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角度论述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0
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角度论述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两难。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更是一个事关社会公平、公民权利、大局稳定的政治问题,如果任凭这种不平衡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制约中国政治文明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整体进程。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虽然国家开始时推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个目标是很难达到的,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制约着,腐败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也很难起到带动繁荣的作用,社会和谐问题也日益显现出弊端,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并进一步扩大。各种阶层也日益地区分开来,并划分为互不相融的群体。东南部、西部、东北部、中部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并进入一个相当难改变的局面。
  如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目前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面临的挑战中,关键是地区不均衡、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问题,即:不平等的问题、扶助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问题。我们面对的这些挑战是巨大的,因为面临的问题特别复杂,范围特别的大,所涉及的方面也是比较广泛。如果不及时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进入一个相对停缓的时期,最终导致经济结构的解体。
  1、地区不均衡问题对策
  一个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是否趋同,决定于国家政策和这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减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开放内陆地区并扩大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具体的说:
  ⑴在市场方面,政府应该调整投资政策,取消向沿海地区和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让各地区在公平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并取消对人口流动的各种限制。
  ⑵在财政分权方面,中央政府应对经济落后的地区提供经济帮助,而不应让地方政府独自承担一些短视行为留下的不良后果,应帮助他们重新启动地方经济,摆脱“杀鸡取卵”引起的经济恶性发展。
  ⑶在对外开放方面,在内陆和农村地区大力兴建基础设施,以克服这些地区在地域上的比较劣势。
  2、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问题对策
  缩小差距的最快手段是向富裕地区居民增加税收,来补助其他地方,但是这样做却会减缓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需要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与贫困人口分享,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健康、更好的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我国在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显著,但是这些进步却没有足够使贫困人口受益。政府应该将重点放在农村,解决农民的问题,这个问题才会得以更好地解决,并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我国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成功可不是一般的事情,我国这么大的规模,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很多人都说:“全球人类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果千年发展目标失败了,某种程度上全球也失败了。”这正形象地说明了中国问题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是全球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3、发展社会事业
  发展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为了解决目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深化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政府应分别对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就业是民生之本。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青壮年人口比重最高的时期。要抓住机遇,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加快经济发展,为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做好物质准备。现在已经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要深化户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针对农民工工资长期得不到提高和拖欠工资等问题,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最大优势,要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力资源财富,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能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技能性人才短缺,是当前人才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其根源在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滞后,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决定》提出了一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明确目标,这就是“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实现这个目标,是完全必要的。《决定》还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偏重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高等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目标。《决定》提出的这两个目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要按照这两个目标的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作用。要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迫切要求文化事业有一个大的提高和发展。文化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愈益繁荣,才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淡化,公共服务职能减弱;二是药价虚高,加重患者负担;三是医疗保险覆盖率低。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是当前社会领域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要改革,一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三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避免药价虚高和以药养医。四是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五是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这些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将有效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要实施重大生态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降耗减排的指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相当大,必须研究采取新的有效措施,包括采取技术、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方面的手段,增加有关投入,确保目标的实现。要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指标为杠杆,推动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能源、资源消耗的状况,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地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要注重解放发展这些不平衡问题,才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才可以在国际竞争中稳固自己的阵地。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社会的进步体现在各种事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只有武装起自己,才会使自己强大起来。最重要的发展之路不在于别人的投资,而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实力提升,发展社会事业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最终才能在现今的国际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必须坚持注重解放发展不平衡问题和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性,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历史地位,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1.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在人类文明史上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规定性.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从时间上说,从我国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个阶段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尚示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即是说,我们应当从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定位问题,这样才能开阔视野,看得更清晰,认识更深刻,即跳出中国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面对现实,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理论,而认清了国情,就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所谓国情,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规定,比如,十二亿多人口,八亿多农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等.这是表次的认识.对国情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从社会
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方面进行把握.这就是最基本的国情.
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是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因而,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促进我们更加自觉地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乃至生活方式,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获得显著提高.2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过去搞得“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组织形式,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组织形式,是对社会主义组织形式的一种曲解,是一个历史性误区,是在政治的高压下强制推行的一个“经
济乌托邦”.中华民族为此已经付了沉重的代价.
3.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可以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
目前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有了巨大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而且外汇储备量居世界第二位,不宜在强调初级阶段了,在世界上应以强国的面貌出现,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究其根源,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我国国民经济虽然生产总量不低,但人均收入却很少,居世界后列,我国生产力的水平确有很大的提高,从总体来看,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落后,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正如邓小平所告诫我们: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有上千年时间.而要实现共产主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奋斗.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两难。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更是一个事关社会公平、公民权利、大局稳定的政治问题,如果任凭这种不平衡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制约中国政治文明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整体进程。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虽然国家开始时推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个目标是很难达到的,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制约着,腐败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也很难起到带动繁荣的作用,社会和谐问题也日益显现出弊端,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并进一步扩大。各种阶层也日益地区分开来,并划分为互不相融的群体。东南部、西部、东北部、中部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并进入一个相当难改变的局面。
如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目前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面临的挑战中,关键是地区不均衡、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问题,即:不平等的问题、扶助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问题。我们面对的这些挑战是巨大的,因为面临的问题特别复杂,范围特别的大,所涉及的方面也是比较广泛。如果不及时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进入一个相对停缓的时期,最终导致经济结构的解体。
1、地区不均衡问题对策
一个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是否趋同,决定于国家政策和这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减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开放内陆地区并扩大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具体的说:
⑴在市场方面,政府应该调整投资政策,取消向沿海地区和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让各地区在公平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并取消对人口流动的各种限制。
⑵在财政分权方面,中央政府应对经济落后的地区提供经济帮助,而不应让地方政府独自承担一些短视行为留下的不良后果,应帮助他们重新启动地方经济,摆脱“杀鸡取卵”引起的经济恶性发展。
⑶在对外开放方面,在内陆和农村地区大力兴建基础设施,以克服这些地区在地域上的比较劣势。
2、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问题对策
缩小差距的最快手段是向富裕地区居民增加税收,来补助其他地方,但是这样做却会减缓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需要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与贫困人口分享,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健康、更好的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我国在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显著,但是这些进步却没有足够使贫困人口受益。政府应该将重点放在农村,解决农民的问题,这个问题才会得以更好地解决,并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我国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成功可不是一般的事情,我国这么大的规模,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很多人都说:“全球人类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果千年发展目标失败了,某种程度上全球也失败了。”这正形象地说明了中国问题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是全球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3、发展社会事业
发展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为了解决目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深化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政府应分别对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就业是民生之本。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青壮年人口比重最高的时期。要抓住机遇,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加快经济发展,为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做好物质准备。现在已经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要深化户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针对农民工工资长期得不到提高和拖欠工资等问题,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最大优势,要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力资源财富,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能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技能性人才短缺,是当前人才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其根源在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滞后,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决定》提出了一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明确目标,这就是“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实现这个目标,是完全必要的。《决定》还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偏重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高等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目标。《决定》提出的这两个目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要按照这两个目标的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作用。要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迫切要求文化事业有一个大的提高和发展。文化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愈益繁荣,才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淡化,公共服务职能减弱;二是药价虚高,加重患者负担;三是医疗保险覆盖率低。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是当前社会领域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要改革,一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三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避免药价虚高和以药养医。四是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五是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这些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将有效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要实施重大生态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降耗减排的指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相当大,必须研究采取新的有效措施,包括采取技术、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方面的手段,增加有关投入,确保目标的实现。要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指标为杠杆,推动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能源、资源消耗的状况,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地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要注重解放发展这些不平衡问题,才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才可以在国际竞争中稳固自己的阵地。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社会的进步体现在各种事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只有武装起自己,才会使自己强大起来。最重要的发展之路不在于别人的投资,而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实力提升,发展社会事业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最终才能在现今的国际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必须坚持注重解放发展不平衡问题和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性,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

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依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广。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答: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角度论述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
答:看清世界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当代国情,不要盲目求快,要在稳中求快。务实是首要的,只要你是一个中国公民为了中国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初步形成,我们就必须务实。务实是我们当代人所缺少的,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我们不需要空想...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什么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亦称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由新时期的总任务、总路线发展而来。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是什么
答: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对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