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期有多少个大名 其中著名的都有谁?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8
日本战国总共有多少个大名?

大家都知道日本分为 本州 四国 和九州战国时期北海道不算 我来大概给你说一下吧
大名 最早的 本州有名有

四国
九州
到战国后期很多名将都成为势力很大的大名大概就是这些在多我也记不清楚了

日本战国人见人爱的石高图来啦!
本套图我会自己做一些或改一些有关各地物产的地图,越往下越牛,可一定要看到底哦!
一些岛屿归属不太明确的可以看这里:【地图】日本旧国郡区分图
想知道哪个国的势力比较牛的可以看这里:【地图】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地图集
知道各国的石高有什么意义呢?看这里:“石”的介绍、兵役的后勤、尾张国力的推算等。
前面先放点比较弱智的地图压压惊。
首先是五畿七道图:

五畿、近、中、远国图:

国力图,红色下国,黄色中国,绿色上国,紫色大国:

坏了,再放这么水的地图观众要跑没了!赶紧亮出大招!
下面这张图是我用题图改出来的,太阁检地分国石高图,全国总石高为1850.9万石(图里的数字单位为万石)石高数据进行了四舍五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也就是千位。注意石高是写在国名文字的下侧或右侧的,如果太挤你就看看石高的文字压住了哪个国名的脚,就知道这是哪国的石高数据了。这张图以前在贴吧发过,但我发现以前有错误没修正,这次是修正后的:

但是呢有一个问题,太阁检地跟不久后的庆长乡帐有挺大的差异,全国石高从1850.9万一下子跳到了2217.2万,暴增将近二成,这么几年功夫绝对不可能是正常发展的结果,要么是有瞒报,要么就是有什么地方没测准,或者是某块地区被让出来没有测。就算他只是表高也差的太过分了。看这个表,我把两次检地结果放到一起对比了一下,增长超过一万石的部分我标了绿,减少超过一万石的部分我标了红,石高差异项目是我根据具体的差异四舍五入得出来的,所以跟分国石高四舍五入的结果有差距,这是正常现象:

太阁检地这么不准,以至于有些对战国时代石高做推算的学者都不用太阁检地的数据了,想知道精确一点的石高该怎么办呢?那我们就得动用一点合理的脑补了。维基上有七次检地数据,我们可以横向对比一下,石高的增长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图中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如果莫名其妙有个大低谷或者大山峰的话,那就说明这一段石高恐怕是有问题了,我们只要反向脑补,算出个大约的数字还是可以的:

那么根据这个规律,等人大通过脑补逆推、选择性无视、胡选八选等方式,算出了等人大认为正确的、约公元1600年的石高表,不满十万石的就精确到百位,结果是这样的:

全国为2223万石,跟庆长乡帐的结果比较接近,因为庆长乡帐也有些低的不对的地方,我这个结果甚至还比庆长乡帐略高一些。其实推算石高并不是只能通过脑补,只要完全了解战国到江户时代的全部检地以及新田开发的所有细节信息,精确的石高是可以被推算出来的,只是等人大并没有收集到那么多数据,所以目前暂且将错就错,以后有新的资料再改。
太阁检地石高图,50万石以上为紫色,35万石以上为蓝色,25万石以上为绿色,15万石以上为黄色,10万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懒得把明治时期划分陆奥出羽的线涂掉了,大家能看懂就好):

太阁检地石高倒数排行榜,山城、甲斐为中间线,石高平均值约为28万石:

庆长乡帐石高图,50万石以上为紫色,35万石以上为蓝色,25万石以上为绿色,15万石以上为黄色,10万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

庆长乡帐石高倒数排行榜,远江为分界线,石高平均值为33万石:

但是你看这种图表有什么意义呢?你当然知道陆奥的石高很高,可他地盘大啊,能证明什么呢?好在我们有《小倭奴帝国统计年鉴》,可以得知各国面积!

全部加起来大约为28.6万平方公里,平均一国4205平方公里:

搞出这么个玩意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意义!看下面!
这是本文章最有价值的地图!根据《小倭奴帝国统计年鉴》和等人大瞎编的石高所统计出的每平方公里石高图!每平方公里200石以上为紫色,140石以上为蓝色,100石以上为绿色,70石以上为黄色,45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不过图里虽然说是日本战国,其实都可以算是17世纪了: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近畿周边、关东、北九州可能是日本土地最肥沃的地区。这个地图虽然跟太阁检地、庆长乡帐的数据有差距,但是这么一平均下来也就差不太多了。
各国每公里石高在三种乡帐里的排名:

再来一个根据鬼头宏所推断的1600年日本人口所做的人口密度图,这是个很老的人口推断数据了,可能很随性,仅供参考。他所推断的全日本总人口是1227.3万人,根据这个套入石高人均是1.81石,大概才四五百斤粮食,不光比现代的800斤低,比我大清国末年的人均六百斤还要低,不过石高这个表高未必就能代表实际农业产值。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为紫色,50人以上为蓝色,40人以上为绿色,30人以上为黄色,20人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这张图可以大致看出日本人口密度的情况:

虽然这个人口数据不一定靠谱,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算出人均石高占有量,看看哪些人的生活比较富足。特别高为紫色,较高为蓝色,一般为绿色,较低为黄色,特别低为红色,不过大家不要太较真,石高也不准人口也是编的,算出来的结果它能准就出鬼了: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1560年于在狭桶间合战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筱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著,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1573年受封近江长滨,改名为羽柴秀吉。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义景遂与信长对立。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战国时代,割据于各地的大领主。古代日本,名的意思是土地,而大名的字面意思就是占有广大土地的人。作为室町幕府权力基盘的守护大名于应仁之乱以后,领国支配权次第被其家臣之守护代、国人层剥夺而逐渐地没落。至战国时代末期为止,仍能维持其领国规模的守护大名有武田氏、今川氏、大友氏、岛津氏等数氏;追随主家(主君)而成立的大名则有后北条氏、长尾氏(上杉氏)、斋藤氏、浅井氏、朝仓氏、织田氏、长宗我部氏、龙造寺氏、有马氏等众家。
战国大名以国人、土豪层为给人,进而组织自己的家臣团,强化对农民的直接支配。这种专制支配遍及于领国一元内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包括分国法(家法)的制定、城下町的建设、土地户口的调查、工商业的保护统制、新田开发、灌溉治水、宿驿传马的整备等各个分野。因此,战国的社会是较前代的社会更有组织且进步的社会。另一方面,这样的进步社会也进而造就出能够统合各个大名的新社会。换言之,在战国大名相互激烈的斗争过程中,相继出现如织田氏、丰臣氏的大业,并有德川氏承继其后,塑造出近世的幕藩体制社会。

建议楼主去玩太阁立志传,那样的话,你不仅对大名有了了解,还对整个日本战国时代有很深的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