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贝多芬了解多少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9
你了解贝多芬多少事情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身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个人资料
姓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生日:1770年12月16日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城市--波恩
地位: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编辑本段]贝多芬生平介绍
“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Johann 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石膏面模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怆》、《月光》钢琴奏鸣曲和“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Pianoforte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Desk"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曲》,《命运》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创作生涯
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A portrait of the 13-year-old Beethoven贝多芬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与命运的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总是把他当作神童一样四处炫耀。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洋琴是一种形式和组织都类似于钢琴的乐器,是在钢琴出现之前的一种键盘乐器)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这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Beethoven_house_of_birth出生地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人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Beethoven_death_mask塑像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贝多芬具有反叛精神和崇尚自由的性格,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
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向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
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他的天才在奏鸣曲-交响曲的思想结构形式中得到了表现。他的速记本显示出他构想的乐思是怎样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显示出他将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时付出了多么艰卒的劳动。
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 当贝多芬想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并在钢琴上开始采用新技巧时,其“炽热表达”的结果是琴槌的损坏和琴弦的断裂,贝多芬的一位抄写员这样描述道:“我经常把断了的琴弦扭下来,我来回忙活,拉出断弦,还要翻谱,我的工作比贝多芬要辛苦多了。”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对他不报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遗迹
贝多芬尽管生在德国,但是自从他22岁离开德国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维也纳。他在维也纳留下了众多的遗迹。

帕斯克瓦拉蒂楼房Pasqualatihaus


这座楼房以房子的主人命名,建造于1791至1798年间。在1804至1815年间,贝多芬曾经多次在这里居住过。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他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4, 5, 6交响曲,第4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屋Heiligenstaedter-Testament-Haus 19.,Probusgasse 6
海利根施塔特当年是维也纳城墙外很远的地方了,如今是维也纳北部高雅的别墅区。在这里,贝多芬在失去听觉的绝望之际,于1802年10月在这里留下了遗嘱,这所故居如今对外开放。Beethoven grave

英雄屋Eroica-Haus

在离遗嘱屋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贝多芬故居,这就是英雄屋,是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地方。贝多芬的另外一部交响曲《田园》也是在附近的地方创作的。这座故居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非常有名的新酒酒店。在充满城郊风情的小路上,游客可以领略到贝多芬当年创作的气氛。在这里,人们把贝多芬散步的小路称为“贝多芬小道”,小道的尽头,有一个“贝多芬休息处”。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辉,照耀大地。
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
来到你圣洁的殿堂里。
你的威力,
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
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
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兄弟!”
这是德国大诗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说它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席勒是
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
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
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
音歌手,母亲是女仆。家里条件很不好,而且父亲还爱酗酒,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不愉快。
但是,他的父亲酷爱音乐,而且总想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4岁起,贝多芬就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之后,钢琴、长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贝多芬都
能一一演奏。13岁时,贝多芬被任用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
尽管如此,贝多芬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仅仅上完了初中就因各种原因辍学了。以后,贝
多芬坚持自学,对欧洲的大作家作品认真学习。每当乐队演奏的音乐题材与文学作品有联系
时,他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些文学作品。就这样贝多芬的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对文学作
品、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17岁时,不幸降临到贝多芬头上,他的母亲去世了,贝多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埋葬
了母亲,回到家里一看,父亲躺在床上,烂醉如泥。以后,父亲经常喝酒,把家里搞得不象
样子。贝多芬不得不过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担,与生活中的各种艰辛、困苦作艰难的斗争。
为了更多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1789年,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同时,
认真地学习、研究古代神话和文学课程。在学习中,他接受了欧洲作家充满斗争精神的民主
主义思想,并决心为了自由、人权而斗争。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到过维也纳,见到了奥地利
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很早就听说过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种感觉,他觉得,贝
多芬将来一定在音乐方面大有建树。贝多芬跟着莫扎特上了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深深被莫扎
特的治学、为人所感动,他决心不辜负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认真学习。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革命才建立的共和
制非常赞成,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标。他后来的乐曲
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
1792年,贝多芬移居维也纳,自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这时,贝多芬一心倾慕
的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海顿是一位古板、传统、恪守
旧规的教师,喜欢安分守己、唯命是听的学生,而贝多芬的思想则活泼、自由、不拘一格,
所以,海顿很不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无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顿学习。
离开了老师,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本
又一本的书,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写出了一支又一支乐曲。
关于他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
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
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象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
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
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
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
“请结帐吧,多少钱?”
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
“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
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唯
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
就这样,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1800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第一届公开演奏会,向人们展示了他卓越的、超人的音
乐才华。以后,每隔两、三年就要举行一次,他要把他所有的新作品随时介绍给喜欢他的听
众。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
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无奈地喊道:“上帝啊,这是为什么?”到了中
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
1824年5月7日,创作出了一生最后一支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开演奏会
时,他坐在一旁为乐队打着拍子。可是,演奏结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人们告诉他已经演
奏完毕,当他扭转身时,看到观众在发疯似地鼓掌,他一高兴,便晕倒在舞台上。
贝多芬不知道,就是这首曲子,在演奏过程中,倾倒了无数听众,人们一阵又一阵地欢
呼鼓掌,连续鼓掌五次。当时规定,只有在皇帝来到会场时,才允许鼓掌三次,所以在场外
的警察还以为出了什么乱子呢,连忙跑进会场维持秩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带给了世界人民
无限的欢乐,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他对爱情抱着一种极为圣洁的观
念,认为寻欢作乐是爱情之外的东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个又一个姑娘离
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变这种认识,1801年,他非常喜欢的姑娘又一次离开了他,他带
着恋人离去的内心痛苦和对爱情的虔诚,写出了表现青春爱情幸福欢乐的《月光奏鸣曲》,
作品表现了他纯洁无邪的爱情理想。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那么,他给人的将是更加顽强的
意志和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许正因如此,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非常旺盛的创作
劲头,在1801到1812这10余年间,他作出了许许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
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呜曲》、《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
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
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
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
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
这篇作品完成后,确实鼓舞了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由于贝多芬这些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慕、崇仰
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早
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完成
于1804年的《第三交响乐》,原来就是以在欧洲扫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
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多芬在作品菲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
巴”几个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
愤。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字改为:
“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无异,贝多芬把这位“伟人”看作是轰轰烈烈反抗封建势力的人民群众。
贝多芬对封建贵族也一贯持以毫不妥协的态度。1812年,贝多芬与歌德在波希米亚
一齐散步,波希米亚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当时奥地利太子也在这里。恰巧太子从贝多芬和歌
德对面走来,歌德看到是威仪赫赫的皇太子,就赶忙整理一下衣襟,拍一下身上的尘土,然
后恭恭敬敬地向太子鞠躬。而贝多芬则只装是没看见,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
事后,贝多芬责备歌德,长叹一声道:“我认为你没有必要如此!”
贝多芬名声大振之后,不少贵族都希望与贝多芬结交,但贝多芬却不屑一顾,他瞧不起
这些势力眼们。有一次,一个年青美貌的贵妇人,想让贝多芬剪一缕头发作纪念,好在别人
面前炫耀。贝多芬看到这种人,气就不打一处来,但他转念一想,就满口答应了。不久,贝
多芬发现这位妇人在滔滔不绝地叙说他与贝多芬的亲密关系,贝多芬当众说道:“那只不过
是一撮山羊胡子!”全场人哈哈大笑,贵妇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演奏乐曲的时候,贝多芬更是不允许被打扰,尤其是一些附庸风雅的贵族,他们本来
根本不懂什么音乐,却硬要参与各种音乐场合。还是在演奏《月光奏鸣曲》时,人们都在静
静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音乐,沉醉在梦幻般优雅舒畅的意境之中。突然有一个贵族不顾别人
大声喧哗,贝多芬立刻停止了演奏,并厉声责骂道:“我决不给这样的蠢猪演奏!”一个亲
王看到这贵族非常难堪,出来劝解,贝多芬毫不相让,对亲王说:
“亲王阁下,您之所以会成为贵族,完全是凭借您高贵的血统,而我,靠的是我自己的
努力。现在,世上有成千上万贵族,将来还会有贵族成千上万。而贝多芬,无论现在和将
来,都只有我一个!”
说完,气愤地离开了会场。
由于贝多芬桀傲不驯,行为自由,对贵族嗤之以鼻,使上层阶级故意冷落他。所以贝多
芬虽有很高的名声,却一贫如洗,他经常不外出,原因是靴子早已开了洞而无钱更换。所做
的曲子每首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却卖不到好价钱。而且一个花花公子式的侄子,还常来扰乱
他,给他制造麻烦。
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别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换意见。在他未
来计划中,还有不少乐曲等他去完成,但是,1827年3月26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
晚,贝多芬却带着未完成作品的遗憾,带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带着对人世间美好幸福生
活的憧憬,离开了人世。

  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波恩的一所低矮的旧屋。和千万个普通孩子一样,在他出生的那一天,没有任何异常的天象或征兆。按当地习俗,孩子降生要在24小时内受洗,因此,又有了贝多芬是降生于12月16日的说法。
  1770年12月17日,在波恩的圣雷米吉乌斯教堂,贝多芬受洗,登记簿上的教名是路多维库斯.凡.贝多芬(Ludovicus van Beethoven)。受洗时,贝多芬与祖父的名字一模一样,后来才改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至今,人们只知道世界上有一位叫贝多芬的音乐巨匠,却不知道,与他同名的祖父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音乐家。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史上名垂千古,正是得益于早年祖父为他开辟的艺术之路。
  祖父路多维库斯.凡.贝多芬21岁时从比利时的安德卫普来到波恩,科隆的选帝侯克里门兹.奥古斯特任命他为宫廷音乐师。在合唱队里,路多维库斯是一位出色的男低音,在乐队了,他又是一位出色的指挥。他在宫廷任职40年,前两个儿子都夭折,第三个儿子约翰的降生,似乎注定这个音乐世家要有巨星降临——约翰的儿子贝多芬。
  贝多芬降生于音乐世家,成长于一个音乐都市——波恩。贝多芬在音乐中降生,在音乐中成长,却没有一幅犹如音乐一般优雅的外表。岁月、人生、命运镂刻了贝多芬的肖像。但这一章缺少日珥曼色彩与线条的面庞,却融入了他的古远而又复杂的血统关系。
  贝多芬一生作品丰厚,有《序曲集》、《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至《第五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第八钢琴鸣奏曲“悲怆”》、《第十四钢琴鸣奏曲“月光”》、《鬼魂三重奏》、《庄严弥撒》歌剧《费德里奥》等等。

恩格斯对贝多芬的评价很高,曾写到“这个最屈辱的仰仗外人鼻息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的繁荣的时期。”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在第18篇笔记里,我着重于描述最近以来对贝多芬的一些明显带有个人色彩的印象。其实,说老实话,这对贝多芬来说,不算公平,并且也违反了我写作这份音乐笔记的三个原则。虽然个人的好恶不可避免,但是,起码的客观性还是应该坚持的。因此,在这篇笔记里,我将尽量客观地描述贝多芬。

当我们将贝多芬与莫扎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承认了贝多芬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抛开伟大与否不说(这实际上已有定论,不是我们所能左右和改变的),至少,他和莫扎特是等量齐观的。

如果说,巴赫是已有的事物和秩序的完善者,莫扎特是音乐史上惟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那么,贝多芬则是“力的化身”,是扼住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咽喉的人。他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在身后留下了任何一个作曲家都从未创造出的最强有力的音乐。贝多芬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我不想介入你们的伦理体系,强力是杰出者的品行,那就是我。”

如果要总结贝多芬作品的特性,我觉得有五点是必须提到的,即:激情,力,个人的骄傲,存在于一切中的独立性,自由。

从本质上说,贝多芬是一个个人主义者。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并非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的略带贬义的“个人主义”,而是指贝多芬始终致力于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我实在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加以形容,只好沿用“个人主义”这个词。或者,“个性解放主义者”比较准确一些。再或者,“尊重个体生命主义者”。好了,打住,这快变成文字游戏了。没有一位作曲家比贝多芬更献身于人类的奋斗。巴赫为上帝的荣耀而创作,莫扎特出于天才的横溢(当然也有生存的需求),而贝多芬则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施加于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使我屈服”,这句话正是他的这一意志地体现。

实际上,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贝多芬,有时会将个性夸大到令人讨厌的地步,从已经或尚未被证实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狂妄得无以复加的贝多芬(想想我曾经讲过的那两个故事)。“为尊者讳”的虚伪传统和某些人出于某些目的的猥琐想法,曾经一度使我们忽视了隐藏在贝多芬某些言行后面的不大光彩的东西。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和丰子恺先生对贝多芬的评价,曾经被某些人恶意地(至少是片面地)利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我们忽略对贝多芬的全面认识。在最近见到的一本贝多芬传记和一些片断的资料中,我惊异地发现,其实贝多芬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性情极为恶劣,一位传记作家写道:“过度的欲求被他看成是符合常规的良好举止。”无论在职业上还是私人关系上,他几乎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作为一个钢琴家兼作曲家,他故意在他的钢琴作品结尾处加颤音,因为他“喜欢为难那些维也纳的钢琴家,其中一些是我的死敌”。他甚至预言那些钢琴家碰到他的变奏曲时“会出丑的”。这简直就是暗算,完全的小人行径。当我们对贝多芬顶礼膜拜的时候,这些事实完全是被忽视的,贝多芬于是被套上了光环,完全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嘴脸。那副光环就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在地上的圆圈,让我们无法接近真正的贝多芬。德彪西曾经这样比较过莫扎特和贝多芬,他说:“自然,天才可以没有品味,贝多芬便是一例。而另一方面,身为天才的莫扎特则有最雅致的品味。”当然,作为力的化身,贝多芬的作品难免失之粗疏,从而缺乏莫扎特那样的细致与优雅,但是,品味的缺失使他只能居于莫扎特之下。

其实,我并不因为贝多芬的个性问题而忽视他的音乐成就,这不是客观的态度。但是,我必须认识一个真正的贝多芬,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文如其人,音乐也是一样的。尽管贝多芬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天才,但他绝对是一个令人不快的音乐家——虽然他不是瓦格纳那种品行低劣的人,他只是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且这种自我中心常常演变为狂妄和自大,使人们感到不快;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也存在这种倾向。然而,这从不妨碍人们对他的精神和作品大加赞赏。

除了个人主义之外,贝多芬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英雄主义。其实,英雄主义应该算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变奏。或者说,英雄主义是放大了的个人主义。按照《新葛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的说法,贝多芬的英雄主义体现在他性格的力量,他的独立性与自由意志,他的耳聋,他追求一个女人的执着的痛苦和失败,以及他独自将苦难转变为积极的艺术图景的明确能力。这个归纳是比较准确的。

斯特拉文斯基有一段话点透了贝多芬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本质,他说:“贝多芬是法国革命的朋友和同时代人,他对此始终保持信仰,甚至在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那些有着席勒式脆弱神经的人道主义者背离革命,希望在戏剧舞台上用纸剑消灭暴君时也是如此。贝多芬这位平民天才骄傲地背向那些国王、亲王和贵人——这就是我们热爱的贝多芬,我们爱他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他雄壮的悲伤,他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的奋斗,还有他扼住命运咽喉那铁一般的意志。”注意,斯特拉文斯基在这段话里提出了一个“平民天才”的概念,正因为如此,贝多芬的个人主义也好,英雄主义也罢,都因为他的平民性而顺理成章了。

在谈及贝多芬的作品时,柴可夫斯基有两段话是耐人寻味的:

“我向他伟大的作品鞠躬——但我不爱贝多芬。我对他的态度,使我想起孩童时对上帝耶和华的态度......如果说贝多芬在我心中的地位类似于上帝耶和华,那么我爱莫扎特,视他为音乐的基督......”(这立刻使我想到《圣经》中对耶和华的描述,耶和华基本上是一个威严、暴戾、冷血的上帝,滥施神的权威,不和善,不近人情。)

“我不会就音乐发表演说,也不讨论细节。但我要说,关于贝多芬,我喜欢他的中期,有时也喜欢他的早期,但从根本上厌恶晚期,特别是最后的四重奏。这里有一些微光——别无其它。剩下的则是一片混沌,包围着难以穿越的迷雾,上面徘徊着注视这位音乐耶和华的精灵。”

一般认为,贝多芬的创作分为早、中、晚三期;也有人认为是模仿期、外在期、思考期。如何分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普遍认为,晚期的贝多芬处于巅峰状态,他的作品“超越了从前所有的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这一时期,他完成了第九“合唱”交响曲和《庄严弥撒》,以及最后的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几乎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评论家们认为,在早期贝多芬和晚期贝多芬之间存在着意义重大的音乐上的发展:除了形式和风格的改变,除了独立性和独特性,还有前所未闻的一种个人的表达,即“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我同样认为,“贝九”和《庄严弥撒》和最后的四重奏是伟大的。那么,老柴厌恶晚期贝多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暂时思量不透,简单地以个人好恶来解释,恐怕不会理解老柴的本意。或许,华德斯坦伯爵对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可以作为理解老柴此话的钥匙,伯爵曾经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好友,也是一位有才华的音乐家,贝多芬曾将他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献给这位伯爵。

华德斯坦伯爵在给贝多芬的信中这样说:“刻苦工作吧,从海顿手中接过莫扎特的灵魂。”

难道说,老柴认为贝多芬背叛了莫扎特的精神?这是个需要再认真考虑的问题。

附:对贝多芬音乐的异议
“贝九”首演音乐会之后,当时的一位评论家写道:“我的整体印象是,这场音乐会由印第安人打仗时的呐喊声和野猫的狂叫声组成。”

英国评论家罗斯金说:“贝多芬的音乐在我听来,就像打翻了一袋铁钉,而到处又掉下锤子。”

门德尔松的父亲亚伯拉罕说:“你们那没完没了的贝多芬,只是一个恼火的家伙、江湖骗子,他的作品简直是噪音。”

音乐与灵感
  1912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像平时一样,爱因斯坦穿着睡衣下楼用餐,但他没有食欲。妻子以为他病了,关切地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走到钢琴边,答非所问地说:“亲爱的,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说着,他就坐到钢琴前弹起来。爱因斯坦边弹琴边思索,钢琴奏出的旋律时断时续。忽然,他按了几个和弦以后自言自语道:“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一个美妙的想法!”然后,他立即上楼把自己关进工作室。几天后,爱因斯坦疲惫地从工作室出来,手里拿着几页纸,对妻子说:“就是这个!”妻子一看,满纸都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原来这就是震撼世界的广义“相对论”。
  音乐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似乎可以从音乐艺术的特殊规律得到解释。音乐是通过音响结构的流动来表现人的情感的。具体地说,音乐是以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走向和和声的进行,以及配器的浓淡来展示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的。即使在一些以自然风景为标题和表现内容的器乐曲中,音乐所展示的也不是风景本身,而是面对风景的人的情感体验。对于欣赏者来说,具象艺术是以具体形象的造型来体现这个形象的魅力的,而音乐则是抽象而不具体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融入到音乐欣赏的时间流程中去。甚至可以这样说,欣赏者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参与了音乐艺术创作,使之完成了音乐创作的最终环节。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者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与乐曲展示的情感变化过程产生共鸣,使乐曲中的形象具体化。因此,不同的人(是否有恋爱经历和失恋经验)从这首乐曲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不同的。
  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由于良好的天赋,也就是先天的条件,加上勤奋学习和训练,他们的乐思,有时会泉涌而出。以莫扎特为例,他活了不到35岁,但有人经过研究说,光是由一个人把他所创作的作品的乐谱抄写一遍,恐怕就需要30年时间,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些大师们由于满脑子都是音乐,形象思维能力很好,而往往忽视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脑的开发受到了影响,有的也算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例如,贝多芬有一次需要计算36的4倍,由于不能很好地运用乘法,他只好把36连续相加4次,但得出的却是224这样一个错误的结果。更有趣的是,他把“6”写得像个二分音符。当然,我们不应该以此来苛求这些音乐大师。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辉,照耀大地。
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
来到你圣洁的殿堂里。
你的威力,
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
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
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兄弟!”
这是德国大诗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说它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席勒是
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
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
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
音歌手,母亲是女仆。家里条件很不好,而且父亲还爱酗酒,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不愉快。
但是,他的父亲酷爱音乐,而且总想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4岁起,贝多芬就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之后,钢琴、长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贝多芬都
能一一演奏。13岁时,贝多芬被任用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
尽管如此,贝多芬的文化 程度并不高,仅仅上完了初中就因各种原因辍学了。以后,贝
多芬坚持自学,对欧洲的大作家作品认真学习。每当乐队演奏的音乐题材与文学作品有联系
时,他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些文学作品。就这样贝多芬的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对文学作
品、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17岁时,不幸降临到贝多芬头上,他的母亲去世了,贝多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埋葬
了母亲,回到家里一看,父亲躺在床上,烂醉如泥。以后,父亲经常喝酒,把家里搞得不象
样子。贝多芬不得不过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担,与生活中的各种艰辛、困苦作艰难的斗争。
为了更多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1789年,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同时,
认真地学习、研究古代神话和文学课程。在学习中,他接受了欧洲作家充满斗争精神的民主
主义思想,并决心为了自由、人权而斗争。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到过维也纳,见到了奥地利
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很早就听说过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种感觉,他觉得,贝
多芬将来一定在音乐方面大有建树。贝多芬跟着莫扎特上了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深深被莫扎
特的治学、为人所感动,他决心不辜负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认真学习。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革命才建立的共和
制非常赞成,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标。他后来的乐曲
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
1792年,贝多芬移居维也纳,自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这时,贝多芬一心倾慕
的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海顿是一位古板、传统、恪守
旧规的教师,喜欢安分守己、唯命是听的学生,而贝多芬的思想则活泼、自由、不拘一格,
所以,海顿很不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无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顿学习。
离开了老师,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本
又一本的书,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写出了一支又一支乐曲。
关于他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
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
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象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
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
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
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
“请结帐吧,多少钱?”
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
“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
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唯
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
就这样,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1800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第一届公开演奏会,向人们展示了他卓越的、超人的音
乐才华。以后,每隔两、三年就要举行一次,他要把他所有的新作品随时介绍给喜欢他的听
众。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
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无奈地喊道:“上帝啊,这是为什么?”到了中
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
1824年5月7日,创作出了一生最后一支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开演奏会
时,他坐在一旁为乐队打着拍子。可是,演奏结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人们告诉他已经演
奏完毕,当他扭转身时,看到观众在发疯似地鼓掌,他一高兴,便晕倒在舞台上。
贝多芬不知道,就是这首曲子,在演奏过程中,倾倒了无数听众,人们一阵又一阵地欢
呼鼓掌,连续鼓掌五次。当时规定,只有在皇帝来到会场时,才允许鼓掌三次,所以在场外
的警察还以为出了什么乱子呢,连忙跑进会场维持秩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带给了世界人民
无限的欢乐,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他对爱情抱着一种极为圣洁的观
念,认为寻欢作乐是爱情之外的东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个又一个姑娘离
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变这种认识,1801年,他非常喜欢的姑娘又一次离开了他,他带
着恋人离去的内心痛苦和对爱情的虔诚,写出了表现青春爱情幸福欢乐的《月光奏鸣曲》,
作品表现了他纯洁无邪的爱情理想。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那么,他给人的将是更加顽强的
意志和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许正因如此,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非常旺盛的创作
劲头,在1801到1812这10余年间,他作出了许许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
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呜曲》、《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
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
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
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
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
这篇作品完成后,确实鼓舞了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由于贝多芬这些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慕、崇仰
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早
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完成
于1804年的《第三交响乐》,原来就是以在欧洲扫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
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多芬在作品菲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
巴”几个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
愤。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字改为:
“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无异,贝多芬把这位“伟人”看作是轰轰烈烈反抗封建势力的人民群众。
贝多芬对封建贵族也一贯持以毫不妥协的态度。1812年,贝多芬与歌德在波希米亚
一齐散步,波希米亚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当时奥地利太子也在这里。恰巧太子从贝多芬和歌
德对面走来,歌德看到是威仪赫赫的皇太子,就赶忙整理一下衣襟,拍一下身上的尘土,然
后恭恭敬敬地向太子鞠躬。而贝多芬则只装是没看见,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
事后,贝多芬责备歌德,长叹一声道:“我认为你没有必要如此!”
贝多芬名声大振之后,不少贵族都希望与贝多芬结交,但贝多芬却不屑一顾,他瞧不起
这些势力眼们。有一次,一个年青美貌的贵妇人,想让贝多芬剪一缕头发作纪念,好在别人
面前炫耀。贝多芬看到这种人,气就不打一处来,但他转念一想,就满口答应了。不久,贝
多芬发现这位妇人在滔滔不绝地叙说他与贝多芬的亲密关系,贝多芬当众说道:“那只不过
是一撮山羊胡子!”全场人哈哈大笑,贵妇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演奏乐曲的时候,贝多芬更是不允许被打扰,尤其是一些附庸风雅的贵族,他们本来
根本不懂什么音乐,却硬要参与各种音乐场合。还是在演奏《月光奏鸣曲》时,人们都在静
静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音乐,沉醉在梦幻般优雅舒畅的意境之中。突然有一个贵族不顾别人
大声喧哗,贝多芬立刻停止了演奏,并厉声责骂道:“我决不给这样的蠢猪演奏!”一个亲
王看到这贵族非常难堪,出来劝解,贝多芬毫不相让,对亲王说:
“亲王阁下,您之所以会成为贵族,完全是凭借您高贵的血统,而我,靠的是我自己的
努力。现在,世上有成千上万贵族,将来还会有贵族成千上万。而贝多芬,无论现在和将
来,都只有我一个!”
说完,气愤地离开了会场。
由于贝多芬桀傲不驯,行为自由,对贵族嗤之以鼻,使上层阶级故意冷落他。所以贝多
芬虽有很高的名声,却一贫如洗,他经常不外出,原因是靴子早已开了洞而无钱更换。所做
的曲子每首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却卖不到好价钱。而且一个花花公子式的侄子,还常来扰乱
他,给他制造麻烦。
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别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换意见。在他未
来计划中,还有不少乐曲等他去完成,但是,1827年3月26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
晚,贝多芬却带着未完成作品的遗憾,带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带着对人世间美好幸福生
活的憧憬,离开了人世。恩格斯对贝多芬的评价很高,曾写到“这个最屈辱的仰仗外人鼻息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的繁荣的时期。”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在第18篇笔记里,我着重于描述最近以来对贝多芬的一些明显带有个人色彩的印象。其实,说老实话,这对贝多芬来说,不算公平,并且也违反了我写作这份音乐笔记的三个原则。虽然个人的好恶不可避免,但是,起码的客观性还是应该坚持的。因此,在这篇笔记里,我将尽量客观地描述贝多芬。

当我们将贝多芬与莫扎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承认了贝多芬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抛开伟大与否不说(这实际上已有定论,不是我们所能左右和改变的),至少,他和莫扎特是等量齐观的。

如果说,巴赫是已有的事物和秩序的完善者,莫扎特是音乐史上惟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那么,贝多芬则是“力的化身”,是扼住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咽喉的人。他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在身后留下了任何一个作曲家都从未创造出的最强有力的音乐。贝多芬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我不想介入你们的伦理体系,强力是杰出者的品行,那就是我。”

如果要总结贝多芬作品的特性,我觉得有五点是必须提到的,即:激情,力,个人的骄傲,存在于一切中的独立性,自由。

从本质上说,贝多芬是一个个人主义者。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并非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的略带贬义的“个人主义”,而是指贝多芬始终致力于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我实在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加以形容,只好沿用“个人主义”这个词。或者,“个性解放主义者”比较准确一些。再或者,“尊重个体生命主义者”。好了,打住,这快变成文字游戏了。没有一位作曲家比贝多芬更献身于人类的奋斗。巴赫为上帝的荣耀而创作,莫扎特出于天才的横溢(当然也有生存的需求),而贝多芬则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施加于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使我屈服”,这句话正是他的这一意志地体现。

实际上,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贝多芬,有时会将个性夸大到令人讨厌的地步,从已经或尚未被证实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狂妄得无以复加的贝多芬(想想我曾经讲过的那两个故事)。“为尊者讳”的虚伪传统和某些人出于某些目的的猥琐想法,曾经一度使我们忽视了隐藏在贝多芬某些言行后面的不大光彩的东西。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和丰子恺先生对贝多芬的评价,曾经被某些人恶意地(至少是片面地)利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我们忽略对贝多芬的全面认识。在最近见到的一本贝多芬传记和一些片断的资料中,我惊异地发现,其实贝多芬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性情极为恶劣,一位传记作家写道:“过度的欲求被他看成是符合常规的良好举止。”无论在职业上还是私人关系上,他几乎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作为一个钢琴家兼作曲家,他故意在他的钢琴作品结尾处加颤音,因为他“喜欢为难那些维也纳的钢琴家,其中一些是我的死敌”。他甚至预言那些钢琴家碰到他的变奏曲时“会出丑的”。这简直就是暗算,完全的小人行径。当我们对贝多芬顶礼膜拜的时候,这些事实完全是被忽视的,贝多芬于是被套上了光环,完全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嘴脸。那副光环就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在地上的圆圈,让我们无法接近真正的贝多芬。

一点点

贝多芬生平简介(50字内)
答: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巨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天下音乐的生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滨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庭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庭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经显袒露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快于把...

贝多芬简介
答: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进展; 医生诊断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肿病.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满意为止.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现在《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详细介绍,快 急急急急急急。。。
答: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

贝多芬的简介(前年.中年.晚年)
答: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生平逸话】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

贝多芬的简介50字
答: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命运》,《田园交响曲》;钢琴曲《月光曲》、《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德国新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多少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
答: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有《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等等。贝多芬一生创作的题材广泛,除了钢琴奏鸣曲之外,还创作有交响曲、歌剧、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序曲等等。贝多芬的介绍 贝多芬的全名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的...

贝多芬的背景资料?
答: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

贝多芬简介
答: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

急需贝多芬的简介!
答: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威尔曼(Magdalene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而拒绝了他的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

贝多芬的资料
答: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 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 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