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所表达的含义。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8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什么意思

《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出自卞之琳的《断章》。诗人安排了具有哲理性的交错场合,展示着人生从孤寂到乐观的情致,从徘徊中走近和谐。诗人笔下的情调未免有些“其境过清”,但是意趣却是健康的、惬意的。
深度解释:人类是一座桥,他连接着动物和神性。此岸是动物,彼岸便是神的国度。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从这座桥上走过去,进入神的国度。但是,如果你仔细的观察过我们的生命,你会发现我们都在这座通往神性之桥的路上到处看风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很多人正在桥上看风景,他们已经看得入迷了,已经忘记了要回到彼岸去,神已经等了好久,神一直在彼岸的楼阁上看着你,等着你回来,可是你依然沉迷于桥上的风景。
当你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个看者,风景是被看者,无论看者还是被看者无一例外的都在梦里。而楼上那个看风景的人既不是看者,也不是被看者,他是梦境之外的存在,他就是观照、他就是神、他就是涅槃的本义。
明月,指的是你内在的光明、你内在的佛性,他就像月光一样宁静、光明、纯洁。窗子不可能建在桥上,他一定建在楼阁上,他就建在“楼上看风景的人”那里。其实,当你成为了楼上那个看风景的人,你就成为了可以自发光的明月。

扩展资料作者介绍
卞之琳一生谦逊,和蔼可亲,连他写的书的书名也自谦太过,他最早的诗集名《鱼目集》,他晚年时编的《雕虫纪程》,依然把艰苦的写作看做只是一番“小技”,真是一谦到底了。谦逊是美德,他自青年时代至晚年谦逊始终,在作家中似还少见。
他对诗的格律问题的探讨与别人的见解竟大相径庭。他说,“不赞成机械模仿新民歌最表面的形式。”这观点写于50年代末,正是“大跃进”时提倡“人人写诗”的年代,他的见地给那时膨胀得无以复加的新民歌浪潮一副清凉剂。他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套用而不是创造,诗便没有了艺术生命。
他的另一个新见是为译诗而发的,他不赞成“信、达、雅”说,“神似形似”说,“直译意译”说等。他认为,“外国诗译成汉语,既要显得是外国语诗,又要在中文里产生在外国所有的同样或相似的效果,且在中文里读得上口,叫人听得出来。”

出自卞之琳的《断章》。诗人安排了具有哲理性的交错场合,展示着人生从孤寂到乐观的情致,从徘徊中走近和谐。诗人笔下的情调未免有些“其境过清”,但是意趣却是健康的、惬意的。

深度解释:人类是一座桥,他连接着动物和神性。此岸是动物,彼岸便是神的国度。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从这座桥上走过去,进入神的国度。但是,如果你仔细的观察过我们的生命,你会发现我们都在这座通往神性之桥的路上到处看风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很多人正在桥上看风景,他们已经看得入迷了,已经忘记了要回到彼岸去,神已经等了好久,神一直在彼岸的楼阁上看着你,等着你回来,可是你依然沉迷于桥上的风景。

当你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个看者,风景是被看者,无论看者还是被看者无一例外的都在梦里。而楼上那个看风景的人既不是看者,也不是被看者,他是梦境之外的存在,他就是观照、他就是神、他就是涅槃的本义。

明月,指的是你内在的光明、你内在的佛性,他就像月光一样宁静、光明、纯洁。窗子不可能建在桥上,他一定建在楼阁上,他就建在“楼上看风景的人”那里。其实,当你成为了楼上那个看风景的人,你就成为了可以自发光的明月。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卞之琳一生谦逊,和蔼可亲,连他写的书的书名也自谦太过,他最早的诗集名《鱼目集》,他晚年时编的《雕虫纪程》,依然把艰苦的写作看做只是一番“小技”,真是一谦到底了。谦逊是美德,他自青年时代至晚年谦逊始终,在作家中似还少见。

他对诗的格律问题的探讨与别人的见解竟大相径庭。他说,“不赞成机械模仿新民歌最表面的形式。”这观点写于50年代末,正是“大跃进”时提倡“人人写诗”的年代,他的见地给那时膨胀得无以复加的新民歌浪潮一副清凉剂。他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套用而不是创造,诗便没有了艺术生命。

他的另一个新见是为译诗而发的,他不赞成“信、达、雅”说,“神似形似”说,“直译意译”说等。他认为,“外国诗译成汉语,既要显得是外国语诗,又要在中文里产生在外国所有的同样或相似的效果,且在中文里读得上口,叫人听得出来。”



含义:那桥,那夜,那风景,那梦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似乎在讲生活,生活的状况,讲心灵,心灵的慰籍,桥是风景,是自然纯真的美,然而这美又是人类眼中的世界,夜是人心灵的归宿,又是生活的阴晴面,人们的阴影,人们的愁会积压在夜里,人们要从沉沉的暗夜摆脱出来,寻找美好的生活。
所以,人们需要风景,需要梦,诗歌隐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作为个体的人,自然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为群体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诗歌意境空灵优美,为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和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引人深思的内在韵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所表达的含义。出自卞之琳的《断章》。
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它体现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相对性”的哲学原理。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写于1935年10月。该作品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该诗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卞之琳(1910-2000)著名诗人\翻译家 .这首诗叫〈断章〉。原为一首诗的一段,诗人感觉只有这段满意。就保留下来,竟成为诗人最流传、最有代表的诗。中国书籍出版社将其收入〈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歌〉一书中

卞之琳(1910-2000)著名诗人

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