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日本有哪些大战役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4
“古代”中国与日本都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唐朝和日本的白江口海战,刘仁轨以少胜多,全歼日本舰队。


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今韩国公州)都督,安抚百济余众,不巧王文度于渡海时死去。百济僧人道琛及故将扶余福信拥众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抗唐,又派人前往倭国(今日本)迎回故王子扶余丰,立其为国王。这时,倭国亦欲乘朝鲜半岛三国内乱之时,保住在高丽半岛上的势力,缓和国内的政治危机,遂派阿昙比罗夫率日军护送扶余丰回到百济。苏定方归国以后,道琛与扶余福信引众围攻百济府城,刘仁愿遣使告急。唐高宗诏令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领王文度部众,从近道征发新罗(位朝鲜半岛东南部)兵以救援刘仁愿。刘仁轨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并说:“天将富贵此翁耳!”(《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于是选吉日而行。临行前,刘仁轨发誓:“拟削平辽海,颁示国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此次,是刚满六十岁的刘仁轨第一次带兵出征,鉴于没有作战经验,所以刘仁轨治军非常严明。刘仁轨率唐军转战而前,所向无敌。道琛率百济军在熊津江(即今韩国锦江)口立两道栅栏,抗拒唐军。刘仁轨率部与新罗兵四面夹击,大败百济军,士卒争入栅内,由于便桥狭窄,落水及被唐军所歼达万余人。道琛连失两栅,遂解除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守任存城(在百济西部任存山)。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兵买马,其势愈壮,对唐军构成威胁。刘仁轨见所率唐军兵少,便与刘仁愿合兵一处,养兵蓄锐。

这时,高宗又诏新罗出兵,援助刘仁轨。新罗王遂遣将军金钦率兵向百济府进发。行经古泗(今韩国泗川),遭受福信部阻击,金钦只得由葛岭道(今韩国泗川县与晋州县之间)退回,由此不敢复出。不久,福信杀死道琛,兼并其众,专制政柄,扶余丰“但主祭而已”(《旧唐书·百济传》)。

龙朔二年(662年)二月,唐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久攻平壤不克,又值大雪,遂解围归国。唐高宗也认为不宜再战,便下诏书指示刘仁轨:“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旧唐书·刘仁轨列传》)唐军将士也皆欲西归。刘仁轨客观、细致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决定坚守百济,伺机出击。他说:“《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专之可也。况在沧海之外,密迩豺狼者哉!且人臣进思尽忠,有死无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主上欲吞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妖孽充斥,而备预甚严,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战而有胜,士卒自安。然后分兵据险,开张形势,飞表闻上,更请兵船。朝廷知其有成,必当出师命将,声援才接,凶逆自歼。非直不弃成功,实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军既回,熊津又拔,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高丽逋薮,何时可灭?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贼中心,如其失脚,即为亡虏。拔入新罗,又是坐客,脱不如意,悔不可追。况福信凶暴,残虐过甚,余丰猜惑,外合内离,鸱张共处,势必相害。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众将觉得刘仁轨说得有理,皆相从。

时扶余丰与福信等也认为唐军孤城无援,即将撤退,还遣使探问:“大使等何时西还,当遣相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从此未加防备。刘仁轨、刘仁愿知百济防卫松弛,遂七月趁其松懈,率部突袭,相继攻克支罗城(今韩国怀德)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歼敌及俘获甚众,分兵守之。福信等退守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凭借该城临江高险,又当冲要,严兵守卫。随后不久,刘仁轨伺其稍懈,率新罗兵夜至城下,驱众从四面攀草登城,天亮时占据真砚城,终于打通了从新罗运粮的道路。刘仁愿遣使归国报捷,同时请求派兵增援。此时,唐高宗已得知倭国出兵增援百济,遂命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发淄(州治今山东淄博西南)、青、莱(治益都,今属山东)、海(治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四州兵7000人开赴熊津。

福信等丢失真岘城后,处境日窘,又与扶余丰之间的猜忌与日俱增。福信遂装病不出,企图趁扶余丰前来问疾之时,伏兵杀之。不料此谋泄露,扶余奉便帅亲信袭杀福信,遣使分赴高丽、倭国,乞师援助

龙朔三年(663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令倭将毛野稚子等倾举国精锐27000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八月,唐高宗以连年用兵海东,百姓困于征调,士卒死者甚众,诏罢36州制造船舰,并遣司元太常伯(即户部尚书)窦德玄等分赴10道,询问疾苦,黜陟官吏。九月,孙仁师率部抵达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会师,唐军兵势大振。

唐军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会上有人认为“加林城水陆之冲,请先击之。”但刘仁轨觉得此举不妥,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说:“加林险固,急攻则伤损战士,固守则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旧唐书·刘仁轨列传》)此举得到唐军诸将的一至认可,于是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刘仁愿、孙仁师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前进;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江入白江而下,和陆军会合,同趋周留城(在今韩国扶安,建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初八,孙仁师等在白江打败百济残余部队及倭兵,攻克周留城。由于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率水军万余渡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刘仁轨率水军率先到达白江口。二十七日,倭国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口,两军遭遇。当时唐朝水军为7000余人,战船170艘;倭国水军万余,战船1000多艘。倭军虽在数量在多于唐军,但唐朝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造海船以形体高大、性能良好著称于世。例如,意大利人菲勒斯著的《中世纪的中国与非洲》上记载:“中国大约从公元600年开始,就建造具有五层甲板大吨位的帆船。中国帆船的体积很大,抗风浪的能力很强。”唐代海船之大,可见一斑。此外唐朝水军战船的种类也很多,据李靖《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和李筌《太白阴经·水战具篇》记载,唐朝水军战船共有楼船、蒙冲、斗舰、走轲、游艇、海鹘6种。所以唐朝水军的战船在数量上虽处于劣势,但在质量上却远胜倭国战船。

并于这次海战,中国史书记载非常简略,而日本史书则记载较为详细。由于唐朝水军先到达白江口,加上战船精良,刘仁轨遂采取疲敌之策,先抢占有利位置,列战船于白江严阵以待。倭军到后,率先发起进攻,结果不利而退。而唐军仍坚阵而守。二十八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在首战败于唐水军后,仍盲目地高估自己的实力,错误地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不观天气变化,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刘仁轨见倭军来攻,充分利用唐军战船的优势,指挥水军将倭军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随后再施以火攻,一时“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旧唐书·刘仁轨列传》)经过激战,唐军四战四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焚毁倭军战船400多艘;击毙倭将朴市田来津;扶余丰趁乱逃奔高丽,其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和倭军残部投降;百济诸城全部归顺,百济再次得以平定,只有迟受信据守任存城不降。

白江口海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因中国史书记载有限,所以鲜为人知。作战中,刘仁轨指挥有方,在兵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先采取守势,而后因势利导,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并辐以并火,最后取得了中日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陆上倭军闻此讯,大惊不已,“相谓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白江口海战的胜利,使唐军很快占领了百济全境,形成对高丽的夹击态势。同时也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以备唐军。

此前,百济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回军后,招集亡散,各据险响应福信,白江口海战后,各率所部归降。刘仁轨好言安慰他们,然后让其各自率军攻打任存城,并准备派唐军相助。孙仁师认为:“相如等兽心难信,若授以甲仗,是资寇兵也。”刘仁轨却不以为然,说:“吾观相如、常之皆忠勇有谋,感恩之士,从我则成,背我必灭,因机立效,在于兹日,不须疑也。”(《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于是发给黑齿常之等粮食和武器,分兵相随,遂克任存城,迟受信抛弃家属,投奔高丽。至此,百济皆平。

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最主要的两大战役

历史上的五次中日战争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一雪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派出了三万余军队应援百济。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8月,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严阵以待的唐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阵发起进攻。唐军以逸待劳,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这一战直杀得日月无光,海水染红。唐军“四战而捷,焚其舰四百”,日军溃不成军。《日本书纪》载“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中日第二战:忽必烈饮恨日本海。 1274年和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发动两次侵日战争。由于台风的缘故,全部以失败告终 中日第三战:明朝抗日援朝战争。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秀吉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中日第四战:甲午战争。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前几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鲜。清军在朝鲜战败,辽东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被迫求和,签署城下之盟即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

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大战役?
答:1591年(天正十九年) 九户政实之乱(○蒲生氏乡VS×九户政实) 1592年(文禄元年) 文禄之役(丰臣秀吉VS朝鲜军) 1593年(文禄二年) 平壤之战(×丰臣秀吉VS○朝鲜军) 日韩签定休战协议 1597年(庆长二年) 庆长之役(×丰臣秀吉VS●朝鲜军) 1598年(庆长三年) 日本军朝鲜撤退 ...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是哪些?
答:一、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打响的第一场大型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又称八一三事变。双方一共有约一百万军队参战(日军二十万,中国军队八十万),这场战役持续了长达三个月之久,日军死伤四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三十万余人,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打了哪些出名的战役?
答: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的首战 百团大战——声势浩大的铁路破袭战 娘子关之战——名将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下 ...想到的只有这些了,抗日战争国民党承担正面战场,但是,胜绩不多,而且,我们了解的机会也不多。共产党八路军的胜利都是积小胜为大胜。除了百团大战之外,几乎没有过歼敌万人之上的战役。这部同...

历史上,在日本发生的战争有?
答:军来到海岸边时,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幕府的武士们不敢相信已经胜利,直 至抓到了元军的俘虏后才派遣急使进京报捷。元军战死、溺死大半,最后辗转回到中国 的只剩下一万三千五百人。这次战役最后以日本的胜利告终,史称“文永之役”。北条时宗在胜利后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在冷静地分析了...

日本国内历史上最大战争
答:中日史上第叁次大规模军事冲突。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大军征朝鲜,朝鲜求援中国明朝后战事转为叁方作战。战争期间和战不定,依时间可分成两次战役。 文禄之役 1592—1593年 日军第一次入侵朝鲜,初期十分顺利,直到明朝援军进入后战事陷入胶着。最终日军决定和谈。 庆长之役 1597—1598年 因丰臣秀吉对明朝的态度不满...

求日本战国史上所有重要战役名称及内容。
答:如果没有这场暴雨,织田信长的行动绝对难以成功。所以说织田信长被称为暴雨将军还是有其道理的。 [编辑本段]影响及意义 桶狭间合战最大的影响便是织田信长的崛起和今川一族的没落,此战役也改变了日本战国初期群雄割据的格局,天下渐渐向着少数大名对抗的时代迈进。 织田信长用奇袭方式取得了战役的胜利,通过此战役当时年...

日本战国三大战役
答: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 历史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日本战国三大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日本战国三大战役 战,制霸中国地区 【河越夜战】 天文十四(1545)年,北条氏康骏河出阵,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副关东管领扇谷上杉朝定,趁机以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为号召,联络...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和日军打了哪些战役,双方伤亡如何呢?
答:1598年8月,日本朝野流传着一条惊人的消息:日本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病逝于大阪,时年61岁。据说,他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快把我朝鲜的15万大军撤回来!莫使他们做了海外野鬼!”当丰臣秀吉喊出这句绝望遗言时,那支七年前他雄心勃勃派到朝鲜去的侵朝日军,此时却被来自朝鲜“父母...

抗日战争有哪几场重要战役
答: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特别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此战,中国军队以10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地反击了日本侵略军。但日军以8个师的兵力分兵进逼,使守军处于三面被围。背...

日本侵略中国的“十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答: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9,扶立伪“满洲国“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