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筝的演奏技法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8
潮州筝的潮州古筝的演奏技法

潮州筝在传统的演奏形式上有独奏、重奏、合奏。潮州细乐的演奏形式就常以三弦、琵琶、筝的重奏形式出现,俗称“三弦、琵琶、筝,“一听就动情”。传统的潮州筝只有十六弦,筝体较小,后随着音乐的发展才渐渐出现有十八弦、二十一弦的筝。潮州筝是以五声音阶来定弦的,通常是把第一弦定为“5”音,在与其它乐器合奏时则定为F调。而“活五”调则另外有两种定法:其一是移动码子, 使“工”音变为“凡”音, 传统上称为绝“工”,在筝的排列上就把原来的“5 6 1 2 3 ”变成了“5 6 1 2 4 ”;其二却是通过左手的按弦来求得的。演奏潮州筝时要求身要平正,手臂、手腕和手指要松弛,手形要象一朵莲花倒垂的样子。潮州筝在演奏上特别注重指序,如符合“勾、托、抹、托”的称为“顺指”,不符合这规律的称为”逆指“。在演奏时如遇”逆指“出现,必须采用“大撮”或“历弦”(历音) 来解决。潮州筝的演奏很忌逆指,尤其是在“催板”上、由于速度快、音符密,如不是顺指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差错。在演奏潮州筝曲时,如连续出现三个相同的音符时,必须采用“反打”(先用中指“勾”弦,再用拇指“托”弦的指法) ,再用“飞指”(反撮) 或“大撮”的指法来演奏,这是潮州筝演奏上的特色之一。“勒弦”、“煞音”和“轮指”,这些手法亦是潮州古筝演奏上经常用的。“勒弦”除了在古筝的演奏上起着润色乐曲的作用外,主要还在于消除演奏上“逆指”的出现。“轮指”在传统的潮州古筝上一般是采用中指与大拇指交替弹弦这样的八度“轮音”,极少使用单指“轮”的。“煞音”也叫“止音”,它有两种控制方法:一种是右手在弹奏间自己控制;另一种则是右手弹奏后紧接着捂左音,其作用是乐曲的色彩发生变化,多出现在“拷拍”上,这亦是潮州古筝的特色之一。另外,“催板”在潮州古筝的演奏上也是很有特色的。其一般以“三点一”最为常用,“三点一”就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在古筝的演奏上一般用中指弹第一音,第二、三、四音分别用“托”、“抹”、“托”或者“托”、“劈”、“托”来弹奏的。除此之外,还有“七点一”、“二点半”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潮州古筝在演奏上右手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手法。潮州筝在演奏上左右手分工十分明确,俗话说:右手主音,左手掌韵;音务珠圆,韵求气贯,左右配合,音韵并茂。传统的潮州筝奏法,一般是由右手弹奏,左手作揉按弦来进行的。右手一般只用“大、中、食”三个手指来演奏。在这三手指当中“大拇指”是最主要的,几乎每一首曲子有70%是其完成的。学过潮州筝的人都知道,右手大拇指弹及那里,用“揉、按、吟、注”等手法加以润色。也就是说,每一首筝曲的演奏,有70%必须经过左手的加工润色来完成的,这就是潮州筝演奏上所谓精细的地方,就象潮州人泡“工夫茶”那样的考究。尤其是在演奏“重六”调和“活五”调,左手还不止作一般的润色,而常常是要求一音三韵。除此之外,潮州筝在演奏上那多样的催奏手法和双指揉按弦的弹奏技巧,都是独具一格,自成一派的。

  我没听说过什么“十大基本技巧”,就发这些给你吧
  托-大拇指向外弹弦。
  劈-大拇指向里弹弦。
  抹-食指向里弹弦。
  挑-食指向外弹弦。
  勾-中指向里弹弦。
  剔-中指向外弹弦。
  提-无名指向里弹弦。
  连托-大拇指向外连续弹弦。
  连抹-食指向外连续弹弦。
  大撮-大拇指向外,中指向里同时弹两弦。
  小撮-大拇指向外,食指向里同时弹两弦。
  双托-大拇指同时向外弹奏邻近的两弦。
  双抹-食指同时向外弹奏邻近的两弦。
  八度双托-大拇指向外弹奏邻近的两弦,同时中指在低八度另一音,三阴同时奏响。
  摇指-大拇指连续托劈。
  琶音-左手或右手用三个或四个手指按顺序弹奏不同的音。
  泛音-左手食指在发音弦1/2处轻贴弦,右手弹弦发音。
  花指-大拇指迅速连托数弦。
  向上刮奏-在筝弦上由低音向高音的划奏。
  向下刮奏-在筝弦上由高音向低音的划奏。
  揉音或颤音-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格分类,是揉音类的,揉动较平和;是颤音类的,音波较密,也较有地方风格。
  重颤音-用力较重的颤音。
  按音-在弦上按出的音。
  上滑音-右手弹弦后,左手按弦,使音有低向高滑动。
  下滑音-左手先按弦,右手弹奏后逐渐松弦。
  回滑音-右手弹弦之后,左手按弦使音由低向高又有高向低滑动数次。
  左手点音-左手马子左侧先轻点或轻轻快速下滑。


  另外是五大派别: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闽筝(福建筝),具体见下
  河南筝: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河南筝的传统用法,从民间相传的一首诗可以概见: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推揉自悠然。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运用上,则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错落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调曲情浑然一体,描摹情态,刻划入微。如《打雁》一曲,各种指法运用极富表现力,集叙事、状物、抒情三大特点于一体,是为河南筝的又一特色。

  河南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但二变音高,亦非绝对不变,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徵,真可谓“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了;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牌子曲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变而来,大多较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如《剪剪花》、《满舟》、《叠落》等。但也有《码头》那样三百余板的大曲牌。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又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这和汉魏相和乐的“但曲”非常相象。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一、二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了。

  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板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曲子”,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简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

  河南筝的谱集,卫辉府王黄石于民国九年(公元192O )刊有《中州鼓调》石印本,工尺谱,收有《天下同》即《高山流水》)“哭周’”、“叠落”等。二十年代魏子猷编有《中州古调》为工尺谱手稿,虽未经刊印,但传抄颇广,收谱有《天下大同》、《关睢》等十数首。王省吾于1958 年出版《古筝独奏曲集》(刘家贵记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三十七首,曲牌十四首。曹东扶传谱曾经人整理为《筝曲选集》,1981 年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曹东扶筝曲集》(曹永安、李汴编)简谱本,收有板头曲二十二首和八首改编、创作曲。、曹正于1986 年出版《中州古调筝曲选集》(《中国音乐》增刊)简谱、正谱对照本,收人牌子曲、板头曲共二十首。


  潮洲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筝能自成一格而有别于其他乐器,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舍此,则很难言筝乐的流派和发展。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潮洲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

  潮洲筝的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该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意即乐曲之母。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鸦戏水》、《月儿高》、《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筝中常用的曲目。


  客家筝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音乐,而是源于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

  古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至粤闽一带,外来的中原音乐吸取当地民间音乐精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器乐品种客家音乐。粤东地区十分闭塞,使得客家筝乐保留了许多中原古乐的特征,至今仍具有古朴典雅的汉乐遗韵。

  客家音乐中有一种以筝、琵琶、椰胡演奏的“三件头”的表演形式,因风格清新雅致,故名清乐。客家筝曲就是从汉乐的清乐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常被称为汉乐筝曲。

  客家筝曲有大调、串调(包括:小调)之分:

  大调类筝曲结构严谨,作品为规范的六十八板。按现代乐理表述:六十八小节或六十八个重拍。代表曲目:《崖山哀》、《出水莲》、《昭君怨》。

  串调类筝曲包括广东汉剧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曲牌。这类乐曲长短不一,结构富于变化。代表曲目:《西厢词》、《平湖》、《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客家筝曲的旋法变奏和技法特点如下:

  调骨的慢板添字:

  (调骨奏4/4慢板)慢板反复演奏二至三遍,由于速度慢,故采用骨干音“添字”和“延续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实。

  慢板后的中板:

  乐曲速度渐快,转入2/4拍,旋律即开始减字而精练。

  中板速度再快,转入1/4拍,此时旋律反复两遍以上,在减字、加花、变奏型等方面更加丰富。

  减字时只奏调骨,一般将旋律先配以勾、托,在接八度和音的“大撮”指法来突出旋律。

  调骨加扫弦“加花”:即调骨加五声音阶下行琶音来装饰旋律。客家筝曲追求古朴典雅的风格,很少使用华丽明亮的长扫弦加花,一般不超过两三个音符。

  “幺板”(切分)节奏音型的变化:即将调骨发展到由中指(勾指)起板,先勾后托更进一步发展。有板无眼的“板后音”(切分),突出后半拍,休止前半拍。此法不一定在整个曲子中全部使用,而多是与减字手法在不同乐句中交替使用。这种演奏手法使乐曲更加充实,使全曲易进入高潮。如:筝曲《蕉窗夜雨》中板部分的三次变奏。

  在旋法变奏过程中,为了丰富音色的变化和对比,增强曲调情绪的起伏,常采用乐句音高的高低翻变手法,将旋律乐句提高八度或降低八度来演奏。

  突出低音为旋律配和声:

  在我国传统各大筝乐流派中,这是客家筝派所特有的技法。即:根据演奏者对乐曲掌握的熟练程度,无论在演奏慢板还是中板时,一般在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有时也在乐句中选择),用勾指或八度和音向内游弹的手法,使音延长,音韵更加深厚,形成为下一个乐句的旋律配和声的“先现根音”的效果。

  这种技法使旋律形成多声部的立体感,更易发挥客家筝曲古朴典雅的风格,又能使旋律充实丰满。丰富多变的左手滑音:

  传统客家筝采用金属弦,可以自如吟弦,为延长余音和作韵创造了条件。使得客家筝曲独特典雅的特点,比其他筝乐流派的筝曲更具“内涵”和“深度”。

  客家筝曲在旋律调式上又有“硬线音阶(由56123构成五声音阶,47作为装饰性的经过音,在旋律中偶尔出现)”和“软线音阶(由57124构成五声音阶,63作为装饰性的经过音,在旋律中偶尔出现)”的区分。硬线筝曲轻快华丽明朗活泼;软线筝曲委婉典雅哀怨缠绵。

  客家筝曲代表曲目:《出水莲》、《蕉窗夜雨》、《崖山哀》、《翡翠登坛》《平湖》、《昭君怨》等。


  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近代多以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在民间“丝竹乐”“杭滩”中使用。

  当时的浙江筝只有十五弦,身长1.1米左右,面板、背板为桐木,筝尾稍向下倾斜,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pppppppppppp;放在桌上坐势或立势弹奏。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主要曲目是“杭州丝竹乐”“弦索十三套曲”以及“杭滩”中的曲牌,如:《三十三板》《刺绣鞋》(又名《灯月交辉》)《高山流水》《小霓裳》《云庆》《郁轮袍》(又名《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浔阳夜月》《普庵咒》等。演奏已出现了“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近代知名筝人有蒋荫椿、王p之、朱又雪、邱与石、吴汝金等。

  1956年王巽之先生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学工作后,一他为主,带领了一批学生对浙江筝曲谱和演奏技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充实和发展。六十年代以后,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一批较有影响的青年演奏家,创作了一批以浙江筝艺流派技法为户的曲目,从而在国内外的专业教学和表演舞台上崛起,成为卧果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

  由于浙江筝曲是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杭滩”为源,故曲目的板数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乐曲也由单一的乐思发展到复杂的乐曲结构。故几代筝人,着力在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对比等方面加以丰富和充实。

  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浙江技法外,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他筝艺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学习和发展。

  乐器形制上,将原来筝的共鸣箱的长度增至1.65米左右,后岳山改为S型,弦数增至为21根(音域扩展成四个八度,音程由D——p);弦的质地由丝弦改为钢丝外缠尼龙丝的粗细不同的系列筝弦。

  弹奏时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为胶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制成。

  与其他筝艺流派相比较。浙江筝派的主要特点是:

  一、部分曲目突破了古筝传统的严格五声音阶调弦定音和演奏中“移柱转调”;如:《海青拿鹤》。这为新筝曲的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在音响上提供了启示。

  二、由于乐器形制的改革、弦质的改变、音域的扩展、甲片的稳定、技法的丰富等因素的形成,对音乐的表现幅度增强了,这为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变化,对比创造了条件,在创作的筝曲中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更易表现时代精神。

  三、主要演奏技法特点有:

  1.摇指:这种技法有别于大指大关节(或小关节)的快速“托”“劈”,即“轮指”。而是右手大指的甲片在手形自然半握掌、食指撑住大指,以腕为轴的快速往返摆动(也有人用小指支撑住前岳山外侧以稳固手型的运动)。由于此技法能调动臂、腕的力量,故力度较大,触弦频率较快,并能保持持久。一般每拍分解成八个三十二分音符,即将p奏成平均的ppppp。这样对旋律中需延长的音符时值,以多次出现的音符重复而取代了单纯靠筝弦震动后的自然裹竭的延长。从而就更理想的解决了旋律的歌唱性。具体可分为:

  “长摇”:二拍以上的摇指。均匀的摇指,形成连绵不断,起伏跌宕,情意万千的旋律线条。如配以左手弹奏的声部,两手不同声部的对比更为突出。

  “短摇”:摇指在一把以内的运用。一般为pp..节奏型。此技法发音短促,音色明亮而饱满,节奏感强。

  “扫摇”:快速、连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第一个音符以右手中指勾指(有时用“连勾”技法连续勾二、三个音符,形成五声音阶的短促上行琶音效果),后面三个音符以短摇技法弹奏。这种技法能产生激昂有力的音响效果,善于表达铿锵有力的旋律音调。

  2.快四点;即快速的勾、托、抹、托技法的组合技法。其特点是速度快,强调勾指重音,力度大,易使旋律流畅秀丽,节奏明快、活泼。

  3.快夹弹:即快速抹、托技法的组合运用。这种技法除速度快的特点外,并在乐曲中使用的次数较多,再时与“快四点”相组合运用,能使旋律线更加清晰,犹如珠落玉盘。

  4.点指:即两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有时也以右手中指勾弦、左手食指抹弦,右手食指抹弦,左手食指抹弦的指序交替组合,可由弹奏同度音扩展到八度音程乃至八度以上的音程大跳。这种技法可使旋律气氛热情、气势宏大。

  5.快速点弦:浙江筝曲中除有一般的左手吟、揉、滑、按的技法外,更多的采用短促的升高、还原的“点音”按弦和快速的上、下滑音技法。

  6.提弦:用左手大指和食指(或大指和无名指)将弦提奏,一般在低音区使用,起强调节奏性及和音的作用。这种技法又派生出两手结合的上、下行琶音技法,可达到低音深厚过度到高音明亮的音色变化效果。

  7.左手由单纯的伴奏型及为旋律配和声,发展到复杂的节奏型及复调。

  综上概述,无论从曲调的电压文静、浑厚古朴、含义深邃,还是层次多变、气势宏大,浙江筝艺流派都以其独特的风韵,在祖国各派筝艺中大放异彩。


  闽筝(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诸县份,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

  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公元四、五世纪),带去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后闽西南地区逐年繁华起来。中原古筝音乐也就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而传播到闽西南一带。唐垂拱二年(6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人士入闽南漳州;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带兵入闽,后称闽王;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离临安来闽。这些都和传播中原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另外,北方艺人,尤其是中原艺人来闽卖艺者历朝不断。这就极大的促进了闽文化(包括音乐)的发展。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闽西南各县盛行着一种民间器乐合奏。诏安县称为“古乐合奏”,云霄县称为“合乐”,东山县称为“和乐”,闽西各地多称为“汉乐串’”。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古筝做为主奏乐器,领头定拍,尤其在诏安和云霄两县最为讲究。

  清朝至民国初年,在诏安、云霄、漳浦、东山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诏安城内有八街,街街都有古乐馆社,其影响最大的是“四也”乐馆和张永固先生组织的“留香”乐馆。乐馆以乐会友,夜临乐声四起,热闹非常。张永固先生自操古筝,还配有弦、竹弦、洞箫、小三弦、双清等乐器和合。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多人。他们不奏潮乐,只崇古乐,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助乐。云霄县和漳浦县“会乐”活动也非常领繁。民国年间至五十年代初期,云霄全县大多数乡社都有古乐组织和活动,但古筝在乡社的“合乐”中已不多见了。唯城内的“振德剧社”的古乐合奏。有陈友章先生主奏古筝,古朴淡雅,还保留着浓郁的传统韵味。

作者:乔爱玲 来源:广州师院学报
摘要:中国古筝音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筝艺术流派纷呈,潮州筝是中国筝的一大流派。本文着重探讨潮州古筝的特色以及演奏技巧。
潮州音乐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乐种之一,主要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国潮州人居住的地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群众基础扎实、深厚,曲目颇为丰富。现有的乐曲就有上千首。随着历史的变迁,潮州音乐已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它是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遗产。
潮州古为“南蛮之地”,春秋时期的潮汕被称为南蛮和百粤,是古越族(闽越族)的居住地。随着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战乱,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使中原汉人大规模迁徙南移,中原的音乐文化也随着不断的传播入潮。潮汕先民长期与中原汉人同化过程中逐渐融合到汉族这个大家庭中,加速了中原音乐文化与潮汕土著音乐文化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并先后承受了唐宋的燕乐、法乐;宋元的南戏(戈阳、昆腔) ;明清的正字、潮音、西秦、外江等多种剧种的熏陶和影响,逐步形成了今天这种具有独特艺术特点和地方风格的音乐艺术。



古筝右手基本弹奏技法
答:”宋代的《集韵》也支持这种观点:“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古筝在历代流传中有很多别称雅号。以演奏技法...

古筝的演奏方法
答:古筝的弹奏方法与技巧:1、古筝的演奏方法主要分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2、右手职弹,用大、食、中、无名四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变化。3、左手司按,用食、中两指按抑筝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变化,表现出不同...

古筝演奏的技巧有哪些?
答:手指肌能较强的人,在训练过程中,应采取综合练习的方法。弹奏传统筝曲时,运用快四点手法(就是通过中指、大指、食指勾、托、抹的快速交替,进行演奏),在现代曲目如《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可运用规定的...

古筝左手按弦技巧
答:左手过度伸展,增加了手臂的负担,演奏形态变得不自然,按滑又往往触及面板。常见一些筝的左侧面板上按有不少指甲印迹,就是按弦位置不当造成的现象。基础训练中要注意左手按弦位置的准确自如,这样左手技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古筝的弹法
答:筝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泛地借鉴和吸取其它乐器的技巧来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从双手弹奏到特殊音响的表现,从五声和七声音阶的排列到特殊音阶的排列都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安排用指顺序的“指序弹法...

古筝演奏双手配合技法
答:筝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学习时应努力通过科学方法掌握这些技巧。合理的触弦角度是发出良好音色的必要条件;松弛而富有恰当爆发力的拨弦是学习各种技巧表现的基本环节。A。右手单指指法 1。托 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

古筝双手弹奏的小技巧
答:古筝双手弹奏的技巧都有哪些呢?不知道的朋友不妨看看。以下仅供参考!古筝双手弹奏练习方法一:不慌不忙,分析乐谱 不管曲目的繁琐与简单,对于双手配合的筝曲来说,首要做的我认为应该是分析乐谱,切不可见谱就弹,这样很...

古筝指法
答:古筝指法分左右手,指法符号也分左右手指法符号,别看指法辣么多,分解开来就很容易识记了:右手 1. 大拇指指法符号 大拇指指法叫托劈,凡是带“﹁﹂”的就是大拇指弹奏,其中包括双托、双劈、连托、重托等(妈耶,一下...

古筝十大基本技巧的演奏要点及五大派别的风格特点
答: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河南筝的传统用法,从民间相传的...

现今潮州筝多用金属弦( )
答:演奏技法:潮州筝在传统的演奏形式上有独奏、重奏、合奏。潮州细乐的演奏形式就常以三弦、琵琶、筝的重奏形式出现,俗称“三弦、琵琶、筝,“一听就动情”。传统的潮州筝只有十六弦,筝体较小,后随着音乐的发展才渐渐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