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6
佛祖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是怜爱生命,可鹰是生命,虎是生命,难道佛祖自己不是生命吗?

舍己为人,佛家宗旨。教育佛家弟子要仁爱。施波罗蜜有5种大舍离。这并非谁人都做得到,除了佛陀之外。

1。供养和舍弃所有的财富。
2。舍弃王位。
3。舍弃四肢--手,脚,眼睛等等。
4。舍弃儿女,妻子。
5。舍弃生命。

佛陀割肉饲鹰,这是布施波罗蜜的一种,舍弃四肢或者是说舍弃生命。

有佛割肉啖鹰和以身饲虎的典故:
佛陀前世割肉喂鹰 求取佛道
帝释天王寿命将近,担心佛法已经没落,再没有仁慈的大菩萨住世,听诸天龙鬼神说人世间有一萨波达王,广修菩萨道法,持戒完满,为了试探其心,毗首羯磨化作鸽子,飞到萨波达王座前,求其救下自己,免遭帝释天王变成的大鹰猎食。为救鸽子,萨波达王身肉割尽,毫不后悔,真正圆满了救护一切众生的大悲愿行。
舍身饲虎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
在久远劫以前,大车国有三个太子,一次,国王到城外山林里观景游猎,三个太子也随同前往。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最后,三太子舍身施虎。

1、割肉喂鹰:

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传说他有一天在森林里面打坐参禅,这个时候,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释迦摩尼,就飞到了他的衣袖里面,企图能躲过一劫。

释迦摩尼自然明白这只鸽子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对老鹰说道:请您放了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

老鹰却回答道:如果我放了这只鸽子,那么这只鸽子是活了,我却会被饿死,哪里来的好生之德呢?

释迦摩尼就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了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另外一边,然后自己用刀开始割自己的肉。说来也奇怪,鸽子本来不重,但是释迦摩尼割了好多肉还是没有使得秤平衡。

最后他自己跳进秤里面,秤砣终于平衡了。他闭上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吃了我吧。

2、舍身喂虎:

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不喜欢荣华富贵,于是逃进山林居住,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

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深谷。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严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着小老虎,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因为怕小老虎冻死,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

可是大雪依然下个不停,老虎母子饥困交加,困在深谷,眼看就要死去;母老虎被饥饿所迫,甚至想吃掉小老虎。

当时众仙人看到这一幕,就问:“有谁能舍弃自己身体,挽救下面这些老虎?”太子当时正修禅定,他从定中听到问话,心想:“很好!我的愿实现了。”

太子话音刚落,曼陀罗花如雨而下,大地为之震动。太子就脱下鹿皮衣,把自己的头目缠住,然后跳下悬岩,倒在饿虎身边。母虎得到菩萨的血肉后,和虎仔都被救活了。

扩展资料:

佛陀宣扬教理,采用两条路线并进的方式。一是以教诫说理的方式,二是以生动的神通故事进行隐喻的方式。佛经故事记载的佛陀的前生——摩诃萨埵王子修行舍身饲虎,就是一个生动的含有隐喻的神通故事。

故事说,王子心中暗想:我在很久以前的生死轮回之中无数次捐献出自己的身体,白白地丧失性命。有的是因为贪欲,有的是因为瞋恚,有的是因为愚痴,——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贪心起时如饿虎,嗔心起时如猛虎,痴心起时如醉虎。老虎血盆之口,噬人身肉,无所余留。

凡夫之人在未成道时,没有一个人不是被贪嗔痴老虎吞食,白白的浪费了生命的,并非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凡夫之人在未觉悟时,于无量劫中,皆以身饲虎。只是我等未醒悟时不自知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身饲虎



“割肉喂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当中,受到忉利天天主的测试。测试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在行菩萨道?是不是真的有布施心?所以他就化为老鹰追赶一只鸽子,鸽子惊慌飞跑,逃进释迦牟尼佛的怀抱。

       

因为释迦牟尼佛发心行菩萨道,内心充满着对众生的慈悲,没有对众生嗔恨、伤害的念头,那种心念所散发出来的心波,能够感动到动物,使动物一看到他的身相,接触到他的影子,就有一种安慰的、无惧的感觉。所以,这只小鸽子投进了释迦牟尼佛的怀抱,感觉到生命的被救与安稳。这时追赶过来的老鹰就跟释迦牟尼佛说:“这只鸽子是我的猎物,应该还给我,否则我会当下饿死。有了这只鸽子,就有了我的生命,没有这只鸽子,就没有我的生命。你同情这只鸽子,难道你就不同情我吗?”释迦牟尼佛为了救鸽子,也为了同情老鹰,不惜跟老鹰商量,要割下自己的肉来喂鹰。“好,可以呀!这只鸽子肉有多重,你所割下来的肉也必须有多重!”释迦牟尼佛就割下身上的肉跟鸽子的体重相秤量,结果切下一块,重量不如鸽子,再切下一块,还是不够。最后舍命全身秤量,才与鸽子的重量相等。这个时候,忉利天王感动了,他现出天王之身,然后向这一位菩萨匍伏顶礼、赞叹,是真菩萨,必定成佛,同时请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务必也要度他。


       

“舍身喂虎”:看到这一只母老虎刚生下小虎,可是由于太饿、身体太虚弱,饿得发抖,饿得无法忍耐,看到眼前的儿子,就想要把它吞下肚里,是那样一种饥饿之苦。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他看到了,当下悲心彻入骨髓,忘掉自己而舍身喂虎。



       

       



  舍身喂虎、割肉喂鹰

  释迦牟尼佛是已经成佛的一尊佛,因此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必然也做过这种“内施”。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最有名的布施,是“舍身喂虎”、“割肉喂鹰”。

  “舍身喂虎”:看到这一只母老虎刚生下小虎,可是由于太饿、身体太虚弱,饿得发抖,饿得无法忍耐,看到眼前的儿子,就想要把它吞下肚里,是那样一种饥饿之苦。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他看到了,当下悲心彻入骨髓,忘掉自己而舍身喂虎。

  “割肉喂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当中,受到忉利天天主的测试。测试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在行菩萨道?是不是真的有布施心?所以他就化为老鹰追赶一只鸽子,鸽子惊慌飞跑,逃进释迦牟尼佛的怀抱。因为释迦牟尼佛发心行菩萨道,内心充满着对众生的慈悲,没有对众生嗔恨、伤害的念头,那种心念所散发出来的心波,能够感动到动物,使动物一看到他的身相,接触到他的影子,就有一种安慰的、无惧的感觉。所以,这只小鸽子投进了释迦牟尼佛的怀抱,感觉到生命的被救与安稳。这时追赶过来的老鹰就跟释迦牟尼佛说:“这只鸽子是我的猎物,应该还给我,否则我会当下饿死。有了这只鸽子,就有了我的生命,没有这只鸽子,就没有我的生命。你同情这只鸽子,难道你就不同情我吗?”释迦牟尼佛为了救鸽子,也为了同情老鹰,不惜跟老鹰商量,要割下自己的肉来喂鹰。“好,可以呀!这只鸽子肉有多重,你所割下来的肉也必须有多重!”释迦牟尼佛就割下身上的肉跟鸽子的体重相秤量,结果切下一块,重量不如鸽子,再切下一块,还是不够。最后舍命全身秤量,才与鸽子的重量相等。这个时候,忉利天王感动了,他现出天王之身,然后向这一位菩萨匍伏顶礼、赞叹,是真菩萨,必定成佛,同时请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务必也要度他。

  所以,成佛是要经过生生世世、无量无尽的行布施。(慧净法师2006年4月16日讲于弥陀共修会第40课)

是佛先世因缘
(二)以身施虎
乃往久远,阿僧只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曰摩诃罗檀囊。典领小国,凡有五千。王有三子,其第一者,名摩诃富那宁,次名摩诃提婆,次名摩诃萨埵。此小子者,少小行慈,矜愍一切,犹如赤子。
尔时大王,与诸群臣,夫人太子,出外游观。时王疲懈,小住休息。其王三子,共游林间,见有一虎,适乳二子,饥饿逼切,欲还食之。其王小子,语二兄曰。今此虎者,酸苦极理,羸瘦垂死,加复初乳,我观其志,欲自啖子。二兄答言。如汝所云。弟复问兄。此虎今者,当复何食。二兄报曰。若得新杀,热血肉者,乃可其意。又复问曰。今颇有人,能办斯事,救此生命,令得存不。二兄答言。是为难事。
时王小子。内自思惟。我于久远,生死之中,捐身无数,唐舍躯命。或为贪欲,或为嗔恚,或为愚痴,未曾为法。今遭福田,此身何在。设计已定,复共前行。前行未远,白二兄言。兄等且去,我有私缘,比尔随后。作是语已,疾从本径,至于虎所,投身虎前。饿虎口噤,不能得食。尔时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开,即啖身肉。
二兄待之,经久不还,寻迹推觅,忆其先心,必能至彼,喂于饿虎。追到岸边,见摩诃萨埵死在虎前。虎已食之,血肉涂漫,自扑堕地,气绝而死。经于久时,乃还稣活,啼哭宛转,迷愦闷绝,而复还稣。
夫人眠睡,梦有三鸽,共戏林野,鹰卒捉得,其小者食。觉已惊怖,向王说之。我闻谚言:鸽,子孙者也。今亡小鸽,我所爱儿,必有不祥。即时遣人,四出求觅。未久之间,二儿已到。父母问言:我所爱子,今为所在。二儿哽噎,隔塞断绝,不能出声。经于久时,乃复出言:虎已食之。父母闻此,躄地闷绝,而无所觉。良久乃稣,即与二儿,夫人婇女,驰奔至彼,死尸之处。尔时饿虎,食肉已尽,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母扶其头,父捉其手,哀号闷绝,绝而复稣,如是经久时。
摩诃萨埵,命终之后,生兜率天,即自生念:我因何行,来受此报。天眼彻视,遍观五趣,见前死尸,故在山间,父母悲悼,缠绵痛毒,怜其愚惑,啼泣过甚,或能于此,丧失身命,我今当往,谏喻彼意。即从天下,住于空中,种种言辞,解谏父母。父母仰问:汝是何神,愿见告示。天寻报曰:我是王子,摩诃萨埵。我由舍身,济虎饿乏,生兜率天。大王当知,有法归无,生必有终,恶堕地狱,为善生天。生死常涂,今者何独,没于忧愁,烦恼之海,不自觉悟,勤修众善。
父母报言。汝行大慈,矜及一切,舍我取终。吾心念汝,荒塞寸绝。我苦难计,汝修大慈,那得如是。
于时天人,复以种种,妙善偈句,报谢父母。父母于是,小得惺悟,作七宝函,盛骨著中,葬埋毕讫,于上起塔。天即化去,王及大众,还自归宫。
(二)
菩萨布施不惜身命。如昔尸毗王以身施鸽。天帝释故往试之,知有菩萨志不。释语毗首羯磨天:汝作鸽身,我当作鹰逐汝,汝便佯怖入王腋下。俄毗首即自返身作鸽,释返身作鹰,急飞逐鸽。鸽直入王腋下,举身战怖。是时鹰住树上,语王言:汝还我鸽,此是我食,非是汝有。王言:我初发意,欲救一切众生,欲令度苦。鹰言:王度一切众生,我是一切众生数,何以独不见愍而夺我食耶。王答言:汝须何食。[鹰言。我作誓食新杀血肉。菩萨言:我作誓一切众生来归我者,一心救护令不遭难。汝须何食,当相给与。]鹰言:我所食者,新杀血肉。王即念言。此亦难得,自非杀生,则无由得。云何杀一与一。思惟心定,即呼人来,持刀自割股肉与鹰。鹰语王言:唯以肉与我,当以道理,令肉与鸽,轻重正等,勿见欺也。王言。持秤来,以肉对鸽。鸽身转重,王肉转轻,王令割二股肉尽,亦轻不足。次割两臗,两乳胸背,举身肉尽,鸽身犹重。是时王举身欲上,乃与鸽等。鹰语王言。大王。此事难办,何用如此,以鸽还我。王言。鸽来归我,终不与汝。我前后丧身不少,初不为法而有爱惜。今欲求佛,便扳称上,心定无悔。诸天龙神一切人民皆共赞言。为一小鸽,酸毒乃尔。是事希有,地为大动。毗首赞善。大士真实不虚。始是一切众生福田。释及毗首还复天身。即令王身还复如故。求道如此乃可得佛。

阻止鹰吃鸽子,看似是行善,但实际上是用牺牲鹰的利益来成就自己的善。本质是损人利己。
割肉喂鹰,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就善举。
这就是伪善与真善的区别。

佛教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典故。
答:1、割肉喂鹰: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传说他有一天在森林里面打坐参禅,这个时候,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释迦摩尼,就飞到了他的衣袖里面,企图能躲过一劫。释迦摩尼自然明白这只鸽子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对老鹰说道:请您放了这只鸽子...

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 rdquo 是怎么回事
答:“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一句佛教用语,用来形容一种自我牺牲、慈悲为怀的精神境界。然而,这句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一种比喻和象征。在佛教中,它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无我、利他的精神追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句话并不是要求人们真的去割肉或者舍身喂食动物。它是一种比喻性的说...

如来佛祖明明法力无边,为什么还要割肉喂鹰?
答:所以如来佛祖,法力无边,割肉喂鹰的原因就是:第一,他当时还没有成为佛祖,第二割肉喂鹰,是对他的一个考验。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过了一难还有一难,不是这种形式也会是那种形式。

有佛割肉啖鹰和以身饲虎这样的典故吗
答:有佛割肉啖鹰和以身饲虎的典故:佛陀前世割肉喂鹰 求取佛道 帝释天王寿命将近,担心佛法已经没落,再没有仁慈的大菩萨住世,听诸天龙鬼神说人世间有一萨波达王,广修菩萨道法,持戒完满,为了试探其心,毗首羯磨化作鸽子,飞到萨波达王座前,求其救下自己,免遭帝释天王变成的大鹰猎食。为救鸽子,...

释迦牟尼佛前身舍身喂虎是真的吗
答:但是时间太久真实性无法考证。不过,割肉喂鹰是因为鹰追逐小鸟,小鸟向菩萨求救。舍身饲虎是因为看母虎饿极,有可能食幼虎。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而做的,喂鹰和饲虎本身不是目的。《孟子》里也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当年佛祖割肉喂鹰.
答:鹰要求佛给他与鸽子等重的肉,可是无论佛怎么割,肉总是比鸽子轻,直至佛祖割尽全身的肉,才与鸽子等重。这时帝释才显出原形,解释原因,对佛祖诚心礼敬,称赞佛祖的慈悲,并发心护持佛法。正是因为佛陀肯把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身命都布施掉,佛陀的布施波罗蜜才圆满修成。

佛祖当年割肉喂鹰是真的还是假的?
答:”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

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 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是什么
答: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在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错过我你还有下一个,可我的命只要这一条啊。”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你也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绝路我也不会紧追不放的。

如来割肉喂鹰说明什么
答:1、如来割肉喂鹰的故事说明了,如来属于大慈大悲之人,并且心智已经超出了凡人,宁愿割下自己的肉来喂鹰,也不愿意让鹰活活饿死,也体现了如来普渡众生的特点。2、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当今世界各国的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等。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

佛教“舍身”是否是“杀生”?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燃指供佛
答:燃脂供佛,有别于外道的自己损害身体,而是发大愿,大决心。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并不是起了自杀心,所以不是杀生,更谈不上犯杀戒。自古佛教大德不少案例,如虚云老和尚,八指头陀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释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