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惠州的故事谁有告诉我拜托各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

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

同年十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于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

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考百姓有干扰,建议建兵营三百座。

他对西湖的建设颇为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和大堤。

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

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 *** 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

他常常月夜游丰湖,登合江楼、入逍遥堂,过丰乐桥,踏遍西湖山水,游兴是极酣的。

他月流连于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赏塔影平湖。

苏东坡左惠州,也有一段伤心事,就是他的爱妾王朝云在这里病死。

朝云是浙江钱塘人,字子霞,为人聪敏,有见地,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里的歌姬,不识字,后已粗通文墨,学书。

苏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时只三十四岁。

她死后,苏东坡与楼霞寺僧葬她于寺旁的松林间。

传说朝云死后,苏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

苏东坡梦醒后,于是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成了苏堤的来历。

苏东坡在西湖三年,广泛地接触了各个阶层的群众。

由于他之大得人心,因此,西湖的许多建筑物留有纪念他的名字,如苏公桥(西新桥)、迟苏寺、东坡亭、东坡祠、苏堤、甚至东坡肉,东坡扣肉、东坡酒家等。

扩展资料

在惠州居住期间,苏轼写就了无数传世佳篇,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家居俗务,也记写了惠州的山水风物和人文世情。

所作诗文非常接地气,题材非常世俗化、生活化,如《食荔枝》、《江月五首》、《记游松风亭》等。

而在侍妾朝云逝去的日子里,苏轼不胜哀伤除写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还写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等许多诗、词、文章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

《食荔枝》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与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诗词赏析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西江月·梅花》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

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不仅要提出想法,还要尽力。为了筹钱,苏轼拿出了皇帝给的犀牛腰带。不仅如此,他还写信求助。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辙,也捐出了皇帝赐给惠州改善民生的金钱。苏轼以他的真心为人民服务。他深受惠州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一个文学家洪迈讲说,在南宋绍兴的第二年,一帮土匪在赣州解散...

苏轼在惠州建了个什么亭
答:当年,大才子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被贬惠州。他的八个太太竟没有一个随行。朝云作为侍妾,整整陪了东坡23年,她琴棋书画不无所不能。歌女出身。对东坡关爱有加,在东坡被贬的日子里,是她的爱给了东坡力量,使东坡焕发精神,治理惠州他不遗余力。惠州百姓至尽记得东坡的功劳 http://www.hzinfo.com/...

苏东坡来惠州干什么
答:”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这句诗句怎么解释
答:十月二日,苏东坡来到惠州,时年59岁。到绍圣四年四月再次被贬离开惠州赴儋州,苏东坡共谪居惠州两年七个月。在寓惠两年七个月间,苏东坡遍游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期间,其共创作诗187首,词18首,散文363篇,书画20幅。苏东坡的不少诗句如“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

苏轼是怎么会写惠州一绝的
答:《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

黄佛:因东坡情结,将惠州当第二故乡
答:书中重点描写了苏东坡在惠州的爱情故事,除了广为人知的王朝云故事外,还有和惠州美女温超超的凄美爱情。本书描述了一个接地气、生动的东坡形象,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颇有报告文学的味道,文字如行云流水。苏东坡曾在惠州生活了2年7个月,在惠州修桥筑路、改良农具、造福百姓。居惠期间,苏东坡写下...

关于苏东坡被贬三次的故事
答:?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终于到达贬所中和镇。他曾将自己的路线形象地描述为“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说的是自己在海南西北部走了一个半月形的弧线。开初东坡在官府租了一间房子暂避风雨,没几天被政敌知道后,下令把东坡逐出官舍。苏轼写到自己当年的惨景:“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

日啖荔枝三百颗说的是什么典故
答: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日啖荔枝三百颗”出自苏轼的《惠州一绝 食荔枝二首·之二》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惠州西湖——天涯何处有芳草
答:我是俗人,无力考证,只是觉得要在惠州说东坡词,这首最合适了。林语堂说“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P314),而此词与这段情则紧密相关。据说,到惠州的第二年秋,东坡请朝云唱此词,朝云朱唇轻启,歌喉未发却泪满衣襟!先生十分...

苏轼和朝云的故事是什么?
答:苏东坡感叹作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