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6
雷州风俗有哪些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约130公里的半岛伸入南海,全境属于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地属边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岛开发较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半岛大部分地区独自发展。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岛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独领风骚的雷州文化。

  “无日不雷之境”与雷神崇拜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从科学研究上看,雷州半岛处于热带气候带边缘,濒临南海,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尤其以强对流天气为多,这就导致了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印度尼西亚)。“雷”已经成为雷州半岛的代名词。听着雷声长大的半岛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万钧之势”。外地人难以想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庙,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灵中首屈一指。明代冯梦龙曾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雷州换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换鼓”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祭典之时,民众先在雷神庙外筑一祭坛,祭典主持在坛上引吭高诵敬酬雷神的颂文。祭坛之下,民众则用铜鼓摆出八卦形雷鼓阵,中间安置大铜鼓,齐声敲击108次,模仿天雷轰鸣以祭祀雷神。擂鼓之声时而磅礴时而清扬,节奏有序,雄浑高亢,百里可闻。而这只是换鼓仪式的主体,除此之外,辅以敬雷傩舞、长龙舞、铜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营造出热烈非凡的氛围。

  雷州半岛的雷神祭典,从古自今,长盛不衰。从半岛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边的徐闻,祭祀仪式因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过火海、百豕酬神等环节。特别是“过火海”—— 即堆烧大批木材,把火炭铺在地下,参祭人从熊熊火焰中飞奔而过,只见烟炎张天、火星飞溅,人却毫发无损,场面极为震撼。

  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

  我国的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守在公共场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门口的都是雄风威武的石头狮子,但来到雷州半岛,狮子不见了踪影,人们请来的竟是石狗。

  为什么在雷州半岛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石狗?据学者们推测,这与半岛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雷州半岛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他们共同的习俗就是崇拜“盘瓠”(上古神话人物,化身为一金犬),认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业兴旺的神灵,至今在半岛乡间,还流传有赞颂神灵的《盘瓠歌》。

  在古代,先民们对狗备极尊崇,甚至杀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只狗奉献给其母,就可赎罪——“母得狗谢,不复衔恨。”遗留至今的众多石狗雕刻,正是远古“盘瓠图腾崇拜”的最好表达。图腾本是神圣、供人膜拜的,可是现在雷州半岛居民却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人们桌上的美味佳肴,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有趣的现象,民俗学家给了我们解答:盘瓠崇拜历时几千年,到了现在已逐渐式微,后人虽然还会受其影响,但已不可能再顶礼膜拜了。特别是历朝历代雷州半岛外来移民众多,他们没有以狗为图腾的习俗,看到雷州半岛狗多,便大兴吃狗之风。从高高在上的神灵,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随之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

  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半岛雷剧的历史,已有400余年,一般认为,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姑娘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时,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清道光年间逐步演变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

  即便是到了现代,雷剧这一古老的娱乐形式依然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在雷州半岛,光是民间职业雷剧团就有100多个,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场,每场观众多时竟达上万人,难怪有人说,雷州半岛是一片“戏曲绿洲”。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约130公里的半岛伸入南海,全境属于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地属边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岛开发较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半岛大部分地区独自发展。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岛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独领风骚的雷州文化。

  “无日不雷之境”与雷神崇拜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从科学研究上看,雷州半岛处于热带气候带边缘,濒临南海,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尤其以强对流天气为多,这就导致了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印度尼西亚)。“雷”已经成为雷州半岛的代名词。听着雷声长大的半岛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万钧之势”。外地人难以想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庙,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灵中首屈一指。明代冯梦龙曾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雷州换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换鼓”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祭典之时,民众先在雷神庙外筑一祭坛,祭典主持在坛上引吭高诵敬酬雷神的颂文。祭坛之下,民众则用铜鼓摆出八卦形雷鼓阵,中间安置大铜鼓,齐声敲击108次,模仿天雷轰鸣以祭祀雷神。擂鼓之声时而磅礴时而清扬,节奏有序,雄浑高亢,百里可闻。而这只是换鼓仪式的主体,除此之外,辅以敬雷傩舞、长龙舞、铜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营造出热烈非凡的氛围。

  雷州半岛的雷神祭典,从古自今,长盛不衰。从半岛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边的徐闻,祭祀仪式因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过火海、百豕酬神等环节。特别是“过火海”—— 即堆烧大批木材,把火炭铺在地下,参祭人从熊熊火焰中飞奔而过,只见烟炎张天、火星飞溅,人却毫发无损,场面极为震撼。

  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

  我国的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守在公共场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门口的都是雄风威武的石头狮子,但来到雷州半岛,狮子不见了踪影,人们请来的竟是石狗。

  为什么在雷州半岛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石狗?据学者们推测,这与半岛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雷州半岛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他们共同的习俗就是崇拜“盘瓠”(上古神话人物,化身为一金犬),认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业兴旺的神灵,至今在半岛乡间,还流传有赞颂神灵的《盘瓠歌》。

  在古代,先民们对狗备极尊崇,甚至杀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只狗奉献给其母,就可赎罪——“母得狗谢,不复衔恨。”遗留至今的众多石狗雕刻,正是远古“盘瓠图腾崇拜”的最好表达。图腾本是神圣、供人膜拜的,可是现在雷州半岛居民却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人们桌上的美味佳肴,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有趣的现象,民俗学家给了我们解答:盘瓠崇拜历时几千年,到了现在已逐渐式微,后人虽然还会受其影响,但已不可能再顶礼膜拜了。特别是历朝历代雷州半岛外来移民众多,他们没有以狗为图腾的习俗,看到雷州半岛狗多,便大兴吃狗之风。从高高在上的神灵,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随之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

  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半岛雷剧的历史,已有400余年,一般认为,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姑娘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时,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清道光年间逐步演变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

  即便是到了现代,雷剧这一古老的娱乐形式依然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在雷州半岛,光是民间职业雷剧团就有100多个,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场,每场观众多时竟达上万人,难怪有人说,雷州半岛是一片“戏曲绿洲”。

1、雷州民歌蜚声海外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广布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侨)人中。

雷州半岛建制于秦朝,属象郡。当时是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东晋时闽南汉人开始迁来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现在大多数居民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方言就是闽南语系的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跟土著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融,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2、民间艺术“舞鹰雄”

舞鹰雄流传于廉江市的良垌、安铺、横山等镇。廉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旧称石城县,现为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

清朝咸丰年间,新华两家滩圩一带就有了舞鹰雄活动。至民国初年,电白人李季虎来两家滩设馆授武时,舞鹰雄已有较高的表演技艺;传至梁应清、梁卓锦时,仍只能在地面表演;到了梁荣章、梁宝琛,创造出能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大大增加了高难技巧。既有较强的观赏性,又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习俗。

廉江市竹园村舞鹰雄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与发展,表演艺术日臻成熟。1988年、1989年,竹园村舞鹰雄队先后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欢乐节;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暨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金奖;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3、雷州石狗

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遗存丰富。全市已发现石狗近万尊,雕刻年代从战国时期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雷州石狗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艺术林林总总,有卧相、蹲相、坐相,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4、观赏艺术“爬刀梯”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俗活动,旨在驱邪消灾,祈福平安。“爬刀梯”流传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

麒麟村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距湛江市区33公里,濒临通明海湾下游东岸。明代末年先祖雷州都司陈大纶便在此地建村居住。建庙奉祀张兴武侯帅,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为年例,这种“年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有游神、走轿、爬刀梯、过火海等。其中“爬刀梯”是一种独特的项目,即在平地上竖起高18米的对称木梯,36把锋利闪亮的钢刀分别斜绑木梯两侧,谓之“刀梯”。光脚裸掌的表演者在欢快的唢呐、锣鼓和鞭炮声中,手抓刀刃,脚踩青锋,一步步攀登上刀梯顶部。钢刀锋利无比,而表演者却手脚丝毫无损。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

“爬刀梯”是当地民众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内容之一,充分表现雷州人民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感情的真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爬刀梯”成为一项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观赏性艺术,当地民众每年都把这项活动搞得热烈、隆重、精彩,远近闻名,备受雷州人民喜爱。

扩展资料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雷州而得名,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合称“中国三大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半岛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呼应,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全境面积13225平方公里。

雷州半岛,是雷州民系的根据地,亦是雷州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天下雷州人的精神象征所系之处。它背靠厚重的大陆,力拔千钧;面朝蔚蓝的大海,俯览华夏。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滋润万物。半岛以雷州方言、雷神雷祖、雷州换鼓、雷乐雷菜、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雷州半岛



元宵节,城乡各地的飘色游行;端午节,雷州人放风筝,举办了“雷州东岳风筝文化节”;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的流行傩舞(走成伥)和散花舞,这两个古老的舞蹈被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雷州歌,雷剧,素称"南方的兵马俑"之称(又称“散落的民间兵马俑”)的雷州石狗。

1、雷州歌反映古代雷州地区劳动人民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题材。雷州歌曾出现众多韵脚,达34种。后经过长期多次合并,至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湛江市。雷歌研究会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再从上次合并后的25韵合并为17韵,韵音全按雷州方言划分。不同的韵音具有表达不同内容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雷州歌的主题思想也不断升华。

蕴藏在雷州半岛的民歌资源非常丰富,这大批雷州歌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这种古老传统傩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江西的德安、武宁、婺源、南丰、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

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3、散花舞是朝元会全套仪式中的一个段落,既有联系也可单独举行,一般在庙内进行,表演时庙堂设祭坛,坛前地上铺草席,舞者在席上表演。坛上摆五支香、五支蜡烛、五碗红枣、五盅酒、一支净瓶、一只牛角、一双筊杯、三盘花。祭坛旁站主斋一人,主板一人,唱念散花词曲,奏乐颂经,进行清水、发文、散花、朝尾等祭仪,叩请玉帝,三请高真帝圣下凡坐坛接受礼拜,表演边舞边散花,以示娱神、颂经、祝颂、祈福、禳灾。

扩展资料:

雷州半岛文化,简称雷州文化,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雷州半岛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

“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州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约130公里的半岛伸入南海,全境属于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地属边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岛开发较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半岛大部分地区独自发展。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岛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独领风骚的雷州文化。

  “无日不雷之境”与雷神崇拜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从科学研究上看,雷州半岛处于热带气候带边缘,濒临南海,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尤其以强对流天气为多,这就导致了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印度尼西亚)。“雷”已经成为雷州半岛的代名词。听着雷声长大的半岛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万钧之势”。外地人难以想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庙,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灵中首屈一指。明代冯梦龙曾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雷州换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换鼓”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祭典之时,民众先在雷神庙外筑一祭坛,祭典主持在坛上引吭高诵敬酬雷神的颂文。祭坛之下,民众则用铜鼓摆出八卦形雷鼓阵,中间安置大铜鼓,齐声敲击108次,模仿天雷轰鸣以祭祀雷神。擂鼓之声时而磅礴时而清扬,节奏有序,雄浑高亢,百里可闻。而这只是换鼓仪式的主体,除此之外,辅以敬雷傩舞、长龙舞、铜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营造出热烈非凡的氛围。

  雷州半岛的雷神祭典,从古自今,长盛不衰。从半岛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边的徐闻,祭祀仪式因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过火海、百豕酬神等环节。特别是“过火海”—— 即堆烧大批木材,把火炭铺在地下,参祭人从熊熊火焰中飞奔而过,只见烟炎张天、火星飞溅,人却毫发无损,场面极为震撼。

  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

  我国的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守在公共场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门口的都是雄风威武的石头狮子,但来到雷州半岛,狮子不见了踪影,人们请来的竟是石狗。

  为什么在雷州半岛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石狗?据学者们推测,这与半岛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雷州半岛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他们共同的习俗就是崇拜“盘瓠”(上古神话人物,化身为一金犬),认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业兴旺的神灵,至今在半岛乡间,还流传有赞颂神灵的《盘瓠歌》。

  在古代,先民们对狗备极尊崇,甚至杀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只狗奉献给其母,就可赎罪——“母得狗谢,不复衔恨。”遗留至今的众多石狗雕刻,正是远古“盘瓠图腾崇拜”的最好表达。图腾本是神圣、供人膜拜的,可是现在雷州半岛居民却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人们桌上的美味佳肴,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有趣的现象,民俗学家给了我们解答:盘瓠崇拜历时几千年,到了现在已逐渐式微,后人虽然还会受其影响,但已不可能再顶礼膜拜了。特别是历朝历代雷州半岛外来移民众多,他们没有以狗为图腾的习俗,看到雷州半岛狗多,便大兴吃狗之风。从高高在上的神灵,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随之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

  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半岛雷剧的历史,已有400余年,一般认为,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姑娘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时,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清道光年间逐步演变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

  即便是到了现代,雷剧这一古老的娱乐形式依然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在雷州半岛,光是民间职业雷剧团就有100多个,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场,每场观众多时竟达上万人,难怪有人说,雷州半岛是一片“戏曲绿洲”。

贵州的风俗习俗,有什么?
答:1、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2、龙舟节 龙舟节...

云南风俗有哪些?
答:1、石宝山歌会,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歌会于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举行,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聚集一处,弹弦对调以歌觅偶。2、梨花会是白族...

贵州有哪些风俗?
答: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苗族群众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

中国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答:4、清明节扫墓。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5、端午节吃粽子。节庆饮食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

广西钦州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答:钦州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如跳岭头、采茶、龙舞等民俗。钦州岭头节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长、最红火、最热闹的节日,向来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每年农历八九月间秋收之后,钦州各地在习惯范围内,一村接一村轮流举行。举办岭头节的村寨,村民们合伙宰牛,家家户户做“牛红生”和“岭头饐”,大宴宾客...

恩施土家族有哪些风俗
答: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习俗。苗家饮食,多以苞谷,洋芋为主、较少大米。喜食酸辣,好饮酒,红白喜事或亲友客人,常以酒款待。

云南红河州有什么习俗
答: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红河州的哈尼族人口69...

鄂州的民间习俗主要有哪些?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和其他方面。_百度...
答:碑林容汇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粹,堪称世界一绝。 此外,还有堪称“天下第一龙”的接龙台、祈福堂、稻香阁、和字壁、九龙坛、通天桥、长生路、启明宫、迎风亭、六合园等也是天下少有的景观。莲花山风景区是集文化旅游、山水旅游、康福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鄂州西山鄂州西山鄂州西山鄂州西山 鄂州西山,古称樊山,因...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答: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遗存丰富。全市已...

宜州的习俗.习俗又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答: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9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宜州古为“西瓯”、“骆越”地,生活着地方土著族群壮民族,创造并享受着壮民族习俗文化。唐宋以来,地方置州设府,大量的汉民族人口及中原文化的迁入,宜州成为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宋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