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时期人的‘字’代表什么意思?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请问三国时期人的‘字’代表什么意思?

在史书或古籍中,大家是否常常看到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什么什么的,而因此感到奇怪呢?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动,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例:曹操字孟德,“德”与“操”出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一句。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瑾”“瑜”都是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就有“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李典是属于名与字意义相辅的,典有典范、典雅、典礼、典型的意思,而曼有长、美之意,成有做完做好的意思,是以字来补充名。例如:刘备字玄德,备为有,玄德是高深、幽潜的德性,备有玄德,以字补充名;程昱字仲德,昱是照耀,以字补充名,明德。

请问在三国时期曹操说《鸡肋》是代表什么意思吗!

1.鸡的肋骨。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之事物。《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备 因险拒守”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 杨修 便自严装,人惊问 修 :‘何以知之?’ 修 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 汉中 ,知王欲还也。’” 宋 杨万里 《晓过皂口岭》诗:“半世功名一鸡肋,生平道路九羊肠。” 明 吾丘瑞 《运甓记·辞亲赴任》:“征舠已集,拜辞偷泪滴,只为鸡肋功名,把北堂杳隔。”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何华珍》:“宦海中风波岂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恋鸡肋何为?”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三:“某些领导对咱看不惯,把咱当成‘鸡肋’!”
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途经一个小国。他的随从就问他,要不要灭掉它。曹操只说了两个字:“鸡肋”。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一个学者就说,“鸡肋”就是指鸡身上的肋骨,吃掉没什么味道,不吃扔掉还有些可惜。于是,这支军队就灭掉了这个效果。
从此,“鸡肋”就引申为一件事,做了没什么意义,不做又感到可惜。

三国时期人的字有哪些

三国人物姓名+表字对照
A:
B:
毕轨昭先
C:
曹操孟德 曹芳兰卿 曹洪子廉 曹奂景召
曹髦彦士 曹丕子桓 曹仁子孝 曹睿元仲
曹爽昭伯 曹彰子文 曹真子丹 曹植子建
岑至公孝 陈登元龙 陈宫公台 陈琳孔璋
陈武子烈 陈翔仲麟 程秉德枢 程普德谋
程昱仲德 崔琰季圭
D:
邓艾士载 邓扬玄茂 邓芝伯苗 丁奉承渊
丁谧彦静 丁仪正礼 丁义敬礼 丁原建阳
董袭元代 董卓仲颖 董昭公仁
F:
法正孝直 范康仲真 范滂孟博 费依文伟
逢纪元图 傅干彦才
G:
甘宁兴霸 耿纪季行 顾雍元叹 管辂公明
关羽云长(寿长) 关兴安国 郭淮伯济 郭嘉奉孝
H:
韩当义公 郝昭伯道 何晏平叔 胡邈敬才
华佗元化 桓范元则 黄盖公覆 黄权公衡
黄忠汉升
J:
吉邈文然 吉穆思然 吉太平 贾充公闾
贾诩文和 简雍宪和 蒋干子翼 蒋钦公奕
蒋琬公琰 姜维伯约 金依德伟
K:
阚泽德润 孔融文举 孔昱世元 蒯良子柔
蒯越英度(异度)
L:
李典曼成 李胜公昭 李通文达 廖化元俭
凌统公续 刘备玄德 刘表景升 刘馥元颖
刘理奉孝 刘协伯和 刘晔子阳 刘永公寿
刘璋季玉 吕布奉先 吕范子衡 陆绩公纪
吕蒙子明 吕虔子恪 鲁肃子敬 陆逊伯言
骆统公绪
M:
马超孟起 马良季常 马谡幼常 马腾寿成
满宠伯宁 毛介孝先 孟达子庆 糜竺子仲
N:
祢衡正平
P:
潘璋文圭 庞德令名 庞统士元 彭漾永言
Q:
秦宓子敕
S:
司马徽德操 司马师子元 司马懿仲达 司马昭子尚
孙策伯符 孙皓元宗 孙桓叔武 孙坚文台
孙静幼台 孙峻子远 孙匡季佐 孙朗早安
孙琳子通 孙干公佑 孙权仲谋 孙韶公礼
孙休子烈 孙翊叔弼
T:
太史慈子义 檀敷文友 陶谦恭祖
W:
王连文仪 王平子均 王双子全 魏延文长
文聘仲业 吴粲孔休
X:
夏侯霸仲权 夏侯敦元让 夏侯和义权 夏侯惠雅权
夏侯懋子休 夏侯威季权 夏侯渊妙才 辛毗佐治
徐晃公明 徐盛文向 徐庶元直 许攸子远
许褚仲康 薛综敬文 荀攸公达 荀玉文若
Y:
严俊曼才 杨阜义山 杨修德祖 伊籍机伯
虞翻仲翔 于禁文则 袁尚显甫 袁绍本初
袁术公路 袁谭显思 袁熙显奕 乐进文谦
Z:
臧霸宣高 张飞翼德 张合隽义 张弘子纲
张俭元节 张辽文远 张松永年 张温惠恕
张昭子布 赵云子龙 周泰幼平 周瑜公瑾
诸葛瑾子瑜 诸葛恪元逊 诸葛亮孔明 朱桓休穆
朱治君理 宗预德艳 祖茂大荣 左慈无放
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演义)人名
丁仪[正礼] 丁奉[承渊] 丁原[建阳] 丁谧[彦靖] 丁廙[敬礼] 于禁[文则] 士孙瑞[君荣] 山涛[巨源] 卫瓘[伯玉] 马日磾[翁叔]) 马良[季常] 马忠[德信] 马超[孟起] 马谡[幼常] 马腾[寿成] 王允[子师] 王双[子全] 王平[子均] 王匡[公节] 王戎[浚冲] 王观[伟台] 王甫[国山] 王连[文仪] 王沈[处道] 王肃[子雍] 王修[叔治] 王浑[玄冲] 王昶[文舒] 王颀[孔硕] 王祥[休征] 王朗[景兴] 王基[伯舆] 王谋[元泰] 王粲[仲宣] 王浚[士治] 韦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 毛玠[孝先]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钦[仲若] 文聘[仲业] 尹奉[次曾] 邓艾[士载] 邓芝[伯苗] 邓飏[玄茂] 孔伷[公绪] 孔昱[世元] 孔融[文举] 田丰[元皓] 田畴[子泰] 田豫[国让] 史涣[公刘] 乐进[文谦] 冯习[休元]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让[文礼] 吉穆[思然] 吉邈[文然] 毕轨[昭先] 吕布[奉先] 吕范[子衡] 吕凯[季平] 吕岱[定公] 吕虔[子恪] 吕据[世议] 吕蒙[子明] 朱儁[公伟] 朱然[义封] 伍孚[德瑜] 伍琼[德瑜] 任峻[伯达] 华陀[元化] 华歆[子鱼] 华核[永先] 伊籍[机伯] 向朗[巨达] 全琮[子璜] 刘巴[子初] 刘永[公寿] 刘协[伯和] 刘先[始宗] 刘邠[令元] 刘劭[孔才] 刘表[景升] 刘岱[公山] 刘备[玄德] 刘放[子弃] 刘宠[祖荣] 刘勋[子台] 刘晔[子扬] 刘陶[子奇] 刘理[奉孝] 刘焉[君朗] 刘琰[威硕] 刘禅[公嗣] 刘虞[伯安] 刘廙[恭嗣] 刘璋[季玉] 刘繇[正礼] 刘璿[文衡] 刘馥[元颖] 羊祜[叔子] 关羽[云长] 许允[士宗] 许攸[子远] 许劭[子将] 许靖[文休] 许褚[仲康] 许慈[仁笃] 孙礼[德达] 孙匡[季佐] 孙权[仲谋] 孙休[子烈] 孙观[仲台] 孙坚[文台] 孙和[子孝] 孙河[伯海] 孙亮[子明] 孙桓[叔武] 孙峻[子远] 孙资[彦龙] 孙干[公佑] 孙皓[亢宗] 孙皎[叔明] 孙翊[叔弼] 孙綝[子通] 孙策[伯符] 孙登[子高] 孙瑜[仲异] 孙静[幼台] 孙韶[公礼] 邯郸淳[子叔] 严畯[曼才] 杜预[元凯] 杜袭[子绪] 杜琼[伯瑜] 杜微[国辅] 杨仪[威公] 杨阜[义山] 杨修[德祖] 杨洪[季休] 杨彪[文先] 杨暨[休先] 李严[正方] 李典[曼成] 李胜[公昭] 李恢[德昂] 李通[文达] 李福[孙德] 李撰[钦仲] 吾粲[孔休] 邴原[根矩] 来敏[敬达] 步骘[子山] 吴质[季重] 岑晊[公孝] 何进[遂高] 何宗[彦英] 何晏[平叔] 何曾[颖考] 何颙[伯求] 应劭[仲远] 辛毗[佐治] 辛敞[泰雍] 宋忠[仲子] 张飞[翼德] 张辽[文远] 张休[叔嗣] 张华[茂先] 张纮[子纲] 张茂[彦林] 张松[永年] 张郃[儁乂] 张承[仲嗣] 张南[文进] 张昭[子布] 张津[子云] 张特[子产] 张悌[巨先] 张既[德容] 张鲁[公祺] 张温[惠恕] 张缉[敬仲] 张裔[君嗣] 张嶷[伯岐] 张邈[孟卓] 张翼[伯恭] 陆纡[叔盘] 陆抗[幼节] 陆凯[敬风] 陆逊[伯言] 陆骏[季才] 陆康[季宁] 陆绩[公纪] 陈武[子烈] 陈宫[公台] 陈泰[玄伯] 陈矫[季弼] 陈琳[孔璋] 陈翔[仲麟] 陈登[元龙] 陈骞[休渊] 陈群[长文] 陈震[孝起] 邵悌[元伯] 苑康[仲真] 范滂[孟溥] 和洽[阳士] 金尚[元休] 金祎[德伟] 金旋[元机] 周奂[文明] 周昕[大明] 周毖[仲远] 周泰[幼平] 周鲂[子鱼] 周瑜[公瑾] 周群[仲直]

三国时期把“我”用什么代表

这个因人而异。年长的自称老夫、老朽,称王的自称孤,女子自称小女子。大部分可以用“吾”代替,一般以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表示谦逊,例如刘备,自称备;曹操自称操。这个没有固定的,按照语言环境、个人身份地位、官职等不同。

三国时期人名问题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期的代表园林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争斗,阶级矛盾加剧,农民起义,导致汉王朝覆灭,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此后,司马炎称帝,出现西晋王朝。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等族崛起,灭了西晋政权,在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交战不休。公元317年,晋元帝在建康(今南京)成立新政权,是为东晋。接着,政权频繁更替为宋、齐、梁、陈;史称南朝。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统一北方。接着,又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取代,史称北朝。
由于各地战乱,朝代众多,南北对峙,历时三百六十多年,对民生固然不利,然而却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宫苑,比较分散,而有相当数量。如曹魏在邺城定都称邺都(其原城址在河南安阳北,河北临漳西),不久,建了铜爵园。以后的朝代北齐·武成帝也曾于邺城建都,改修原有的华林园为仙都苑。
在河南洛阳,则有魏明帝营造的芳林园和华林园。顺便指出,古代有同园异名和同名异园的状况,上述两处提到的华林园,为不同的园林。《宋书·礼志》载:“魏明帝时于天渊池南设流杯沟,燕群臣。”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缓缓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叫做“流觞”或“流杯。”苑园内设置曲水流觞,大约始于此时。
北魏·道武帝拓跋,原为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他称帝后在云中(今山西大同附近)亦修建宫殿苑园。《魏书·太祖本纪》提到,登国六年(391年),于该地起河南宫。天兴元年(398年)起天文殿。次年又于南台之阴起鹿苑,北临长城,东包白登,西山属之,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之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注宫墙内外,又穿鸿雁池,作天华殿,京师十二门,西武库,太庙。由此可见,宫苑仍有较大规模,他注重引水入园,重视动物饲养,让水禽出没池沼之中,使园林富有游牧民族粗犷之特色。
孙权于秣陵建都,改其名为建康,以后各代又称之为建邺、金陵、集庆、应天、江宁、南京等名自吴始,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人称六朝。六朝时代,建邺园林有很大发展。
《宋书·礼志》提到,宫城北三里有晋之芍药园,后改名乐游苑。东晋时的一个帝王海西公·司马奕(366-371年执政),于建康钟川立流杯曲水,以请众官。此外,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在其名篇《兰亭集序》中明确提到“流觞曲水”,记述了当时会稽文人一次在春天参与修禊春游时的活动。看来,那时的曲水流觞往往成为王公贵族游园时的一项时尚。
除帝王、皇族的园苑以外,达官贵人、地主富商营建的宅园逐渐兴起。东晋顾辟疆在苏州筑宅园名辟疆园,以后王献之曾往游览。该园直至唐时犹存。王珉在虎丘山下也建宅园,苏州的园林有了长足的发展。
南朝时,南京的园林尤为著名。《南朝宫苑记》提到,乐游苑处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起正阳、林光等殿。刘宋·元嘉十一年(434年)文帝禊饮于乐游苑。元嘉二十三年,帝于华林园内筑景阳山,并于乐游苑北修玄武湖,意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后遭何尚之固谏乃止。其实,玄武湖东临崔巍的钟山,有景可借,因此,除了在滨湖一带景区可设置少量嶙峋怪石以外,没有多大必要劳民伤财,另行搬运土石,人工堆垒大山了。大明三年(459年),孝武帝慕汉上林苑之名,于玄武湖北也建了一个上林苑。
永明五年(487年),齐武帝于孙陵岗(今南京东郊梅花山)建商飙馆,是年还建新林苑。齐·谢
 《入朝曲》描述当时情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山。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此诗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据《南齐书》提到,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于阅代堂起芳乐苑,石皆涂以五彩,跨池水立紫阁;并不顾节气时令限制,随心所欲,在盛暑季节,令园内种以好树美竹,未经及日便已枯萎,后竟征求民家,望树便取,毁墙拆屋以移之,朝栽暮拔,道路相继,花药杂草,亦复皆然。显然,石涂以五彩,俗不可耐,这使园林失却自然美。帝王的奢欲,倒行逆施,激起人民的义愤,没有几年,齐被灭于梁。
梁武帝改修华林园为仙都苑。天监四年(505年),在建兴里筑建兴苑。太清元年(547年)建成王游苑。昭明太子是梁武帝之子, *** 山水,喜好营建宫馆苑园。建康一带,当时的苑园还有桂林苑、别苑、芳林苑、方山苑、博望苑、娄湖苑、灵邱苑、古东园等等,不胜枚举。
应当提到,昭明太子之弟湘东王,后登帝位为梁元帝。他曾在江陵(今湖北)营建湘东苑。据《诸宫故事》记述,此苑穿池构山,长数百丈,缘岸植莲,杂以奇木,上有通波阁,跨水为之。周围有芙蓉堂、禊饮堂、隐士亭、乡射堂、连理堂、映月亭、修竹堂、临水斋;斋前有高山、石洞、潜行逶迤二百步,山上有云阳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之。由此可见,其苑园内的景点,始有具其文化内涵的专有名称。该园池山花木俱全,楼、阁、斋、堂、亭、桥兼备,构筑精巧,富有雅趣。所提的石洞,当为人工构筑;叠洞用于园林,可能从此时开始。

三国时期人怎么互称

男的20岁称呼男的60岁为:您
男的60岁称呼男的20岁为:你
古代男子的妻子,称呼自己夫君的弟弟和哥哥为:二叔、三叔。

三国时期的“诺”字是什么意思?

秦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间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唯唯诺诺。秦汉朝时"唯"与"诺"皆为象声词,皆为应答之声。但"诺"指地位或者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小辈分的应答。"唯"才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关于"唯"与"诺"的表达规矩,《礼记》卷二(曲礼上)有云: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缓应曰诺,疾应曰唯。"关于"唯"与"诺"的表达规矩,一定要恭敬的人不可用诺,上级对下级特殊情况为表敬意可用唯,诺是比较随意的应答甚至是不耐烦,诺的用法中对上下规定没有唯严格,下级对上级有时也可答。但唯多用于下级对上级,诺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辈之间,具体情况视语境而定。影视剧中严格来说是错的。

求三国时期几人的表字

不知楼主的“几人”是何所指。

不过要说三国里出现的“几人”在公元210,曹操的《让县自鸣本志令》(又称《述志令》)里出现过。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当时正值曹操赤壁打败而归,士人阶层皆借此嘲讽曹操的不可一世、妄自尊大,曹操为堵众人口遂作此文。文中曹操谈到自己如何从一普通的官宦子弟成长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其间曹操文辞朴实,语意实在,讲述了自己一步步的变化和发展。文中即有这么一句“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意思是说“假如这天下没有我,那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自称‘帝王’”所表达之意也就是“如果没了我曹操,这汉家王朝早就分崩离析了,你们(士人阶层)还在这里对我冷嘲热讽。”纵观东汉末年史实,事实也确实如此。故此文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而后曹操的不少做法也得到了士人阶层的认同,甚至包括了不少保皇派。

所以“几人”并非指具体的人,也无表字,而是曹操所称的,“有多少人”。

三国时期什么动物代表平民

羊,因为他们的官职名称叫荆州牧,冀州牧之类的,把官员比做成牧羊者



请问三国时期一些人除了名字还有字 字是怎么回事
答:一般少年到了一个年龄,父母就给他加上字号,表示他已成丁了。另外在古代,人的名字是不能乱叫的,只能用他的字号称呼。如你在宋朝见了王安石,你不能叫他安石,只能叫他介甫。而所选字号要和名字有关系,你所指的张飞...

历史问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为什么称呼别人时要称字,和自称时,却称名...
答:名,一般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称呼,算是谦称呼。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所以一般都不会叫人家的名。字,称呼别人时,称字,是对人的恭称,表示尊敬,亲切。但是自己不能这么称呼。所以,不只是三国里面人家称字,即使到了...

古人名字中的“字”到底是代表着什么?
答:古人名字里的“字”代表成年后的尊重,通常与名相关联,多取其同义、近义词或延伸义。古人刚出生时,长辈会为其取名,成年后,为避免同辈之间直呼其名的尴尬,取字以示尊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关羽字云长...

古代人的名字为什么都有“字”,到底有何意义?
答: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他们在对对方的称呼中,都是直接说表字的,这样代表着对对方的尊重。例如曹操就被叫做“曹孟德”,“字...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
答:因为文字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对方姓名的补充,所以直到建国初期,很多人还是有文字的。但是,到了三国之后,就只有少数人会叫他们的名字了。比如隋唐时期的秦将军和都是字,秦封为,尉迟敬德封龚为景德。4.在古代,古人...

三国的人名为什么都有字什么
答: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代表着什么?
答:在成年礼举办完成后,就会给孩子们授字。有了字,也就代表孩子们正式长大成人了。古人一般称呼别人的时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通常都是称字。如果是年轻人还没有字,他们则会说:年幼,无表。所以取字的目的,就是让...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呢?
答:举例来说,三国时期雄踞东南的孙吴,其奠基人孙坚生下四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和孙匡,而他们的表字则分别是伯符、仲谋、叔弼和季佐,正是按照“伯仲叔季”来取字。同时的荆州还有以马良、马谡为代表的马氏...

三国时期的人对其他人为什么一会称名一会称字?
答:女子举行笄礼的时候取字,这个一般就是同辈或晚辈称呼的,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时期的人会一会称名,一会称字。古代对于礼法的要求比较严格,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称谓一定要准确,在古代,名一般只有父母或者近亲的长辈才能叫,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