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________ 作文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作文:和谐与____

采撷幸福,走进和谐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在心中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
小议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笔者发现,和谐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词汇,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屡受摧残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中少不了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
谈和谐

和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像空气、水和盐一样,不能把它们都留在未来。还好,生活中有许多细节能让我们感受和谐。每天留点和谐给自己,给你周围,就会“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和谐才能产生幸福。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我们的先人是这样阐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语)应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和文化:和谐、和睦、和善、和解、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因不同而产生,并因“和”而消弭了不同。
西方哲人的和谐观更显诗情画意:“从和谐的氛围中,从天堂般的和谐氛围中,这一世界的图景开始了:从和谐到和谐,它踏着每一个音符,走完了通向人类的美满历程。”(英国诗人《德莱顿诗选》)而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更是惜字如金,一语中的:“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
美在和谐。和谐是初春河上漂过的第一丛草垒,暮晚天际掠过的飞鸿,是月光如水漫浸的庭园,是满坡黄花间衣袖盈风的少女笑靥,是令你怦然心动的温暖与温馨,是青石砌成的古井里,小提桶在井壁碰出的清悠回响,雨丝中袅袅撑起的小花伞,河边茶居里手持茶壶半眯着眼品味的老茶客……这些不正是让我们熟悉又亲切的和谐场景吗?
和谐是一道风景。生活中的你我他都以一种诚信友爱、互敬互助的心情漫步其中时,便也成了一道道和谐的风景,到处可见丰子恺先生在《护生画集》中描绘的“人闲牛亦乐,随意过前村”的平和图景。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最佳组合,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只有和谐的东西才是美的,万事万物莫不尽然。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和谐的音乐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和谐是相爱的人心心相印、亲密无间,爱到深处,不需要语言,眸子里充满了深情厚谊,相互瞄一眼,胜过千言万语,深爱无言,真爱无声,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和谐境界。和谐是一种默契。在什么也说不出什么也不用说时,一个默默的凝眸,就足以表达心领神会的温柔。和谐是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在人们心中悄悄弥漫开感动和开心。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和谐是一种生存状态、工作状态,它来自生命本身的活力,来自自然的吸引。
和谐是一种具体的、被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所唤起的情绪,谁也不该对它视而不见,谁也不应该总是做那些使自己不和谐也使他人不和谐的事,尊重自己,也尊重生命中的每个人。
和谐是一种智慧,一种超脱,一种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坚定的成熟。
和谐不能是刻意的。和谐不是扮出来的,是人的认识与判断能力的厚积薄发。凭能力挽回的和谐是一种荣耀,用机智赢得的和谐是一种修养,不懂装懂的和谐是一种无知,委屈自己硬撑出来的和谐是一种悲哀。人们常会说:“假如我能……就好了。”其实大多数的假设未如愿的原因,不是我们真的不能,而是我们缺乏勇气,一份轻微的不自信,足可以使我们擦肩而过或抱憾终生。
和谐正是如此。
谛听和谐之声,感受和谐之美,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交往。想和谐,说和谐,谋和谐,贵在质上,效在度上。和谐之美,在水乳交融之中,在泥沙俱下之间,凸现出和谐的特殊。远和近、东和西、阴和阳、强和弱、无和有、想像和现实,和谐就在我们身边。

 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奇迹,也是一种源于在原始森林最本能的求生欲望。人类像是被理所当然的诞生在仿佛已经为他儿存在的世界里。起初,他们是一个大的群落。他们共同生息,把生命牵系在一起。可不知何时,有一股黑散的风沙却吹散了这样一个祥和的群落,扯断了紧紧牵系在一起的那条绳子。那是什么?那正是恶言之风!
  所谓恶,即使人厌恶。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原本和谐无争的社会逐渐被一点点吞噬。也在冥冥之中曲解了“铿锵有力”、“幽默”这两种词汇的含义,认为只要够深层,揭老底,才是真的幽默。只要够尖锐便比更有力好上一百倍。可这种理论始终还是站不住脚的。结果也必然会如老子所说“处众之之所恶,故几于道。”也会另原本探入你生活的友人脱离。这也是为何会有“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所谓善,即良好、友好。
  孔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语言是人沟通的媒介,是一个人道德优劣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文明古国”的王冠,并璀璨了数千年。诗经、楚辞、汉赋、元曲语言华丽,奔放,让人至今也容于亲近。这是善言的魔力。然“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定与之议也。”礼仪之邦不会恶言以对贼寇,而将其纳入心海。
  可,现如今两者却如倾斜的翘板,失去了原本永恒的平衡。
  是的,原本和谐无睁的社会被一点点的吞噬。可我们还需
  要和谐,因此,注定将会有种力量将那翘板持平。这种力量,便是人类自己共同的利益,迫使他们去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恶与言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擦去仇恨的眼泪,原谅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日本。亦是恶与善言和谐,使更多曾相互仇恨的国家建起一座座和平桥梁。语言,是联系一切的纽带也是分割一切的尖刀。人类的发展如同我们生活中的交流,只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世界将会更加和谐。
  和谐语言,世界将和谐。

和谐的社会,共同的追求
和谐,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充满着协调与完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爱心的世界里。花开,有绿叶扶持;月缺,有群星做伴;日出,有湖水梳妆。天地万物都懂得关爱,更何况我们呢?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
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我们,也许仅仅是少买一点零食,少买几件饰品,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享受到知识和爱的雨露。当我们寄去一份爱,看着自己的爱化为孩子脸上欣喜的笑容时;当我们的绵薄之力,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时,那是多么的快乐!爱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伸出我们爱心的双手,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让身处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温暖的援助。或许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许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不少家庭都经不起疾病和灾害的打击,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很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时,爱心,是能鼓起他们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抚慰他们受伤心灵时的微笑。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没有了爱心,就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给人一种冷冰冰,硬梆梆,到处卡壳的感觉,毫无和谐可言。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弱势群体要播撒爱心。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如污染严重、土地流失、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倘若人人都能奉献一份无私的爱,像爱护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一样爱护土地、环境和生态,又何至于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能让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爱,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催生我们的顽强的斗志和毅力。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都献出点滴爱心就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但我们不是为了投资。因为我们每一个善举,都会闪烁着爱的光芒,充满着人间的真情。爱心缘于人的本质,善意折射出道德的高尚,让我们进一步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让我们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施人以爱,赐人以福,最终爱心会回到我们身旁。
让我们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用爱心打造出一条条爱心链。握紧它,人们就有了攀援向上的呵护,就有了生活上风霜雨雪的遮蔽,就有了心头上的温暖与希冀。

和谐的盛世
与民同乐——这一句古语道出了盛世的真谛。一个国家,倘若上下不一,人心涣散,不能彼此相适,那么离“国难”就不远了。因此,只有让一个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谐地存在着,盛世才会到来。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盛世离得开和谐。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以及康雍乾盛世,无一不是靠全民上下协力打造出来的。朝廷减压减租,免去各种不必要的服役,不再刻薄百姓;百姓得到了实惠,更加信任政府。于是,“君”与“民”相互配合起来,彼此融洽地存在着,社会呈现一种和谐的气氛。接着,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社会进步了,盛世便接踵而来。然而,“不和谐”占据了更多的历史时期。秦皇的仁义不施,汉武的穷兵黩武,隋炀的劳民伤财,唐玄宗的骄奢淫逸,毁灭了一个个准盛世甚至盛世。因为他们搞得社会不和谐,结果,他们被滚滚的历史长河吞没了,准盛世或盛世也随“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现代也是这样。如不久前落了难的萨达姆。本来伊拉克人民是安定的、富足的,社会正在向“盛世”状态过渡,可是老萨偏偏选择了当一名独裁者,大手一挥,军队便入侵科威特。正是他弹出的一个不和谐音符,招来了长达多年的一系列的祸乱。最后他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其实他只能怪自己,因为他不懂得和谐对盛世的重要意义,所以伊拉克的前程便被葬送了。综上,国家的盛世是依靠和谐得来的,没有它,国家如同没有地基的楼房一样,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正是意识到了和谐的重大意义,不久前,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构建和谐的社会”的奋斗目标,旨在创造一个社会主义盛世。虽然目前我国社会尚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沿街乞讨的穷人和疾驰而过的豪华轿车同时出现在眼前,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人人戮力同心,和衷共济,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盛世终究会眷顾我们的。

[参考素材]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备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

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大报告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

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社会需要和谐

当今世界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而一个真正有活力,而又富有生机的国家是怎样的呢?回答是,拥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何为和谐?看看这两个汉字便有了答案。禾,意则关怀自然,关注生态,让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口、言应当互通互信,注重文化交流;顺应民意,彼此和睦共处,世界大同,体现人文情怀;比,更应竞争有序,在公正的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和进步。由此而得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必和于自然,顺于民意,谐于发展。

纵观历史,和谐乃是社会的主色调。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与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换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广开言论、轻徭薄赋,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且以开放的胸怀大开国门,与日本等国密切来往,使人们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极高地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民族和谐。而到了现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制度改革,也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力证。其中,面对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党中央更是主动应对,通过宏观调控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正体现着和谐这一理念在新时期发展形式下的应用。

而从民俗来看,中国人民也是极其注重民俗文化的和谐的。新年彼此温暖的祝福,那热闹的隆隆炮竹声,喜洋洋的灯笼元宵等,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于新年生活幸福美满的期待。同样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更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社会和谐的一种祝愿和热盼,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积淀的继承与重视。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都以和为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更是成为我们民族的千古名训。儒家的礼、义、仁,道家的对美、道的探究等,无不成为我们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厚厚的积淀。而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和谐社会所长久向往与推崇的。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基调,便是和谐这一永恒不变的旋律。

然而近一百年来,不和谐的一幕幕却也在加速上演着。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飞舞。而一次性餐具、电池等不可再生物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生态的和谐,破坏起了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和谐。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将没有了淡水,也许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将很快被用尽,届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生态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啊!

人们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使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也给人们带来不快与痛心。伊拉克战争打破了新世纪短暂的和平,死伤惨重,虐囚事件也层出不穷。伊朗、朝鲜的核武器危机,台独的分裂,美国的单边主义,这些无不引起了那些追求和谐社会人们的反感。可以说,和谐社会的根本应该是公平、正义、协作与共同繁荣的。

好在和谐仍在我们的身边。近年来,人们也不断尝试着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探索。京都议定书的广泛认同,非典时期手牵手的互帮互助,印度洋百年罕见的大海啸面前人们更是肝胆相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努力将损失减到最小。面对现有的矛盾与问题,我们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以及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在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自然统一,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一个和谐社会是我国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而要营造这样一个和谐社会,急待于我们全体社会成员不竭的努力,以主人翁的精神,放远眼光,联系世界,共同努力!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让我们一同兼收并蓄,品和谐之美,谱写新世纪的和谐之曲吧!
和谐社会与人的发展

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就会很快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从社会团体到每一个人,都有切实的举措,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很多人不能接受教育,很多人得不到较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得不到提高。很明显,是社会的落后限制了人的发展,人得不到发展,社会也就相应地落后。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发展了,人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也要和谐。小和谐构成大和谐,大和谐促进小和谐,和谐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就是矛盾的统一,和谐就是平衡,和谐就是中庸之道,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谐才具有亲和力,和谐才有活力,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创造和谐的一切,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如期而至。

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就是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就是每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

和谐则是人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其实沟通也是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一个中学生要想真正体味和谐,就要先从体验社会和人生开始。

构建和谐学校 促进学校发展

胡锦涛主席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学习班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最高价值核心和最高社会境界;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是中国人民在21世纪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改革开放,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思想基础和新的思想理论。

教育发展是实现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学校

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学校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校园终将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中心”,对和谐社会是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构建和谐学校应该成为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构建和谐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发展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和谐学校的概念

“和谐”一词从字面意思上讲,是配合、和睦、融洽的意思,是多样性相互包容、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境界和目标。“和谐”贵在“和而不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就是一种尊重“不同”、保护“不同”、协调“不同”的理念和意识。

就社会而言,和谐意在建立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我们的未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各个团体的成员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体现出团体与个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双赢的理想、稳定、融洽的团队。

构建和谐学校体系庞杂,但核心是公平主义,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和如何优化配置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问题,关键是民主法制。从目的来看,为的是师生能够快乐的教育与学习。从目标来看,意在追求稳定的基础上,着重于激励,着重于营造学校的活力和创造力,踏着稳定的基石,追求学校和谐。从手段来看,必须着眼于启动全校师生的力量。让每一个师生既能增强主人翁意识,爱校乐教(学),奋发努力,又能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创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学校环境贡献力量,一定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为全体师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鼓励师生一切事情从自己做起,共同为学校发展锐意进取。

二、和谐学校的特征

1、依法治校、协调合作

和谐学校首先表现出的应是以人为本,教职员工当家作主,教师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维护和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民主监督权和话语权得到充分的维护和尊重。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调动。同时,和谐学校还应是服从于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法则,切实按民主集中制制定政策,从而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实现校内民主,实现团结协作。

2、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诚信友爱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谐学校是要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团体;能够抓住影响公平正义的主要矛盾,应对各类矛盾和利益关系呈现出的多元交织和错综复杂的局面;能够实现教职工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机会、机制公平;能够实现正气上升,教育、教学和管理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实现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有机融合。

3、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和谐学校应是一所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学校。这体现在学校能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教师,教师能用科学的手段教学,学校能依据市场化法则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所和谐学校要能摆脱和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缚,坚持“四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从而营造一种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创新劳动得到回报的和谐活力氛围。

三、和谐学校的构建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从其内部联系来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五个统筹”。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学校发展统一考虑,寻求更大范围的统筹,学校发展要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会更加和谐。

2、以实现“三个和谐”为关键

和谐学校首先是人际关系和谐。我国古代名著《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切,在止于至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

干群和谐

要做到干群和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倡导做到“五要五不”,即: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交流不隔膜、互相支持不拆台、互相谅解不指责、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以坦诚和善待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2)提倡做“三种人”:使领导宽心的人,不把难题上交;使下级舒心的人,不把责任往下推;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后搞小动作。(3)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干群关系时,管理者要十分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丰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4)正确处理几种关系:做到校长有权不独揽,支部监督不越权,工会协商不包办,副职执行有主见,中层办事要高效,一切围绕目标转。

师生和谐

师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要求学生热爱老师,虚心求教,尊师重道。尊师主要是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惟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家校和谐

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走出去”,就是要求学校多对学生进行家访;“请进来”,就是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校各项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订,让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这样,既能融化阻隔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冰山”,又能加深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和谐的家校关系也得以建立。

3、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构建和谐学校,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因此构建和谐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特别注重关注人的需求,致力人的健全,实现人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关心人,团结人,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使得每位教职工、每位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和愉快的心境中充分发挥潜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

总之,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教育创新,实施优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和谐学校,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惟一途径。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备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

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大报告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

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社会需要和谐

当今世界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而一个真正有活力,而又富有生机的国家是怎样的呢?回答是,拥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何为和谐?看看这两个汉字便有了答案。禾,意则关怀自然,关注生态,让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口、言应当互通互信,注重文化交流;顺应民意,彼此和睦共处,世界大同,体现人文情怀;比,更应竞争有序,在公正的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和进步。由此而得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必和于自然,顺于民意,谐于发展。

纵观历史,和谐乃是社会的主色调。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与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换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广开言论、轻徭薄赋,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且以开放的胸怀大开国门,与日本等国密切来往,使人们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极高地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民族和谐。而到了现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制度改革,也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力证。其中,面对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党中央更是主动应对,通过宏观调控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正体现着和谐这一理念在新时期发展形式下的应用。

而从民俗来看,中国人民也是极其注重民俗文化的和谐的。新年彼此温暖的祝福,那热闹的隆隆炮竹声,喜洋洋的灯笼元宵等,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于新年生活幸福美满的期待。同样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更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社会和谐的一种祝愿和热盼,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积淀的继承与重视。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都以和为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更是成为我们民族的千古名训。儒家的礼、义、仁,道家的对美、道的探究等,无不成为我们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厚厚的积淀。而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和谐社会所长久向往与推崇的。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基调,便是和谐这一永恒不变的旋律。

然而近一百年来,不和谐的一幕幕却也在加速上演着。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飞舞。而一次性餐具、电池等不可再生物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生态的和谐,破坏起了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和谐。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将没有了淡水,也许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将很快被用尽,届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生态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啊!

人们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使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也给人们带来不快与痛心。伊拉克战争打破了新世纪短暂的和平,死伤惨重,虐囚事件也层出不穷。伊朗、朝鲜的核武器危机,台独的分裂,美国的单边主义,这些无不引起了那些追求和谐社会人们的反感。可以说,和谐社会的根本应该是公平、正义、协作与共同繁荣的。

好在和谐仍在我们的身边。近年来,人们也不断尝试着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探索。京都议定书的广泛认同,非典时期手牵手的互帮互助,印度洋百年罕见的大海啸面前人们更是肝胆相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努力将损失减到最小。面对现有的矛盾与问题,我们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以及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在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自然统一,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一个和谐社会是我国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而要营造这样一个和谐社会,急待于我们全体社会成员不竭的努力,以主人翁的精神,放远眼光,联系世界,共同努力!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让我们一同兼收并蓄,品和谐之美,谱写新世纪的和谐之曲吧!
和谐社会与人的发展

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就会很快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从社会团体到每一个人,都有切实的举措,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很多人不能接受教育,很多人得不到较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得不到提高。很明显,是社会的落后限制了人的发展,人得不到发展,社会也就相应地落后。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发展了,人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也要和谐。小和谐构成大和谐,大和谐促进小和谐,和谐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就是矛盾的统一,和谐就是平衡,和谐就是中庸之道,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谐才具有亲和力,和谐才有活力,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创造和谐的一切,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如期而至。

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就是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就是每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

和谐则是人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其实沟通也是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一个中学生要想真正体味和谐,就要先从体验社会和人生开始。

构建和谐学校 促进学校发展

胡锦涛主席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学习班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最高价值核心和最高社会境界;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是中国人民在21世纪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改革开放,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思想基础和新的思想理论。

教育发展是实现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学校

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学校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校园终将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中心”,对和谐社会是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构建和谐学校应该成为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构建和谐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发展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和谐学校的概念

“和谐”一词从字面意思上讲,是配合、和睦、融洽的意思,是多样性相互包容、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境界和目标。“和谐”贵在“和而不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就是一种尊重“不同”、保护“不同”、协调“不同”的理念和意识。

就社会而言,和谐意在建立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我们的未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各个团体的成员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体现出团体与个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双赢的理想、稳定、融洽的团队。

构建和谐学校体系庞杂,但核心是公平主义,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和如何优化配置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问题,关键是民主法制。从目的来看,为的是师生能够快乐的教育与学习。从目标来看,意在追求稳定的基础上,着重于激励,着重于营造学校的活力和创造力,踏着稳定的基石,追求学校和谐。从手段来看,必须着眼于启动全校师生的力量。让每一个师生既能增强主人翁意识,爱校乐教(学),奋发努力,又能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创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学校环境贡献力量,一定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为全体师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鼓励师生一切事情从自己做起,共同为学校发展锐意进取。

二、和谐学校的特征

1、依法治校、协调合作

和谐学校首先表现出的应是以人为本,教职员工当家作主,教师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维护和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民主监督权和话语权得到充分的维护和尊重。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调动。同时,和谐学校还应是服从于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法则,切实按民主集中制制定政策,从而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实现校内民主,实现团结协作。

2、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诚信友爱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谐学校是要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团体;能够抓住影响公平正义的主要矛盾,应对各类矛盾和利益关系呈现出的多元交织和错综复杂的局面;能够实现教职工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机会、机制公平;能够实现正气上升,教育、教学和管理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实现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有机融合。

3、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和谐学校应是一所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学校。这体现在学校能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教师,教师能用科学的手段教学,学校能依据市场化法则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所和谐学校要能摆脱和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缚,坚持“四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从而营造一种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创新劳动得到回报的和谐活力氛围。

三、和谐学校的构建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从其内部联系来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五个统筹”。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学校发展统一考虑,寻求更大范围的统筹,学校发展要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会更加和谐。

2、以实现“三个和谐”为关键

和谐学校首先是人际关系和谐。我国古代名著《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切,在止于至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

干群和谐

要做到干群和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倡导做到“五要五不”,即: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交流不隔膜、互相支持不拆台、互相谅解不指责、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以坦诚和善待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2)提倡做“三种人”:使领导宽心的人,不把难题上交;使下级舒心的人,不把责任往下推;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后搞小动作。(3)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干群关系时,管理者要十分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丰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4)正确处理几种关系:做到校长有权不独揽,支部监督不越权,工会协商不包办,副职执行有主见,中层办事要高效,一切围绕目标转。

师生和谐

师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要求学生热爱老师,虚心求教,尊师重道。尊师主要是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惟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家校和谐

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走出去”,就是要求学校多对学生进行家访;“请进来”,就是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校各项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订,让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这样,既能融化阻隔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冰山”,又能加深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和谐的家校关系也得以建立。

3、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构建和谐学校,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因此构建和谐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特别注重关注人的需求,致力人的健全,实现人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关心人,团结人,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使得每位教职工、每位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和愉快的心境中充分发挥潜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

总之,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教育创新,实施优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和谐学校,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惟一途径。

和谐的春天
“和谐”是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珍惜呵护,是没有被污染的土地,是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也是所有自由栖息成长的生命。我们人类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她,关爱她。可是,千万年来,我们人类只知道无穷无尽地向大自然索取,而不知道去保护她,将越来越多的污染无情地抛给了她,让她不堪重负,造成了许多生物濒临灭绝,资源不断消耗,能源紧缺,环境污染……

昨天,我在小区的草坪上发现了一棵“一枝黄花”,它看上去很漂亮,可我知道它是一种繁殖能力超强的外来物种。前几年,就是这“一枝黄花”在我们嘉兴地区四处蔓延,严重破坏了本土植被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导致绿化地和灌木成片死亡,橘树的大面积减产。我急忙跑过去仔细观察了一番,高兴地说:“还好花正开得旺,还没有结出种子。”说完,我就用力把它连根拔起,扔进了垃圾箱,免得小区里四处长满它。其实,环保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人人都能成为环保小卫士。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弯弯腰随手把它捡起来,分类投入垃圾箱;当我们跟着爸爸妈妈上商店时,要记得带上一个环保小布袋;每天早上洗完脸,要把洗脸水保存好,这样就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冲厕所了……

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和大自然永远和谐相处!从心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和谐社会与人的发展

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就会很快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从社会团体到每一个人,都有切实的举措,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很多人不能接受教育,很多人得不到较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得不到提高。很明显,是社会的落后限制了人的发展,人得不到发展,社会也就相应地落后。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发展了,人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也要和谐。小和谐构成大和谐,大和谐促进小和谐,和谐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就是矛盾的统一,和谐就是平衡,和谐就是中庸之道,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谐才具有亲和力,和谐才有活力,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创造和谐的一切,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如期而至。

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就是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就是每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

和谐则是人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其实沟通也是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一个中学生要想真正体味和谐,就要先从体验社会和人生开始。

和谐校园 你我携手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我们附中校园虽然不大,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当然,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其次,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和谐的校园。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的第一盏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身应该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身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彼此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给幼小的心灵以温暖的慰籍,给平凡的日子以真切的感动……
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就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附中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热爱运动的同学能在“体育节”上一展矫健的身姿,喜欢书画的同学能在“文化节”中尽情挥毫泼墨,擅长表演的同学能在“艺术节”里赢得阵阵掌声……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让你我携起手来,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吧!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和谐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