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发生了什么经济危机 1995年前的经济危机又是哪些 希望有人能说下 高分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8
高分求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的金融市场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大整顿:东西方四大接近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日子里,世界各地在谈美国的同时也都在谈中国,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等门槛国家身上,许多人称中国是赢家。然而,金融大炒家索罗斯对德国世界报说中国是大赢家,份量却又不一样。德国之声记者平心认为,当前金融危机显示的并非简单的是中国的“赢”或美国的“输”,而更是一种大调整,说穿了,是世界经济的大接近。

索罗斯如是说

德国世界报在线记者问道,当前的金融危机是否会剧烈改变全球金融世界?美国将失去它的最高地位,象欧洲一样,将拥有许多国有化的银行和巨额的债务,而共产党中国将成为世界金融的新强权。

索罗斯的答复是:“美国的影响将会逐渐消失。它已经减弱了。在过去的25年里,我们始终保持着经常项目赤字。中国人和各产油国则获得了赢余。我们消费多于生产。在我们把债务越堆越高之际,他们在储蓄,在创造财富。这个趋势将持续:中国人会获得世界上更多的份额,因为他们会把他们的美元储备和美国国家债券变成实业。这将改变权力分配。权力之向亚洲方向推移是美国在过去25年里造孽的结果。”

此前,索罗斯以更多的语言表达了他的观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并非仅仅是次贷引起的,次贷只是导火索,而美国实际上25年来已经在危机的火山上生存,不断增加债务,总相信危机会自然消失。然而事实表明,危机是不会自然消失的。

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将改变金融世界,而且将给便于经济和意识形态带来大调整,这种大调整体现为东西方之间的以下四大接近。

意识形态的接近:国家重返经济领域

日前,德国媒体把卢森堡人、欧元区主席荣克称为“欧洲最聪明的人”,原因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真实到来的时候,意识形态就停止了。”荣克指的是:美国国家现在被迫放弃它的自由经济原则,而大规模收购大型商业银行。没几天后,这个事实也到了欧洲。

这个意识形态本来是东方的,中国的,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的。中国三十年来私有化剧烈,私有经济已占了大半江山,但是,大银行、保险公司等基本上还握在国家手中。说是基本上,是因为,这些大商业银行也上了市,相当多的股份也到了老百姓手中(私有化),但国家仍然掌握了一半以上,那些不出售的股份。此外,外资银行也可以进入中国了。因此,中国总的趋势是在走向包括银行在内的私有化,但始终保有一种“国有情结”。

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批评中国国家管控太多,尤其是金融领域。现在,在危机的情况下,西方却也不得不走"回头路",把很多银行给国有化了。

其实,国家控制的因素、保护的因素,从来就没有完全离开西方的迹象。这些年多哈回合谈不下来,关键的就是北方(西方)和南方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西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农民的利益,始终无法放弃补贴这种“社会主义”做法。至于当前这种“应急”做法会持续多少年,现在还不好说。而与此同时,中国也会被迫更多地放弃“社会主义”。

当前的金融危机表明,各国自己的切身利益还是最重要的指导因素。经济“意识形态”,就象各国的福利政策一样,互相之间会有不断的接近与调整。总的方向是接近。

经济地位的接近:西衰加速东盛

这些日子,全世界都在救市。比如美国7000亿(美元),德国近5000亿(欧元)。现在谁都不知道,万一拿出那么多钱还挽不回民众的信心,万一在这之后还下滑,整个经济会是怎么一个局面,是否会比上世纪三十年代更糟。

但即使金融危机能够从此止住,经济衰退可能也一时无法止住。有专家说,美国恢复元气至少要5年时间。比尔·盖茨10月5日还表示,现阶段金融危机不会导致经济整体衰退。但在13日他就说:美国经济正在走向“非常严重的衰退”。另有报导说,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第三、四季度美国经济将出现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却似乎并无大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说,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资本管制和大量财政盈余三大优势,相较其它发展中国家而言,能更为安然地度过危机。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8个百分点,但仍达10.4%,"中国经济目前还是处在一个较快增长阶段。"有其他专家估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9-10%之间。仍然在世界上处于增长速度领先地位。

姚景源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幅回落了5.7%,对美国出口出现多年来首次个位数(8.9%),但仍在增长。而中国现在在加大内需方面努力,经济的较快增长是有保障的。

要说泡沫,其实中国绝不比美国少和小。笔者最近去了上海新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大楼。这个超高大楼出租率目前还不到一半,而更高达720米以上的“上海塔”已经要开工,那附近有许多工地。这些都有泡沫因素。住房的泡沫更大。但是,中国多少年来就一直这样踏着泡沫走着,其势至今不衰。美国的泡沫按索罗斯的说法是在25年后破灭的。中国是否会在多少年后破灭,现在谁也说不准。但目前还没有大破灭的迹象。而中国的发展,正如许多专家说的,必须保持高速度,否则就会一下触底。

中国目前在许多方面仍在不断地改革与变迁,而这将在相当长时间里抵消泡沫破灭的压力。比如,一些外资内资由于中国沿海工资成本的提高而移向境外,但也有不少正在向中国“比较内地”的地方转移,比如从广东沿海转到广西沿海,从长江流域转向海河流域等。还有,新出炉的农村土地改革,虽不彻底,而且可能会导致新的许多的腐败案,但却也会带来好几年的一种冲劲。几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的建设,自然灾害后的重建等,都给中国带来许多动力。

从当前的趋势看,中国和东方其它新兴工业国较长时期保持较快增长是可能的。原来人们估计,中国可能在30年左右时间内经济总量赶上美国。但如果美国衰个几年,这个估计自然就需要修改了。也就是说,时间会更短。

金融市场的接近:从隔绝到无法隔绝

中国加入世贸,迫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局部对外开放,使中国与西方的金融市场接近。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中国的股市跟西方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股市是没有牵连的。去年年初中国股市“打喷嚏”,一度引起世界“感冒”。但后来人们发现,那只是多余的心理紧张造成的。

可是,现在中国的股市似乎又跟西方同步了。明明中国国内的经济数字还相当不错,中国政府甚至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愣是止不住沪深股市的颓势。晚上美国、欧洲股市跌了,第二天中国股市也跌。

不能据此说中国与世界股市已经挂上钩了。但是,接近是明显的。这里有很大的心理因素,但也有实质性的因素,两者是结合的。比如,人们知道,中国一些银行也“卷入”了美国一些破产或接近破产银行的债主行列,导致中国这些银行的“实力”削减,于是,他们的中国股民便开始抛出这些银行的股票,于是所有股票都开始了下滑之行。这里虽然大半还是心理因素,大半还是中国股市的那种"无理性",但却是有实质性为一定的基础的。

中国与世界金融的关系只能越走越密,许多金融产品发生了大接触,因此是无可避免的:即使是非直接接触的股市,也有了直接的影响。更何况金融其它的方面,那些有直接穿插的。

货币的接近:人民币走向实际自由兑换

几个月前,我们还在陈述一个事实:中国称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大升,但实际上,它只是对美元升,对欧元、英镑、日元等其它西方主要货币根本没动,甚至还略有贬值。也就是说,中国人民币只是更多地挂靠了欧元等,跟着有所浮动。因此,我们说:中国的汇率提升是虚的。

但是这几个月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外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从8月11日至9月8日间,欧元兑人民币贬值5.45%。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说:"过去两个月中,人民币兑欧元已经累计升值15%,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显著提高,人民币汇率更加反映出基本面。"

这个新情况表明,人民币对外汇已经不是单一地跟谁挂靠的问题了,而似乎真的接近于三年前说的“一揽子”。最近还出现了大幅跳跃的现象。比如,在这些天欧洲各国推出救市计划后,欧元上扬,仅昨天一天,人民币对欧元就大幅贬值411个基点。

用易纲的话说,叫“人民币汇率更加反映出基本面”。或者可以换句话说,人民币已经接近自由兑换的那个“点”了。

联合早报发表了一篇香港著名实业投资家的文章,里面给中国金融业提出了五点建议,其中一点是"考虑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间表,利用人民币来对冲美元通货膨胀输出的危机"。如果说人民币的浮动情况已经接近了自由兑换的实际可能情况,这个问题似乎是可以提到中国的金融日程表上来了。

一、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美国本土及外界对这次金融危机是各有说法,有的人认为其根源是监管不严导致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展;也有些人认为是美国国家居民过度消费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些人认为是由于过去长期低利率的问题导致了社会最终爆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本文认为美国这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的根源是由于价格泡沫所引起的,而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目前美国政府给外界的观点是由于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泛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出现。其实这是美国政府的一个误导,试图在广大民众或投资者中以一个抽象的概念将实质问题转移。
从专业角度讲,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功能是对冲风险。次贷,包括美国房地产中的各种类贷款,事实上不是在对冲风险,而是在制造一个新的交易价格,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起到对冲作用。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上是混淆概念,而紧跟的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的出现,泡沫过度膨胀,就导致了最终不可收拾的局面,这些都跟衍生品没有太大关系。
近年来,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救金融危机,其中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而成立各类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让市场稳定。整体上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使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二、美国经济危机的现状

美国经济步入萧瑟之季,裁员之风亦越刮越烈。美国拉登伯格萨满公司的分析师鲍弗称,美国银行完成对金融巨头美林公司收购交易后,美林就可能会有逾万员工下岗失业。同日,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全国城市银行也宣布将裁减14%的现有员工,约4000人面临下岗。据统计,自2008年6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界裁员总人数已超过13万。
显而易见,损失已经产生,保尔森提交国会的法案是解决谁来承担多少损失的方案。金融界不断呼吁、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如果不行动损失会更大”等等,其目的是要求美国政府代表全体纳税人来承担金融界造成的损失。国会议员的反对派票则是常识性反应,即纳税人当然会损失,但金融界为什么不能自己内部解决呢?
可以让外汇储备投向中国。鉴于美国债券的流动性已经大幅降低,因此,现在用外汇储备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将是最 差的选择,应去买回中国企业、银行在境外发行的、以美元或港元计价的资产。这些资产大都已经被恐慌的市场严重错杀,而此时中国政府出面回购这些公司的股份,一是风险较少而未来收益可观,二是鼓励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的信心,三是提高中国资本的国际地位,四是为中国企业境外收购资产创造有利条件。
流动性问题。如今国际上没有流动性非常好的资产。既然流动性都不好,那不如买自己的资产,原因一是可控性强;二是国内对其流动性的变通回旋余地大,这些优质的资产未来无疑是融通现金的优质抵押物;三是相对于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言,1000—2000亿元资产流动性稍差不是大问题。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在我国的主要负面影响是外贸出口和金融领域。换个角度看,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都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只有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刚性的内需支持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而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力支持的经济政策方向。对于农业甚至与农业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重点;下一步我国在科学、技术行业也会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四、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经济影响

1、要密切关注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83亿美元,2008年前三季度达到744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流动性的减少,估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一些影响。
2、需要关注对出口增长的影响
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也相当高,2007年已经达到37.5%。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明显,这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
3、需要关注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有抵御这一影响的能力,有抵御这一影响的基础和空间。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基础。二是有国内较高的储蓄率,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三是我国内需潜力较大,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四是我国出口结构仍有拓展的余地,广交会就显示出一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对非洲有较大的潜力,资源型国家经济增长仍在加快。五是我国政策操作空间还比较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都有较多的余地。因此,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增强忧患意识,还要看到我们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在政策上要采取积极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五、应对的措施

随着金融危机地不断加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20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后,中央和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如在税收政策方面,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2008年7月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2008年10月2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又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财政投资最好通过社保基金完成。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通过财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势在必行的。最好的财政投资项目通过社保基金完成,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直接投资。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体现出了中国政府是人民政府的基本特征,进一步赢得人民的拥护,巩固党的威信。二是把最好的项目交给社保基金完成,是向全国人民输送利益,避免利益集团的争夺。三是大量资金进入社保账户,可以大幅减低国民后顾之忧,有效强化其消费意愿和风险偏好。四是可以使政府投资项目具有法人主体,减少投资成本,增强投资效率。五是实现了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目的。
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刺激经济固然是当务之急,但我国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都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转型的。
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期待她为由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肇始的这场金融风暴承担过多的责任,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应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着力搞好国内经济,确保中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1995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是墨西哥
1994年3月,墨西哥革命组织党的总统候选人遇刺,使人们对墨西哥政局的稳定产生了怀疑。人们开始把货币兑换成美元,因为墨西哥实行的是固定汇率,人们大量兑换导致墨西哥外汇储备骤减,失掉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12月22日,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降到了低于1个月进口额的水平,最后墨西哥政府被迫宣布新比索自由浮动,新比索贬值65.8%。在汇率急剧下挫的同时,墨西哥股票交易也崩溃了,酿成了80年代初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潮。危机给墨西哥带来了严重冲击。大批银行、企业因支付困难濒临倒闭。经济从1995年开始出现全面衰退,GDP下降了6.9%,失业率从3.2%上升到6.6%。此次危机使得墨政府10年来的改革成果被部分抵消,债务负担再度加重,资金流入大幅减少,通货膨胀重新抬头,经济增长放缓

1995年前比较严重的有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饭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危机
1985年"广场协定”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从1985年的241:1变到1995年的94:1,由于日元的升值,以日本货币计价的资产收益率提高,大量外资涌入,由于日本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日元升值对其影响重大,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增长,日本主要采取了扩内需的财政政策,下调银行利率,由于利率长期偏低,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10%,大量货币不是投入到生产领域而是成为不动产投资,炒作的动力。
1986年日本土地价格陡然上涨,东京都中心地区商业用地价格变为1983年的350%,住宅价格增长300%并一直持续到1991年,1990年日本土地总值达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4倍,相当于当年日本GDP的5倍多,与此同时日经指数翻了两倍多,股票市值从224.2万亿日元增加到890万亿日元,增加了4.7倍,是当年名义GDP的2。23倍。
1989年日本银行上调贴现利率,金融市场呈现收缩局面。股价地价暴跌,1992年日经指数相比1989年最高峰下降了62%,房地产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滑,以1983年为基准,商业用地价格从最高峰的350%下降到96.3%,住宅用地从300%下降到135.4%由于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一直低迷不振。(这个是我在另一个问题中帮别人解答的,不是抄别人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9175980.html)

还有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
股票巿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参考百度百科)
1995年以后的还有东亚的经济危机(1997-1998)大略原因是由于银行的监管不力导致银行资本的大幅减少,贷款急剧缩水,还有来自西方的货币攻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导致货币的大幅贬值,从而使经济活动收缩
阿根廷的经济危机(2001-2002)和墨西哥大体相似 但不同是由于1998年的经济衰退对其也有很大影响。
还有就是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了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1929年大崩溃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 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重大发展。 由于2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的发展包含着局限性和不稳固性,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致命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并给世界经济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了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危机给各国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灾难,激起了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使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高涨。资本主义国家内罢工运动、群众示威和农民运动重新高涨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法西斯组织相继出现。各国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经济和政治上普遍加强了国家干预和专横统治,日本开始实行武力扩张,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30年代的大危机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发人深省,给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它告诉人们,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不同制度的国家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并不断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第三,经济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和各国组织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扩展和延续。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要从根本上摒弃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和转嫁手段,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