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方戏有哪些?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3
湖北的地方戏有哪些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再就是湖北大鼓,也算得上是地方戏的一个种类。笔者也是学习《中小学戏曲教学研究》时,想到整理一下我们湖北地方戏曲简介,让大家能对本省的地方戏曲一目了然,故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互联网,特别申明一下。

楚剧
楚剧原是孝感的传统剧种,原名黄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1926年9月10日,在湖北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才正式定名为楚剧。到鄂中、鄂北和鄂东南的大部 分地区。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
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来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约有300多年历史。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民国元年( 1912 年),定名为汉剧。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原称“沔阳花鼓戏”,后命名为“天沔花鼓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引。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湖北鼓书的历史,正史记载甚少。北来的鼓书艺人,在说唱时仍保持着北方鼓词的特点,用北方口音,一手执两块月牙形钢镰(或铁制、铜制),一手执木签,击鼓说唱。后来,他们的徒弟们为了易为湖北人接受,逐渐改用湖北口音演唱,唱腔也发生变化,逐渐采用当地人喜爱的腔调。接着,又逐渐用云板代替了钢镰,把大鼓改为小鼓,说唱也用本地腔调,受到当地人民欢迎,流行范围也越来越广,直至武汉、鄂东、鄂北等广大地区。这样,鼓书便在湖北生根、开花、定型,成为湖北的一个重要曲种。

黄梅戏
严格地说,黄梅戏只是发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是当时人们自编的一种类似于民歌的戏曲,其雏形是叫采茶戏,然后也随之传到了相邻的安徽的安庆,传到安庆后,当地人就将之与安庆本地的方言结合,并得到了很快的流传,发展也比较迅速,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戏剧,所以黄梅戏不是湖北的地方戏。

湖北最有代表的地方戏曲是什么?楚剧发源于民间地头丨戏码头

湖北地方戏有楚剧、汉剧、花鼓戏。

1、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是湖北省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2、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它流行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等。

3、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20世纪80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代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

扩展资料

传承

戏剧已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和瞩目。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于6月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的汉剧、楚剧、黄梅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湖北戏剧更大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湖北省文化厅领导和推动着全省范围艺术资源的优化组合,举全省之力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聘请许多国家级一流专家全力打造20多台剧目,涉及舞剧、音乐剧、京剧、话剧、歌舞剧、楚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这些剧目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效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流传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戏剧



湖北素有戏剧大省之称。全省20多个戏曲剧种,通过改革和调整,已初步形成省会武汉以歌舞、杂技、京剧、汉剧、话剧为主,江汉平原以荆州花鼓戏为主,孝感以楚剧为主,黄冈以黄梅戏为主,咸宁以采茶戏为主,宜昌及鄂西以民族歌舞为主,襄樊和鄂西北以豫剧、曲剧为主,恩施以南剧为主的舞台艺术发展格局。
楚剧是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黄孝花鼓戏。楚剧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行当。声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旋律朴实,擅长叙事,注重唱情。剧目《葛麻》、《穆桂英休夫》、《秦香莲》等因其生活气息浓郁,长于塑造各种“小人物”的形象,深受欢迎。

汉剧旧称“楚腔”、“楚调”,后期称“汉调”、“汉戏”,还有俗称“湖广调”、“黄腔”、“二簧”诸称,民国初年改称“汉剧”,属皮黄腔系。汉剧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故又称“皮簧”。汉剧流行于我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及毗邻的河南、湖南、四川、陕西部分地区。嘉庆年间,汉口已拥有十多个戏班,既唱西皮,又唱二簧,汉调在当时已是一个声腔完整的剧种。汉剧剧目号称八百出,现存传统剧目600多个。建国后,汉剧在湖北蓬勃发展,1962年,原武汉汉剧团改名武汉汉剧院,在院长陈伯华带领下,承担起研究和革新汉剧的重任,先后整理汉剧传统戏、新编历史戏上百个。其中,传统戏《二度梅》、《宇宙锋》、新编历史戏《闯王旗》、新编现代戏《血债血还》等在剧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荆州花鼓戏,因形成于沔阳、天门(旧称沔阳州)一带,又名“沔阳花鼓”,1954年定名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流行于江汉平原。荆州花鼓戏于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为江汉平原群众所喜爱。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主腔有“高腔”、“打锣”、“四平”、“圻水”。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

黄梅戏的雏形是叫采茶戏,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县,当时是人们自编的一种戏,然后也随之传到了安徽的安庆,传到安庆后,当地人就将之与安庆本地的方言结合,并得到了很快的流传,发展也比较迅速,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戏剧,所以黄梅戏不是湖北的地方戏。

黄梅戏

中国有哪些地方戏种?
答:1、北京:京剧 2、河北省:河北梆子 3、天津:评剧 4、山西省:晋剧、蒲剧 5、陕西省:秦腔、眉户 6、河南省:豫剧、曲剧 7、湖北省:汉剧、楚剧 8、湖南省:湘剧、花鼓戏 9、广东省:粤剧 10、广西:桂剧,壮剧 11...

东北代表的戏曲
答:东北的代表性戏曲名称:二人转。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

小县城的特色表演有哪些?
答:1、二人转 二人转(Er ren 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2、马戏团 马戏团,...

地方戏曲有哪些
答:3、上海——越剧、昆曲、沪剧、淮剧。4、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5、河北——评剧、河北梆子。6、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7、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8、辽宁——评剧、喇叭戏。9、...

东北戏曲有哪些?
答:东北最具代表的戏剧是二人转。 https://imgcdn.idongde.com/qa/2020/04/16/11/1587007602268893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答: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全国有些什么地方剧种?它们各然有什么特点?
答:汉剧流传甚广,对各地戏曲的发展有过积极影响。除流行于湖北省外,还流布于北京、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的部分地区湘剧 明清两代,高腔、昆腔、徽调、汉调流入湖南,在这些腔调的影响下,在清后期兴起以弹腔(南北路)...

东北有什么民风民俗?
答:东北的民风民俗包括:二人转,扭秧歌、火盆等 1、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答: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4、江苏省:昆曲:昆曲(Kun ...

中国戏曲的种类,产地和代表作有哪些?
答: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 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2、越剧: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