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后,红军主力向哪里转移?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3
写出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是在云贵川边界地区机动作战,与数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声东击西,调动敌人,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被誉为战争史上的奇观。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渡过金沙江,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5月25日 ,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1935年5月29日, 红军左纵队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桥头攻击,胜利占领大桥。红军后续部队跟进,迅速击溃守敌一个团,占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这样,蒋介石企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望采纳

伟大转折点: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红军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遵义会议期间,国民党调集40万大军,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而红军仅有3万余人,形势比湘江之战更为严峻。然而,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甩掉了“坛坛罐罐”,充分发挥徒步快速机动能力强的优势,在赤水河
遵义会议会议室

两岸往返机动,用“走”调动敌人,为“打”创造战机;用“打”消灭敌人,为“走”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了打得赢、走得了,使战争结局发生了与湘江之战截然不同的变化。通过高度的机动作战,红军不仅在遵义地区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夺取了长征以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而且长驱南下抢渡乌江,把几十万国民党军甩在黔北,使党和红军脱离了危境。之后,又兵逼贵阳,调出滇军;威逼昆明,诱出滇北之敌,从而顺利渡过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可以说,没有遵义会议对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就没有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这场堪称经典的精彩活剧!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不仅使他赢得了“用兵如神”的美誉,也留下了他军事指挥生涯中的“得意之笔”。红军指战员从遵义会议前“处处受制于敌”、“走也走不动,打也打不好”,到遵义会议后“走的利索,打的痛快”的变化中,深刻认识到“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张爱萍:《从遵义到大渡河》,《红军长征·回忆史料》,第27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大家一致认为:“还是毛主席来领导好,他一指挥,就打胜仗。”(李聚奎:《遵义会议前后》,同上,第263页)指挥者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之一。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是红军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夺取战略转移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

以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坚持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懋功会师后,张国焘依仗自己兵多枪多,一再向党伸手要权。为团结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中央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任命他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不把党的负责人的位置让给张国焘,(《张闻天传》,第240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以保证党和红军的领导权不被有个人野心的人所控制。同时,当有的同志提出与张国焘进行公开斗争时,毛泽东表示斗争是需要的,但目前还不适宜,目前应采取教育的方式。(《毛泽东年谱》上,第467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当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央方针、企图以武力胁迫中央南下时,毛泽东处变不惊,与张闻天、周恩来等果断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脱离险境。俄界会议上,毛泽东在坚持北上方针的同时,表示对张国焘仍应尽可能地开展团结争取工作。俄界会议因此决定,暂不公开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以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教育挽救。张国焘却变本加厉,于1935年10月5日非法成立第二“中央”,公开宣布通缉毛泽东、张闻天、博古、周恩来,并狂妄要求中共中央“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只能称北方局。鉴于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6年1月22日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严肃批评这一严重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的错误行为,责令其立刻取消非法“中央”,并向全党公布了俄界会议决议。同时,毛泽东仍以最大的耐心对张国焘进行劝导,表示“对党内过去争论,可待国际及‘七大’解决,但组织上决不可逾越轨道,致自弃于党”。(同上,第502页)通过多方面努力,张国焘被迫表示接受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并于1936年6月6日宣布取消他成立的第二“中央”;7月,率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在这场斗争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取了正确的党内斗争方式,在维护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团结争取工作,从而保证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最终实现。

正确制定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为夺取长征的胜利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红军统一行动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根据华北事变后国内形势的发展在会上提出,党对时局应有表示,应发表文件。要在部队中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放弃华北,这最能动员群众。(同上,第461页)两河口会议确定了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张国焘却拒不执行,坚持南下,分裂党和红军。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上坚定表示,中央应继续坚持北上方针,并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胜利到达陕北。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党的军事战略和策略路线。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联合民族资产阶级抗日的主张,驳斥了“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左”倾关门主义论调,并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精辟分析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引起的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提出党的军事战略是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以山西、绥远为主要行动方向。这些意见得到张闻天等与会大多数人的赞同。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正确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任务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北上抗日方针并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顺应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使红军得到最广泛的群众支持,为夺取长征胜利奠定了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1934年1月15日,鉴于战略形势变化,中央举行遵义会议,决定再度调整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在遵义会议上,熟悉四川情况的刘伯承、聂荣臻等人提出:贵州人烟稀少、物产困难、少数民族多,且“毫无工作基础”;而四川一则有红四方面军接应,二则人烟稠密、“是西南首富”;三则交通不便、当地军阀有排外思想、蒋军难以向四川调兵;四则四川人民痛恨军阀横暴、有革命基础。有鉴于此,他们力主放弃原定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方针,改为“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刘伯承、聂荣臻等人的主张得到毛泽东等多数人赞同。遵义会议为中央红军确立的新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是:“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进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争取四川赤化”。 中央红军要执行新的战略方针,就必须由川、黔边强渡长江入川。土城战役恰恰关系到中央红军能否成功渡江入川,因而战役胜败就具有了事关全局的战略意义。
二、战场态势:战胜川敌是关键
根据当时情势,中央红军要实现刘伯承、聂荣臻提议并得到遵义会议认可的新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就必须迅速占领并控制西起宜宾、东至合江之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等3个渡江点,并控制临近渡江点的土城、赤水城等地域,建立一个稳固、有一定纵深的渡江桥头堡,保障渡江安全。亦即是说,要渡江及控制长江南岸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等渡江点,首先要占领并控制长江支流赤水河沿岸的土城和赤水城。

遵义会议散会时,中央红军主力分别集结于松坎、桐梓、遵义三地,距土城、赤水城各约一两天行程。1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及中央纵队3万余人分途由集结地北向土城、赤水城地域进发。1月24日,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击溃黔敌王家烈部教导师,攻占土城,26日又继续北进,占领赤水城郊的旺隆场、复兴场等要地,并对占领赤水城的川军两个旅发起攻击。与此同时,罗炳辉红九军团和董振堂红五军团分别攻占西距赤水城半日行程的习水城以及习水与土城之间的三元场,掩护红一军团右侧翼安全;彭德怀红三军团则进占土城东南的回龙场、临江场、周家场等地。红军四个军团互为犄角,阵型厚重,三面威逼土城。不仅如此,为保障中央红军渡江入川,中央还分别致电川北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地区贺龙指挥的红二、红六军团,令其分别向川南和湘黔边出击,牵制敌军,策应中央红军北渡长江。

此时围攻中央红军的敌军名义上有17个师又13个旅约40万人,超过红军人数10倍。但战场态势却不利于敌军。敌军各部中,蒋系中央军薛岳部8个师远在贵阳、息峰等地,且已十分疲劳,一时不能参战;滇军3个旅尚在滇黔边境、桂军两个师远在独山一带,亦短时间难以参战;湘军4个师屯集于湘黔川边境地带,企图阻遏贺龙红二、红六军团西进,亦远离战场;黔敌虽有3个师临近战场,一则新受红军打击,二则对阻红军北渡长江不甚积极,因而不是强敌。真正对中央红军渡江构成威胁的是驻屯川南的川军潘文华部10多个旅约5万人,其中尤以郭勋祺部为劲敌。
三、川黔边鏊战:土城变成风暴中心
战场态势表明,中央红军要实现渡江入川目标,必须击破川军。土城战役于是就演变为红军与川军的较量。1月26日,红一、红九军团主力刚占领旺隆场、复兴场、习水等地,就遭到赤水城川军两个旅的攻击。川军养精蓄税已久,是生力军,装备也优于红军,且有极强的“保川”意识。红军则远征数月,无后方作战,缺粮少弹,体能下降,因而在川军攻势下陷入苦战。两军在旺隆场等地反复拉锯,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在此同时,川敌郭勋祺部两个旅沿东胜场、温水轴线,从东往西,直扑土城垓心。中革委根据初期情报判断,进兵土城的郭勋祺部计为2个旅4个团,如能予以全歼,就能震撼川敌、黔敌,打开战局,实现渡江入川计划。

1月28日,中央红军一面以红一军团一部及红九军团主力继续在北线阻击自赤水南下的川敌2个旅,一面集中红三、红五军团、军委干部团及红一军团一部,全力围攻郭勋祺部。激战竟日,红军各部虽予郭勋祺部以重创,但未能予以全歼,而后续川军源源而来,增援郭部。战场形势犬牙交错,中央红军各部皆陷入苦战。最困难的时候,红军总司令朱德甚至征得毛泽东同志同意,亲上第一线,把生死置之度外。

事后查明,向土城进兵的川敌郭勋祺部不是2个旅4个团,而是4个旅8个团。其后还有几个旅的后援部队向战场开进。而北线赤水方向的敌军两个旅也加紧南下,接连突破红一军团阻击部队的阵地。更严重的是,重占遵义的黔敌士气有所恢复,跃跃欲试。而薛岳所部中央军也渡过乌江,加紧向土城开进,企图配合川黔各军,聚歼红军于以土城为中心的川黔边。 由于未能速战速决,迅速解决川敌郭勋祺部,也由于敌援军四面合拢,中央红军不得不忍痛撤出战场,西渡赤水河,以脱离敌军包围圈。
四、战略后果:中央红军转渡金沙江
显而易见,中央红军土城战役受挫,其原因不在战略指挥层面,而是战役战术层次出了问题。 土城战役红军受挫的第一个直接原因是敌情判断有误,原认为进兵土城的郭勋祺部只有2旅4团几千人,不难歼灭,实则有4旅8团近2万人。

另一个直接原因是以王家烈所部贵州“双枪兵”的标准定位川军战斗力,对川军的战斗力及其“保川”意志明显低估。实际上,川军内部长期混战,又屡与红四方面军交战,其战术意识远高于黔军。川军装备不但好于黔军、红军,甚至不次于蒋系“中央军”。如川军使用的美式轻机枪性能就优于“中央军”。同时,尽管四川军阀内部矛盾重重,但在阻遏红军入川问题上却惊人地一致。刘湘为阻遏红军渡江入川,一方面改变多年抵制“中央系”入川的政策,允蒋系人马入川,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川南地区紧急调集10多个旅的生力军,组建南路司令部,以对抗红军。刘湘还明确提出对中央红军要采取攻势,阻其渡江,把对中央红军的“战争推到省外打”。

此外,一个更重要的直接原因是红军脱离根据地作战,长途行军作战数月,已极度疲劳,体力严重透支,尤其弹药奇缺,伤员难以安置,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对此,彭德怀回忆说,由于没有根据地支持,“部队的普遍情绪是不怕打仗阵亡,就怕负伤;不怕急行军、夜行军,就怕掉队”。红军一向善于以少胜多。如果中央红军的战斗力还保持在五次反“围剿”时期、甚至保持在湘江之战时期的状态,没有理由认为在土城战役初期川军孤军作战,战场态势有利于红军的情况下,红军不能全歼郭勋祺部(即使敌军数量比早期判断多一倍),从而取得土城战役的胜利。

土城战役失利引起了极严重的战略后果。此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在数十万敌军中自由机动,并取得了若干战役战术成果,如二渡赤水时重取娄山关、再占遵义,歼敌2个师,等等。但是,红军始终未能调动敌军,摆脱战略被动,再度造成直接渡江入川的态势。蒋介石在令黔军王家烈部、“中央军”薛岳部战场机动,死缠中央红军的同时,严令湘军死守湘黔边以及令川军死守长江沿线,严防中央红军北渡长江或东去湘西。
此后,中央红军不得不完全放弃从川黔边渡江入川的计划,四渡赤水后由南转西,再寻路由金沙江渡江入川。虽然遵义会议确立的军事行动计划第四条规定:若“沿长江”为川敌所阻不得渡江时,可“准备渡过金沙江,从叙州上游渡河”。但是,这种战略选择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1、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2、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3、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4、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5、总结: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也就是最终是西北方向。

6、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也就是最终是西北方向。

中央红军主力是从哪里集结出发
答:01、江西于都 中央红军主力是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开始长征的。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长征。于都作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地成为中火红军长征总的、最后的出发...

四渡赤水河的故事
答: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

红军为什么要实行战略转移?
答:所以,在遵义会议上红军果断地决定要进行长征的战略转移。2、起止时间 起: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长征。止: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

红军长征的全过程简短介绍
答: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红军四渡赤水之后又到了什么地方
答: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

洪学智的轶事典故
答:5月,向川西北进军,准备与转移中的中央红军会合。洪学智率红四军政治部、红十二师留在后方侧尾,负责建立地方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进到黑水、芦花后,红四方面军总部把四方面军的部分医院、后方伤病员都交由洪学智管理,另外还有...

红军长征途中有哪几次重要的转折点?
答:黎平会议后,12月19日,中央军委立即作出了中央红军转向西进的行动部署,向遵义地区进发。黎平会议改变了红军长征原定的路线,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历史上称之为“黎平转兵”。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长征胜利结束后,中央红军到达的根据地是
答:过程:开始的标志:1934.10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湘江→乌江→1935.1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渡赤水河(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什么时间
答:1933年3月,又提出红军不要以巨大损失的代价束缚于领土上,应“事先制定好可以退却的路线,做好准备”,积极评价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转移之举。到1934年6月,共产国际、远东局对中央红军撤离一事,已形成共识。6月16、17...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原计划的行军方向和战略目标是哪里?
答: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起义时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10月转战到井冈山地区后创建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湖南省宜章地区,随即与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