不作无用事常读有益书
花好月圆日志同道合人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有情天不老无事日斯长
好景动人处春风得意时
丰年飞瑞雪盛世庆新春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
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
静闻鱼读月笑对鸟谈天
松柏有本性园林无俗情
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
博览归德性广交得观摩
兴家必勤俭高寿宜子孙
云鹤有奇翼神鸾调玉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有情通出处无地著尘埃
龙潜终得跃鸟倦亦知还
丰年飞瑞雪好景舞春风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
祥云开画栋瑞气满新居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水流原在海月落不离天
大地风光好万方气象新
和声鸣盛世春色满人间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春秋补小月山水有清音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
苍松随岁古绿竹与年新
读书能见道入世不求名
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安
学成乃致用道大亦能容
看花寻径远听鸟入林深
门墙多古意家世重新风
七星光北海万寿比南山
画有新奇感书存古拙风
有情天不老无事日斯长
暮年堪有志余热可生光
松月多诗兴云烟入画图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丰年飞瑞雪盛世庆新春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学海深无极书山静有香
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
澄江静如练余霞散成绮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白云随鹤舞明月逐人归
人静鱼自跃风定荷更香
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澄怀秋月朗逸兴晚霞飞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静闻鱼读月笑对鸟谈天
楚水吴山外唐诗晋帖间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
田原逢时雨岸柳迎和风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吟雪诗含翠画梅笔带香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山河澄正气雪月助宏才
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
清闲无世事管领有春风
无事此静坐有情且赋诗
青山吟意远红树寄归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读书能见道入世不求名
诗思竹间得道心松下生
泉石从所好文章如有神
不作无益事常读有用书
天高难诉苦诗拙贵知真
门墙多古意家世重新风
山光知雨过野色见秋多
厚积言有物苦练笔生花
仰得红日近望远白云孤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以文长会友惟德自成邻
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福地多安乐鸿基长发祥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六言
元日彩云乍起新春紫燕归来
古今人不相及天地间有至文
细雨无声润物和风有意迎春
静坐自然有得虚怀初若无能
临事有长有短与人不激不随
品味于天地外放怀在诗书间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龙从海中跃起凤白天外飞来
虚室自生静气清风若遇古人
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
鱼乐焉知人乐泉清不若心清
贤者虚怀若谷仁人习静如山
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
大同无少长老至乐合天地人
笑问春归何处喜看水绿江南
与书画为知己集古今之大观
细雨无声润物和风有意迎春
喜有图书作伴最难翰墨同心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虚室自生静气清风若遇古人
自得云林雅趣且凭泉石清吟
心会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
大文章无用处古乐府有余音
风雅千般韵味清高一品兰香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思九州之博大横四海以无穷
闲居足以养志至乐莫如读书
今夜我怜明月几时人寄梅花
庭院花香鸟语楼台月满云开
文气曲于流水天怀和若春风





七言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
明月不能无秋意故人所在有春风
求知无厌知无尽治学有恒学有成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立志须如三古盛为书自起一家言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
十里烟花双燕影半天风雨一虫声
松涛在耳远弥静山月照人清不寒
传神古有李思训识字今无杨子云
不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词林
度是春风常容物心如秋水不沾尘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月清在耳书常读梅白赏心雪不如
福临大好神州地春到寻常百姓家
褥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莫言今日无知己自有清风作故人
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如兰静在春风
亨闲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世间清品如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古柳重开今日眼残梅犹带隔年花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白雪红梅增画意青山绿水动诗情
风声度竹有琴韵月影写梅无墨痕
闲寻野寺听秋水特酌山醪读古书
画本纷披来野意文辞古怪亦天真
书无俗韵精而劲笔有神锋老更奇
大海欲观龙起处高冈会有凤鸣时
书因鸟迹方成篆文是龙心不待雕
文章奇古原西汉诗律精深祖后山
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
三春瑞气千载盛四美新风万家欢
远山无墨千秋画近水带弦万古琴
风月有情归我辈江山无主属诗人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独到秋毫颠
天趣偶从言外得古香常在静中生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神龙垂云海水立天马行地尘沙开
秋风占道题诗瘦落日平原纵马豪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水清石出鱼可数竹密花深鸟自鸣
松柏千秋存本性人生百岁见精神
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时
立志须如三十盛为书自起一家言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
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常送海涛来
文章未必尽师古学问重在能通今
人间岁月闲难得天下知交老更亲
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
三月水流春太老六朝人去雪无声
未须百事必如意且喜六时长见书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烟含细叶交加碧露折寒英次第黄
四时最好是三月万里谁能访十洲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花香四海三春里日暖万家百姓中
花木一庭得春气图书万卷生古香
岁月更新人不老江山依旧景长春
交情淡似秋江水赠句清于夜月波
松涛在耳远弥静山月照人清不寒
新居喜有诗书画陋室笑迎日月星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童
高山流水诗万首清风明月酒一船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岂有文章惊海内但留清白在人间
秋水为神玉为骨词源如海笔如椽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云白山青万余里江深竹静两三家
春风眺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吐艳丹青皆有意流香翰墨自多情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愈知宇宙宽
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
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
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
西塞记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亭云
洞天福地斯为美仁里德邻无所争
境幽室雅宜藏画月白风清好咏诗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万壑松声山雨过一川花气水风生
寒雨送归千里外东风沉醉百花前
德取成和谦则吉功资养性寿而安
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之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诗有清风师正雅字无俗迹学来禽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
静里远怀千古事意中常满十分春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时
莫待明年花更好当惜今朝春尚浓
富贵必从勤苦得韶华不为少年留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
传家有道惟存善处世无奇但率真
黑发若知勤学好白头更觉读书迟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到明朝




八言
山雨欲来十分气概海云初起一片生机
绿水常言三秋不露青山不语四季情真
山高水深斯人不出烟情霞想其志可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兰有群清竹无一曲山同人朗水与情长
述古喻今文无妄作观天察地人不虚生
庭院暖风池塘微雨桃花春岸杨柳画桥
文质相含济以学问淡泊自守造于高明
博观万卷才识豪迈纪述百家文翰昌明
修竹崇兰静观其趣和风朗日足畅斯怀
风至山中无不和畅月生海上自极高明
花好月圆万事如意龙飞凤舞合家吉祥
诗若长城四境独守学如大海百流兼归
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
学海无涯惟勤是岸创业有道以苦为荣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如画江山九州春色凌云志气一代风流
坐有清言犹听古乐人能和气可得永年
良玉润珠精神流照吉金乐石左右交辉
雪里红梅石间翠竹荷塘月色山谷泉声
风至山中无不和畅月生海上自极高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兰伴春风笑迎夏雨桂开秋月香到冬梅


九言
秋为人清庭下新生月春与天接山上有停云
其室清幽有初兰少竹所抱朗畅若流水春山
先天下之忧忧得其所后天下之乐乐在其中
秋为人清庭下新生月春与天接山上有停云
其室清幽有初兰少竹所抱朗畅若流水春山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汉字书写特别是书法艺术与中国古代的诗文词赋楹联和中国画的画境有紧密的联系。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往往是与诗词文章歌赋同时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李白之《上阳台》、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贴》、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等等,就是文章之美、诗歌之美完美结合的样本。至于题画诗的书画诗意画境的互相生发就更是举不胜举。只是今天的书家画家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远远不能与古人相提并论,往往只在书写本身用工,丧失了许多艺术的丰富性和艺术内涵的广延性。下面结合楹联艺术这种今天尚被书家广泛应用的艺术形式略作讨论,以见人文之美,书法艺术的综合之美的丰富性、人文性与独特的精神价值。

楹联书法艺术,是楹联文学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楹联的出现和独立,一开始就与书写和装饰分不开,其渊源可追溯到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该联的创作,就是用以作门联用的。所以楹联与书法之美往往是二美相合而相生。好联配好书,书联共增辉。

楹联书写与中堂、条幅、横幅、斗方、扇面、册页的书写一样,是书法家常用的一种书法表现形式。通过书法艺术的创造,把平面的对联语言形象立体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从而更加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一幅好的楹联书法作品,既要有好联语的内涵支撑,又要有好书法的外观表现。联语借书法的笔韵墨趣,更显汉字多姿多彩的形体美,书法又因联语的字词优美,对仗工丽、音韵和谐、蕴含耐人寻味的诗意美而趣味横生,增加其文化底蕴。联语渗透并浓缩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与感悟,有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获得历史人文的深度蕴涵。书法借助笔墨线条的形质、力度、节奏、神采传递出人格、气质、情感并与对联所展现的人文内涵相生发。所以,楹联与书法结合,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甚至可以说,楹联是书法文化特别是现代书法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有了楹联书写的需要,书法创作获得了极大的动力。书法的装饰性,艺术美又促进了楹联创作的需要。在一种良性的互动中,将中国楹联书法文化的魅力展示的淋漓尽致,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极大的影响力。

古往今来楹联书法艺术渊源流传,其具备以下功能:增添吉庆,活跃气氛,警策励志,缅怀哀思,警世喻世,装饰美化。如今悬挂在云南昆明大观楼、孙髯翁所撰的“古今第一长联”,由书法家、楹联学家赵藩三十八岁时应云贵总督岑毓英所请而书,书法刚劲圆润,与孙髯翁的长联相得益彰。赵藩书法造诣极深,宗颜真卿、钱南园,深得南园刚劲灵动之气,结体用笔又有自己之风格,其书法苍劲朴茂,有骨力而不失丰腴之态,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赵藩撰书的武侯祠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仅对联精彩,发人深省,而且书法也朴茂沉雄,厚重端严,为海内所重。因此赵藩所书写的《大观楼长联》、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因为其书法美与楹联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在很多地方都被商家制作成镇纸等工艺品广泛的出售传播。赵藩的联作与其书法皆臻佳境,其楹联创作水平高,作品丰富众多,集中收入《介庵楹句正续合钞》中。单《合钞》一书就录存了542联。在昆明等云南的名胜古迹中,除了昆明《大观楼长联》外,如昆明金殿牌坊匾额等,皆多有他的手笔。可以说,赵藩的楹联创作与书法艺术是滇中楹联书法艺术之楷模。民国时代的陈荣昌、袁嘉谷、周钟岳、李根源等,都是楹联大家,又是著名书家,书法水平都极高。他们的创作,成为文人书风与文墨风流的体现。当代云南书法家中,如李群杰先生、周善甫先生、赵翼荣先生、杨修品先生等都是诗文书法和楹联创作水平很高的艺术家,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赵翼荣撰书对联如:“山水入怀诗自雅;竹梅在壁韵尤高。”“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等书房联;以及风景名胜如翠湖海心亭联:“百亩碧漪经雨洗;四围绿柳任风梳。”等等。这些作品要么蕴含丰富的人生趣味,独特的人生体悟,要么写景如画,生动形象,为三迤大地增光添彩。赵先生常常与好友相对,临案作书作联,极富文人吟咏之美,为文化教育界同仁和书法楹联爱好者创作了许多书联俱佳的作品。如1991年,云南师大中文系为全省师范学校办了一个书法教师培训班,其时云南书法界李群杰先生、周善甫先生、赵翼荣先生、杨修品先生、刘正强先生、冯国语先生都亲自为书法班开课,他们不仅教授书法技巧,也在创作实践课的示范活动中展现了深厚的诗文对联写作功底。当时我请赵翼荣先生为时任中文系主任的张德鸿先生写一联,赵翼荣先生问我张先生主要研究方向,我说是先秦两汉文学。于是当场撰书一联曰:“文取先秦成达论;德昭后学见鸿才。”书与联俱佳,而且巧妙嵌入“德鸿”二字,所写对联的内容很符合张德鸿教授的学问取向与品格修养,贴切准确。岁月如梭,张先生已归道山。于今追忆,雪泥鸿爪;当年情景,犹在目前。

……


同时,书法文化还与儒道佛思想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很多楹联悬挂于佛教的寺院、儒家的庙堂、道家道教的寺观,阐释和传播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其影响力往往是一般的教科书所难于企及的。书法楹联文化模塑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哲学观、文化观、世界观,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思想传播的有力武器。


书法与诗词楹联的结合,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种传统,就是在东方的其他国家如日本与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的存在方式。如徐梵澄先生在《说“书”》(《徐梵澄随笔·古典重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一文中介绍在西德科伦城举办的一次日本书法展览会,展示的就主要是大量的日本僧俗各界的书法作品,也有部分是中国僧人的传到了日本的作品。展现了日本高等文化生活的浪漫理想,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趣韵,与中国汉字文化的和谐的审美精神。在日本僧人的作品中,大量谈禅说道,但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趣味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很有意思的是日本文化在对中国文化精神学习和承传的过程中,总是要向前推进一步,到达更加精细更加抽象的致思境地。如大道一以(1292—1370)的草书遗偈横幅:


无生一曲,调满虚空;


阳春白雪,碧云清风。
再如檀兮心凉(1301—1374)的立轴:“即心即佛”;清岩宗渭(1588—1661)的立轴:“松无古今色”;以及如一休宗线(1394—1481)立轴:


大灯佛法没光辉,龙宝山中今有谁?


东海儿孙千载后,吟魂犹苦许浑诗。
等等,书法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与中国所谓书法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其中所体现的趣味则很美,都很富有禅意,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展现,但更有日本僧人的轻灵幽深之旨。至于荻生徂徕(1666—1728)立轴草书为:“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则直接是唐人诗句。仙厓群梵(1751—1837)的立轴行书为:“不读东鲁书,争会西来意。”都显示出其佛禅精神中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的体悟。至于卷菱湖(1777—1843)的隶书对联:


架满图书,争羡邺俟芳躅;


轩盈松菊,堪称彭泽高标。
则是楹联与书法结合的佳作,是中国文化、中国楹联艺术与书法文化精神的承继。至于这次“日本书法展览会”中,中国僧人如兰溪道隆(四川人,1213—1278)、无学祖元(浙江人,1226—1286)、清拙正澄(福建人,1274—1339)、一山一宁(浙江人,1247—1317)、木庵性瑫(琼州人,1611—1684)、即非如一(福建人,1616—1671)等的书法作品,真行草书都有,内容有禅诗,如清拙正澄的《寄钳大冶藏主》:“吴楚江山已遍游,更无一法可驰求。栴檀林下金狮子,刍草原头白牯牛。手打太虚鸣嚗嚗,心涵古井冷湫湫。海东布衲如公少,大冶精金绕指柔。”有禅句,如木庵性瑫立轴:“空野夕凉多”。有禅偈,如即非如一:“扫空佛魔,不留痕迹,特地全彰,剥却编节。”书法更旷放,也更合法度。其书写情况有在国内书写,携往日本的,也有在日本写的如一宁的草书立轴:“寒流少室齐腰恨,冻结鳌山客路情。一夜打窗声淅沥,又因闲事长无期。”其书法较日人之灵动清轻之作更显沉重有法。好玩的是他们都作为日本书法展的内容展示给西方的观众。但由此正可以见出书法文化的传播与楹联诗词文学精神的播越在文化交流与文化风尚、审美趣味模塑中的作用。

书法与诗词楹联文章辞赋的结合,使书法为诗文增美,得于更好的传播;同时诗文词赋楹联的美也与书法相得益彰,丰富了书法的审美内涵,提升了书法的人文精神蕴含,使书写者创作者的精神境界审美心胸更好的与书法的造型艺术关联起来,造就独特的审美风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就是如此。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说书法美与文学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建立起书法与文学的关系的,只有汉语汉字这一独特的造型样式和单音节表达方式才成为可能。这就是汉字书法的形象性独特性所在。中国书法艺术在邻邦的被珍视,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随意的对待,也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彼邦以中国文化塑造自我文化的努力与我们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传统却视而不见的盲目,也可以引起我们的文化之自觉的思考。

《晚清/民/国/贤达重臣书法对联撷英》

左宗棠(1812年-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院等。

张一麐幼时有神童之称。12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麐录取经济特科,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闲居苏州期间,参与《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

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1891年袁嘉谷离石屏至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入经正书院研习。1911年辛亥革命离浙归滇。1912年5月,他应蔡锷之聘任省参议员,1915年应唐继尧之聘为顾问,并修《云南丛书》。袁嘉谷在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执教15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王同愈(1856-1941年),字文若,号胜之,又号栩缘,江苏元和人,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博鉴赏家。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后为江西学政、顺天乡试考官、湖北学政。曾与张謇等主持江苏省铁路事宜。辛亥革命时,隐居上海。晚年定居嘉定。长于算术,著有《栩缘随笔》等。

吴湖帆,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澄嗣孙(1894-1968)。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