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的典故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成语俗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那你知道这些成语俗语的典故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成语俗语的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俗语的典故经典篇

  不孝有三:

  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

  二、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

  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人有三急:

  心急,手急,性急。

  七情六欲:

  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在中医学上,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六欲一般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

  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

  胡说八道:

  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胡人说讲。八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简作“胡说八道”。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五大三粗:

  “五大”是指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

  “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

  六亲不认: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六亲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五毒俱全:

  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为五毒,人的五毒是吃、喝、嫖、赌、抽。

  成语俗语的典故精选篇

  三长两短:

  “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另解:《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rèn),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也就是说,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

  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十恶不赦:

  指罪大恶极,不可饶恕。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实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

  1、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3、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

  4、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5、不道,无道;

  6、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

  7、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8、不睦;

  9、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10、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成语俗语的典故最新篇

  三姑六婆:

  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五光十色:

  五光:红、黄、蓝、白、黑。

  十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外加一个透明。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体指双臂双腿。“五体投地”中五体是加上头。



古典四字成语的由来
答: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3. 中国古代所有四字词语的典故(或出处) 买椟还珠 一鸣惊人 狐假虎威 上下其手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俗语是怎么来的
答: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刘向《...

求这些三国歇后语、谚语的典故
答:求这些三国歇后语、谚语的典故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徐庶进曹营... 求这些三国歇后语、谚语的典故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打黄盖——...

俗语的由来
答: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故事
答:1.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成语,歇后语,俗语,诗句,每个四条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近义] 礼贤下士 [反义]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义...

关于黄河的谚语、俗语、成语,每条后写上它的意义和相关故事
答: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

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和”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答:一、“和”的成语:1、和平共处:意思: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出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二:“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制止可能发生的战争。”2、...

关于民间故事的俗语谚语古诗成语
答:1. 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古诗句 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古诗句 1.关于马的成语 俗语 谚语 名言 古诗 与马有关的俗语: 马后炮 一马当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在衣裳马在鞍;风马牛不相及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

歇后语的典故
答:关羽失荆州的故事来自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当时孙权欲夺荆州,叫陆逊“速为孤图之”。陆逊闻荆州军马整素,无奈装病。陆逊对吕蒙献计:“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与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

俗语的文化内涵
答: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