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打击乐快长锤、慢长锤怎样打 如果有锣鼓总谱更好,不甚感谢!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7
让人静心的轻音乐

1、流转起舞,苏珊希雅妮
爱尔兰式的鼓声,在三拍子旋律中激荡成一种轮回,带领着曲子婉转前进。在长笛背后,除了绵密如丝的弦乐,还有亮丽装点整个音场的打击乐器,使空灵幽远的曲子,增添一份梦幻缤纷。
2、追梦人,秘密花园
由钢琴先发出场,为这场梦境铺路,一阵微风般的风铃声划过,荡气回肠的弦乐演奏,便精采展开了。最后终止前,还是由钢琴代表隐退,然而即使是在梦醒后,梦中的美好依然在记忆中袅绕。



3、跨越日光,凯文柯恩
晶莹的合成音色,活现出日光的驾临,长笛与双簧管交替演奏抒情的旋律,穿插如粼粼水波的竖琴,像反射出日光那般,让整首曲子愈发展现清新亮丽的风采,就像绽放在湖边的长茎水仙花。
4、抒情小调,雅尼
浑厚的低音大提琴,震慑住每一位听者的心,从弦乐齐奏加入开始,气氛便在一时之间开阔起来,其中不时探出头来的短笛,与钟琴、三角铁一起柔化了整首曲子的重量感,变得抒情感人。
5、萨拉邦德舞,凯尔真金斯
在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前奏过后,长笛将乐曲带入一种无边无际的旷野意境之中,随后加入的定音鼓,更增添天地的磅礴与无碍,最后由铜管乐表现旋律主题,象徵了生命无限的文化传承。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人们也会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调剂精神。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等,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 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 当男女之间欲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歌唱。例如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相爱”为内容的第一乐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奏的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调,双簧管奏出优美迷人旋律。显示出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这是一个爱情的主题,它美丽动人,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纯朴的爱情,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真诚对答,描述了草桥结拜的情景。之后,乐队和小提琴相互补充,使爱情主题更加热烈、愉快。这是热情的、真挚的、诚恳的发自内心的爱情之歌。 当自己的亲人朋友远离身边的时刻,出于诚挚的想念,以及期望重逢的心情,于是寄情于歌,这又是大多数抒情歌曲产生的由来。例如,我国著名词曲家王立平先生《驼铃》运用音乐的素材把压抑、深情、欲说又止的送战友踏征途的依依惜别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又表达出“当时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的战友深情和革命友谊。 在人们集体生活中,常有集会活动,如示威游行、列队行进、集体操等等。这时,大家唱着节奏鲜明、音调雄健有力的歌曲,以壮声势,并寄于感情。这又是军歌,进行曲以及队列歌曲产生的由来。 人们为了调剂精神,在吃饭、饮茶、休息之时,同时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使人精神格外爽健及增加愉快情绪,这又是古代宴乐和今日餐吧、酒吧、咖啡吧产生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在丧失亲人、挚友或失去心爱的东西时,在悲痛欲绝的情况下,也会连哭带唱地、情不自禁地歌唱,这又是悲歌、悼歌、葬歌、哀歌产生的由来。 人们为陈说某个故事或某个生动情节,常常夹唱、夹白、夹抒、夹叙的方式来表达,这又是长篇叙事歌以及曲艺音乐产生的由来。 当人们的感情不能用歌唱表达的时刻,又借用种种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脱了人声的限制,并且运用独奏、合奏、协奏等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曲产生的原由。以上实例说明,生活中需要有音乐来陪伴,而音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以及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它既可以自娱,也可以娱人,更可以通过音乐音响的信息,来传达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无不如此。特别是人类越进化、越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越是明显,并且大部分音乐以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来进行相互间的感情交流,特别是器乐曲更是如此。因“喜、怒、哀、乐、忧、思、苦”这些感情属性,只要是人类,都会有相同的感知,至于其深度如何,那倒要视具体作品来定了。即使是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其音调虽有所同异,而感情、气质的属性,仍然是相同的。 再从目前社会上人材的培养来看,音乐尚有促进人们智力发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来锻炼人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使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对音乐欣赏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智力作用,而且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自然而然的获得。因为听音乐时,大脑不会是空白的,必有种种多变的活动形象会泛映在脑海里。有时还会随着音乐,使人宛临其境,随音乐的音响,在内心里有种种喜怒哀乐的感情细流泛上心来。这种艺术的感情语言是非常微妙,它不可能只用文字及语言所能形容的。它可以从一星半点的标题启示下,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并循着标题启示,有着更扩大、更延伸的再造想象因素来“自圆其说”。这种从一点而至多点,从一线而至多线的想象,也即是音乐欣赏时的创造性思维了。并且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维、立体思维、美感思维相交叉在一起的。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当聆听一曲、十曲、百曲……之后,人们的想象力的锻炼增强了,思维方式活跃了,思维反应灵敏了。这样,不是使人聪明起来了么?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一样:“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平时大多都是音乐爱好者,或是兼有音乐家的才华,在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们在科学上、学术上的成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作用。如天王星发现者是美国威廉·赫歇尔,他常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如法国思想家卢梭,还编写了符号谱及音乐辞典,他说:“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更如爱因斯坦还是小提琴演奏家,巴尔扎克、高尔基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 再从音乐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虽然,不能完全象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但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因为它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当然,黄色的、低级情调的、庸俗的音乐,也同样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阵之中。 对于世界各国的音乐,应该了解,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特别是欧州文艺复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洋音乐,不论在题材上,创作方法上、形式上、体裁上的丰富性和严密性上都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在技法理论的建设上也确实具有相当科学性和系统化。应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来看待。对此,绝不可轻视。例如:歌曲《重归苏莲托》、《魔王》、《鳟鱼》、《跳蚤之歌》、《北国之春》、《伏尔加船夫曲》;独奏重奏曲:贝多芬(小调悲壮《钢琴奏鸣曲》)、(小调《月光》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圆舞曲》、尚邦《波兰舞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管弦乐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圣桑《动物狂欢节》、普罗柯菲耶夫《彼得和狼》,交响乐: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海顿《D大调第104》、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歌剧、午剧:莫扎特《费加多的婚礼》、威尔第《茶花业》、比才《卡门》、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这些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音乐华章。曾经激励感动过多少代人呵!每位音乐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每次的聆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正是这些优秀作品极赋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但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长期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各自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因此,我国必须在平时多多接触一些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并且从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开始,让其在幼年时代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这就是具体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感情上更能够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深厚。近百年来经过许多音乐家的努力,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应中西兼听,既不能把外国的东西认为好,也不能把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宜给中国人听的,崇洋媚外主义及国粹主义均是片面的。但对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更加重视些,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的人民音乐生活中,通俗性音乐总是大量地存在着。古代称“时尚小曲”或“时尚小令”,今日称“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例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上》、《军港之夜》、《蒙古人》、《烛光里的妈妈》、《奉献》、《五星红旗》、《雾里看花》、《涛声依旧》、《榕树下》以及各种流行乐队组合“零音乐队”、“舞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羽泉”、“黑鸭子乐队”、“黑豹”。更有分风糜世界的现代音乐流光异彩,理查德的现代钢琴音乐,黑人歌手,里奇、杰克逊,疯狂歌手,麦当娜、布兰妮……等等。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倍加厚爱的音乐人。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短小精焊,轻松愉快,它给人以娱乐、消遣,对人们精神上的调剂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但它也有两大类:一类是通俗的,一类是庸俗的。缺少艺术修养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人们是一时殊难分辨,庸俗音乐的炮制者也利用此来牟取利益。我们只有加强音乐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下才能逐步到达。它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用健康的代替庸俗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给人们以美以娱乐、以愉快。人们是为了追求美的享受才来听音乐的。 去积极地倾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品格高洁、性情儒雅,会使你的生活是美仑美奂、情趣昂然。

京剧常用锣鼓用途及打法

冲头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交叉合奏,音量一强一弱,配合上场、下场与一般的动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强语气用。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场不用;一场戏的结束(舞台上不留一人)时人物的下场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计》中探子的三报,即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敦念:“……他就暗发”后,也用冲头来配合动作和加强语气。

长尖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相间击奏。形式、用法与冲头大致相同,只是适用于由慢转快的动作上。例如:《群英会》中周瑜唤众将进帐时,众将上场即用长尖;又如起霸时上场亮相后,在往台口走的时候就用这个点子,不过比一般的速度较慢一些。

长丝头 以大锣和铙钹相间击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冲头,大都用在唱罢摇板之后的人物上下场,以此代替冲头。例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罢“算就汉室三分鼎,险些一旦化灰尘”两句摇板之后探子上场时,即用长丝头。

小锣长丝头 专用小锣击奏,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和走圆场等动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给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场,《牧虎关》中高来向高旺报事的几次上声,《打焦赞》中杨排风的上场等,都用小锣长丝头。

带锣 常接在唱腔之后,配合跑原场和武打等动作时使用。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完“江湖上叫萧恩不才是我”一句以后,与教师对打时即用带锣。

小锣带锣 小锣带锣的作用略如阴锣,常用于配合台上较浪费时间的动作。例如:《洪洋洞》中老军程宣作掘土掩埋孟良、焦赞的尸体的动作时,即用小锣带锣。

一封书 用于配合武戏的某些比较缓慢的对打动作,节奏型基本是冲头,但开始的底鼓不同,且节奏和速度都比较平稳缓慢,音响沉着有力,乐器并加用堂鼓(每拍两击)。例如:《艳阳楼》中高登与花逢春、呼延豹、秦仁等人对打时,即用一封书。

慢长锤 慢长锤多用于人物上场时。慢长锤是由长锤和夺头结合而成。多用于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头,或是配合比较缓慢的上场、更衣等动作。例如:《甘露寺》中孙尚香慢板唱上时,《草桥关》中铫期唱完“转过了万花亭太和殿上”一句之后,《文昭关》中伍子胥和皇甫讷互换衣服时,都用慢长锤。

快长锤 快长锤是由长锤和凤点头结合而成,演奏时速度较快。多用于快板、流水、摇板的入头,同时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或走圆场的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攻打开荡山上场唱快板时;《打鱼杀家》中李俊、倪荣上场开唱前,都用快长锤。但快长锤在习惯上不作为二黄摇板的入头。

散长锤 又名“撞金钟”、“摇板长锤”。是散板的入头,或用以配合缓慢、迟疑情绪的动作。例如:《文昭关》中伍员的上场;《二进宫》中徐彦昭、杨波的上场,都用散长锤。

闪锤 又名“拗锤”、“反长锤”,用于流水、快板、摇板的入头。但在习惯上只限于已在台上的角色开唱,而不作“唱上”的锣鼓,也不作二黄摇板的入头。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我用兵数十年从来谨慎”前,《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父女们打渔在河下”前,都用闪锤。

纽丝 多用于散板的入头,同时也配合上场、下场及一般的动作。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下城后,唱“人言司马善用兵”一段之前,即用纽丝;再如《四进士》中宋士杰被轰下堂去,在他唱散板前,为了配合他的伤痛和挣扎起立的较迟缓的动作,也用纽丝。在配合人物动作时,大锣可适当地人揣锣或加锣来加强伴奏气氛。

快纽丝 快纽丝也是散板的入头,也可以配合上下场用,常用于比较匆忙、紧迫的情境。如《大保国》中杨波上场时唱的散板,即用快纽丝作入头。演奏快纽丝时,不宜打得太长。

抽头 又名“七字锣”,作用是原棉的入头,但习惯上只作接唱的二黄原板或四平调的入头,而西皮原板不用。例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二黄原板“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爹娘啊”以后,接打抽头再唱原板。另外,也可作摇板的入头,二黄、西皮都可用,但二黄用得较多,例如《草桥关》中刘秀唱二黄原板“叫内侍忙摆驾后宫来进”,唱散以后;《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后唱摇板,都用抽头入二黄摇板。

小锣抽头 小锣抽头也是摇板、流水、快板的入头,在文静的气氛下,配合上场、下场、走圆场及其它的动作。例如《洪洋洞》杨延昭第二场上场唱二黄摇板时,《打渔杀家》萧桂英捧茶上场唱西皮摇板和《桑园会》秋胡上场唱快板,都用小锣抽头。

滚头子 滚头子不作开唱用,只是配合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接到夏侯渊“走马换将”的通知,决定将计就计。当他传令全军以后,在思考明天阵前如何骗过夏侯渊时,就用滚头子来配合表现他用手势虚拟的各种动作。

大锣水底鱼 [水底鱼]原为昆曲干念的牌子,京剧移用,省略原有的词句,只用锣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时匆忙急促的步伐(包括上下场和走圆场)。例如《望江亭》第一场,谭记儿与白士中下场后,白道姑念:“待我关了观门。”随即由四家丁、张千、李万引杨衙内急忙上场,这时即用水底鱼锣鼓。

小锣水底鱼 小锣水底鱼用法与大锣水底鱼略同。例如《打鱼杀家》中丁家教师赴萧恩家催讨鱼税时的上场和《女起解》中崇公道进监时的小圆场也用小锣水底鱼。

四边静 [四边静]原为昆曲的干念牌子。除了《青石山》中周仓需要念词(但不是昆曲原来的“大字”)以外,一般只是代替水底鱼使用。四边静锣鼓也可以分段使用,例如《空城计》第二场,马谡、王平发兵街亭时,即先用四边静的前半段;待第四场马谡、王平领兵抵达街亭上场时,再用后半段。

扑灯蛾 [扑灯蛾]原为昆曲干念牌子,京剧移用。水底鱼可以不念词句,扑灯蛾则必须念词(按照剧情编撰),只是句数长短并不限制。多用在感情激动的情况下,配合念数板。例如《狮子楼》中,武松与士兵的对念:“士兵一言来提醒,武松起下杀人心!……”就是扑灯蛾。再如《鱼肠剑》中专诸念的“牛二太欺心,太欺心!”也是扑灯蛾。至于牛二接着念的扑灯蛾,则是小锣扑灯蛾,打法与大锣相同。

急急风 急急风在演奏速度上比一般锣鼓点子快,多用于急促、紧张、激烈及战争的情境,用以配合人物的上下场及行路、战斗、厮打等动作。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罢“听一言不由我七窍冒火”后,与教师们的对打;《空城计》的司马懿幕内唱完“大队人马往西城”之后的领兵上场时,也用急急风。

紧锤 又名望家乡或串锤。基本上以大锣连击,声音不断。用在快板之前,是快板的入头,多用于匆忙、紧张的情境。一般快板多有胡琴过门,但在紧锤之后,也可以立即接唱,表示情绪急迫,如《赤桑镇》中吴妙贞唱完“见包拯我怒火满胸膛”后接唱的快板;另外也可作配合简短动作的锣鼓,如《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也是用紧锤。

搓锤 搓锤用以配合表现焦急的情绪或是失常的动作。但只用于某种特定的唱腔之后。例如《搜孤救孤》,程婴唱完回龙后,即接打搓锤。再如《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唱四平调“叫一声范金儿你来了罢!”之后,接打搓锤,以配合范仲禹甩发动作和他的神智昏迷状态。

阴锣 所谓阴锣即是大锣、钹的弱音演奏,但小锣从始至终并不作弱音。阴锣是配合暗中的或是迟缓的动作,包括改装、跳形等。剧中用得最多的如《三岔口》、《武松打店》、《白水滩》等,配合剧中人物的摸黑、觅物和迟缓的动作。另如《女起解》中崇公道为苏三戴枷,《宇宙锋》中赵艳容下场改装等,都是用阴锣。

九锤半 又名“双飞燕”常用于剧中人物一时较匆忙的动作或紊乱的情况,或配合暗中动作等。例如《三岔口》中任堂惠脱衣搜查旅店,《白水滩》中青面虎被押解上场,《英雄义》中的水战等。也用于带滑稽性的唱腔以后和动作中。例如《辕门斩子》中杨延昭唱完“听罢言来笑开怀”后,焦赞做滑稽动作时;《牧虎关》中高旺唱完回龙腔后,与小达婆作戏耍状时,都用九锤半。九锤半一般不独立使用,后面常接阴锣或马腿儿。

马腿儿 马腿儿是一个三拍子的锣鼓,能反复演奏,节奏较快。马腿儿单起演奏时很少,常接在阴锣、九锤半或急急风的后面。多用于武戏中配合两人单刀对打的各种套数及泅水等动作。如《战马超》中张飞与马超的夜战,《闹天宫》中孙悟空与青龙的对打,《英雄义》中水擒史文恭时阮小二等的泅水等,都用马腿儿。

叫头 叫头多用于人物的喜悦、愤怒、悲痛、焦急等感情激动而发出呼喊或控诉的时候。有单叫头、双叫头、三叫头之分。例如《宇宙锋》中赵艳容听说要把她送进宫里作妃子的时候,便起一个单叫头表示向赵高的呼喊;在情绪特别高昂时,把两个叫头连在一起,重复呼喊一次,称双叫头,如《女起解》中苏三独自感叹时,所呼叫的“天哪,天!”就是双叫头。三叫头一般用在比较悲伤或人物比较豪放的情况下,如《苏武牧羊》、《卧龙吊孝》中回龙之前的叫头即为三叫头。

小锣叫头 多用在感叹的时候。如《洪洋洞》中赵德芳问:“御妹丈此病从何而起?”杨延昭在回答感叹时,即用小锣叫头。另外丑角多用此种叫头,如《战太平》中花安向郜氏反目时,在念白前的呼喊,就是用小锣叫头。

大锣哭头 这是配合京剧唱腔程式哭头而用的锣鼓点子,用于剧中人物哭泣时。有配合散板中的哭头用的,如《斩马谡》中斩过马谡以后,诸葛亮哭马谡时,在唱“马谡!参谋!啊!”的哭头时,即用此种哭头。还有用于快板或摇板中间,如《坐宫》一场,杨延辉在唱“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一句时,即用哭头。

小锣哭头 多用于配合剧中旦角及较平静的场合所唱的哭腔。如《武家坡》中王宝钏唱:“啊!狠心的强盗啊!”即用小锣哭头。

四锣哭头 这是哭头的一种简化形式。往往是在一剧中,需要很多哭头的时候,以它来加入应用,避免过多的重复,如《四郎探母》中哭堂一折。

上板哭头 专用于二黄原板的唱腔中,如《文昭关》二黄快原板中“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啊——见!”即用上板哭头。

乱锤 用以表现人物的焦急、烦躁、纷乱的情绪,也配合上下场及相应的动作,节奏先后快慢不同,每一小节七下都是先慢后快。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念:“……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下面即用乱锤表现其焦灼情绪。

脆头 用法略同于乱锤。分为硬脆头与软脆头。脆头常用于表现人物的羞愧、惊怒的情感或动作,但只是用以加强表情,不作上下场用,也不能配合时间较长的动作。如《赵氏孤儿》中魏绛所唱的汉调二黄,即是用软脆头起。

扫头 在戏中,有时为了使剧情紧凑,省去原来唱词中的末句,而以动作代替,术语叫扫。扫头就是配合这种动作的锣鼓。如《别窑》中,薛平贵最后下场时唱:“你回寒窑且忍耐,我到军前再作安排。此时间顾不得夫妻恩爱”,第四句就扫去了,用王宝钏扯住薛平贵,薛推王,王倒地等一系列动作代替唱词,锣经即用扫头配合。扫头往往是依其动作的快慢、长短不同,而能加以伸张或缩减,所以又含有小扫头、快扫头、计数扫头等不同形式。

撤锣 又叫“大换小”,即撤去大锣,改用小锣之意。如前一场为大锣下场,次场为小锣上场,或一出戏的第一场即为小锣上场,都需要用撤锣。大锣的打法逐渐缓慢、削弱到消失,再接后面的小锣锣经。如《空城计》中,司马懿兵发西城后,在大锣声中下场,次场诸葛亮在小锣声中上场,中间即用撤锣。再如《四郎探母》第一场坐宫,杨延辉上场之前即用撤锣。

一锤锣 又名大锣打上、大锣打下、原场、回头等,名称很多,形式变化也很多,用途也很广泛。除了配合上下场的动作以外,也适用于一般的动作和歌唱、念白的前后,兼有冲头、住头的部分作用。一锤锣节拍自由、舒展,多用于以伴奏老生、花脸的缓慢上场,烘托其宏大的气度。用于上场的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升帐的上场;用于下场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唱完“免得我亲自去把贼收”之后的下场;配合一般动作的如《卖马》中秦琼与单雄信自我介绍以后的互换座位。用于歌唱前后的如《武家坡》中薛平贵唱导板“提起当年泪不干”之前的锣鼓;用在念白前后的如《三堂会审》中苏三念“犯妇纵死九泉,也是甘心眠目的了”之后的锣鼓。

快原场 快原场是一锤锣的更简化形式。多用于歌唱前后和念白前后,用以加重语气,同时配合动作。一出戏开锣时,常用快原场作为戏前的空场锣鼓。

小锣原场 又称小锣打上、小锣打下,用于戏中排场较小,气氛较平静或角色身份较低的场面,配合人物上下场,间或配合台上的动作(不接小锣归位)。《击鼓骂曹》中弥衡头一次上场时即用小锣原场配合他的上场动作。一般用作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的锣鼓时,前面通常加一个小锣帽子头。

旦上场 又名小锣旦上场。旦上场的节拍自由,效果沉静,多用以伴奏青衣花衫等旦行角色上场,用以衬托其端庄幽雅的气度,如《宇宙锋》中赵艳容的上场。老旦上场有时也用此锣鼓,如《钓金龟》中康氏的上场。

单搜场 单搜场专用于配合剧中的搜索动作。如《战宛城》中夏侯淳向张绣身上搜查时,即用单搜场。

走马锣鼓 又名走马长锤。用于武戏中节奏较缓慢的武打场面。约有下列几种用途:1、配合备马的动作,如《牧虎关》中高来为高旺备马。2、配合神话戏的“跳形”舞蹈动作,但开头的形式不同。如《金山寺》中水族的舞蹈。3、配合武戏的打“四门斗”,如《樊江关》中薛金莲与樊梨花的对剑。4、配合水中的战斗,如《战金山》中梁红玉与金兀术的水战。此外,《英雄义》、《战马超》的对枪时,亦均用走马锣鼓。

大锣夺头 大锣夺头是慢长锤的结束部分。在人物没有什么大动作的情况下,常作为原板、慢板、二六的入头而单独应用。例如《甘露寺》中刘备过江时,上船以后所唱的原板;《法门寺》中庙堂一场宋巧姣所唱的慢板;《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所唱的二六等,胡琴过门前,都用夺头。

小锣夺头 小锣夺头的形式变化很少,也是原板、慢板、二六的入头。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完导板“日前领了严亲命”之后就是接小锣夺头,还有《洪洋洞》中杨延昭唱的二黄原板“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之前也是用的小锣夺头。

平板夺头 平板夺头是专作四平调的过门(一般都是小过门)入头用的,如《乌龙院》和《闹府出箱》等剧都用此锣经。

小锣平板夺头 也是四平调的入头,但和平板夺头相反,多用作大过门的入头。例如《梅龙镇》李凤姐第一次上场唱四平调时,即用此。小锣平板夺头又可作为[吹腔]的入头,如《奇双会》李桂枝第一场唱上。

大锣单楗凤点头 大锣单楗凤点头是快长锤的结束部分,用于台上开唱的摇板、流水的入头,但凡是凤点头均不作上场开唱用。例如《打鱼杀家》中,李俊唱完“手搭凉篷用目瞅”之后,接一凤点头入摇板过门,倪荣再接唱“柳荫树下一小舟”。

小锣凤点头 也是摇板或流水的入头,多用于比较文静的场面。例如《捉放曹》中陈宫与吕伯奢对唱时所起的流水,用的即是小锣凤点头。

大锣双楗凤点头 也叫纽丝凤点头。是散板的入头,应用较普遍。有时与纽丝结合使用,有时也单独使用,多用于开唱之前动作不多的情况下。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退司马保空城全仗此琴”的西皮散板,即用大锣双楗凤点头开唱。另外,也用于急促、紧张的情境之下,例如《阳平关》中黄忠唱西皮散板“黄忠今日遭圈套”和赵云接唱“好似天神下九霄”之间,即用大锣双楗凤点头(略简化)。

散长锤凤点头 散长锤凤点头是散长锤的结束部分,作为散板的入头。例如《法门寺》中宋巧姣唱西皮散板“唤一声好一似鹰拿雀燕”,即用散长锤凤点头作为入头;另如《二进宫》中杨波唱完“四郎我儿击宫墙”之后,四郎接唱“铜锤一举双环响”时,也是用此锣鼓作入头。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MSYNvjPkag/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f_m7zLNuAs/
总谱暂时还没有,但听着学也行。

台||:匡七台七:||仓七台 仓|

我有全套的锣鼓经,但我没有扫描仪,要是你在青岛可以找我复印
ZHANGJIULONG888@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