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探店:宝马3系 9款配置车型哪款更值得买?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3
买车前和买车后,在生活上有什么区别?

一:将会多出一笔很大的开销。在没买车之前我们在日常中消费的大头无非就是一家老小吃喝,穿戴以及房贷方面的支出,可是自打买了车之后,我们会在无形中发现每个月生活的总支出较之前会多出来一笔很大的开销,面对这种情况,不用惊慌,也不用怀疑是不是我们的另一半偷偷把钱花了,造成这个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车,下面我给大家算一个简单的帐,只要油门一启动那可以说必花钱,花多花少完全取决于开的里程数,然后每年的车险费用肯定也少不了,与此同时在开的时候也不能保证车从来不出小毛病,然后修理车也是一笔费用,所以综合算下来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以至于有一些薪资不是很高的有车家庭,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二:无论是上班,还是出去玩,亦或者出去办事都会方便很多。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没车的时候,只要出门那必然是借助别的交通工具,腰包鼓一点的坐飞机,坐高铁,打车,穷一点的就是坐绿皮火车,坐公交车,骑共享单车。虽说这样做也能到目的地,可是交通工具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中途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甚至有的时候还要进行中途换车的操作,可以说非常的麻烦,但是有了自己的车之后,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心所欲的挑选合适的时间出门,可以说上班,旅游出去办事,都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三:会变得比以前更加的懒。虽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是在这种便利的大环境背后,我们的懒惰性也会较之前增加不少,就比如说没买车之前,我们去二公里以外的超市购物,我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用步行或者说骑单车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可是自打有了车之后,别说二公里了,就是一公里我们也不愿意走,所以本质上来说我们会变得更加的懒,然后身体就在这种懒惰之中,不知不觉的变得越来越差。四:在有车族面前聊天不至于显得很尴尬。当狐朋狗友聚在一起的时候,为了不让场子冷下来,我们会找各种各样的话题来活跃气氛,所以有的时候难免会谈到车这个话题,毕竟车在我们生活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样物件,但是当我们没买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话题的面前我们根本就插不上嘴,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车,没有那个底气和别人聊这个话题,可是买了车之后就不一样了,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天南聊到地北,直到对方怀疑人生,然后主动终结这个话题。

首先,汽车让我们可以变得更“懒”

惰性是一种人性的弱点,但如何偷懒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始动力。汽车的出现,解放了我们的四肢,让奔走和迁徙这两样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极大地满足。对于家庭用户来说,汽车让我们实现了点对点的活动轨迹,从家门口到目的地的无缝对接。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优势体现搬运物件时。在自己没有车之前,我搬运行李的轨迹是这样的:先拖着行李步行到小区门口,然后花5元钱喊上一辆摩的,坐到公交车站,然后可能还要换乘一次才能到底目的地。而自己有车的话,这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偷懒的方式,再让你回到从前就会很不习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使把车放在4S修几天,心中也会空荡荡,好像丢了生活中什么很重要的东西,而出门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想一下:现在要是车子在就好了。至于像城郊的那种大型购物MALL,没有车,估计就是没法想象的事了。除了搬运物件,人员接送,遮风避雨,都是汽车实实在在的好处,至少像我,有了车之后,就很少用雨伞了。

第二,汽车极大拓展了我们生活空间和时间,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这其实一句谁都知道的废话,但之所以要单独拎出来,是因为我觉得在汽车对国人生活的影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汽车作为一项解放人类时空束缚的伟大发明,其本质精神在于对自由的追逐。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在这个已经踏入全民汽车社会近百年的国家,汽车对生活的影响已经无孔不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美国人对房车的热爱,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常可以见到不少长长的房车,后面往往还拖着一辆小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家人一路上有说有笑,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每到一个目的地,他们就找好地方停车。车主把房车挺好后,他们还可以再开着小车去周边的地方购物或游玩。这种将居所与汽车结合的生活方式真正体现了一种自由洒脱和解放自我的精神,将时间和空间对人的束缚弱化到最小,这才是汽车文化的真正精髓。虽然目前国人对汽车的认知还比较浅,但随着物质富裕程度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汽车必将越来越深入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三,驾驶乐趣是最贴近人性的乐趣之一

现在,各项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可私家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环保是人人都在思考的话题,可落实到自己头上,未必就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我觉得,除了汽车带给人的巨大便利之外,还与汽车本身的驾驶体验有关。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汽车是最能体现人类操控意志的,我们常常说到路感、方向感、距离感,其实就是车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感觉,而人总是喜欢自己能够掌控,亲身体验,找到存在感的活动。一个小小的方向盘,让我们得以操控一辆庞大的钢铁机器,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不要说是达喀尔拉力赛这种发烧级别的驾驶体验,就是普通的家轿车,我们也同样可以享受自己操控它所带来的乐趣。我们之所以经常讨论某辆车的各项性能,正是因为我们都在乎操控过程中所得到的驾驶乐趣。现在很多车企,包括互联网企业都在研究无人驾驶车,但我觉得这是与汽车的本质属性相违背的,如果一辆车在你睡觉时也能开,那它与火车与飞机就没有太多的区别了,也就失去汽车最根本的魅力。

第四,汽车的深度人格化和社会化让我们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车如其人,此言不差。现在的汽车多种多样,品牌各异、车型各异、特点各异,不过是为了满足各色人等的不同需求。一个人与一辆车的相遇虽说偶然,但也体现着每个人的价值观、审美取向、个性气质等等。作为一种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工具,与人息息相处的汽车已经高度人格化,就仿佛我们豢养的一只宠物,日久生情,相互影响,人格化商品的魅力要远远大于工具化商品,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煽情的提车日志,却没有谁写过一篇饱含情感的买电视日志。同时,汽车作为大宗商品,与房子一样被赋予了很强的社会属性,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面子、渴望物质成功的国度,汽车往往与社会地位、财富等级挂钩,更重要的是,汽车是一个曝光度很高的商品,与隐藏在深邃小区里的豪华房子相比,汽车会在各种场合“见证”我们的实力。

作为宝马车系中最热门选手,全 新3系自上市以来关注度是只增不减,销量也是呈持续增长态势。近日,有网友留言想让我们聊一聊全新宝马3系,为了能够给车友更好的建议,我们今天实际体验了一下。2021款宝马3系共推出9个配置车型供消费者选择,售价区间在29.39万元-40.99万元,我们实拍的这台是325Li M运动套装。目前,该车型在商丘地区有着3万元的现金优惠,分期购车还可以享受一些金融优惠政策。那么问题来了,新款宝马3系哪款车型最值得购买?下面我来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外观方面,新款宝马3系采用了最新的家族式设计风格,前中网标志性的“双肾”设计结合内部黑化式格栅,再搭配下方三段式进气口,进一步提升了前脸的运动感。同时,M运动套装版还更换了更加运动化的前保险杠,相比普通版车型看上去更加富有运动气息。

新款宝马3系前脸大灯采用的是LED分体式“天使眼”造型,其形状上依然是“开眼角”,使得车灯与格栅自然搭配,辨识度非常高。

车身侧面,新款宝马3系线条设计非常立体,侧窗和后视镜都有黑色装饰边,很好的衬托出它的运动感。另外,车门处的压褶设计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看起来不仅拉长了车身,同时也让它侧面的视觉效果不再那么单调。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829mm/1827mm/1463mm,轴距为2961mm。

文中的这台实拍车配备的是双五幅式轮圈,前轮和后轮的轮胎均采用225/45 R18轮胎。

车尾相比老款车型同样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线条更加紧绷,并加入了3D“L”型LED灯带组,夜间带点亮后辨识度非常高。此外,后备厢盖上翘的小鸭尾造型搭配双边排气布局,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运动感。

内饰部分,新款宝马3系依旧是标准的家族化设计,整体风格简洁,有着较高的辨识度以及档次感。车门及中控台上的软质材料皮质包裹非常多,符合豪华车的定位。同时,新车配备了全液晶液仪表,中控屏更大更薄、手刹也换成了电子手刹等等。

在配置方面,新款3系配备了自动泊车入位、360度全景影像、适时四驱、HUD抬头显示、循迹倒车、11色氛围灯等功能。

后排整体给我的感觉十分宽敞,参考我175cm身高,前排调节到最佳位置后,腿部仍余有近两拳距离,头顶部大概也余有一拳半的距离。另外,新款宝马3系后排座椅稍微偏软一些,相比老款车型舒适性更强。

后备箱空间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左右两侧因为要容纳后悬挂的原因,占据了一部分空间。由于后背没有办法放到,空间使用性这块也要稍微的缩小了一点,不过用起来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尾箱左右两侧都设计了一个小的空间,可以置放一些小的物品。

动力部分,新款宝马3系搭载了一台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分为高中低3种不同动力调校,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156马力/184马力/258马力,最大扭矩为250N·m/300N·m/400N·m。传动匹配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部分车型配备xDrive四驱系统。整体来说,新款宝马3此在动力输出上还是十分强劲的。

购车建议:

经过配置比对,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车型为325Li M运动套装版,其亮点配置有前/后排头部气囊、胎压监测、疲劳提醒、前/后驻车雷达、倒车影像、定速巡航、电动天窗、运动外观套件、12.3英寸液晶仪表、10.25英寸液晶中控屏、语音识别、11色车内氛围灯等配置。除此之外,还增配了主动安全系统,所以小编觉得如果预算充足,325Li M运动套装才是消费者最佳首选。你觉得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