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角度解释金融危机的产生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8
从会计角度解释金融危机的产生

作为CDS的卖方,正确的披露应该是既在资产一边确认获得类似年金的固定费用的收益,也应在负债一边根据第三方违约发生的概率,及时计提自己的或有负债或准备等。这也符合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此外,财务报告中的问责制,要求诚实披露即使是对自己不利的消息。在对高杠杆的披露上,虽然投资银行在年报上体现了自身的杠杆比率,但是由于有表外业务SIVs等的存在,真实的杠杆比率则更高。所以在对CDS和SIVs等工具的披露问题上,相应的银行和机构并没有做到诚实的披露,也就意味着企业实际存在更高的风险。
(3)或有事项披露。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东亚国家对担保的披露很少,而熟悉东亚经营环境的人都知道,几乎所有的大公司和银行都经常为其关联或无关联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如以银行担保贷款为例,在东亚各国,企业的普遍做法:一是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为实力较弱的企业提供借款担保,以帮助后者获得贷款;另一是许多企业集团为取得借款相互提供担保。如果这些交叉担保借款不予以披露,则一方面为银行不良债权的形成留下了隐患,另一方面许多效率低下,不具备盈利性的项目在股东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了资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一旦市场略有波动,就会出现企业偿付危机的连锁反应,进而引发银行的兑付危机。
以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缺陷,掩盖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误导了投资者,当市场出现波动,出现投资者没有预料的情况,投资者就会恐慌,纷纷撤资,进而出现金融市场的混乱,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二)薄弱的内部控制难以应对金融风险
内部控制的目的包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能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内部控制薄弱,就会降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最终难以承受金融风险的冲击。
1、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松懈难以抵制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要求其必须实行资产负债管理.以资金来源控制资金的运用, 防止超负荷经营.保持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数量、结构相对应.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不良资产比例.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在金融危机中,被整顿、兼并、重组的银行大多是在经济过热的环境中,没有能够严格贯彻风险控制的经营原则,盲目追求高利润,甚至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遇到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就难以应对。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不善,不按资产负债管理原则经营,各种制度如贷款审批制度、贷审分开制度、贷后跟踪制度、贷款回收责任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没有严格执行。
亚洲金融危机中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表现之一是在会计管理上存在帐外经营、弄虚作假的现象。许多金融机构为了逃避管制,获得巨额收益,放松了会计管理,搞帐外经营。比如,日本山一证券公司倒闭的直接原因是帐外债务高达21亿美元。还有些金融机构弄虚作假,编造会计信息,如大和银行纽约分行隐瞒严重亏损,虚报利润。表现之二是在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内部牵制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如,大和银行在美国债券市场上的交易完全由井口俊英一人负责,交易过程和交易纪录只有他一人知道,最终酿成巨额亏损。内部控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经常性的检查和监督。在许多亚洲国家,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常常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银行的经营状况恶化、经营风险大增。
在次贷危机中,对借款人进行认真而详细的审查是银行发放贷款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银行过滤风险的重要基础。本来住宅抵押贷款的取得,银行是有相当严格的标准,贷款人一般需要满足5C 标准( 既品德,能力,资本,抵押品,经营环境和联系性),才可以得到贷款。同时借款人在得到款项以后还需要严格的执行协议并受到发放贷款机构的监督。但随着住房价格的上涨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贷款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 开始放宽甚至取消相关标准,规避内部控制,最终酿成金融危机。
2、非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薄弱难以应对风险
在金融危机来袭时,非金融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流动性不足,以致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导致停产,倒闭。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货币大幅度贬值,房产等抵押品的价值下跌,导致许多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大量负债的企业无法偿付债款,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大量不良负债,出现挤兑风潮,结果是大家都对市场失去信心,金融机构收缩信贷,不敢轻易贷款,企业出现资金断流,流动性危机。许多经营多年的大牌企业也都纷纷重组,兼并,甚至倒闭。中小企业更是缺乏资金进行生产,有的只能停业。这些纷纷停产,倒闭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过度负债。负债是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为股东带来收益,但是当负债上升到一定比例时,负债带来的破产风险就会超过收益。
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致使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作用程度普遍偏高。当这些国家受到外部冲击,在海外的销售额下降而又不能被其国内需求平衡时,企业的利润额下降会变得很显著,甚至会造成企业的巨额亏损。危机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问题远比想象得严重,货币贬值又进一步使它们的财务困境恶化。当金融风暴来袭时,自然经不起冲击,加剧金融危机。
(三)审计监督弱化加大了金融危机的风险
审计主要职能是监督和公证,就是由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的审核检查、判断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对违反标准的经济行为予以揭露井提出纠正措施;根据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审核检查的结果出具审计报告,对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审计人员很重要的一条职业道德就是独立、客观和公证。对于前面阐述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和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等,审计人员是否发现,是否在审计报告中提出,并向有关部门揭露都与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一定关系。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建议,那么就会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可惜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普普遍没有注重审计监督。固然审计本身由于政府的干预,抽样审计不可避免存在风险,加之会计技术和内容的复杂性等有局限性,但为世人所瞩目的大规模、普遍性金融危机出现时,不能不说监管当局监督不力,其中当然包括审计当局难以逃脱的责任。
(四)违背谨慎会计原则削弱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谨慎原则是世界公认的会计原则,它要求各企业或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合理预计将来可能要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并要计人本期损益。也就是将可能要集中发生的大额损失或费用,在未发生之前就要有所准备、合理配比和适当分散。使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立在一种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韩国的金融危机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一个外债偿付危机。由于企业大规模投资造成外债太高。高负债率和不利的外部环境使许多企业破产或濒临破产的边缘,银行呆帐、坏帐急剧加大, 无力偿还外债。此外,韩国没有谨慎对待开放资本市场问题,韩国资本市场在条件尚未十分成熟时过早对外开放,结果引起汇市、股市大幅度波动,使经济陷人困境。再如泰国,银行要求财务公司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比率平均为1.13% ,这在1996年经济滑坡的局势下,显然是相差甚远。从会计角度分析,说明这些国家的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在内,没有充分合理地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和可能要出现的风险,该提坏帐准备金的没有提,该提足的却没有提足,等到危机发生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弥补,违背了谨慎原则。
在本次的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的贪婪性促使其过度贷款,却没有考虑其潜在的风险,计提足够的坏账准备。在一些法律诉讼中多指控某些金融负债存在不当估计。如当带追索权的抵押资产被打包证券化出售后,类似于应收账款按质押取得借款处理,在不核销该类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同时增加一项负债,有关债权的坏账风险仍由出售抵押资产企业负担,并合理提取用于质押资产的坏账准备。抵押贷款机构既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个负债,又要按合理的方法计提坏账。FASB Statement No.140《金融资产的转移、服务权以及金融负债的解除》规定与带追索权义务的金融资产相关的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FASB No.45解释要求还需附注披露担保品的性质、未来可能支付的最大金额、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可获得担保品的性质及可回收金额,但在一些法律诉讼中多指控该负债金额为不当估计,违背谨慎会计处理原则。
四、会计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一)为防范金融危机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一切金融交易、资金流动,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加以计量、分类和报告,都必须在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中加以记载和反映。它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又服务于投资者,以及与企业工作相关的财税、金融及审计部门。因此会计是金融活动的信息源和数据库。会计提供的金融活动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和完整,直接关系到金融决策的时效性和正确性。会计信息滞后、失真和残缺,是产生金融危机的重原因之一。如果会计核算是真实、全面、及时的,当金融风险起于青萍之末时,金融企业决策者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或化解。因此,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自身免疫力
通过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对金融危机的免疫力才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根本。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为了使各种风险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建立内部控制必须以审慎经营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到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容易发生的问题。设立适当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并且设定在风险发生时要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补救。如建立健全严密的会计柜台监督制度,对资金流出进行事中监督,把差错、事故消除在日常业务处理之中。又如在贷款程序上,加强财务监督,严格审查借款企业的会计报表,防止资本不足、资不低债、无力还贷的企业通过障眼法和种种不正当的甚至违法的手段,骗取贷款,把会计部门的财务监督与信贷部门的贷款“三查”制度结合起来。运用会计手段,通过检查、分析借款企业的银行帐户、会计帐簿、报表,还可以有效地督促那些有钱不还的赖帐企业,及时还贷,以化解企业的不良资产。以上种种措施都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起到防范金融危机的作用。
五、防范金融危机的会计对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各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金融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表面繁荣的背后,潜伏着较以往更大的能够导致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谨防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会计对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那么加强会计改革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尽快完善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制定资本市场所急需的新的规范性法规,对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时问、方式以及违规后的处罚应作出更详尽的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尤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将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切实防范各种经营风险
进一步加强对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比如,对信用证管理的控制。此外,配合各项授权制度,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将各种经营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目标是: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与完整;控制有关数据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 防止舞弊,控制风险。与此同时,在建立公司内控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要统观时间与空间全局,通过在公司内部营造有利的控制环境,有效的会计系统和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控制程序,辅之以一定的控制手段如组织架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并将这些控制手段揉入到建立的各种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中,如固定资产的资、采购、报废处理制度、物质进出保管使用管理制度、产品的保管与出库管理制度现金收支与核算制度、费用报销审批制度等,因为这些控制制度,都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密切相关。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披露的真实和完整性,而且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从而能应对金融风险。
(三)加强外部监督体系的监管力度
要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不仅要搞好公司内部的整治和规范,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公司外部的治理结构,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行为主管约束部门( 如财政部门、证管部门、行业协会等) 要努力创造条件去能够真正起到其应有的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职能作用; 第三,如果一旦中介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能时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的,作为管理约束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外部监督机构的审计监督和加强外部中介监督机构的法律责任约束,以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四)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立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制订出具体的会计法规实施细则,明确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避免执法上的混乱,使有关法规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堵住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法律漏洞;其次,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特别要严加追究违规公司领导人责任,强迫那些私欲膨胀、以身试法者能反省和收敛自己的趋利行为,使会计信息在法制的维护下恢复其本来面目。再次是完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根本保障。
(五)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操作者,客观地讲,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可以有效防范和抵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笼。加强会计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开展对更新的会计知识的培训及定期的检查,对不具备条件的会计人员不允许上岗,要把定期开展期培训与考试结合起来,给出上岗与否的标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和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密不可分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依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所以,只有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六、结束语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会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因素。本文从会计角度分析近代几次金融危机,进而提出防范金融危机的会计对策。目的是为预测,防范金融危机提供一点帮助。金融危机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也会出现变化。然而我们只有不断的研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才能更好的预防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1. 简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答:假设一,投资者都是在期望收益率和方差的基础上选择投资组合。这个假设说明的是,如果在两种证券组合中进行选择时,必须知道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
假设二,投资者对证券的收益、风险及证券间的关联性具有完全相同的预期。这个假设多少有一些不符合现实,但这里该假设只是使推导容易并能对问题的本质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假设三,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摩擦。
2.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答: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是,不仅应当扩大审计范围,如对公共部门的行政事业经费开支、专项资金的绩效开展审计,还应当创新绩效审计职能,对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实施经济、效率和效果审计。
政府审计职能转变与创新要求审计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效率、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使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增值保值。政府审计要有能力承担绩效评估工作,建设自身构成,提高管理运作水平、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素。政府也应当保障政府审计绩效评估经费,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保证其很好地发挥政府绩效评价功能。
公允价值以市价作为计量的基础,最关键的问题是市价是否是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的反映。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反映了资产未来真实的盈利能力,以市值计价是最优的;但是,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的或者低效,尤其当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因素时,以市值计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在市场流动性差时,金融机构的长期资产仍依赖短期融资来为其持有资产而融资,是金融危机中不稳定的来源。公允价值计量会形成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即市场上涨时,公允价值计量会将价格上涨计入收益,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当市场低落时,公允价值计量将快速降低收益,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形成交易价格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 在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完全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气氛,短期内引发市场大幅波动,对金融市场造成致命的冲击。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会计对市场变化过程的反映是不对称的,由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经济上升周期中所引起的价值上升,会计通常不予反映。
4. 如何借鉴美国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做法?如何看待两国环境差异?
答:(一)转变审计观念。树立知识化、信息化和价值导向观念,增加审计的知识含量、信息含量,通过审计创造价值。选择适当领域推进绩效审计。(二)选择适当领域推进绩效审计。在当前情况下不宜在所有领域全面开展绩效审计,首要的是搞好试点工作,选择公共财政、投资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对资金投入占用较大、政策性强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项目,积极开展绩效审计。(三)完善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通过工作条件的改善增强审计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留住现有的人才、吸纳优秀的人才进入审计机关。 差异:我国绩效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混同使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效益成为深化改革的突出问题。政府审计的作用是帮助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效益审计逐渐发展。美国政府审计更加趋向于从多个领域服务政府、服务公众,政府绩效审计为政府的职能转型提供有力帮助。
6、你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答:特点如下:
普遍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水平相对偏高、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些特点与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不同,尤其股权融资偏好更是有悖于“优序融资理论”。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未健全,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筹资形式有限,并且约束条件也很多,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
1.增加了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杠杆收益。
3.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1.优化股权结构。
2.完善融资体制。(1)大力推进以市场经济的融资体制替代计划经济融资体制的进程,即建立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融资体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用。 (2)完善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考核制度,增加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难度,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偏重股权融资的倾向。 (3)规范监管体系,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信息披露动态监管机制,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跟踪核查。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
4.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筹资行为的理性化。
1. 简答主体控制的实现方式。
对主体控制的实现方式有2 种:法定控制和实质性控制。
法定控制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控制方式,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对主体控制的法定控制权包括多数股权和非多数股权两种方式。
实质性控制是基于非股权或非投资关系而实现的控制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组织控制;二是知识控制;三是潜在表决权控制。
2. 比较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理论与不考虑所得税的MM理论有何不同?
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增加并不会提高企业的价值,因为成本较为低廉的债务资本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将会被随风险补偿报酬增加而上升的权益资本成本所抵消。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企业价值和综合资本成本都不会受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当考虑所得税因素时,MM认为:由于负债的避税作用所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使公司可以通过这种作用降低综合资本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写不下啦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危机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纵观近一个世纪经济发展史,金融危机如“幽灵”一般伴随着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近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使金融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和破坏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可否认,会计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监督等方面的缺陷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从会计学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防范和减轻金融危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金融危机的研究比较多,但从微观层面尤其是会计学角度对其研究的较少,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希望能补充这方面的欠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金融危机的研究由来已久,从早期的马克思、费雪等到后来的克鲁格曼,
  从1929年的“大危机”到 2007年至今的美国金融危机,涌现出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微观层面会计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
  弗里德曼和斯瓦茨等人认为市场是理性的,市场上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并不是缘于市场内部的市场恐慌和普遍非理性,而是来自于市场外部,尤其是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不当。[1]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认为债务和货币单位的购买力这两个方面混乱是对整个经济造成破坏的最主要因素。过度负债和物价下跌是促使经济从繁荣的顶点转向萧条的关键原因,他注意到了物价下跌引起抵押物价值的下降从而影响借款人所能借到的贷款数量。[2]
  沃尔芬森认为,由于过度负债,在银行不愿提供贷款或减少贷款的情况下,债务人必然降价出售资产,这将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是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提高,另一方面使债务人拥的财富减少,即按降价后的资产价格估价其净资产减少,这两者都削弱了债务人的负债受力,增加了其债务负担。因而在债务一通货紧缩循环中,负债欠得越多资产降价变卖就越多,资产降价变卖越多就越贬值,债务负担就越重,正像费雪所说的“债务越还越多”,最终引爆金融危机。[3]
  海曼•明斯基继承了费雪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中的观点,认为金融稳定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资产的流动性,他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贷款人的相对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融资方式和金融脆弱性的概念,成为对费雪理论的重大发展。[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在1981年提出的银行体系中认为在过度负债的经济状态下,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可能遭受贷款损失甚至破产,所以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必然提高利率减少贷款,银行的这种行为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使企业投资减少或引起企业破产,迫使其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造成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这种状况会引起极大的连锁反应,使本来就脆弱的金融体系崩溃得更快。[5]
  《会计披露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吸取的教训》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对会计披露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缺乏透明,可靠和可比的会计信息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嗣实证方法分析了东亚5国对国际会诗准则的严重背离 提出了加强监管和遵循国际会讨准则的政策建议,因此对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报告认为对国际会计核算和报告准则的持续不遵守增加了未来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因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分析人士的决策仍旧缺乏可靠的微观经济指标,而将这些微观经济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结合起来分析就能提供预警信号。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包括东亚国家,要加强制度建设,有必要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会计法规,并建立确保这些准则得以贯彻的机制。并提出建议:政府必须努力将其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富有效率和效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来监督会计准则的实施和运用。考虑到全球范围内会计发展的迫切需要,世界银行集团应在会计改革中起到推动者的作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者需要针对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努力制定更详尽的披露要求。与此同时,看来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金融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远离投机者。[6]
  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我国众多学者专家对此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主要以1994 -1995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至今的美国次贷危机作为分析对象。
  吴晓根在《金融危机与会计披露》中认为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同东亚金融危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在金融危机的防范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会计披露,有助于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会计披露缺陷包含有两个层次:一是会计准则的设计缺陷,即会计标准本身存在的缺陷;另一是会计准则的运行缺陷,即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的执行缺陷。对于前者,只有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来弥补;对于后者,主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自律来弥补。如何做好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工作,不仅是个会计问题,它更是个金融问题。从该种意义上说,会计改革又是金融改革的一部分。[7]
  薛邦城,万红波在《对金融危机的会计和财务审计分析》中认为导致企业不能承受金融危机冲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会计制度,包括会计信息失真;没有很好地遵循稳健或谨慎原则;没有很好地贯彻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没有很好地贯彻全面而又重要性原则;审计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职责;同时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财务杠杆系数太高,财务公司的短期预测行为和投资决策的失误,缺乏现DAI理财意识,没有根椐企业理财学的原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 作为理财目标也是其中原因。[8]

  孙军政在《会计信息与金融危机》中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正是国际投机资本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操纵外汇市场,从而引发市场恐慌,加上其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加强对监管的重视,尤其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从会计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所作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银行的财务报表几乎根本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特殊揭示的要求企业对有价证券等流动资产的跌价以及长期资产减值没有加以确认,大量不良资产没有在会计报表中加以披露。[9]
  周敏霞在《透过金融危机看金融监管》中提出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加强金融监管成为各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选择。必须提高金融产品信息的透明度,保护消费者利益;必须打击和减少金融犯罪活动。这就要求财务人员遵循会计制度,充分披露金融风险,使财务信息客观化,防止人为操纵财务报表。[10]
  张基峰,林俊颖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思考》中提出了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一些缺陷:1)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与“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的核算口径不一致2)贷款计息方法不同引致的资产质量信息不一致3)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未予明确4)短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规定,以及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划转规定的不明晰留给企业过大的选择空间等。[11]
  王诚军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金融危机“帮凶”?》中道出由于目前还在上演的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而引起公允价值准则受争议的处境: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一些银行家指责为“帮凶”。美国银行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严重恶化了信贷危机,但会计界断然否认它是导致危机的主因之一。[12]
  潘经明在《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启示》中认为亚洲金融惫机,是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通过深层次分析.也表现出会计管理危机,对我国会计改苇的警示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深化会计改革拓宽了思路。要求会计改革彻底走出国绕国有企业会计管理打转转的思路。站在市场经济的高度.立足市场.立足建立统一的会计管理体系。把规范各种经济成份的会计管理,建立统一、高效、会计管理方法,按国际惯例的要求确立我国的会计管理方法。一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迫在眉睫,会计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反映出会计对市场适应程度。二是重塑会计管理目标。三是全面提高会计管理水平。[13]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金融危机的研究较早,且不断发展完善,较国内研究要成熟。主要从早期的经济周期理论到货币理论,债务-通货膨胀理论等,认为过度负债银行不愿贷款,迫使债务人降价出售资产,进一步削弱债务人的偿债能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进而恶化为金融危机。不足的是国内外学者从微观层面对金融危机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
  (三)主要研究方法与思路
  1、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
  本文通过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校图书馆的各类期刊、阅读国内外有关著作等手段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在阐述金融危机特征及其危害性,探讨金融危机发生会计方面的原因时联系近代典型的重大金融危机来进行研究分析。
  2、主要研究思路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阐述金融危机的特征和危害。结合实例从会计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会计原则方面揭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阐述会计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的作用,从而提出防范金融危机的会计对策。
  二、金融危机的特征及危害性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及特征
  理论界对金融危机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是一个随着世界经济大环境不断变化的一种经济现象,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相对传统金融危机,现代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出如下特征:
  1、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
  金融危机并非近年才有,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其中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由于经济危机而引发的波及面较广的金融危机。二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最终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受到冲击,不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债务危机四处蔓延。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频率有明显加快的趋势。首先是因金融衍生品投机失利的“巴林事件”和“大和事件”震惊了世界,随后发生了北欧银行危机,时隔不久,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典范的墨西哥发生了危机。据统计,自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个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或危机。1997年7月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人们刚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走出来,2008年爆发了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首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可以说,20世纪后至今发生的金融危机的频率和规模是“史无前例的”。
  2、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强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在使各种金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步趋向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风险和危机也全球化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远。纵观数次金融危机,无论是1992—1993年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贬值所导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或是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所引发的拉美危机,还是1997—1998年泰国货币危机所演变成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至今的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因此不难看出,现代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传染效应的加强,由传统的单向传染趋势变为了现代的双向甚至多向传染趋势。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3、金融危机的超周期性和超前性
  传统金融危机多表现为周期性金融危机,即指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引
  发的金融危机,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起伏跌宕。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危机。现代金融危机则更强调它的超周期性和超前性。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伴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各国纷纷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府干预,经济危机的周期波段有所延长,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得到了控制。然而此后全球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却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社会的证券化、资本化、货币化不断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脱钩,当此类经济运动的疾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现代金融危机的敏感性、超前性和突发性均有增强趋势。考察墨西哥金融危机中拉美各国,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情况以及美国次贷危机都大抵如此。
  (二)金融危机的危害
  1、对金融体系的危害
  金融危机通常表现为银根骤紧、银行发生挤兑或停兑、金融机构倒闭、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储备耗尽等。当经济衰退或资金借贷严重失衡时,就出现了信心危机和挤兑存款,从而引发银行业危机和全面的金融恐慌。
  金融危机还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暴跌。当人们对于金融资产价格、整体经济的信心急剧丧失时,人们会在短时期内采取一致的行动,抛售各种有价证券,进而导致证券市场危机的爆发,进而导致货币供求均衡、资金借贷均衡、资本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均衡关系被破坏。

  严重的金融危机会干扰资金、信息和商品的正常流动,导致信用过程的中断和货币供给的减少。最终冲击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导致金融体系的混乱和某些金融制度的失效,使之无法正常运行,阻碍金融和经济的正常发展。
  2、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现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紧密联系,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要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拖累甚至阻滞全球经济增长。以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目前,美国房地产投资已经持续缩减,而在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交替下挫的负向财富效应的拖累下,居民家庭消费力不断下降、企业订单逐渐萎缩以及银行信贷日益收紧,不少企业举步维艰,最终滑入破产倒闭的深渊。由于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近30%,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经济衰退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
  3、对社会的危害
  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企业倒闭,就意味着大批的失业人员。金融危机引发的物价上扬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可能激化已存在的社会矛盾,引起政治上的论争,造成政局不稳。金融危机往往使发展中国家财富大量外流,对国家经济利益,甚至经济主权造成直接损失。危机国政府为在短时间内筹措到一大笔资金来抢救市场,不得不接受国际金融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苛刻条件,大量的国家利益被别人轻易地廉价地拿走,国家经济实力显著下降,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因而减少,对长期国家利益构成威胁,这是金融安全受到损害的最高表现。
  三、金融危机发生的会计学视角分析
  国内外许多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人士从不同角度探究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也提出了比较有效的对策,为金融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防御措施。金融危机爆发是由许多因素累积一些微观层次的问题长期未被发现而引起的。会计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的原因,但却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下从会计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会计信息披露缺陷间接引发了金融危机
  1、会计信息不对称积累到一定程度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和资料向法定相关主体报告(上市公司要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外部人员很难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融资等目的,必须向投资者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经营信息。会计报表就成为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员获取企业信息最可靠、最容易的途径。如果缺乏充分的会计披露,就阻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获取必要和及时的信息,使他们难以在成功企业和可能不成功的企业之间进行选择。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在近几次发生的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披露都存在严重缺陷,阻碍了投资者对信息的获取,也就是说增加了内部管理者和外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Gertler(1998)、Bernanke和Gilehrist(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与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更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信息在借贷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最终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对影响投资收益的所有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参与者行为均衡的性质以至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的性质,造成了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的合理性,使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大打折扣。“逆向选择”降低了金融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效率,“道德风险”削弱了金融市场的资金动员能力。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此而产生了市场的有效运作。当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致使市场不能有效地在储蓄者和有生产投资机会的人们之间融通资金的严重程度,金融危机便产生了。
  “次贷危机”爆发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实际上是由次贷衍生出的金融工具链条过长又缺乏监管、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的。次贷危机中,贷款机构将钱借给实际上没有还款能力的次级贷款者,投资银行又将这些次级贷款资产打包进行证券化,进而又衍生出更多更复杂的证券化的金融衍生产品,实际上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把商业银行等贷款机构的次贷风险分散出去了。因为次贷的风险已经从贷款机构分散出去,商业银行等贷款机构就没有了风险控制的动机和激励,于是大量放贷。但是随着美联储的加息和房地产价格的走低,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提高,次贷资本链条从最初端开始断裂,进而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危机和全球的危机。
  2、会计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1)隐瞒关联方关系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许多企业为了大量举债,用掩盖关联方交易的方法来获取借款。由于东亚五国的大多数大型企业在金融领域内都设有分支机构或关联企业,这些企业利用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即使在未支付利息或未清偿到期借款的情况下,仍能获得新的借款。另外,即使是非银行集团的成员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签定信用协议的方式,来获取长期或短期信贷支持。按理,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债务负担和关联方款项的往来,本应能揭示其真实数额,可事实上,东亚国家的报表上对这种关联方披露很少。这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些没有偿债能力,已经陷入困境的企业还能贷款,最终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之一。
  在次贷危机中,某些投资银行为了将低质的房屋抵押债券不列入其资产负债表中,出资设立了结构性投资载体或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or SIVs)。通过将次级抵押债券卖给这些SIVs公司,投资银行可以充实新的资金,并减少了负债从而美化了资产负债平衡表。当SIVs公司将这些债券再卖给其他投资人时,投资银行便可以确认利润。然而这些投资银行和SIVs的关联方关系并未披露,大部分的投资银行通过对SIVs提供信贷额度,从而对它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或影响。由于投资银行卖给SIVs的债券并不能满足终止确认的条件,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确认相应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投资银行应将抵押债券产生的负债保留在自己的账面上,并记录所有的投资损失。可是在初期,许多银行利用表外业务,通过不合并SIVs资产负债表来模糊投资人的判断。后期,有些银行出于名声或者不想让SIVs破产的角度,同意SIVs并不是和投资银行相分离的独立公司,遂将SIVs的交易入账并登记其损失。但是当这些以前未记录未披露的债务突然出现在投资银行的报表上时,投资银行的股东们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在2007年第四季度将490亿美元SIVs损失入账的时候,其股票价格就开始下跌。
  (2)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各种金融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本意是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投资的风险。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是把双刃剑。如果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和监管不及时、不恰当,也会爆发金融危机。因此比衍生金融工具的利用更为重要和严格的是其信息的披露和风险的控制。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金额巨大,过程复杂,作为表外业务使投资者无法根据传统财务报表估计和判断其风险和报酬。
  此次次贷危机中,对某些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次贷危机的核心是非传统贷款的爆发,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这些贷款由房屋抵押经纪人卖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再次将它们包装成更加复杂的结构债券,将大量的信贷违约调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及其它与债券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各种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投资人。由于CDS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没有专门机构监管它的交易,另外持有者不愿对其风险进行真实的披露,导致CDS的市场有很大的不透明性。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自2006年以来,其CDS的成本就急剧上升,但AIG并未重视它的风险。在2007年第四财季出现亏损之前,AIG从来没有在其年报中披露过CDS。2008年初AIG宣称,根据内部估值模型,由于CDS产生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最终AIG在3月底宣布了因CDS而减记了超过110亿美元次贷相关衍生资产。2008年11月10日AIG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该集团亏损245亿美元,其中,CDS业务当季的资产减记规模超过70亿美元。可见正是CDS导致AIG陷入了流动性和资本不足的危机中。

金融危机是怎么样产生的?会有什么影响啊
答: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统计,前5个月收到的报损案件金额高达3034万美元,同比增长80%;已支付赔款895万美元...

为什么会有金融危机
答:金融危机的产生从理论上来讲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再满足一定的时间而必然产生的结果!一、劳工过剩——消费指数下降——供大于求二、劳工不足——个人、企业收入上升——消费指数上升——物价上涨——货币供应不足——银行发行——货币...

什么是金融危机,什么原因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答:可以预见,危机的演变以及各国的应对将对全球金融、经济乃至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涉及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尽管各方的说法还不尽一致,但...

什么叫金融危机,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金融危机呢
答:钱倒是越来越多,可实物并没有像钱那样迅速的增多起来,于是钱就不值钱了,这就是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物价就会上涨,上涨的后果是人们生活水平下降了,那么借贷的钱就还不上了,金融界就要破产了,金融危机就产生了。

如何理解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它又是如何影响多国经济的?
答:1.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就是金融资产泡沫化,从而蔓延到实体经济。比如这一次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美国次贷危机,没有还贷能力的人购买了房屋,美国又通过庞大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把这些次级贷款打包证券化再交易给其他的金融投资企业...

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
答: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带来的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乱象。经济危机是本质,金融危机是表现。应该说经济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前题与本质。两者,是同一事物两个方面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经济危机必然要带来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反作用于...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答: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 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 (5)经典案例: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 (6)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 这次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几个假想的例子来了解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

金融风暴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答: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而且会逐渐波及到周围的城市及国家2.一般金融危机的产生,都是几种情况叠加累积而成。3.市场的发展,有市场规律,但同...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
答: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和影响有哪些?1、房贷危机造成:有些国家为了刺激消费,用零首付的方式来促进消费,不考虑消费者的还债能力,但达到一定基数的时候,会爆发危机,从而影响全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房贷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一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