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起源,特点,如何鉴赏)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0
现代诗歌文学常识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乐府诗和汉乐府是同义词,已合并。 汉乐府 百科名片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 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 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 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 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 《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 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 民歌。 作品名称:汉乐府 作品别名:乐府诗/乐府/乐府民歌 创作年代:两汉时期

作品出处:乐府诗集 文学体裁:乐府诗 作者: 汉时乐府机关采集整理 目录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西汉乐 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 郊庙歌辞 1 2 3 《汉书艺文志》 汉代乐府 汉代从武帝开始两汉乐府热闹的场所两汉 乐府诗注意剪裁中国诗歌汉乐府民歌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病妇行秋风上邪汉乐府民 歌最大(一)(二)(三)(四)《江南》我国诗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 、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 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 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 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 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 诗,亦称“乐府诗”。 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 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 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史记乐书》载,汉 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 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 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 篇。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 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 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 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 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 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 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 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底层 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 式朴素自然,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 言清新活泼,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 叙事诗奠定了基础。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 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 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 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 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 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 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 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 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 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 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 地位,于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 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 璧”。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 ,《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 祀之 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 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 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 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 歌,昏祠至明。”乐府的职能在武 帝时进 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 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 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文人 所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再像《安世房中 歌》那样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 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据《汉书百 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 丞。又据《汉书礼乐志》所言,至成帝末 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 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 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 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 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 有乐府建制。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两个系统,一 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乐令,相 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 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 府。黄门鼓吹之名西汉就已有之,它和乐 府的关系非常密切。至东汉,由承华令掌 管的黄门鼓吹署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 诗,实际上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东汉 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 唱,因此得以保存。郊庙歌辞:主要是贵 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没 有什么思想内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 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 音乐背景:来源:(1)秦国音乐(2)楚 国音乐1 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 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歌辞是后来 补写的,内容庞杂。主要是民间创作。2 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 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 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3 杂曲歌辞:其 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 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汉书艺文志》 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 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 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 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 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 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 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 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 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 中得到充分的反映。相和歌辞中的《东门 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的都 是平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 呻吟呼号。有的家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 架上无悬衣”,逼得男主 人公不得不拔剑 而起,走上反抗道路。(《东门行》)有 的是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 给丈夫;病妇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 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妇 病行》)还有的写孤儿受到兄嫂虐待,尝 尽人间辛酸。(《孤儿行》)这些作品用 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 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对话、行 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 情上遭受的煎熬。《东门行》的男主人公 在作出最终抉择之后,不得不割舍夫妻之 爱、儿女之情,夫妇二人的对话是生离死 别的场面。《妇病行》中的病妇临终遗嘱 伤心刺骨,而丈夫无力赡养遗孤的愧疚、 悲哀,也渗透于字里行间。至于《孤儿 行》中的孤儿,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 竟然有生不如死的想法,小小年纪便对命 运已经完全丧失信心。两汉乐府诗在表现 平民百姓疾苦时,兼顾到表现对象物质生 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 伤。尤其可贵的是,诗的作者对于这些在 死亡线上挣扎的贫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 情,是以恻隐之心申诉下层贫民的不幸遭 遇。 同是收录在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 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诗,与《东 门行》等三篇作品迥然有别,它们展示的 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把人带进 另一个天地。这三首诗基本内容相同,都 是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三首诗的字句 也多有重复,最初当是出自同一母体。 《相逢行》的作者犹如一位导游人员,两 度把人引入侍郎府。第一次见到的是黄金 为门,白玉为堂,堂上置洒,作使名倡, 中庭桂树,华镫煌煌。第二次见到的是鸳 鸳成行,鹤鸣噰噰,两妇织绵,小妇调 瑟。这首诗在渲染主人富有的同时,还点 出了他的尊贵身份:“ 兄弟两三人,中子 为侍郎。”这是一个既富且贵的家庭,而且 宝贵程度非同寻常。黄金为门,白玉为 堂,是富埒王侯的标志,不是一般的富, 而是巨富。侍郎是皇宫的禁卫官或天子左 右侍从,是皇帝信任的近臣,其特殊地位 不是普通朝廷官员所能相比。《鸡鸣》和 《长安有狭斜行》把表现对象的显赫地位 渲染得更加充分,或云:“兄弟四五人, 皆为侍中郎”或云:“大子二千石,中子孝 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诗中 的富贵之家不只是一人居官,而是兄弟几 人同时宦达;所任官职也不限于俸禄为四 百石的侍郎,而是秩达二千石的高官显 宦。《相逢行》和《长安有狭斜行》二 诗,作者是用欣赏的笔调渲染富贵之家, 《鸡鸣》一诗则警告豪门荡子不要胡作非 为,以免触犯刑律,带有劝谏和批判的成 分。上述三诗对富贵之家气象的展现,对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具有示范性,后来许多 同类作品都是以此作为蓝本。黄金为门, 白玉为堂,到《红楼梦》中演变成贾府 的“白玉为 堂金作马”。至于三妇织绵鼓瑟 的段落,则被单独划分出去,名为“三妇 艳”,在古代乐府诗中频繁重复出现,成为 富贵之家的象征,积淀成一种具有特定含 义的符号。 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 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成对比 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一边是饥寒 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一边是奢侈豪 华,不知人间还有忧愁事。一边是连自己 的妻儿都无法养活,一边是妻妾成群,锦 衣玉食,而且还豢养大群水鸟。这两组乐 府诗最初编排在一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它们的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遍历天堂地 狱,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 极世界。汉代乐府诗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 爱与恨作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爱情婚姻 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 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 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 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鼓吹曲 辞收录的《上邪》系铙歌18篇之一,是女 子自誓之词:“上邪!我欲与君相 知,长 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 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 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 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 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 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 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 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 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 有任何力量能够遏止。两汉乐府诗中的女 子对于自己的意中人爱得真挚、热烈,可 是,一旦发现对方移情别恋,中途变心, 就会变爱为恨,果断地与他分手,而绝不 犹豫徘徊。另一篇铙歌《有所思》反映的 就是未婚女子这种由爱到恨的变化及其表 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 准备了珍贵的“双 珠玳瑁簪,用玉绍缭 之”,想要送给对方。听到对方有二心,她 就毅然决然地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 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 今以往,勿复相思。”她爱得热烈,恨得 痛切,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 铁,义无反顾。 《孔雀东南飞》所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爱 与恨。诗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 对恩爱夫妻,他们之间只有爱,没有恨。 他们的婚姻是被外力活活拆散的,焦母不 喜欢兰芝,她不得不回到娘家。刘兄逼她 改嫁,太守家又强迫成婚。刘兰芝和焦仲 卿分手之后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他 们之间的爱愈加炽热,最后双双自杀,用 以反抗包办婚姻,同时也表白他们生死不 渝的爱恋之情。《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在 叙述这一婚姻悲剧时,爱男女主人公之所 爱,恨他们之所恨,倾向是非常鲜明的。 两汉乐府诗还有像《陌上桑》和《羽林 郎》这样的诗。在这两篇作品中,男女双 方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是素不相识的 陌生人,男方企图依靠权势将自己的意愿 强加于女方。于是,出现了秦罗敷巧对使 君、胡姬誓死回绝羽林郎的场面。这两首 诗的作者也是爱憎分明,对秦罗敷和胡姬 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嘲笑、鞭 挞好色无行的使君和金吾子。 汉代从武帝开始 ,就频繁地发动战争,大量地征调行役戍 卒,造成人民的大批死亡,也使很多家庭 遭到毁坏。《战城南》的笔触不仅涉及到 战场上凄惨荒凉,还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 间,写出战争造成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农 业生产的荒废。《十五从军征》,以“十五 从军征”与“八十始末得归”写出了兵役制度 的黑暗,两个数字之间巨大的距离令人心 惊,它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造成 家庭“松柏冢累累”的惨象。 两汉乐府 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 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 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 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作主体乐 生恶死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薤露》、《蒿里》是汉代流行的丧歌, 送葬时所唱,都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薤 露》全诗如下:“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 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这首诗认 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露水 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却只有一 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 《蒿里》把死亡写得更为凄惨:“蒿里谁 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 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这首诗 是用有神 论的观念看待人的死亡,写出了面对死亡 时的痛苦心情,是以无可奈何的态度看待 魂归蒿里这个不可抗拒的事实。正常死亡 尚且引起如此巨大的悲哀,夭折横死产生 的巨痛更是难以诉说,铙歌《战城南》表 现的是对阵亡将士的哀悼。将士战死以后 的景象是:“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 斗死,驽马徘徊鸣。” 作者极力渲染战场 变成墓场之后的苍凉、凄惨,是一幅近乎 死寂的阴森画面。尤其令人目不忍睹的 是,“野死不葬乌可食”,阵亡者暴尸城 外,无人掩埋,乌鸦任意啄食。人生之 惨,莫过于此。虽然诗中的死者故作豪迈 之语,但战争对生命的摧残依然得到淋漓 尽致的表现。以上几首诗在描写死亡的凄 惨悲哀时,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 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死亡被写成是无法 回避而强加于人的残酷事件。 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 的两个侧面,两汉乐府诗坦率地传达了人 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形 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郊 祀歌《日出入》由太阳的升降联想到人的 个体寿命。太阳每天东出西入,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永远没有穷尽。然而,人 的个体生命却是有限的,生为出,死为 入,一出一入便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从而 和反复出入、永恒存在的太阳形成鲜明的 对照。于是,作者大胆地想象,太阳是在 另一个世界运行,那里一年四季的时间座 标与人世不同,因此,太阳才成为永恒的 存在物。诗人期待能够驾驭六龙在天国遨 游,盼望神马自天而降,驮载自己进入太 阳运行的世界。收录在杂曲歌辞中的《艳 歌》描绘出一幅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 人幻想自己升上云宵,来到神界仙乡,成 为那里的贵宾。各种神灵都为他的到来而 忙碌,天公河伯、青龙白虎、南斗北极、 嫦娥织女都殷勤备至,甚至连流霞清风、 垂露奔星也都载歌载舞,张帷扶轮,热情 地为诗人服务。这首诗表现的是超越个体 有限生命,到达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给 许多天体对象注入了生命。使天神地只和 诗人聚集一堂。同类诗篇还有相和歌辞中 的《长歌行》、《董逃行》,不过这两首 诗中的长生之乡不是天国,而是仙山,是 靠神药延年益寿。 两汉乐府诗在表达长生幻想时,有时还写 神界的精灵来到人间,和创作主体生活在 同一世界。郊祀歌《练时日》、《华烨 烨》二诗的都是来自天上,铙歌《上陵》 中的仙人来自水中。在描写神灵莅临的时 候,乐府诗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刻画得 非常细致。《练时日》通过对灵之游、灵 之车、灵之下、灵之来、灵之至、灵已 坐、灵安留等多方面的依次铺陈,展示出 神灵逐渐向自己趋近的过程及风采,以及 自己得以和神灵交接的喜悦心情。《华烨 烨》在写法上和《练时日》极其相似。 《上陵》中的仙人则是桂树为船,青丝为 笮,木兰为?翟,黄金交错,显得超凡脱 俗。这些作品表面是写神灵来到世间,神 灵向创作主体趋近,实际是暗示诗人借助 神灵的力量获得长生属性,即将成为神仙 世界的一员。 两汉乐府诗无论是写举体飞升进入神国仙 乡,还是写神灵来到人间,都把人和神置 于同一层面。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和创 作主体很疏远,而是人神同游,彼此亲 近。两汉乐府诗是通过人的神仙化、神仙 的世俗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想。 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 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 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 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 《庄》、《骚》的遗响。 热闹的场所 (酒店、京都),突发性的事件,都是作 者喜好描述的对象。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讲述了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如《妇病 行》《孤儿行》、《孔雀东南飞》等等。 有时情节还曲折多变。《孔雀东南飞》扣 住兰芝夫妇的坚贞爱情与封建专制的矛 盾,展开了丰富而曲折的情节。兰芝不堪 刁难,自请遣归,掀起波澜;仲卿求情, 似乎能平息矛盾,但焦母态度蛮横,矛盾 反而更加尖锐。焦刘分手前的盟誓,使矛 盾稍缓。而兰芝被逼再嫁,又使矛盾激 化。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汉代乐府 诗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写 人的手法十分娴熟。或通过人物言行表现 人物性格,或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形 象。《妇病行》《孤儿行》的细节、《陌 上桑》中的对话、《孔雀东南飞》中人物 的行为以及环境气氛,都有效地刻画了人 物。 两汉乐府诗注意剪裁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注重铺陈场面, 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使作品一 方面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 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 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诗经》的四言体式,长于抒情而不宜于 叙事描写。尤其是先秦之后,汉语双音词 增多,但动词仍多为单音形式,四言诗 的“二二”式节拍很难使双音词与单音词进 行很好的搭配。诗体革新势在必行。《楚 辞》的杂言体对四言诗体是一大解放。汉 代乐府诗一开始也多用杂言形式,使叙事 描写变得方便起来。杂言诗中已有五言句 式。东汉时,五言诗在民间创作中增多, 进而影响到文人创作体式。中国古典诗歌 的一种重要体式此时逐渐成熟。 中国诗歌 一开始,抒情诗就占压倒优势。《诗经》 中仅有几首叙事诗(如《七月》、《东 山》《氓》),大多是抒情诗,且多用重 章叠唱的形式。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 汉乐府民歌的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 占主流的局面,但毕竟有了相当多的成熟 的叙事诗。现存的汉乐府诗,约有三分之 一为叙事性作品。这些叙事诗,大多采用 第三人称,表现人物事件比较灵活。短篇 则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段来表现, 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 交代和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 如《东门行》,只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 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 是很丰富的。又如《十五从军征》,一面 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 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这 一切都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 凉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 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 遇,尽在其中了。中等和长篇的叙事诗, 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则有更 多的描绘和情节的展开、矛盾冲突的起 伏。完全有理由说,中国古代的叙事诗, 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汉乐府诗开创 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杂言 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 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 《孤儿行》)。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 来写。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 一般认为,五言诗是在汉代产生的。乐府 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等是整 齐的五言诗。一般认为这两首诗是西汉时 的作品。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 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 五言诗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在汉代乐府 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 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 式。 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 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 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 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 死,驽马独徘徊。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他在《论诗三札》中说: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①

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②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③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李贺直到现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彼彼皆是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从《诗经》而发端直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现代诗人的艾青、田间等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也都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经》首篇的《关睢》起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是“起兴”,从想象联想的角度讲,则属于相似性联想。白居易是有定评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不仅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想象瑰丽,联想丰富,就是他那《江南好》的词调,也实在是一幅想象创造的胜景挚情。至于在外国诗歌中,不论是拜仑、雪莱,还是歌德、海涅,不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是惠特曼、泰戈尔,其作品都同样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鲜明特点。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即通常讲的“拍节”和“顿数”,也包括音响的抑扬相间和强弱配合。节奏的强弱缓急与人的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军歌的歌词“向前进、向前进”的节奏,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的节奏就迥然不同。前者激昂短促,是战斗情绪的表现;后者平和舒缓,是愉快心情的表现。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①

关于音韵、声调方面的音乐美规律,在前一章讲述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特点时已有具体说明,这里从略。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3)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诗的特点:用优美的句子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 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
  二: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三: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诗歌”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在古代,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配乐的韵文称为“诗”。“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象孪生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所以人们总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作“诗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问世的。《诗经》从音乐角度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大都是民间诗歌,《雅》《颂》部分,有些是宴会的乐歌。都是先有乐,后填词。到了后来,乐谱流失了,音乐也逐渐进化了。最初它并不是诗歌,而是由汉武帝开始创立的音乐机关。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汉武帝建立这样专司音乐的官府,制定乐谱、搜集歌词。到了魏晋六朝时就将乐府所唱的诗,简称为“乐府”,从此“乐府”就由一个机关名称变为诗体的名称,而且是唱出来的。
到了隋唐,形成了近体诗,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这种诗很讲究韵律。律是指语言运用有严格的规定。韵是韵脚,指诗句尾字主要韵母带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因此它形成了一种音乐美。 这是诗歌发展的高峰。
唐代还形成了另一种文体——词。它是合乐歌唱的。后来盛行于宋代,发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种新体诗,每个配乐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诗出现了。自由诗不好谱曲,所以诗与音乐的关系就逐渐疏远了。但是一些优秀作品还是讲究音乐美。因为新诗虽然没有严密的格式,但是有节奏,有丰富的感情和联想,语言简洁精炼,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
鉴赏嘛,就是具体作者具体分析,具体景物具体分析了。例如:苏轼、辛弃疾就是壮志难酬,梧桐表示思念等等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有关诗歌的知识
答: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帮忙找一下关于诗词曲的起源,发展,以及内容特点之类的资料!!^0^
答: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说法众多,如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心理表现说等等。其中劳动说最为人们所认可。而诗歌又可以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口头创作的歌谣了。鲁迅先生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

诗词大会的文学常识
答:5.诗歌文学常识是什么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

诗歌的起源和诗歌的特点
答: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诗歌的起源是什么?
答: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

关于诗歌的文学常识
答: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文学常识之诗歌:诗歌分为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词(小令、中调、长调)、散曲(小令、套曲)。秦以前 《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

古诗的起源
答:下面从各个时间段对这些诗歌与流派进行划分。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

诗词的知识
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欢迎大家查看。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

诗歌和楚词相关文学常识?
答:诗歌(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

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答: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