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做了哪些措施使其对处理日本战后问题掌握全权?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9
日本在二战后应向中国赔款多少

新近出版的《党史文汇》刊物刊登署名“王先勇”的文章,披露了二战后中国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的始末,指出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是从当时大局出发顾全民族大义之举。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战败国的身份付给战胜国日本2.3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这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3年的财政收入。靠这笔钱日本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军火工业和教育事业。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却没有得到日本应有和及时的战争赔偿。此后,由于时事变换,最终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和感叹! 美国违背诺言,从中作梗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按照有关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日本理应对中国人民进行赔偿。 需要指出的是,在处理欧洲战事赔款问题上,英美联合起来与苏联分庭抗礼,而在太平洋战场和处理日本问题上,美国认为其在对日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便以盟主的身份自居。尽管苏联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当时的地位与美国采取抗衡的态度,但美国采取有关措施和步骤,使之握有对占领日本和处置问题的实权,操纵和包揽了日本赔偿等事宜。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虽然表面上跻身四强,但在赔款事宜中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1945年由中、美、英三国发布的《波茨坦公告》中,第一次明确了日本赔偿的原则,日本可以保留维持其经济运转所必须的工业设备和实物,其余的可以用来赔偿。 战后初期,美国对于日本赔偿的态度还相当积极,后来稍有动摇,但还是于1947年4月4日采取单独行动,发动了“先期拆迁”。可是随着美、苏对立日益尖锐,再加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顺利进展,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远东方面,美国亟盼建立一个反苏反共的基地,而环顾全球,只有在它控制下的日本最符合这个条件。于是扶持日本、抵赖赔偿,就成为美国的基本方针。 本来,按照1946年3月美国政府所制定的“临时赔偿方案”,“先期拆迁”计划将提日本工业设备实物的30%作为直接受日本侵略国家的赔偿物资,其中中国可得15%。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美国为自己狭隘的战略所考虑,对这个30%的赔偿范围一减再减。最后中国只得到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这期间国民党政府派出的中国首席代表吴半农多次严正交涉。但美国一意孤行,不予理会。 中国战时损失,据国民党行政院赔偿委员会的估计,按当时价格计算,不下620亿美元,而中国分得的赔偿物资才约值2250万美元,只占万分之三。中国分得的赔偿物资中,最大、最新、最完整、最切合需要的成套设备首推吴港“11—5—5”海军兵工厂的1.5万千瓦发电设备一套;其次是同厂的200吨码头式起重机一具。中方得到通知后,立即派了几位专家前往拆迁。就在这两套设备拆卸时,美国政府于1949年5月13日向盟总颁发临时指令,取消了“先期拆迁”计划的执行,停止了日本对各盟国的赔偿。至此,战后对日索赔的事宜实际上已被美国腰斩。 国民党为己私利,出卖民族大义 1949年下半年,美英协调策划单独对日媾和。此时,中国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12月底,国民党当局全部撤到了台湾。至1950年4月,印度、英国、印尼等国家承认了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加紧了单独对日媾和的工作。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初,作为当时国民党政府首脑的蒋介石,也曾有过对日索赔的打算。此时,台湾当局为得到美国的支持和帮助,在日本赔偿问题上一改原来的积极立场,转而专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对美国对日和约七原则和备忘录采取“无可奈何”的态度——关于赔偿问题,台湾当局表示可酌情核减或全部放弃。 国民党对日索赔态度的转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蒋介石坚持反共而对日本反共政府采取的所谓宽大、不进行报复的政策,以实现它以中国合法政府的身份参加对日和约的签字。因为日本曾在此前威胁说,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谈判,签订双边条约。其实,这是外交家出身的日本老官僚吉田茂玩的一个阴谋,目的是迫使台湾当局在谈判中作出让步,放弃战争赔偿,与日本媾和。 1952年2月17日,台湾与日本和约谈判正式开始。谈判几经周折,台湾当局多次妥协让步,综观整个签约过程,台湾当局为求得一个所谓“中国合法政府”代表的形象,处处委曲求全,步步退让,为一党一派之私利出卖民族大义,在战争赔偿等实质问题上彻底放弃,令每个正直的华夏子孙羞愧。 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放弃战争赔偿 1952年4月27日,台湾当局与日本签订所谓的“日华条约”,双方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建立所谓的“外交关系”,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给予了强烈的谴责。而此时,中国大陆与隔海相望的日本的关系还处于冰冻期。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设置了不少障碍。 随着民间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到60年代前期,中日交往实际上进入了半官半民阶段,恢复日中邦交已为期不远。但恢复邦交,必然要对战后日本赔偿问题作出决定。在这一问题上,我国领导人表示了向前看的姿态。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中国成为联合国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70年代初,由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实施了两项重大转变:一是美国承认中国并对建立外交关系进行谈判;二是征收10%的进口税,主要目的是打击日本,同时停止美元和黄金的兑换。这两项与日本关系极为密切的政策出台,美国人事先却没有打个招呼,而是以一种突然袭击的方式,狠狠打击了精神上毫无准备的日本。这一切大大刺激了日本政界。他们不能不反躬自问,对华政策上紧跟美国是否做错了。 不久,不得人心的佐藤政权垮台,田中角荣出任内阁总理大臣。田中就职后立即宣布把日中邦交正常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随着邦交正常化时机的成熟,战争赔偿问题又一次摆在中日两国政府的面前。 在田中访华之前,他曾表示,如果对方提出赔偿,只要数额适当,他打算赔! 1972年7月以后,中国为实现与日本邦交正常化进行积极的准备,周恩来总理就放弃战争赔偿问题作了下述指示:第一,中日邦交恢复以前,台湾的蒋介石已经先于我们放弃了赔偿要求,共产党的肚量不能比蒋介石还小。第二,日本为了与我国恢复邦交,必须与台湾断交。中央关于日本与台湾的关系,在赔偿问题上采取宽容态度,有利于使日本靠近我们。第三,如果要求日本对华赔偿,其负担最终将落在广大日本人民头上,这样,为了支付对中国的赔偿,他们将长期被迫过着艰难的生活。这不符合中央提出的与日本人民友好下去的愿望。 周总理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襟怀,也代表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宽容大度和长远眼光。 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发表了《日中共同声明》,中日两国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23日生效。二战结束后,苏联从德国获得12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犹太人从德国获得600亿美元的赔偿。而中国政府从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和长远利益出发,放弃了赔偿要求。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政府虽然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即放弃了1200亿美元国家间的赔偿要求,但是,就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赔偿要求——1800亿美元的国民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在任何场合都没有宣布予以放弃。这种对受害赔偿要求的保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符合国际法的向日本提出受害赔偿的机会。(

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看看这些战利品,你就明白了

战后日美关系的演变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两国结成特殊紧密的关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日美两国力量的消长,日美关系多次调整,日美两国亦由敌对发展同盟。

日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理问题,日美结成了特殊的紧密关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日美两国力量的消长,日美关系在内部多次调整,不但影响其各自国家的内外政策,同时也影响着亚太地区局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尽管日美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但维持正常的双边关系一直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日美两国一直在谋求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因此研究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于探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国际局势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战败而告终,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9月22日,美国政府发表《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该文件写明:“占领军应由美国认命的最高统帅指挥”,“如果主要盟国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美国政策应居主导地位”。“最高统帅将通过日本政府机构和制度(包括日本天皇在内)行使自己的权利”。[1]如是,美国便确立对占领的领导权和间接统治方式。
日本是美国争霸太平洋地区的宿敌,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明确“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1)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威胁。(2)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任的政府,该政府尊重他国权利,并应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中所显示的美国的目标。”[2]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占领初期,占领军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和削弱日本的措施,实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一)解散军事机构;逮捕并审判战犯;整肃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团体;禁止军事科学研究和军需生产;实行严格的赔偿计划。(二)颁布五大改革指令:赋予妇女参政权和妇女解放;保障工人的团结权和团体交涉权;废止具有压制性质的各种制度;教育自由化;经济民主化。(三)进行两次农地改革,改革长期以来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主意基础,阻碍民主化的半封建土地制度。(四)解散作为侵略战争推动力量的财阀。(五)修改日本宪法。新宪法废除了天皇亲政的原则,天皇只作为国家的象征,宣布主权在民,确立基本人权,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建立日本政党制度。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3]
上述改革是具有战略性的措施,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1948年1月,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说,提出“新的对日占领政策”,即“培育一个强有力的日本政府”,“要使日本在今后对付可能在远东发生的新的集权主义的威胁方面,充分起到强有力的、稳定的防波堤作用”。[4]简言之,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在实践上,早在1947年就开始了。 美国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如陆续释放战犯,停止拆除工厂,承用被整肃的前官员等等。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美国为日本制定并强制执行《稳定经济九原则》和道奇路线,此举缓和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混乱局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
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波茨坦宣言》以及其他国际协定的约束,结束“盟国”的占领,以“和平独立”的成员回归国际社会,为其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为此,美国政府早在947年即提出对日媾和设想,但军政界意见分歧;其媾和程序又遭苏联反对,对日媾和问题便搁置下来。
日本方面则与美国不同。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在任期内同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缔结媾和和约,实现日本独立。这是吉田茂魂牵梦绕的抱负。就当时的情况看,日方比美方更急切。吉田茂采取了主动。
1950年2月,吉田首相派亲信池田勇人为媾和一事秘密访美,探听到了美国对媾和的真实想法。5月,吉田首相在池田藏相再次访美时即带信给美国:“日本政府希望在尽早时机缔结对日和约。并且鉴于美国方面不便提出和约缔结之后美国军队仍有必要驻扎日本,以保障日本及亚洲地区的安全这一希望,日本政府愿意研究一项由日方提出建议的方法。”[5]由是,日美双方在媾和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促使美国加快了媾和的步伐。
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52个国家(中国排除在外)参加,49个国家(不包括苏联)在《旧金山和约》上签字。次年4月和约生效。
美国总统杜鲁门致开幕词说:“当我们今天坐在这个和会的席上,为了今后在我们之间消除胜者与败者的区别,共同成为寻求和平的伙伴时,让我们抛弃一切恶意和憎恨吧!在我们之间,既无胜者,也无败者,只有为和平而互相协力的同伴。” [6]日本首相吉田茂也在会上发表演讲,他说:“在这里提出的合约,并没有惩罚性和报复性的条款,对我国国民并没有加以永久性限制。他使日本恢复了完全的主权与自由,使日本成为了自由、平等的国际社会一员。这个和约不是复仇的条约,而是‘和解与信任’的文献。日本全权代表欣然接受这个公平而宽大的合约。” [7]
和约总纲宣告:“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条约规定:“日本与每一个盟国间之战争状态依照本条约第二十三条之规定,自日本与该国间所缔结之本条约生效时起,即告终止”。各盟国所有占领军,必须在和约生效后的九十天内撤出日本。“但本款规定并不妨碍外国武装部队依照或有一个或二个以上的盟国与日本业已缔结或将缔结之双边或多边协定,而在日本领土上驻扎或驻留。”“各盟国方面承认日本以一个主权国家资格并得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和约规定:日本的冲绳岛等岛屿由“联合国托管,而以美国为唯一托管当局”,“美国将有权对此等岛屿之领土及居民行使一切行政、立法及司法权力”。[8]《旧金山和约》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但两国间的具体合作,尚需另立条约。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对于日本和美国,其意义较之《旧金山和约》更为重大。条约总纲写道:“和约生效后,日本将无有效工具来行使它自卫的自然权利,因为它的武装已被解除。”“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会遇到危险,……因此,日本希望与美国签订一个安全条约。”“日本希望美利坚合众国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其武装部队,以防止对日本的武装进攻,作为日本防御的临时办法。”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和日本免受外来雾转进攻之安全,包括根据日本政府的明显要求,为镇压由于一个或几个外国之煽动和干涉而在日本引起的大规模暴动和骚乱速给予的援助”。[9]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两国之间从敌对关系演变为附属伙伴关系,即主子与小伙计的关系。日美关系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安保体制被视为日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双方共同维持。但这个框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是历史发展的终点,只是一个过程。国际关系没有终点,永远是过程。
三、从伙伴到同盟
安保体制的确立,成为日本振兴经济,重返国际舞台的起点。1945年,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此前,日本已于1952年4月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开始步入国际经济舞台。吉田茂因为坚持从属美国的外交路线而垮台后,继任者鸠山一郎顺应时势,顺应民心,上台伊始便提出自主外交,表示愿意同苏联和新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和政治关系。1955年10月,日苏两国在莫斯科签署《日、苏联合宣言》。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恢复了外交关系。同年12月日本加入联合国,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回归国际社会。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朝野对《日美安全条约》的不满情绪逐渐增长。从1953年起,日本各界不断爆发反对美军基地、争取民族独立、和平和民主的各种斗争,1959年达到高潮。在群众运动的推动下,日本政界也要求改变安保体制下依附于美国的不平等地位,增加对美国的发言权,把单边性条约改为双边性条约,希望与美国对等。1955年8月鸠山内阁外相重光葵向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修改《日美安全条约》,遭到美国拒绝。岸信介继任日本首相后,继续为修约而努力。日美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谈判,美国出于远东战略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利用日本,最终同意修约。1960年1月9日,日美两国在华盛顿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代替旧的《日美安全条约》。修订后的条约具有如下新内容:(1)删除了驻日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和不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基地和基地有关权利等给予第三国的规定。(2)明确了美国对日本的防伪义务。(3)增加了日美两国“随时就本条约的执行问题进行协商”和加强“经济合作”的条款。规定条约有效期为10年。因此,新条约一方面扩大了日美两国的合作范围,加强了日美军事同盟,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加强了日本的自主权《日美安全条约》,提高了日本与美国的对等性。日本政府在1960年度外交蓝皮书中宣称:“《日美安全条约》的修改说明日美关系已经进入新时代,即进入了双方作为真正对等的国家、建立自由的合作关系的时代。”[10]次年,池田首相同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成立“日美贸易经济联合委员会”、“日美文化教育委员会”、“日美科学委员会”,以加强两国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美国总统首次称日本为美国的“平等伙伴”。
佐藤荣作出任日本首相后,积极着手解决战后日美关系中最为棘手的外交问题——小笠原、冲绳问题。他先后四次访美,与约翰逊和尼克松两任美国总统谈判。60年代末,美国出现衰退,经济再次出现严重滑坡;深陷越南战争泥沼难以自拔,国内反战情绪愈演愈烈;第三世界纷纷崛起;美国的全球战略日益暴露出战线过长、后方太远、兵力分散的弱点。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全球战略,收缩战线,美国需要日本在亚洲的密切合作。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视“日本在经济上是一个超级大国”,“今天出现了一个新日本”,[11]认为“到60年代中期,日本人开始强烈地感到我们继续管理冲绳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尊严和主权。如果我们不加响应,就有在我们关系中引起危机的危险。”[12]于是,1969年11月,佐藤首相和尼克松总统就无限期延长新《日美安保条约》和美国把冲绳岛行政权归还日本达成协议,并决定新《日美安保条约》及其有关规定原封不动地适用于归还后的冲绳。1971年6月正式签署相关文件,1972年5月5日美国正式向日本移交冲绳岛的行政权。日本终于结束了在美国“半占领”下的“战后”时期。
6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从1965年开始,日本对美国的入超逐年扩大,两国间不断发生贸易摩擦,“纺织战”、“钢铁战”等等此起彼伏。虽经双方多次努力仍无法改变这种局面。经济地位必然要求与其相称的政治地位。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宏明确提出政治大国的设想,而实现政治大国的基础是日美关系。日本政府强调“日美合作是日本外交的基础”,美国政府强调美日合作是美国太平洋政策的“基石”。1981年5月,日美联合声明首次肯定日美“同盟”。1983年1月中曾根提出“日美是命运的共同体”,表示日本“对维护日美同盟的认识,超出了仅仅改善两国关系的范围,而且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与美国进行更大的合作。”
纵观60—80年代,美国的全球战略曾有较大调整,日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日美关系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其间的调整与摩擦都属于安保体制内的演变过程。日美两国出于各自的战略发展需要,从从属伙伴演变为相互依存的同盟。1988年1月竹下登首相访美时表示两国应结成“全球性伙伴关系”,1989年8月海部俊树首相与布什总统一致宣称要加强日美“全球性伙伴关系”,共同处理国际事务。
四、冷战后的日美关系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为了实现其“一家独霸”的野心;日本为了实现其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的梦想,对安保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强化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联盟体系。1996年4月克林顿总统访日,与桥本首相共同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提出对日美同盟进行“再定义”。1997年9月日美签署《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确定了美日进行防卫合作的基本形式和内容。1999年4月和5月日本国会先后通过新指针的三个相关法案,即《周边事态法》、《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日美相互提供物资和劳务协定修正案》。通过这一系列外交活动完成了对冷战后日美关系的调整。小布什上台后更加重视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主张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发挥日本的作用,加强美日同盟,把日本作为亚洲和平、稳定、安全和繁荣的重要基石“。
冷战后的日美关系,在基本框架上仍没有脱离安保体制,但在内容和层次上对旧体制进行了调整:(1)安保体制作用的地理范围扩大,突破日本本土的界限正式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用“周边地区”这种模糊概念划定了美日安全合作的广阔范围。(2)加大了军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日美加强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联合开发和在对后勤保障的相互支援。原来由美国保卫日本、日本借基地给美国的单项防卫体制逐渐向美日双向军事合作体制转变。(3)安保体制直接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国际救援行动相联系。美国希望日本在联合国的维和和救援行动中承担更多的义务,推动了日本争取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的活动。美日联盟呈现加强趋势。
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及9.11事件,使美国政府争霸世界的心理达到狂乱的程度。美国要用北约控制欧洲,用竭力构筑的以日本为中心的亚太地区联盟控制整个亚洲。日本政府则急切地利用美国的全球战略达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的。来自参考消息的报道称美国政府将在2004年总统大选前汇总一份美军全球规模的整编方案,“削减驻韩和驻欧美军兵力,同时将驻日美军作为推进亚太地区战略的据点,强化其司令部机能”。届时日本将由冷战时的“共产主义防波堤”变成美军“推进世界战略的据点”。[13]日美正计划走向“世界性同盟”。

“周边地区”这种模糊概念划定了美日安全合作的广阔范围。(2)加大了军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日美加强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联合开发和在对后勤保障的相互支援。原来由美国保卫日本、日本借基地给美国的单项防卫体制逐渐向美日双向军事合作体制转变。(3)安保体制直接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国际救援行动相联系。美国希望日本在联合国的维和和救援行动中承担更多的义务,推动了日本争取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的活动。美日联盟呈现加强趋势。
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及9.11事件,使美国政府争霸世界的心理达到狂乱的程度。美国要用北约控制欧洲,用竭力构筑的以日本为中心的亚太地区联盟控制整个亚洲。日本政府则急切地利用美国的全球战略达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的。来自参考消息的报道称美国政府将在2004年总统大选前汇总一份美军全球规模的整编方案,“削减驻韩和驻欧美军兵力,同时将驻日美军作为推进亚太地区战略的据点,强化其司令部机能”。届时日本将由冷战时的“共产主义防波堤”变成美军“推进世界战略的据点”。[13]日美正计划走向“世界性同盟”。

要裕仁发表人间宣言,解散财阀

二战后美国为谋取世界霸权,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实行欧洲复兴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发展经济2.接着建立北约,进一步控制了世界的经济中心——欧洲西部3.在西欧,南亚,东亚等除了南极洲外的所有州上建立了500个军事基地,对苏联形成包围之势4.实行冷战政策 ...

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对于美国自身经济而言,美国通过国家财政开支,用纳税人交纳的钱去援助西欧,再由西欧向美国购买物资,这样做对美国的商品输出大有好处。“它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这样,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

美国战后初期对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冷战"政策。"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常识历史篇。战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是以扶蒋反共方针为基轴,并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它经历了由扶蒋反共到遏制、敌视新中国的政策转变。

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采取了哪一政策?
答: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逐渐形成。1947年3月l 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两院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说,其主导思想就是日后著名的“杜鲁门主义”,它也成为战后40余年美国外交的总模式。随即...

二战后,美国在欧洲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答:随后推行了“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这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行。政治上:西欧依附美国。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如何认识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答: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一)贸易自由化 从二次大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美国外贸政策主要倾向是贸易自由化。1947年美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起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同意平均降低关税21%,但降低关税的商品主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亚洲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答:欧洲要分东欧和西欧,对西欧自然是扶持、拉拢和结为同盟伙伴咯!对东欧要分为冷战前和冷战后,冷战前是打压、仇视,冷战后是拉拢,以此对抗俄罗斯。亚洲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和西亚。东亚国家的日本和韩国是美国的盟友,这...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哪一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政治方面:在1947年随着杜鲁门的上台,随之提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里面明确提出要求遏制苏联 ,要求国会向受到苏联共产主义威胁的东欧个...

二战后美国为了夺取世界经济霸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即韩国)、日本等国,后来自身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军事上,执行杜鲁门主义,实行冷战政策,并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北约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经过一系列的磨砺,一个超级大国就这样逐渐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方面
答:又处处压制中国的民主运动等具体问题着手,对它们进行了逐个探析。在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叙述分析中说明了美国对华政策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的一种反映,而是与在华拥有特殊利益的欧洲列强和日本发生直接利害冲突的多边国际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