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有这样一种说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6
首先,并不是在中国才有这句话,这句话是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也得到了广泛的误解!“财产而非良知是自由的基础。良知的守护问题从来就不曾出现过;而财产则总是暴露在干涉之下,它常常是政策调整的目标。
  权力与财富如影随行。宪法进步的三种方式:(1)财富同化权力; (2)调整权力以适应新的财富形式——权力重新分配;(3)保护社会反对权力垄断财富。
  财富是形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但财富创造不平等的法律、不公正的自由,这种不平等、不公正受到良知的慢慢矫正。政治社会的教育要有财富作后盾才能进行,教育的完善则是良知发生作用的结果。财富使自由成为一种特权,教育使自由成为一种权利。一个是后天习得的广泛权利,一个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财富不是最神圣的权利。当一个富人成为穷人时,这是一个不幸,但它在道德上不是罪恶的。当穷人一贫如洗时,这就是一个道德上的罪恶,它会给社会和道德带来伤害。因此,作为最后的补救措施,穷人对富人的财富享有某些权利,只要这样做能使他们免于道德上和贫困上的堕落就行。”
  
  
  这些话究竟在说什么?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关系?将一面这段话稍微地修改一下: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道德的守护问题从来就不曾出现过;而经验基础则总是暴露在干涉之下,它常常是上层建筑调整的目标。
  
  虽然不完全,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明显包含阿克顿爵士的观点,阿克顿关于自由、权力与财富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好解读,是财富的分配形式决定了权力拥有形式,而不是什么谁是谁的基础,什么阶级是其他的上层建筑。
  
  对这句话最常见的理解错误如下:
  1、认为只要具有了某种经济基础,就可以等着相应的“上层建筑”掉下来。某种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而言之,具有了某种经验基础,还需要与人们的历史影响、思想观念、政治制度建设等有关。
  
  2、用某时间段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符,且是由“人”的力量,由于权力的作用促成“经济基础”的例子来否定马克思的结论。这就不得不提到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不同于英美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整体观,“经验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能用于长时段的研究,而不能针对某个时间点。

传统观念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片面解读。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论中所谓“基础”的涵义,实际指的是“前提”。而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双方是互为前提的,而不是只是一方是另一方的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论实际也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基础论,而是经济与政治互为基础论。所以,恩格斯在讲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时曾经明确指出:“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具有大得多的‘基础性’,同样,在历史上,关系的经济方而也比政治方而具有大得多的基础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这就是说,关系的经济方面和关系的政治方面都是“基础性”的,而并不是只有关系的经济方面才是基础性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也是经济的基础;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关系的经济方面的基础性较之关系的政治方面的基础性要大得多。因此说,从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我们不仅要讲经济基础,而且也要讲政治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简单化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进而也才能摆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明确,根据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一方面,经济是政治的经济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就没有一定的政治;另一方面,政治也是经济的政治基础,没有一定的政治也没有一定的经济。新式社会主义的经济,不仅是以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特别是以通过这种发展而越做越大的“蛋糕”为基础的经济,而且更是直接地以社会主义政治为基础、特别是以社会主义政治力量(包括公民权利和工会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国民收入公平分配方面的制度和作用为基础的经济。新式社会主义的经济事实上主要地是直接来自于新式社会主义的政治,而并不是“经济决定论”所谓的经济“自我发展”的自然产物。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说,没有新式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没有新式社会主义的经济。

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明白不?

经济一词怎么来的?有没有什么典故
答:中文的经济出自东晋时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中的「经世济俗」,意为治理天下,救济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礼乐篇》则将提出了「经济」一词:「皆有经济之道,谓经国济民」。後人遂将「经济」一词作为「经国济民」的省略语,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同义词。清末戊戌政变...

...我国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他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
答: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丰收的年份,供大于求, 产品增多,价格降低,农民收入减少。2、消费心理影响。人们追求低价,农民为了追求利益,不得不降价以获得同等质量下的竞争优势。3、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弹性不同,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价格相互影响。谷子作为生活必需品,弹性变化不是很大,相应的,...

中国经济体制的模式是哪一种?
答:大家都知道,经济体制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表国家也就是我们中国。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体制。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市场经济的主体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并且自发形成一个经济运行体制。市场经济...

“科学、社会、政治、经济”这几个现在经常用的词是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
答:“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中国在经济方面有什么优势?
答:1、第一个有利条件: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开始显现,我过回旋余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大增加,工业化又在加快推进,所以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大大加强。2、第二有利条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在很长时期内继续保持,我国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当然我们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是人力资源...

有没有一种说法,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是用社会公信力和信用体系牺牲而换来...
答:正规的刊物,不会允许发表这样的说法。但有的“专家”讲座中,有类似的看法或观点。不过,也是一家之言。但实事求是说,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的确需要大力去推进,目前这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信用法》没有出台;对失信的联合惩戒工作机制没有完善;少数地方数据造假;公民社会诚信意识还有待加强等。

中国是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国家?
答:中国确实是外向型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否则国家也不会出台大量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企业的政策,也积累不了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其实中国作为十几亿人口的一个超大国家,应该发展内需的,内需所要开发的空间还很大,并且那样还可以减少对国外的依赖,希望借这次金融危机的“东风”,中国能切实苦练内功,扩大内需...

请问"跑马圈地"这一术语在经济中是什么意思.?
答: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换一种说法,由于毛 纺织业 手工工场的迅速发展,英国对羊毛的需求不断增长,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致使部分城乡富户和贵族把自己的土地变成牧场,并强占公社的土地,甚至把农民的用地也改为牧场。一些贵族常常毁掉农民的房舍和整个村庄,使土地连片,然后把改作...

中国经济学三大之谜是什么
答: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拐点.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你看好中国未...
答: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的五至十年,由于中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城市化和居民消费还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速大约在7.5%至7.8%之间。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并不会大起大落。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多,经济总量的数值将会更大,国家实力更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