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因为苏轼的哪一首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8
苏轼因为哪首诗被捕?

苏轼因为《山前绝句》第二首被捕。
1、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3、诗歌原文: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厥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乌台诗案是苏轼仕途上最大的挫折,也是他诗风转变的关键节点。支持变法的新党为了迫害苏轼,挑选了上百首诗词来诬陷他讥讽宋神宗,所以苏轼是因为很多诗差点被杀头,而不是单单一首诗。此外,乌台诗案的导火索是苏轼所上书的《湖州上谢表》,也不是他的诗词。
01.苏轼历任地方官,亲眼看到变法的弊端
苏轼在以王安石为首的激进派掌权之后,自请离开京城,去地方任职。他在数年里辗转数州,长期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当时朝廷正在进行变法,推行青苗法、盐钞法等新政。苏轼亲眼目睹了这些新政的弊端,看到了它们给百姓带来的不便,于是就借景抒情,讽古喻今,创作了许多诗篇。苏轼在文坛可谓泰斗,他的诗词一出手就广为流传,天下士子争相抄诵,苏轼自以为自己的感情隐藏的很好,却不想被有心人挖掘了出来。
02.苏轼上书《湖州上谢表》,成为激进派攻击他的把柄
苏轼在朝廷将他调任湖州之后,上书感谢宋神宗的恩泽,称颂神宗的英明。但是苏轼或许是大意了,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对变法的不满,虽然只有一句,但足以成为激进派攻讦他的把柄。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轼甚至都没有给自己的反对态度盖上遮羞布,直接明了地表明了自己对因为支持变法而受到重用的臣子的不合作的态度。
激进派早对苏轼这个文坛风向标不满,于是抓住这一句,将其添油加醋,诬陷苏轼抨击圣上,阻碍朝政。这句话,就是乌台诗案的导火索,从一篇表文烧到了苏轼的全部作品。
03.苏轼的诗词激怒了宋神宗,差点被杀
宋神宗收到抨击苏轼的折子后深以为然,他也认为苏轼这是不敬的行为,并且苏轼反对变法就等于反对宋神宗这个变法的主导者,苏轼就相当于宋神宗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宋神宗授意激进派仔细搜寻苏轼的诗词,看看他到底有多少反对变法的诗句。
这一查可了不得,激进派本就存着搞死苏轼的心,到处搜罗苏轼在过去写的所有作品,然后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找出来上百首“讥讽时事“的大逆不道之作。宋神宗怒不可遏,想直接处死苏轼,但是由于王安石、太皇太后等人的力阻,最后只是将苏轼远谪黄州。苏轼逃过一劫,但是此后他也不再关注政治,转而思考人生,再也少见大气磅礴的直抒胸襟之作了。

1079年44岁的苏轼摊上个案子,这案子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的文风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差点要了他的命,像他这样的大文豪,在朝廷、民间都深受人喜爱,粉丝众多,怎么会卷进一个杀头的案子呢?

1079年,苏轼刚被贬到湖州,他很喜欢这个地方,每天吟诗作画,自得其乐,可惜好景不长,刚刚过三个月就出事了,1079年7月28日御史台请他喝咖啡(御史台相当于公司的监察组),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为什么会被御史台请喝咖啡呢?

1079年8月18日,苏轼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案子是由御史台亲自审理,而他们提出的证据就是苏轼的诗集,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提出审查苏轼的人是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此二人正是前宰相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提拔的人,那此二人为何会针对苏轼呢,这还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形成了赞成与反对新法的“新、旧两派”,而苏轼就是“旧派”的中坚人物,他不支持王安石变法,而且经常写诗作文讥讽,“新派”成员对之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御史何正臣率先发难,向神宗皇帝上书,指控苏轼在诗文中诽谤新法,而神宗对此事并没有理会,只是将奏疏交给中书省去办理,最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令新派人物十分不爽。而恰在此时,苏轼刚到湖州上任,他写一封《湖州到任谢上表》,以示感恩。按惯例苏轼只需例行公事,写一下自己过去并没有功绩,却多次蒙皇上恩典,以此美缺相赐。但是苏轼偏写:“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新陪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过去为新政的朋党之争里,这词是有固定代表意思的。

苏轼说自己在40多岁的年经担任地方官,已经不会惹是生非了,那其意是否就暗指在朝中当官的人就必然会惹是生非呢,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感觉抓到了确凿证据,立即上疏,再次弹劾苏轼。

舒亶在弹劾苏轼的奏章中将他的诗一句一句的分析给神宗皇帝听: 皇上不是实行青苗法吗,他就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上整顿吏治,他就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 皇上不是要兴水利吗?他就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皇上不是要推行盐禁吗?他就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这些诗句经过舒亶这样一刻意分析,立马就变得与神宗的新法过不去了,而此时神宗正为新法推进而头痛,再被舒亶这样一煽风点火,神宗顿时对苏轼极为不满,于是命令御史台立案调查此事,这就是“乌台诗案”的由来。

由此可见,“乌台诗案”并不是哪一首诗或哪几句诗,而是御史台有针对性的要和苏轼算账。

对“乌台诗案”,我们不禁要问:

第一:这些人为何要陷害苏轼?

第二:王安石与这一切有无直接关系?

第三:苏轼是如何逃过御史台审查的?

到底谁才是幕后黑手,苏轼是如何利用“绝命诗”成功自救的。苏轼的粉丝是如何为他求情的,他的粉丝中最大的婉是谁?想知道答案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将带大家了解“乌台诗案”中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湖州谢上表》

《湖州谢上表》

《湖州谢上表>

乌台诗案苏轼写了什么诗
答: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答:在玉石台,苏轼承认了所有弹劾指控。向皇帝汇报后,申宗非常不满。他认为苏轼隐瞒了什么,下令必须把所有涉案人员都查出来。就这样,“何润达黄庭坚两诗”被贴上了新来者的骂名,而王慎的“唐村渠,雨中督”被冠以攻坚之名。在每一首诗文中,苏轼都被戴上了无数的帽子。这些...

苏东坡写了哪些诗词引发乌台诗案的?
答:至于是那些诗词引发了此案,说法不一,其实无外乎就是“文字诛心”和“牵强附会”而已。首先有版本说是苏轼改诗而得罪了王安石,大概过程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

苏轼因为哪首诗被捕
答: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3、诗歌原文: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厥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用流放地点做的诗词是哪一首
答: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前赤壁赋》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饮酒...

“可怜时复犯龟兹”出自哪一首诗词
答: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 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

乌台诗案是因为什么而起的?
答: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黄州...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答:诗案其实是文案,文为心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理解为“乌台心案”。从这个案子,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少隐晦的不可言说的深层心理?纵观诸多“心案”,苏轼能保全性命,贬谪远地,算是十分幸运了。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有这样一段文字:“...

苏轼为何一首诗会成为千古骂人经典?
答: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其实一同所作的还有一首,共二首。名字很长,但它们还有一个更好记的名字叫做《出狱次前韵二首》。虽然是出狱,苏轼的牢骚可一点都没有减少。这首诗表达的就是自己经过“乌台诗案”后的心情,作者经此一劫,昔日雄...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答:这些诗句经过舒亶这样一刻意分析,立马就变得与神宗的新法过不去了,而此时神宗正为新法推进而头痛,再被舒亶这样一煽风点火,神宗顿时对苏轼极为不满,于是命令御史台立案调查此事,这就是“乌台诗案”的由来。由此可见,“乌台诗案”并不是哪一首诗或哪几句诗,而是御史台有针...