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读课文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摘自《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时代的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就得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建设者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对新一代人才素质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2、课程的要求: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不重视学生的自学,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在语文教学和发展任务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100年掌握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科学知识总量的90%。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而最近10年则是大约3年增长一倍。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语文教学,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与之联系,因此教师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去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讲授,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这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3、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新课改下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新教材体现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干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认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4、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自主性意识崛起、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日浓。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网络信息的高速与大容量给学生提供了相当多且丰富的知识。这时光凭老师讲解已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认知能力的需求了,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要求——即怎么能让学生既“吃饱”又能保障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吃好”。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法。二、什么是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就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摘自《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的自学能力培养涉及到许多方面:从讲读课文到自读课文,从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此截取其中一个方面,重点谈谈自读课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在自读课文自学中应养成以下几点良好的自学习惯: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同样的,在学习中对于课文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的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现代文预习,主要要求学生预习字词、相关的文学背景、文章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文言文预习则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总结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2、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有目的地学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课堂学习解决疑问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听课效率提高。3、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字典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在第一节课就传达给学生的一个理念。在遇到争议时、或者新知识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许他们凭主观去盲目猜测。在坚持这样的引导下,效果也比较明显,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的去查工具书,字典也成了他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4、培养积极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自读课文教学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勇于参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于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并且在自读可课文学习中承担课堂“小主人”的重任。比如:让学生推荐一篇课文里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及解释,或者指出需注意的一些易错字、词、及解释;文章重点语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全班同学沟通,互相探讨、互助学习;我也试着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行表演,从而帮助他们主动掌握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形象。因为表演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还大胆采用了体验情境的教学,在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不会很深刻,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于是我让同学们采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去学习,即:四个同学饰演文中四个主人公,其余同学饰记者,饰记者的同学需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而饰四个文中人物的同学就要非常熟悉课文,去应对相应的问题。课堂学习的结果相当的好,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而四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已比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5、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我们说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解决这篇课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能自学相同类型的文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这就需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总结学习方法,用于以后的自学。所以在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去自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并归纳出来。通过长期练习,学生由刚开始只能总结一两点表面内容,发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习方法,且能从多方面进行总结。(二)、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1、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运用语言。首先,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因为学生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用工具书的习惯,关系到他们一生自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学生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是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词、难句及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问题时,我都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在阅读各种文章的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学生摘录下来。我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还有像自读的文言文预习,我也常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摘抄下来后,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此外,还要养成多问、多说、多写的习惯。最后,我还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多说、多写,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再次,为了深入理解一篇课文,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学常识积累。我注意教学生查找参考资料的方法,这也是自学时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学习《丑小鸭》,我就让学生去查找关于安徒生的生平简介;学《黄河颂》让学生查地图资料、地理知识;学《真正的英雄》就让他们去了解“挑战者号”的相关背景。有时我会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做必要的补充,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搜集的资料不仅全面广泛,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常查看有关的书籍、资料和图片,能使学生初步知道哪类课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2、教学生掌握学习步骤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所以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懂的生字生词;接着朗读或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写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再返回头来统观全文,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钻进去逐层深入地学,又能跳出来看到文章的整体,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学习:学生第一遍阅读,解决了课内生字词,再读课文时,了解了文章写的是“一个星期天发生在福楼拜家,朋友聚会的事情”,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几个人物的特点,因此接着我指导学生重点品读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最后通过个体人物的特点,反观全文,归纳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并总结文章在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方法。当然这些学习步骤,可以因课文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还可以变更或简化,但在打基础期间这样的学习是必要的。3、教学生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达方法不同,重点不同。一般来说,记叙性文章(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把握好记叙的要素;抒情性散文,应侧重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说明性的文章,应把握好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的特点;议论性文章,应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抓住各类文章特点,用不同方法去学习,即节省时间,又扩大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训练学生逐步学会根据教材实际抓重点、抓特点地进行分析,使他们在自学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教一点有关文章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的。比如学《女娲造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神话,因此首先教学生掌握神话的基本特点——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接着指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入手学习文章的情节。学生懂得了这些,学习文章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反而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又如《秋天》这首诗歌,我指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几个要素——意象性、象征性、诗歌主旨、作者情感,从这几个角度去学习,就能基本把握住诗歌学习的重点,而不至于有所偏颇。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类课文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习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关于写人的记叙文,作者要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关于自读课文的学习其实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也是只是就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法总结了以上几点。当然,方法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而因地制宜。我个人认为在自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空间相当大,因此我也会将在此方面不余遗力的进行下去。因为我们做老师的职责就是:培养有创造性、独立自主的“大写的人”。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

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 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意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大胆质疑,乐于思考 ,独立自学

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每学期刚开学,笔者就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包括计划、进度和课时都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一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和爱好,提前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笔者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实施个别辅导。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 “为什么”,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三、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四、 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体验。学习绩效受到肯定,学生的信心大大增强,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也增加了。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教师只有带学生融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先用声色俱佳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呈现桂林山水的美景,再现书中所写“无暇的翡翠”“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拔地而起”“翠绿的屏障”的情境,播放以《桂林之歌》为背景音乐的“桂林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解疑。如教《将相和》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将指谁?相指谁?将相之间发生了什么?怎样和好的?”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指导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阅读往往是由“为何读”、“读什么”、以及“怎样读”等几方面构成。
在解决“为何读”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导”字上下功夫,将“情商”与“智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从“他律”(别人约束)向“自律”(自己要求)转变。
关于“读什么”的问题,对不少以学为主的学生而言,这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学生认为:我也知道将来没有文化不行,但你能说未来什么书一定有用,什么东西一定无用?因此,在阅读方面,教师的合理引导、详细说明和认真指点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阅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读”是阅读的核心部分。好的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但往往离不开“查”、“议”、“摘”三个方面。
所谓“查”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生疏的问题,这时往往需要查找相应的工具书、文献书籍等,以便从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对它进行了解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查”是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谓“议”是指对阅读材料是非得失的综合评估。读而不议,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材料融合在一起,才会学有所得。
所谓“摘”是指将所阅读到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启迪;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原文照抄,也可以是概括大意。“摘”实际上是将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火花加以定格,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便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在听课时,我特别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示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四、掌握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核心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答:我们必须重整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形成一个全程的渐进的自主学习系统,立足于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特点上来构建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六方面入手加以改进:一、引导学生,自主确立短期、长期结合的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对于数学来说,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既可以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因为各类学生预习所用时间不同,放在课堂上不好把握),也可以节省...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以下 几点: 一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 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答:教学中,我就试着运用“以问题为中心”“六环”、“三步”教学的方法,组织了本课的教学:开始先让学生谈谈“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有怎样的理解”,意在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这是知识的基础部分;然后通过学习第一部分...

如何写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一、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明主,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答: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答:鉴于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应成为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策略 1、挖掘语文教学资源,让生命之树沐浴阳光雨露 课程是生命教育...

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自
答: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答: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