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来说 心理学方面主要有哪些流派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3
心理学流派的建立发展

意动心理学建立发展布伦塔诺思想的来源之一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后者以为心理是灵魂的功能,生物保存生命的活动。每种心理活动有自己的对象:光是视觉的对象,声是听觉的对象,记忆对象是过去的东西,等等。布伦塔诺由此提出“意向性”概念,以为任何心理动作都指向对象,没有无对象的动作,也无没有动作的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布伦塔诺思想的另一来源是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学思想。他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直接经验。布伦塔诺的学生施通普夫将直接经验分为四类,每类属于不同学科的对象。其中色、声等感觉和映象是心理内容,属于现象学;知觉、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属于心理学。功能和内容不可分地各自独立于经验中·我看见匀:色,看为心理功能,红色为内容(现象),它们同时独立存在不可分开,心理学不能完全排除内容,但它主要研究功能。从此意动心理学又称为机能心理学。 冯特学生屈尔佩原本主要研究内容心理学,后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和他的学生进行思维的实验研究时,发现有无意象思维,他们称之为识态、心向等,以为心理过程除映象活力外,还存在无意象过程。屈尔佩试图提出心理功能和心理内容都研究的二重心理学理论以缓和争论。现象学哲学建立发展但是20世纪初,布伦塔诺和施通普夫的学生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哲学,支持了意动心理学;与此同时,英国高尔顿研究个别差异时,发现许多人,甚至有的大艺术家也缺乏视觉意象;而法国人比奈在为女儿作思维实验时,也发现类似的无意象思维。从此,这种出自哲学唯心论的意动心理学或机能心理学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欧洲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学思潮,像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受其影响。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x0d\x0a\x0d\x0a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x0d\x0a\x0d\x0a(二)行为主义学派\x0d\x0a\x0d\x0a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x0d\x0a\x0d\x0a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x0d\x0a\x0d\x0a(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x0d\x0a\x0d\x0a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x0d\x0a\x0d\x0a(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x0d\x0a\x0d\x0a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x0d\x0a\x0d\x0a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x0d\x0a\x0d\x0a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x0d\x0a\x0d\x0a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x0d\x0a\x0d\x0a(五)认知学派\x0d\x0a\x0d\x0a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x0d\x0a\x0d\x0a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x0d\x0a\x0d\x0a(六)人本主义心理学\x0d\x0a\x0d\x0a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x0d\x0a\x0d\x0a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1、生物学取向的青少年发展理论
  从个体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生理成熟的结果。个体发展表现出的类型差异和年龄差异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不受或极少受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体生理和心理成熟所经历的阶段对每个人来说具有普遍性。包括:
  (1)霍尔的复演说
  个体心理发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族进化历史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层次与种系发生的进化层次在本质上是对应的、平行的。
  个体心理发展完全由生物因素决定。
  心理发展按照一个普遍的、固定的模式进行,极少受环境的影响。
  与人类物种进化的历史相对应,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2)格塞尔的成熟论
  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经历了一个有规律的顺序过程,这一过程由物种和生物的进化顺序决定。个体发展变化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基本结构的变化在生物因素(如成熟)的影响下有规律地发展着,从而控制着外显行为特征的差异。环境只是起着支持和沟通各发展阶段的作用,而不能产生或改变发展的基本形式和顺序。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变化,在结构得以发展之前,特殊的训练是没有多少成效的。
  2、精神分析学派的青少年发展理论
  主要从心理发展的动力来分析、探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将无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格结构入手来探讨心理发生、发展的深层动因。
  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力比多(libido)。
  人格结构:伊底、自我和超我
  青春期:
  随着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发生,儿童期(潜伏期)的平静状态被打破、俄底普斯情结再次出现、与异性接触。青春期俄底普斯情结的解决不好,可能会出现同性恋。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行为变化及适应困难,青少年易产生精神机能障碍。
  (2)安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认为青春期在个性形成中起更重要的作用,更多地对青少年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探讨青春期的发展,更多地强调伊底、自我和超我间的关系。青春期随着性功能的成熟,伊底的力量超过超我,先前建立起来的伊底与自我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产生了新的内在冲突。超我通过逐渐内化父母或权威的道德价值观念也得到了发展,自我与当前超我中内化的道德标准发生冲突。青春期的任务之一是重新获得内在平衡。青春期再次产生俄底普斯情结。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将心理发展阶段扩展至老年,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psychosocial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所规定的。按照在不同阶段上个体面临的发展任务或危机不同,将个体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埃里克森关于青少年期的发展的观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同一性的获得,以及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
  3、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青少年发展观
  未专门研究发展问题。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人类主要的学习方式。观察学习又称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的子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强化和动机过程
  4、Lewin’s Field Theory
  (1)基本观点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进行的。“Behavior (B) is a function of the Person (P) and the Environment (E), i.e. B=F(P, E)”. The sum total of all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in interaction is called the “life space” (LSp) or “psychological space” , i.e. B=F(LSp)
  (2)勒温有关心理发展的观点
  从场论出发描述并解释了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的动力。认为个体发展(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随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中尚未分化、较松散的区域开始逐渐分化,且在分化的同时个体对各子领域也进行着重新建构。分化有快有慢。
  Lewin’s view of point about developmental stages:
  1. An increase in the scope of the life space in regard to a. What is part of the psychological present; b. The time perspectiv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ast and the psychological future.
  2. An increasing differentiation of every level of the life space into a multitude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area of activities
  3. An increasing organization
  4. A change in the general fluidity or rigidity of the life space
  (3)勒温有关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观点
  Fundamental to Lewin’s theory of development is the view that: adolescence is a period of transition during which adolescents must change their group membership.
  5、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关注青少年发展中结构变化的个体差异:青少年可能经历不同的发展过程(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